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載重汽車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緊輪式制動車橋的製作方法
2023-10-08 20:32:59 2

本發明屬於汽車車橋制動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載重汽車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緊輪式制動車橋。
背景技術:
現有的汽車鼓式制動雖經多次改進其制動性能已趨完善,但在負荷較重或下長坡情況下剎車或緊急制動,其摩擦制動後的散熱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易因制動產生高溫而導致剎車失靈的事故常有發生,成為車輛行駛中重大安全隱患。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目前汽車鼓式制動的散熱降溫方法是在車輛上安裝儲水水箱和淋水裝置,通過對鼓式制動進行淋水達到強制冷卻的目的。然而,增設水箱一方面加重了汽車的額外負重,減少了車輛有限的運載能力,同時也給道路安全、車輛的維護帶來不便和麻煩,並且還存在因淋水裝置失效或操作不當帶來安全隱患。當遇寒冷的氣候時淋水裝置管路會因結冰而往往無法正常使用,或因淋水降溫導致路面局部結冰誘發交通事故。高溫狀態下通過淋水驟然降溫易使制動鼓破裂,甚至造成制動失效,給車輛行駛和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後果。汽車輪式制動車橋採用外周抱緊半封閉的制動方式,可有效的解決了制動散熱問題,從而保證制動性能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載重汽車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緊輪式制動車橋,不僅增加制動力,還提高了散熱效率。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提出的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載重汽車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緊輪式制動車橋,包括車軸和輪轂,所述輪轂的內側連接與其同步運轉的制動輪,對應於制動輪的外周面安設周向抱緊制動蹄,所述制動蹄包括半圓弧形的左、右蹄片,每個蹄片內周面安設制動摩擦片,其特徵在於,制動蹄內側的車軸上設有增力機構和凸輪抱緊機構,所述左、右蹄片的一端與所述增力機構相聯,另一端與所述凸輪抱緊機構相聯。
按上述方案,所述增力機構包括增力支架、增力支座和左、右增力杆,所述增力支座底部與所述車軸固連,頂部與所述增力支架相連,左、右增力杆外側端均通過銷軸與增力支架相鉸接,內側端通過蹄片軸與所述左、右蹄片的一端相鉸接,左、右增力杆的內側與增力支架之間分別設有左、右增力回位簧。
按上述方案,所述增力支架由前、後支板及連接板組成,所述前、後支板對稱設置,中部通過所述連接板相連,所述左、右增力杆設於前、後支板的間隔中,連接板頂部兩側分別設有左、右回位簧支架,所述左、右回位簧支架分別通過左、右蹄片回位簧與所述左、右蹄片相連。
按上述方案,所述左、右增力杆為兩端對稱設有大半圓弧形槽口的叉形塊狀結構,底端大半圓弧形槽口與所述銷軸相鉸接,頂端大半圓弧形槽口與所述蹄片軸相鉸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凸輪抱緊機構包括凸輪軸支座和凸輪軸,所述凸輪軸支座固定於所述車軸上,所述凸輪軸的端頭設有內凸輪,中部通過凸輪軸支座支承,後部與擺轉驅動裝置相聯,所述內凸輪為設有兩個中心對稱的左、右弧形凹槽的圓盤結構,左、右弧形凹槽內分別設有左、右滾輪,所述左、右滾輪分別與所述左、右蹄片的另一端相連。
按上述方案,所述左、右蹄片的另一端均設有連接軸孔,所述連接軸孔分別與所述左、右滾輪的兩端相鉸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左、右蹄片的內表面為凸凹面,由間隔設置的凸起形成,凸起的兩側邊上間隔設有第一散熱孔。
按上述方案,所述制動輪為圓柱筒體結構,制動輪外周面上與所述凸起相對應的位置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兩側邊上間隔設有第二散熱孔。
按上述方案,所述制動輪與輪轂連接側的法蘭上間隔設有第三散熱孔,制動輪的內壁上沿周向設有環形的散熱通道,所述散熱通道由數個均勻間隔傾斜設置的散熱凹槽排列組成。
