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湖州織裡有哪裡好玩的地方(湖州味道織裡老街)
2023-09-15 05:53:12 2
「學習強國」湖州學習平臺、湖州發布、湖州晚報、愛湖州聯合推出欄目《湖州味道》,通過個人記憶及研究還原城市現場,展現湖州在歷史各階段的風物、風味、風氣和風度。除了邀約之外,也歡迎網友投稿,稿酬從優。稿件可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主題請寫上「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⑩|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㉖|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全文4926字,閱讀約20分鐘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徐世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織裡」古稱「職裡」,早在宋末元初,牟巘撰寫的《朱雪崖朝奉墓志銘》(《陵陽集》卷二十四),就有「(朱雪崖)以乙巳正月廿六日癸酉,葬於東職裡餘慶之原」的記載。牟巘和朱雪崖均為宋末元初之人。牟巘(1227~1311),人稱陵陽先生,井研(今屬四川)人 ,徙居湖州。以父蔭入仕,曾為浙東提刑。朱嗣發(1234~1304)字士榮,號雪崖,其先祖在宋建炎、紹興之際,避兵烏程常樂鄉(今吳興織裡)。嘗以登仕郎就漕試,不利,專志奉親。鹹淳末,補朝奉郎,杜門絕仕。宋亡,舉充提舉學官,不受。元大德八年(1304)卒,年七十一,安葬的乙巳年為大德九年(1305)。元刊本《釋氏稽古略》題有:「烏程職裡寶相比丘釋覺岸寶洲編集再治。」書前還有大德乙巳(1305)金堂王濬序、至正庚寅(1350)念常序。說明最遲到宋末元初,職裡已是烏程縣常樂鄉重要的鄉村聚落了。
老街舊民居
「織裡」作為村名正式載入地方志,是明崇禎的《烏程縣誌》,位於烏程縣十一區三十二都。之後的清乾隆《湖州府志》、乾隆《烏程縣誌》、同治《湖州府志》均有相同的記載,是烏程縣明清時期的大村之一。光緒《烏程縣誌》記載時加有備註,「織裡」一作「職裡」。清雍正七年(1729)實施順莊法後,織裡村屬於烏程縣十一區第一百十四莊。《大清一統志·湖州府全圖》標註有織裡市,說明清代時期的織裡是烏程縣重要的鄉村集市之一。有市就有街,織裡街的形成歷史悠久,凌、閔兩氏的雕版套印書籍在織裡街設鋪列市,種桑育蠶、繅絲織綿是織裡農民的主要產業。產品湖絲、棉兜、綿綢、棉紗帶皆上市交易,「戶戶皆繡機,遍聞機杼聲」是當時織裡鄉村的真實寫照。明清時代,織裡街不僅是水閣廊棚,店鋪相連的水鄉集鎮,更以造船業、絲綢業、販書業而聞名遐邇。新中國成立後,織裡區、鄉、公社、鎮的行政機關皆駐地在織裡街。上世紀90年代初,織裡鎮自北由南筑成新街,並連綿發展。此後,織裡街便被稱為「老街」。
織溪
改建後的寶鏡橋
虹橋與虹橋廟
