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兩側入油迷宮交錯式導熱油烘缸的製作方法
2023-12-12 18:46:17

本發明涉及一種導熱油烘缸,尤其涉及到一種造紙紙漿烘乾用導熱油烘缸。
背景技術:
專利號cn202323525u講述了一種鋼製焊接導熱油烘缸,其為單側入油直道式,油缸表面溫度分布相比較常規的熱油缸更能得到好的紙張質量,節約材料減少了熱量的散失,熱量的利用率能夠達到90%。但是,入出口兩側的平均溫差依然大於5℃,在對紙漿進行乾燥時,仍需要人為的進行熱油調節,所得到的紙張乾燥程度依然有所差異。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獲得一種表面溫度分布更加均勻,兩側平均溫差小於0.5℃能量利用率更高的一種造紙用紙漿烘乾導熱油缸。
採用的技術方案為:入口側軸頭與出口側軸頭具有一定的儲油功能,其特徵是:所儲存的熱油通過軸頭壁上事先設計好的孔流經金屬軟管,金屬軟管另一端分別連接到對應導油腔兩側入口上,熱油進而流入迷宮式導油腔中,經過充分流動和熱交換後再經由另外的金屬軟管以類似方式流出到出口側軸頭。
進一步說明,所述軸頭結構需具有儲油與導流功能,內部結構為空心圓柱,能夠容納足夠多的熱油,軸頭壁面按照設計規律排布有入油與出油孔,熱油在軸頭內部經由油孔與金屬軟管連接。
更進一步說明,所述金屬軟管具有熱油流動導向作用,直金屬軟管直接連接當前軸頭側的導油腔,彎折金屬軟管連接與當前軸頭相對的另一側導油腔,實現了兩側入油與出油的功能,眾多的金屬軟管與導油腔能夠使得熱油更加充分的在導油腔內流動。
進一步說明,導油腔中的流道通過隔板產生迷宮效果,形成左右對稱和往復通路,從入油側金屬軟管流出的熱油採用非直通的方式流動,進而通過出油側金屬軟管流出,能夠讓導熱油熱量充分傳遞到導熱油缸表面。
更進一步說明,導油腔左右相間分布入口孔與出口孔,在此中結構下才能夠實現熱油的兩側流入功能。
有益效果:迷宮式的結構,使得熱油流動更加均勻,流過的區域與範圍更大,這樣能夠促進熱油的能量充分的傳遞到熱油鋼表面上來,提高能量的傳遞效率;兩側流入的結構設計,能夠讓相鄰的導油腔中在同時刻兩側都有熱油的能量傳遞,這樣產生的對流效果更好,能量傳遞更加均勻即熱油鋼表面溫差更小。雙側流入與迷宮式導油腔的雙重作用能夠進一步提升導熱油烘缸對紙漿的乾燥功能,改善了以往熱油缸單側入油單側出油產生的入口側與出口側溫差較大的問題,而迷宮式導油腔又使得熱油與導油腔壁面進行充分的熱交換,提高了能量使用率進而大大提高了紙漿烘乾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設計的導熱油缸導油腔圓周剖切示意圖;
圖2為導熱油缸入口側視圖;
圖3為導熱油缸表面視圖;
圖4為導熱油缸正三軸測圖。
附圖中,2、4、5、7為導熱油在導油腔中的入口;1、3、6、8為熱油在導油腔中的出口;9、12為連接一側熱油入口的金屬軟管;10、11為連接另一側熱油入口的金屬軟管;13為入口側儲油軸頭;14為出口側儲油軸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行進一步說明。
本發明如圖1、2、3、4所示,為一種造紙用紙漿烘乾導熱油缸,具有雙側流入且導油腔通道為迷宮式的新型導熱油缸,現以兩側軸頭、部分導油腔上入出油孔及部分金屬軟管進行實施方式的說明。
圖3所示,熱油從13入口側軸頭流入,隨著熱油缸的旋轉以及軸頭內熱油的不斷存儲,熱油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熱油開始流出,不斷增加軸頭內部的熱油,直至軸頭內與導油腔中的空氣全部排盡。
圖2所示,軸頭內部的熱油流出入口側軸頭後流過例,9代表經過彎折後的金屬軟管,連接接近出口側的導油腔入口上,12代表直接流入導油腔的直金屬軟管,其餘所有彎折的金屬軟管與直金屬軟管都以相同的排布規律分別連接軸頭與導油腔。
圖1所示,從9、12的金屬軟管流出的熱油流進與之相連的2、5導油腔入孔中;從2、5流入的熱油流經迷宮式通道後從對應的1、6孔流出,完成了一次熱油與導油腔壁面的熱量交換。
圖2所示,從孔1、6流出的熱油流入與1、6孔連接的金屬軟管,其中與1連接的是直金屬軟管11;與6連接的是彎折後的金屬軟管10,最終流出到出口側儲油軸頭14中,至此完成一次導熱油循環。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一種造紙用紙漿乾燥導熱油烘缸,整體採用鋼製焊接,導熱油缸的圓柱面上交錯分布迷宮式導油腔,與之連接的入油口與出油口都與導油腔的左右相連接。導油腔內部結構包括32條導油腔通道以及32根金屬軟管。每兩條通道通過焊接擋板連通,在第一條和第二條導油腔末端焊接擋板,在第三和第四導油腔始端焊接擋板,以此為規律直到第32條導油腔;導熱油從導油腔右端流入,在即將到達底部時轉彎進入第二條通道反向流動,當流動到第二個導油腔末端時再次方向轉變90度在第三個導油腔端處流出,部分流入第四條導油腔的始端處。在此結構下,熱油經兩相鄰的導油腔流過後,其熱交換更充分,傳遞出的熱量更多,熱油鋼表面溫差更小,溫差能夠降低在0.5℃以內。
技術研發人員:王麗;馮益華;張文泉;張記雲;李東利;高永法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齊魯工業大學;棗莊市潔宇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7.30
技術公布日: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