《紅與黑》小說讀後感600字
2023-10-04 04:29:34 1
《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你看過這本書嗎?看完後有什麼感受?
《紅與黑》小說讀後感一
學期在圖書館只借過一本書,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斷斷續續花了很久的時間把他看完。很久之前就聽說過這本小說,對於題目,心中滿是懷疑。為何會取這一個模稜兩可,讓人滿是好奇的名字呢?又得人認為,書中的「紅」象徵著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則是僧侶的黑衣,因為文中的主人公於連就是一位教徒。也有的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馬特爾的喪衣。但是看完這本書,我覺得「紅」是象徵了於連不斷追求人生意義的那種熱情,「黑」則代表在於連身處的社會中的各種黑暗的、壓抑的情感,因為在文中,《紅與黑》不僅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還涉及了許多其它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宮貴族,下寫貧民百姓、三教九流,讓我們真正見識了在「唯美」的法國,人情冷暖、社會矛盾也可以是這麼的值得讓人深思。
在文中,主人公於連索萊爾自始至終有著自己的一種情緒和姿態:他家境貧窮,地位低賤,卻又不甘於這種命運:他抵抗蔑視的眼光,但又向對他投以蔑視眼光的人報以更加蔑視的眼光;他憎惡上流社會的黑暗、虛偽和醜惡,但又懷著極大的野心,一心發跡,渴望飛黃騰達,以至於親手為自己帶上偽善的面具,毀於無情的社會。他的一切經歷,甚至可以用忍辱負重來形容,他的不斷地思考、觀察、自勵和忍受,終於迎來得道的一日,但是所有的一切也終毀於一旦。不得不說,這樣的結尾雖然是一種「杯具」,但似乎似乎並不出人意料。
書中給予於連的描寫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在得到侯爵贈予的十字勳章的後,他想道:「為了成功,我會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感嘆奮進青年於連,抵抗權勢獲取成功的唯一方法,竟然只有用一種不公平去對抗另一種不公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啊?忽然想到朋友的一句QQ籤名:都是社會惹的禍,讓我沉淪讓我墮落!唉,真是造物弄人啊!
《紅與黑》小說讀後感二
如果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恰好是一個男人的話,那就應該為他的野心而奮鬥,哪怕這種奮鬥要以生命為代價。於連——文學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文學長廊中最著名的反抗者之一,以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為我們擁有「英雄主義夢想」的覺醒青年們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只要去自覺實現自己的野心那麼一切就都會來。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傷戀人,被處死刑。這是我們的先行者一生的骨架。在那個英雄呼之欲出卻又被保守戕害的年代,於連直面現實渴望著「拿破崙的重生」,決心實現青年時代的所有英雄夢想,並勇於和阻礙他達到目的的社會展開鬥爭。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但也是不幸的因為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
於連有著極其敏銳的平民階級意識,他清楚的看到自己是一個「可憐蟲」,「沒有保護人,也沒有錢」。地位不同、階級不同的觀念時時刺激著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賤,他清楚的知道是自己的貧困跟他們的財富打交道。他對平民階級的活力充滿信心,他以一人之力代表自己的階層向現實抗爭。但是同時他向自己的命運發怒,身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與他希冀飛黃騰達的個人野心緊密聯繫著。他在瓦爾諾家裡參加晚宴請後一方面痛罵這可鄙的財富和建築在其上的享樂生活,一方面決不放棄獲得這種財富和享樂的決心。
他有著極其複雜的思想和性格,因為他英雄主義的動因是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進取野心的結合。他聲稱「不能墮落到跟僕人們在一起吃飯。我的父親逼迫我;寧可死。」但是「為了能夠飛黃騰達,比這再困難得多的事他都能去做」。不過在鼓舞著他的英雄主義的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野心這兩種「熱情」中,前者畢竟是第一位的。正因為如此,他義無反顧地拒絕向資產階級貴族控制的法庭求饒。
他是這樣一個群體的代表:他們擁有較高的文化,卻沒有出色的背景,擁有崇高的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取笑,他們的意氣風發卻為自己招來無盡的災難。他們的控訴是一個病態社會開始治癒的希望。可是在這樣一個英雄缺乏的年代,這樣的控訴不如讓我們化為自己的英雄氣概去實現吧。
