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不是目的(持戒是保護不是束縛)
2023-10-17 00:28:14 3
點擊關注 及時了解萬壽寺法事法務
「五戒」是一切諸戒的基礎,一切戒必須從五戒築起,如同我們蓋房子,一定須把地基先打好。若五戒持不好,以後你能持什麼戒呢?這是不可能的。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們能夠持戒,因為「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若能如法,個人能增長功德,團體則能和合安樂。
有的人認為持戒是一種不自由,而且有被束縛的感覺,其實是他不了解,戒並不是束縛,戒是自由的良藥。就如同佛教裡的三法印,也是佛教的防腐劑,若無戒,那麼佛教就容易爛沙一把;教法教理若無三法印,那每個人就會各自一個樣子無所依止。所以三法印是教法的防腐劑,戒則是團體與個人修養的防腐劑,可以不容易腐敗,這是很重要的,千萬不可認為無所謂。
你若誤以為戒只是束縛,而以後不受持眾戒,反而會被不自由所束縛;其實對戒了解的人,會當它是自由的良藥,是真正自由的良藥。比如說:國家有國家的法律,尤其是每個國家的法律也不相同。
但是對於守法的公民,無論法律多麼嚴格,只要你肯守法,在你身上是不產生作用的;你若不去遵守,當然就會產生不良後果。國家有國家的法律,佛教有佛教的戒律。佛陀初成佛道,根本沒有所謂的戒律,因為那時親近他的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居士素質都很好。後來弟子增多了,質方面漸差,所以才制定戒律。
不持守戒者,就會妄作惡業,導致產生兩種不自由的身心果報,身受法律制裁,心自欺不安。因為要騙別人,必須先騙自己;你若不先騙自己,就無法去騙別人。怎麼說呢?你要騙別人之前,你的心已經知道自己要去騙別人了,所以已經自己先騙自己了。自欺欺人,不自欺怎麼去欺人?自己不先欺騙自己,怎麼去欺騙別人呢?加上業力的因果報應,業力的因果輪迴是很恐怖的,只是因緣未成熟,不是業力因果不報;等因緣成熟時,必然自受,絕對自受!這是佛陀在本緣經裡提到的。
從過去的修行過程中來看,不管是對不對,是勸人的或是實際的姑且先不論,但事實上人在業力論當中一定要注意。佛教無靈魂論,但是佛教重視業力論,業力的行為要自己承受,自己做自己承受,誰會替你承受呢?沒有人可以替你承受。所以因緣若到時,果報還自受,無人能替你承擔,不要時間一到來便怨天怨地。這是希望我們先了知因、了知果,做每一件事情因果同時看,這會比較安全。
所以持戒是自由的,並不是束縛;何況無持「戒」,身心如何安「定」呢?如果說我今天不持戒,做了一件壞事情,看見人就提心弔膽,聽人在說話也會心想:我是不是做了壞事讓他知道了?還是我昨天在做壞事時,他看見了?於是內心產生不安。你的心產生不安,怎麼能生定呢?心若持戒,不論什麼事,即使天塌下來,也一樣安心,因為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不違犯一切道德範圍自然心安,無論誰來都不會怕,也不會提心弔膽,所以心能安。
心安了之後就是持戒,然後定。心安之後,你減少緊張,放鬆你的身心,明覺清楚行住坐臥,自然慢慢生出定來;你心不安就不能定,不能定則生妄念緊張,那樣如何將精神集中思惟甚深的緣起正法?緣起法甚深,並非簡單懂一些名相就可以。阿難曾說了一句話:「緣起法很簡單。」佛陀就說:「不是,阿難你別誤解,緣起甚深,甚深!」所以佛法的三學「戒、定、慧」是有它相當周密的次第,不知者千萬不可自作聰明,本末倒置,以為先修「慧」就不需要修「戒、定」了,這個就太天真了。你無戒心就不定,怎麼能集中精神來思惟慧?你講的不是慧,那只是世智辯聰,本末顛倒。如此邪見之人,永遠是世間狂亂者,沒有止息生死輪迴煩惱的一日。
萬壽信息公眾平臺 jl_wanshousi
添加18186830008 與您共證菩提
法雨甘露分享朋友圈福慧增長
萬壽寺官方18186830008
萬壽寺微信公眾平臺:jl_wanshousi
萬壽寺地址:長春市高新北區北湖溼地公園北行
文章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