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四大二人臺藝術之鄉,二人臺之鄉簡介

2023-10-04 16:26:44

  二人臺起源於山西,成長於內蒙古,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也因此,二人臺藝術之鄉也有多個地方。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二人臺文化中了解這四大二人臺藝術之鄉吧。

  河曲
  「二人臺」是起源於河曲,流傳於晉北、內蒙西部、陝西北部、河北張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戲。它在表演程式上屬於「兩小」戲。角色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兩人,表演生動活潑,唱腔灑脫奔放,委婉流暢,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二人臺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人臺的傳統劇目約有120個,內容多取材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富有濃鬱的生活情趣。

  經典劇目:《走西口》。《走西口》創作於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災後,太春和玉蓮這對新婚夫婦,為生計所迫,忍痛分離時的無限悲苦。整齣戲沒有複雜的故事情節,不是以故事誘人,而是以細節出戲,以真情感人。新婚不久的太春出去借糧,沒有借上,就與夥伴相約遠出西口謀生。

  當他不得不把動身的消息告訴妻子孫玉蓮時,整齣戲的情節推向了高潮,通過人物的對話,表達了夫妻情深意濃、戀戀不捨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謀生,妻子多方叮嚀,一方語重心長、一方聲聲相應,對話是那樣娓娓動聽,情意綿長。通過人物的語言,深刻地刻劃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內蒙古
  在二人臺的形成過程中,蒙古族民間藝人榮雙羊發揮了重要作用。民國初年,榮雙羊改變「絲弦坐腔」形式,開始分角色化妝演唱,對二人臺的定型、流傳和發展作出了創造性貢獻,,使二人臺藝術在演出中出現了重大突破。

  榮雙羊曾來河套的安北、五原、臨河一帶演出,把二人臺藝術帶進了河套地區。1931年(民國20年)後,計子玉、樊六的二人臺小班曾入套在安北、五原、臨河等地流動演出。其中計子玉還在河套教出了不少徒弟。1933年(民國22年)後,河套開始有了固定的二人臺職業小班。

  截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巴盟地區共有二人臺職業小班20至30個。這些小班少則5人,多則十幾人。其中比較有名氣的二人臺小班有樊二倉、宋其子小班,活動於五原縣和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部分地區。霍存柱、劉毛匠小班,活動於巴盟臨河區、杭錦後旗地區和磴口縣部分地區。於八、朱銀全、張根旺小班,活動於狼山灣及烏加河一帶。

  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右旗被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命名為「中國二人臺文化藝術之鄉」。土默川平原是孕育二人臺藝術的搖籃,解放後,二人臺藝術在土默特右旗有了長足發展,先後在內蒙古和全國舉行的相關大賽中創下佳績,榮獲多個地方和國家獎項。數據顯示,全旗參與從事二人臺事業的劇團、藝術學校等達到200多個,從業人員達到3000多人。二人臺是內蒙古西部地區蒙漢人民最熟悉和喜愛的藝術品種之一。

  山西
  2007年10月25日上午,「中國二人臺藝術之鄉」掛牌儀式暨首屆中國二人臺藝術節在山西省陽高縣舉行。標誌著陽高縣依託文化品牌,在發展文化產業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陽高縣區位優越、腹地廣闊,是一個人文薈萃的文化大縣。二人臺作為民間文化藝術的瑰寶,早在該縣落地生根,經過幾代民間藝術家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既有山西特色,又有內蒙古情韻,兼容多種藝術劇種的表演特色,被稱為「盛開在中國園中的豔麗奇葩」。

  成立於1960年的陽高縣二人臺劇團,為全國培養了大量的藝術人才,對傳承發展二人臺藝術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特別是2006年,陽高二人臺走進了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2006年,該縣為使二人臺這一地方藝術獲得更大更好的發展空間,走出雁門關,唱響全國,組織有關部門積極申報二人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申報陽高縣為「中國二人臺之鄉」。2007年9月,該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二人臺藝術之鄉」稱號。

  康保縣
  在河北省張家口壩上地區一帶,流傳著一種與「二人轉」表演形式相似的傳統民間藝術,當地人稱之為「二人臺」,人們耳熟能詳的《走西口》、《五哥放羊》等民歌就出自「二人臺」。康保縣正採取多種措施和手段,加大對「二人臺」保護和開發力度,使「二人臺」逐漸從民間舞臺走進公眾視野。康保縣也是著名的「中國二人臺藝術之鄉」之一。

  2006年,「二人臺」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為「二人臺」的保護開發帶來新機遇。隨後,康保縣全面開展「二人臺」普查工作,摸清了其歷史沿革及歷代團體、樂器、樂曲、藝人等基本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資料檔案庫,將普查所得到的各類資料進行歸類、存檔。

  同時,對已有的「二人臺」曲目和牌子曲進行重點保護,在鄉鎮發展起10個「二人臺」戲劇專業戶,開設了「二人臺」戲劇教學班,培養造就「二人臺」接班人。

  康保縣還不斷對「二人臺」進行宣傳包裝,使其步入藝術市場。康保縣正在打造由「二人臺」著名演員組成的「四大金剛和八大金釵」,使其成為一個品牌。對於有藝術價值和保存價值的經典曲目和原生態曲目,河北音像出版社已將其製作成音像製品公開出版發行。下一步,康保縣還將完成多部「二人臺」新劇目創作,並舉行「二人臺」藝術節和「二人臺」藝術研討會。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