於連的兩次愛情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含義,它是對門第的強烈衝擊,他與雷納爾夫人、與拉莫爾小姐。兩個貴族女性雖然她們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但她們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門第的反叛。她們對於連的愛都有一種壯烈的意味,含有一種英雄氣息。至于于連他的愛情道路則是他小資產階級個人的反抗的道路,他的「公民的熱情」,即他作為一個平民青年要求戀愛婚姻平等的熱情都遠遠超過戀人的柔情。他的愛情是他的責任。他一次次追求雷納爾夫人或出於他的責任,或為了嘲諷雷納爾市長,或為了減輕她對他木匠兒子的輕蔑,或為了將來為從事家庭教師這卑賤的職業找一個「愛情」的高尚藉口。他要博取拉莫爾小姐的愛,只是想證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貴族的公子哥們兒更有被愛的價值。他的愛情深深烙有他的反抗意識,具有他小資產階級爭取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意義。
《紅與黑》的愛情與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可是在我們一去不復回的人生中愛情路邊最美麗的風景也不是默默注視著我們,細細品味我們,選擇它的歸宿嗎?於連豐富的學識和崇高的個人理想,以及為了理想的不懈努力讓他有足夠的理由讓愛情垂青於他。自古英雄美女才是愛情的最佳歸宿,我們不能成為英雄的話至少應該讓自己擁有英雄氣概。我們追求幸福,然而當我們撿到它遺留的金鬃毛時才幡然悔悟它就在我們身邊。愛情也是如此,它就在我們身邊,但是開掘他,先讓自己有英雄氣概。
所以當於連實現他自己野心的時候,一切附加值就都來了,包括愛情。
《紅與黑》小說讀後感三
抱負,一種潛藏在靈魂深處、無形卻滲透有形的力量。它可以讓人在絕望和失敗中振作,也可以讓人在成功與歡樂中沉淪。
一般有抱負的青年都比較勤奮,但是他們所走的道路並非都能到達人們所肯定的領地——走偏路的青年大有人在。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小說《紅與黑》就塑造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於連。他將本來可能是雄心的抱負引入歧途,其奮鬥之路更像一條自我毀滅之路。
徜徉《紅與黑》的海洋,我對主人公於連的美麗與哀愁深有所思。於連非常聰明,可以把《聖經》倒背如流,並以此向別人炫耀,妄想佔據別人心目中一席地位,但命運總在捉弄人。他出身卑賤,僅處在微不足道的僕役地位,無論他付出多少的努力都無法填平階級的溝壑,在那些貴人眼裡,於連只不過是一個忠於效勞的傭人罷了。然而於連從不局限於自己所處的位置,他想在社會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想要得到他應該得到卻讓別人搶去的東西,可又無能為力,因而一直對現實充滿嫉恨。
在他腦海裡總顯現出:「在一切事業裡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崙統治下,我將會是一名軍官……」他瘋狂崇拜拿破崙,夢想有朝一日能突破等級森嚴的階級界限,進入上層社會的權貴之中。可他卻不知道,拿破崙由於不甘心放棄最拿手的炮兵,結果使戰場的形勢迅速逆轉,遭到了慘不忍睹的失敗。於連排斥他人對拿破崙的諷刺誹謗,繼續固執地迷信拿破崙,默守自己的「原則」,寧願在不重要的戰場上做些讓步和犧牲,坦然接受次要戰場上的損失和恥辱。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靠近成功,才能實現他的「抱負」。然而聰明被他誇張地用在野心的擴張中,在權欲的驅使下,他像一個失去重量的人,完全喪失了人性中的真實。
書中,法國正是七月革命前夕,統治者劇烈交替的變動時代,一方面是以「紅」為象徵的拿破崙時代軍人的榮耀;另一方面是以「黑」為象徵的王權復闢的時代擁有勢力之僧侶階級的黑衣,他們左右著人們命運的輪盤。於連也置身其中,被歷史的遊戲所蔑視:在這個完全沒有選擇的時代,要麼繼續做一個木材商人,要麼就讓野心吞噬自己善良的心。其實,一個人不管他所處的地位多麼的顯赫或多麼的卑微,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何必歧視自己的所有,為了追求心中的目標而竭盡全力,急於求成,不擇手段,把自己套得那麼牢固?
但,不幸的是,現實中大多數凡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像於連一樣,沉溺於自己臆造的幻想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愛」上自己的痛苦,從而對他人已獲得的成就虎視眈眈,嫉妒仇恨之;同時忘卻自己人生努力奮鬥的無限美好可能性,一心一意報復之。這些人同那個於連一樣,膨脹的欲望猶如白內障,使他們雙眼皆瞎,惟剩下一身蠻力,向他們想像中的敵人迸發,傷害他人更毀滅自己。
紅的仍舊是紅,黑的仍舊是黑。
撕開夜色的包裹,這就是生命的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