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長大後是好人還是壞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2023-09-13 01:55:04 3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原本是魏晉時期陳韙評價少年才子王融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說小時候聰明伶俐的,長大之後未必有什麼大出息。這句話用到鑿壁偷光的匡衡身上倒是恰如其分。
劉歆所著《西京雜記》有載「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匡衡這個孩子自小家裡很窮,但是他很是勤奮,白天幹活晚上讀書卻沒有蠟燭。鄰居是個大財主,一到晚上燈火通明,但是隔著一堵牆匡衡根本享受不到燈光的眷顧。沒辦法,匡衡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把隔壁家的光線引過來供自己使用。這情形跟現如今蹭WiFi上網一個道理,只不過現代人蹭的是無限WiFi,根本用不到大費周折鑿壁穿牆。鄰居在當地屬於大戶人家,雖然鬥大的字不認一升,但是家裡卻藏有很多書,大概有錢人自古以來都有這個潛質,沒學問一定要裝作有學問的樣子。匡衡聽說了乾脆就登門求職,工資可以免談,但是必須讀遍鄰居家的藏書。鄰居家的主人聽說了很是感嘆,就主動資助他讀書,就這樣匡衡邊學習邊打工學了個滿腹經綸。尤其擅長《詩經》的解讀。
《西京雜記》中還記載了匡衡論詩聞名遐邇的故事:「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匡衡解讀《詩經》出名之後,鄰裡坊間就有了傳聞:誰也別說詩經了,匡衡來了;匡衡一來,眾人都聽得津津有味笑逐顏開。匡衡的老鄉裡面又一個善解詩經的,匡衡去找他辯難,結果問到爭議之處,老鄉給爭論的心服口服,最後逼迫的沒有辦法,沒顧上穿外衣和木屐就狼狽逃竄了。匡衡解說的上癮依舊不依不饒地追趕上去說:「先生留步,咱們再從頭說起」老鄉邊跑邊說詞窮了,幹不過你,你就饒了我吧。就這樣跑掉了再也沒有回來辯論。
學富五車的匡衡學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是仕途並不順利。參加高考連續考了八次結果次次名落孫山,第九次好不容易考了個丙科,擱到現在也就勉強及格,被候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使。他就是憑藉對《詩經》的參悟水準,得到了當時身為太子的漢元帝的賞識。漢元帝登基大寶之後匡衡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後來一路平步青雲升至丞相,封安樂侯,總理全國政務。
位極人臣的匡衡到了後期,久處溫柔之鄉的他耐不住各方面的誘惑和侵蝕,自己慢慢變得驕奢貪婪。漢元帝封他安樂侯之時賞賜了良田三十一萬畝,但是匡衡耍了個小聰明,他利用郡圖之誤,乘機非法擴大封地四萬餘畝,漢元帝之後漢成帝繼位,匡衡的命中貴人駕崩,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少小成名的匡衡,晚節不保,最後卻落了個貪汙的罵名,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