清靈的織溪是東苕霅溪的延伸,自西向東約二華裡長,儘是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民國年間至解放初期,老街共有大小橋梁十一座。其中五座南北向豎跨織溪,六座東西向橫貫老街。寶鏡橋因宋代寶華院而名,為西市第一橋,單孔拱形,條石壘砌,寬二米餘,石階十餘級,橋壁古藤攀援,青苔印痕。因橋座向有些傾斜,人們稱其為「斜橋」。過寶鏡橋即有一汪水漾,曰「五溪漾」,五條小溪自東西南北淌出,形似烏龜的四足與尾巴,人們又稱其為「烏龜漾」。離五溪漾百來米,有三孔石樑橋,名「妙音橋」,又稱「妙橋」。織裡鎮西市,一座木柱、木樑、木板構造的橋梁橫空出世,寬僅一米有餘,踏上橋板吱吱作響,有搖搖欲墜之感,這便是記憶中最為深刻的木橋。小木橋是南潯龐裕泰先生私人建造的橋梁,為便利通向南岸醬園製作坊而架設。橋兩邊扶以木欄杆,橋頂架設木棚,讓行人遮陽擋雨。木橋北堍有一棵古樹,盤根錯節,蒼老虯勁。春夏季節,枝繁葉茂,蟬聲如雨,鳥鳴悠婉。睦嘉橋位於老街中市,為三孔石樑橋,四隻石獅分守兩堍。欄杆、橋耳飾有十二隻小石獅,或雌或雄,或坐或臥,雕鑿精湛,栩栩如生,故又名「獅子橋」。橋兩邊石幫岸為「冰糖石」疊砌,稜角分明。沿市河東移,秋稼塘橋三孔石樑跨架南北,橋南的自然村亦名秋家塘。虹橋是老街東端的一座拱形石橋,東西向形似長虹,橫跨滸涇港,水流南呑荻塘,東接吳江,西連苕霅,匯聚向北流入太湖。老街上還有六條東西向的小橋,名「玉杼」「金鎖」「豐樂」等,極富詩情畫意和地域色彩。橋下流水潺潺,櫓聲欸乃。老街十一橋今天尚有五座,均改成水泥鋼筋構架,古典氣息蕩然無存。所幸流散在民間的四隻石獅子近年被送回,分守在獅子橋兩堍,勾起人們對古橋的思憶。
獅子橋堍的武康石俯獅
寶鏡橋與寶鏡觀
寶鏡橋北堍,有座總管堂,乃宋之寶華院遺址所建。黃色圍牆上書有「織溪屏藩」四個黑色大字,筆力蒼勁。廟內有古銀杏樹,高達數丈,濃陰華蓋。據專家評測,樹齡在四百年以上。古銀杏樹在歷史風雨中佇立,黎明,默默數點農家屋頂的嫋嫋炊煙,聆聽村舍傳來的第一聲雞鳴;黃昏,靜觀閃爍老街的千家燈火,俯視村野的無際桑園。總管堂供奉總管老爺、觀音菩薩等神像,終日梵音悅耳,香菸繚繞,信徒虔誠膜拜,祈求風調雨順,一方平安。解放後,總管堂改為織裡區中心小學,後為鎮中心幼兒園。2000年,經湖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總管堂得以修復為開放道觀,命名為「寶鏡觀」。新建寶鏡觀由織裡人集資,規模恢宏,香火旺盛。舊時鄰總管堂東有三官堂,五開間,泥塑三官神像,堂前有放生池,雕欄石砌,池水清澈。妙音橋北堍有土地廟、財神堂,西市有和尚庵(據說明清時期稱寶相寺,曾經出過高僧)。虹橋東堍有祖師堂,大小建築二十餘間,供奉純陽祖師和道教神像,解放後被改為織裡糧管所倉庫。2007年織裡人重建,冠名「萬雲觀」。老街東市為漁民聚居地,每日捕魚歸來,在河灘曬網,到街市賣魚,晚上停泊過夜,黎明揺櫓而出。
織裡街上的人們至今還津津樂道的,是老街上成立於民國後期的民間消防組織—洋龍會。所謂「洋龍」,是一臺進口的消防滅火機械設備,基本上靠人工操作。「洋龍會」的常設地址,是老街醫院西側的半間小屋,面積僅六平方米,門面朝東,一半是鐵柵欄,從外向裡看:「洋龍」一部,一隻長長的供桌、挑水的擔桶一副,朝東的牆上掛著威武的「龍王」神像,神位兩邊放紅色木柄的消防用斧頭。因為這裡太狹小,其他救火用的器材就放在負責人蔣阿文家的樓上。每年農曆六月初,「洋龍會」皆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一是祭拜「龍王」神,二是進行「洋龍」噴水錶演。那天幾乎全鎮總動員,四鄉八裡的小夥子不約而同到來,場地就在醫院和繭站中間的位置上。場上的消防人員穿戴十八世紀的銅質盔衣,似舊時武士,他們整齊地站在擺滿供品的桌子前,虔誠祈求龍王神保佑四季平安,永無火災隱患。