按上述方案,所述制動摩擦片由母摩擦片和子摩擦片組成,所述母摩擦片設於所述左、右蹄片的內表面的凹面上,所述子摩擦片設於左、右蹄片的內表面的凸面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設置制動輪和外周抱緊制動結構,不僅可杜絕制動鼓破裂的危害,從而保證制動性能穩定,而且可顯著提高載重汽車制動系統的散熱性能和效果,使汽車制動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改善;2、制動蹄與制動輪採取多段面設計,在制動輪上設有通風散熱孔和散熱通道,散熱狀況大大改善,提高了制動裝置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從而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隱患;3、在制動過程中,左、右增力杆內側端相向移動,使其力臂槓桿發生變化(變短),使制動蹄的制動力增加,提高制動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拆分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仰視圖。
圖3為圖2的a-a向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制動蹄片的軸測圖。
圖5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制動輪的軸測圖。
圖6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制動輪的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凸輪軸的軸測圖。
其中:車軸1,制動輪2,左蹄片3,右蹄片4,增力支架5,增力支座6,凸輪軸支座7,左增力杆8,右增力杆9,左增力回位簧10,右增力回位簧11,前支板12,後支板13,連接板14,左回位簧支架15,右回位簧支架16,銷軸17,蹄片軸18,左蹄片回位簧19,右蹄片回位簧20,左滾輪21,右滾輪22,凸輪軸23,內凸輪24,左弧形凹槽25,右弧形凹槽26,連接軸孔27,凹槽28,第二散熱孔29,第三散熱孔30,散熱凹槽31,母摩擦片32,子摩擦片33,第一散熱孔34。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3所示,一種載重汽車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緊輪式制動車橋,包括車軸1和輪轂,輪轂的內側連接與其同步運轉的制動輪2,對應於制動輪的外周面安設周向抱緊制動蹄,制動蹄包括半圓弧形的左蹄片3和右蹄片4,每個蹄片內周面安設制動摩擦片,制動蹄內側的車軸上設有增力機構和凸輪抱緊機構,左、右蹄片的一端與增力機構相聯,另一端與凸輪抱緊機構相聯。
增力機構包括增力支架5、增力支座6和左增力杆8、右增力杆9,增力支座底部與車軸固連,頂部與增力支架相連,左、右增力杆外側端均通過銷軸17與增力支架相鉸接,內側端通過蹄片軸18與左、右蹄片的一端相鉸接,左、右增力杆的內側與增力支架之間分別設有左增力回位簧10、右增力回位簧11。
增力支架由前支板12、後支板13及連接板14組成,前、後支板對稱設置,中部通過連接板相連,左、右增力杆設於前、後支板的間隔中,連接板頂部兩側分別設有左回位簧支架15、右回位簧支架16,左、右回位簧支架分別通過左蹄片回位簧19、右蹄片回位簧20與左、右蹄片相連。
左、右增力杆為兩端對稱設有大半圓弧形槽口的叉形塊狀結構,減小增力杆體積,節省機構的安裝空間,底端大半圓弧形槽口與銷軸相鉸接,頂端大半圓弧形槽口與蹄片軸相鉸接。
如圖7所示,凸輪抱緊機構包括凸輪軸支座7和凸輪軸23,凸輪軸支座固定於車軸上,其端頭設有內凸輪24,中部通過凸輪軸支座支承,後部與擺轉驅動裝置相聯,內凸輪為設有兩個中心對稱的左弧形凹槽25、右弧形凹槽26的圓盤結構,左、右弧形凹槽內分別設有左滾輪21、右滾輪22,左、右滾輪分別與左、右蹄片的另一端相連。
如圖4所示,左、右蹄片的另一端均設有連接軸孔27,連接軸孔分別與左、右滾輪的兩端相鉸接。左、右蹄片的內表面為凸凹面,由間隔設置的凸起形成,凸起的兩側邊上間隔設有第一散熱孔34。制動摩擦片由母摩擦片32和子摩擦片33組成,母摩擦片設於左、右蹄片的內表面的凹面上,子摩擦片設於左、右蹄片的內表面的凸面上。
如圖5-6所示,制動輪為圓柱筒體結構,制動輪外周面上與凸起相對應的位置設有凹槽28,其兩側邊上間隔設有第二散熱孔29,擋制動蹄與制動輪抱緊安裝時,制動輪上的凹槽與制動蹄上的凸起相配置,第一、第二散熱孔相對應,改善制動面的散熱效果,制動輪與輪轂連接側的法蘭上間隔設有第三散熱孔30,制動輪的內壁上沿周向設有環形的散熱通道,散熱通道由數個均勻間隔傾斜設置的散熱凹槽31排列組成,提高整體的散熱效果。
制動過程如下:凸輪位於兩個蹄片之間,內凸輪的左、右弧形凹槽分別與左滾輪和右滾輪相配合,轉動凸輪軸,使得左、右兩滾輪隨著內凸輪轉動而發生轉動,從而帶動左蹄片、右蹄片相向擺動,左、右叉形增力杆頂端繞銷軸向下轉動,左、右增力回位簧拉長,左、右蹄片同時繞蹄片軸向下轉動,實現左、右蹄片等間距向制動輪貼合,呈收縮抱緊狀態,使制動蹄形成越來越緊的制動狀態,左右兩滾輪位於上下對應位置時,此時制動蹄的制動力達到最大值;迴轉凸輪軸,當左右兩滾輪位於左右對應位置時,此時左蹄片、右蹄片背向轉動,制動蹄及時回位至與制動輪周向空隙的非制動狀態,完成車輛的制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