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丹王為何將皇位讓給遼太宗 他最後結局如何?
2023-12-10 12:10:32 2
耶律阿保機之前,契丹部落四紛五落,耶律阿阿保機憑自己的勇猛統一諸部,南徵北戰擴張領土,隨後建立遼國。他眼光長遠,建國之後,仿造漢制,制定了國家的一系列制度,為遼國的發展和壯大奠定基礎。
都知道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之後,繼承遼國皇位的是耶律德光。但實際上耶律德光並不是遼太祖中意的繼承人,東丹王耶律倍才是他欽點的繼承人。東丹王,又稱「人皇王」,也是遼太祖給的封號,可見遼太祖對耶律倍的寵愛和厚望。
耶律倍是遼太祖治國意志的繼承人,他與遼太祖同樣對漢族文化推崇備至,是契丹貴族中漢化程度最高的。耶律倍自幼跟隨遼太祖,遼太祖以漢制治國,耶律倍是江山最好的繼承人選。
除了在治國方略上,耶律倍在軍事上也不遑多讓。他是一位出色的戰將和軍事謀略家。在遼太祖四處徵戰,鎮壓動亂之時,陪伴在他身邊最久的皇子,絕對是耶律倍無疑。耶律倍輔佐遼太祖,攻克烏古部、党項各部、燕地等。
而在史書記載中,遼太祖對自己三個兒子進行考校,耶律倍也是他最滿意的人選。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同時還與自己有一樣的治國思想,遼太祖對耶律倍寄予厚望,冊封為皇太子。
太子是國家正統繼承人,皇帝去世之後,若沒有外力影響,繼位的則肯定是太子。皇帝的位置誰不想做啊?那麼為什麼最後繼位的卻是次子耶律德光,而不是耶律倍呢?
耶律德光能繼位,倒不是謀朝篡位慣用的兵變逼宮。他能繼承皇位,是耶律倍主動讓國的結果。耶律倍放著皇位不坐,後來還被耶律德光逼迫投奔後唐。他肯定不是沒想過這個結果,那麼又為什麼要將皇位讓出呢?
《遼史》記載,耶律倍對大臣說耶律德光大功可比天神,由他繼位民心所向,於是主動讓出皇位。似乎皇位歸屬,就這麼輕而易舉,不流鮮血的決定了。
但與《遼史》不同,漢族的《資治通鑑》卻詳細的記載了其中情形。這次皇位的相讓,不是耶律倍甘願的,同樣也不是太平順遂的。這次皇位的交接,與述律平皇后又大關係。
述律平皇后是耶律阿保機敬重的皇后,在契丹族內聲望和權利都很大。雖然耶律倍和耶律德光都是她的親子,但架不住她偏心。她有三個兒子,最喜歡的便是耶律德光。
遼太祖將耶律倍當作繼承人,而述律平卻支持耶律德光上位。和遼太祖不同,述律平不喜歡漢文化,而同樣推崇漢文化的耶律倍自然惹得他厭煩。相反耶律德光,以武力聞名,手握重權,喜歡徵戰,是述律平認可的繼承人。
耶律阿保機外出徵戰途中病逝,死後耶律倍本應該順理成章繼承皇位,不想述律平橫插一腳。她迅速行動,紙張大權,宣布臨朝稱制。臨朝稱制,這最常出現在新帝年幼之時,耶律倍顯然不符合。述律平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奪得大權,扶持自己最喜歡的耶律德光上位。
當時大臣分為三派,一派是太子,一派是述律平和耶律德光,另一派則是中立派。耶律阿保機還沒有下葬,述律平利用殉葬制度,將支持太子的大部分官員都拿去給阿保機殉葬。「前後所殺以百數。」
等將耶律倍一派的官員殺的差不多了,她假兮兮的召開大會,讓契丹貴族大臣推選新帝。有了述律平的狠辣在前,大部分中立官員都站在了耶律德光這邊。所以最後耶律德光被推選為皇太子,而耶律倍也只能不甘讓位。
實際上耶律倍是皇太子,繼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哪裡需要多次移居推選呢!只能說明當時述律平手段狠辣,而耶律德光為兵馬大元帥,兩人合二為一,對皇位勢在必得。
耶律倍讓位之後,只能老實回到東丹國,當自己的東丹王。但是最後還是因為耶律德光的逼迫和監視,選擇叛投後頭。936年後唐發生政變,耶律倍遇害。一直等到他長子奪回了皇位,才被追封為皇帝,史稱「讓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