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攪拌機的製作方法
2023-12-10 15:52:07
專利名稱:石灰攪拌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築材料加工設備,尤其是適用於建築工地現場攪拌石灰。
目前,建築工地仍然採用人工攪拌石灰,通常在地上挖一個地坑,在地坑附近建一個磚槽,地坑和磚槽之間以地溝連通,先堵住地溝,把悶好的石灰鏟到磚槽內,而後引入充足的水,用鐵鍬、鋤反覆攪拌,當灰水變濃,打開地溝堵蓋,灰水流入地坑內待用,四個勞動力、八小時工作,才能攪拌1噸石灰,可見,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石灰攪拌機,能自動攪拌石灰、石灰水流入地坑或灰箱裡,並且灰渣單獨排出。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此外,設備也很簡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它是由攪拌箱、箱蓋、豎直轉軸、傳動減速箱、攪拌架、灰渣出口蓋、石灰水出口蓋和石灰出口槽構成,其中攪拌架固定連接在豎直轉軸上,並且沿三根輻射杆分別裝有攪灰叉、灰鏟及壓灰鍬。當灰渣出口蓋和石灰水出口蓋分別蓋住相應兩齣口時,從箱蓋裝入石灰和水進入攪拌箱,而後開動傳動減速箱,豎直轉軸帶動攪拌架轉動,攪灰叉攪開石灰、灰鏟鏟動石灰、壓灰鍬壓碎、擠壓石灰,同時帶動水運動,攪拌的灰水形成後,推開石灰水出口蓋,使灰水從網眼石灰水出口經石灰水出口槽,流入備制的地坑或灰箱,然後再推開灰渣出口蓋,灰渣排出。
由於採用上述方案,大大減輕勞動強度,生產效率提高,設備本身簡單,造價低廉。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
圖1A-A剖視圖。
圖中1.攪拌箱,1A.徑向止推軸承,1B.灰渣出口,1C.石灰水出口,2.箱蓋,2A.徑向軸承,2B.裝石灰口,2C.入水口,3.豎直轉軸,4.傳動減速箱,5.攪拌架,5A.攪灰叉,5B.灰鏟,5C.壓灰鍬,6.灰渣出口蓋,7.石灰水出口蓋,8.石灰水出口槽,9.支架。
在
圖1和圖2所示實施例中攪拌箱1是無頂面金屬圓柱殼體,在底面中心設有徑向止推軸承1A,在徑向設長方孔灰渣出口1B和長方網眼石灰水出口1C。
箱蓋2是蓋在攪拌箱1頂部的金屬圓盤,中心設有徑向軸承2A,在徑向設有裝石灰口2B和入水口2C。
豎直轉軸3的兩端分別支承在徑向止推軸承1A和徑向軸承2A內,露出的頂端連接包括皮帶、齒輪減速傳動及電機的傳動減速箱4,該傳動減速箱4固定在箱蓋2上面。
攪拌架5固定連接在豎直轉軸3的徑向止推軸承1A和徑向軸承2A之間,沿三根輻射杆分別等間隔裝上攪灰叉5A、灰鏟5B、壓灰鍬5C,其中攪灰叉5A是沿徑向間隔排列的多根豎杆,用於攪動石灰,灰鏟5B是沿徑向間隔排列的豎立鏟,用於鏟動石灰,灰鍬5C是沿徑向的豎直面與水平面垂直的鍬,用於壓碎、擠壓石灰。
灰渣出口蓋6是可移動式地裝在灰渣出口1B下面,可以採用旋轉式或推拉式灰渣出口蓋6,蓋住或打開灰渣出口1B。
石灰水出口蓋7是可移動式地裝在石灰水出口1C下面,可以採用旋轉式石灰水出口蓋7蓋住或打開石灰水出口1C。
石灰水槽8是在石灰水出口蓋7下方,以頂端連接在攪拌箱1底面的白鐵皮流水槽。
支架9是矩形角鐵架,頂面支持攪拌箱1的底面。
石灰攪拌過程如下當灰渣出口蓋6和石灰水出口蓋7分別蓋住相應的兩齣口時,把石灰從箱蓋2裝石灰口2B裝入石灰到攪拌箱1內,接著水從入水口2C也進入攪拌箱1內,而後開動傳動減速箱4,由豎直轉軸3帶動攪拌架5轉動,攪灰叉5A攪動水中的石灰,灰鏟5B鏟動石灰,壓灰鍬5C壓碎,擠壓石灰和撥動水運動,攪拌、衝刷到灰水形成,推開石灰水出口蓋7,灰水從網眼石灰水出口1C經石灰水出口槽8流入備制的地坑或灰箱。而後再推灰渣出口蓋6,灰渣從灰渣出口1B排出。
權利要求1.一種石灰攪拌機,其特徵是它是由攪拌箱、箱蓋、豎直轉軸、傳動減速箱、攪拌架、灰渣出口蓋、石灰水出口蓋和石灰出口槽構成,其中攪拌架固定連接在豎直轉軸上,並且沿三根輻射杆分別裝有攪灰叉、灰鏟及壓灰鍬。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石灰攪拌機,其特徵是攪拌箱底面徑向設有灰渣出口和網眼石灰水出口。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石灰攪拌機,其特徵是箱蓋頂面徑向設有裝石灰口和入水口。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石灰攪拌機,其特徵是攪灰叉是沿徑向間隔排列的多根豎杆。
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石灰攪拌機,其特徵是灰鏟是沿徑向間隔排列的豎立鏟。
6.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石灰攪拌機,其特徵是壓灰鍬是沿徑向間隔排列的豎立鍬。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築材料加工設備,尤其是適用於建築工地現場攪拌石灰。它是由攪拌箱、箱蓋、豎直轉軸、傳動減速箱、攪拌架、灰渣出口蓋、石灰水出口蓋和石灰出口槽構成,其中攪拌架固定連接在豎直轉軸上,並且沿三根輻射杆分別裝有攪灰叉、灰鏟及壓灰鍬,在攪拌箱底面徑向設有灰渣出口和網眼石灰水出口,箱蓋頂面徑向設有裝石灰口和入水口。從而大大減輕勞動強度,生產效率提高,設備本身結構也簡單,造價低廉。
文檔編號B28C1/16GK2132612SQ9222408
公開日1993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1992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1992年6月11日
發明者丁豔林 申請人:丁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