酉時一到,聽得一聲令下,所有人都去搶佔「洋龍」兩側的位置,因為「洋龍」噴水,是靠人力撳壓而噴射的,左右兩邊各需3—4人,大家齊心盡力,用力越猛噴出的水量越大,噴射的水柱可達十幾米高,足以夠上當年的民房高度。「洋龍」旁圍觀的群眾個個都是「消防員」,他們摩拳擦掌,隨時上陣。水龍頭很快噴出水來,水柱直衝雲霄,猶如二龍交騰漫天飛舞,水柱衝高后又化為霏霏細雨,四散飄下灑在圍觀者的身上。不一會出現彩虹橫跨天空,人群發出了尖叫聲,祭拜儀式達到高潮。幾十年間,「洋龍會」撲救了老街及附近村莊一次次火災,一代代義務消防員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老街舊貌
老街繭站
蕩舟五溪漾,聽小鳥啁啾,觀鵝鴨嬉遊,綠萍飄遊,不亦快哉。登寶鏡橋遠眺,漁夫撒網,白帆悠悠,田埂上老水牛踱步,此種景色,令人神怡心曠。老街的店鋪臨織溪而建,皆水閣廊棚。民國年間,米行、魚行、絲綢行、醬雜店、舊貨店、當鋪、鐵匠鋪、茶館、客棧、紙馬店、飯館緊挨相連。老字號有「同泰布店」,為本鎮鄭氏所開;「一達南貨店」,乃石淙望族陳氏所創;「裕泰園醬鹽店」「四茂春茶館」「福泰昌」「大興店」等,人們耳熟能詳。「天生堂藥店」裡,冬蟲夏草,各種中藥材齊全。其木雕門樓,飾以飛禽走獸、神話故事圖案,雕鑿精湛。老街在抗日戰爭前有兩家典當行,「同泰典當行」是南潯大戶張氏開設,背景深遠,資金濃厚,被稱為「老當」。在老當典押財物,贖取期有三年六個月之久,較其他典當長一年餘,且典押價高於新當,經營有方,安全工作周密,享譽較高,生意興旺。老當在抗日戰火中焚毀,解放後老當遺址建造了織裡繭站,是織裡老街上目前保留最完整也是最宏偉的建築。1982年,軋村人又自發聚集在老街繭站前進行交易,並建起「繡花服務部」,是織裡童裝的主要發祥地。
老街傳統的店面
清末,織裡老街私塾棋布,學齡兒童都在私塾念書。穿長袍戴花鏡的老先生搖頭晃腦吟誦「之乎者也」,抑揚頓挫。《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小孩子們倒背如流。民國年間創辦了「吳興縣第二區中心小學」,老街才有了一所正規學校。校舍借用總管堂偏房,闢教室三間,分「智」「誠」「勇」三個複式班,課程設語文、算術、圖畫等。全校師生102人,校長葉文華,主持校務達八九年之久。解放初期改為織裡完小,並在五溪漾東岸創建了吳興縣第四中學。徐振華先生(小名阿毛),是聞名浙北地區的老中醫。祖居太湖潘漊,三代行醫,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徐氏留有家訓,以醫德為重,以治患者之痛為已任。徐振華15歲師從湖城名醫潘春林先生,三載寒暑,勤奮刻苦,18歲始走村串戶行醫。他口問心記,不厭其煩,歲月流逝,積沙成塔,剛過而立之年便聞名鄉裡,醫德更是眾口皆碑。凡貧困之家,不收診費,對症開方,以中草藥為主,非不得已,絕不開貴重藥方。1951年,振華先生發起創建織裡聯合診所(今織裡醫院),繪圖紙,購建材,事必親躬。步入中年後醫術爐火純青,江蘇吳江、宜興、常熟,上海、安徽等地的患者慕名求醫,有求必應,尤對疑難雜症有獨到療效,故被譽為「毛仙人」。徐振華退休後,被醫院返聘開設專家門診,患者趨之若鶩。後來或在家坐診,或在藥店坐堂,門庭若市。一代名醫,織裡人莫不敬仰。
織裡影劇院
1970年代末,群眾文化需求日益增強,而周邊很多地方都已建起了很上檔次的影劇院,織裡人的呼聲強烈。在此背景下,1980年織裡決定拆除大禮堂,在原址建造一座可納千名觀眾的影劇院。群眾迫切盼望影劇院早日建好,給予了極大支持,因而從開始到竣工才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工匠在公社建工隊抽調,小工由各大隊分派,他們自帶中飯,工地只供應茶水。最費時費錢的是二樓的東西向橫跨過梁的澆制,因為地皮面積的局限,底層觀眾大廳只能安排700個座位,另外300個座位要安置在二樓。過梁用很粗的螺紋鋼和高級水泥現澆制,這樣要超出預算好多資金。有人建議過梁不需要如此厚重,螺紋鋼也不用這麼粗,但為了保證質量和安全,始終堅持科學施工,時隔近四十年,那座過梁仍完好無損。建造過程中始終堅持著精打細算和節約原則,原大禮堂拆下來的材料能用盡用,磚頭和舊木料幾乎全部用上。連原先的舊木椅改造後安裝在二樓觀眾廳,廳內壁燈去南潯購回有機玻璃材料全部由自己製作,安裝後很是美觀大方。「織裡影劇院」 由著名書法家李英先生題寫,五個大字紮好鋼筋架子後,用水泥澆制,晾乾後塗上黃色油漆,每個字有百來斤重,安裝在影劇院門廳二樓雨棚上,雖經風蝕雨打,至今依然清晰。影劇院主體建築完成後,還在後院建造了五樓五底的房屋,用於接待文藝演出團體的化妝室和宿室,總建造資金超過五萬元。織裡影劇院落成之際,恰逢《紅樓夢》《梁祝》等優秀影片陸續上映,人們似久旱逢甘霖,影票按人口分到各大隊單位,從早到夜裡放映六七場次,談不上萬人空巷,卻幾乎全部滿座。後來放映的武打片《少林寺》等亦如是,可見那個時候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影劇院迎來第一個文藝演出團體是湖州市湖劇團。湖劇團首次在織裡影劇院演出《何文秀》《啞女告狀》兩個傳統戲,白天夜晩各演一場,座無虛席,一票難求。1995年以後,彩電、電腦進入尋常百姓家,織裡影劇院逐漸開始冷落。
商貿集鎮
老街鋁器店
老街老店
老街民居的廳堂
從清末起,織裡老街一直是方圓數十裡的商貿集鎮。街道人流如織,市河舟楫雲集。中市豐樂橋邊,設有航船停泊碼頭,大錢、義皋、東遷、軋村、舊館、晟舍等地每天上午有小航船載客而來,進行商貿活動,下午載客而去。南潯至湖州的小輪船也在織裡街設停靠站載客。1949年起,青浦建業聯營輪船行開辦震澤至湖州的小輪船「大通號」「大利號」,也在織裡街設停靠站載客。1963年,嘉興地區船運局客運所增設湖州至織裡航線,「織裡班」小輪船一天往返兩次,在窄窄的河道奔跑了二十多年,給織裡人留下了一串思念,一串鄉愁。今天,織裡已成為經濟強鎮、中國童裝名鎮。與新鎮區的高樓大廈相比,老街並不會自慚形穢,因為新街的繁榮與發展,源於老街。老街是一根不鏽的鏈條,連結歷史,連結未來。2017年,織裡老街拆建改造工程啟動。順應民意,保留老街繭站、名醫故居、老影劇院、百年民宅、輪船碼頭。為了留住老街的靈動水韻,留住人們心中熟悉的老街,地方政府多次徵求老街人的意見,一次次修正老街的重建藍圖。「道觀青煙升寶鏡,古樹銀杏笑晚霞。」半壺濁酒,一縷鄉愁。虔誠期盼織裡老街早日新生……
來源:湖州發布
製圖:潘美馨
編輯:柯佳琪
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
「南太湖號」拍客:石紅巖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過進入「南太湖號」APP的「悅湖」菜單欄,找到「拍客」版塊,進行投稿(照片或短視頻)。除了贏取積分,您的作品還有機會登上湖州發布和愛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