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儀表校驗儀的製作方法
2023-09-13 21:02:40 1
專利名稱:多功能儀表校驗儀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校驗裝置。更具體地說,是一種儀表校驗儀。
工業控制中的各類儀表都必須定期校驗,以保證其精度。但是現有技術中的校驗儀器功能單一,每一量程表計對應於相應量程的校驗儀,由此造成校驗成本增加、使用不便以及各種量程的校驗器在校驗室中需佔據較大的位置等。不僅如此,現有技術中在使用手動式高壓泵對壓力儀表進行校驗時,由於壓力的不斷加大,手輪扭力不斷加大,操作困難。此外,現有技術中對於差壓變送器的校驗,僅僅是在其單側給出壓力差值,無法模擬靜壓工況。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避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多功能儀表校驗儀,以方便操作、準確校驗、降低校驗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本實用新型以壓力泵為壓力源。其結構特點是a、所述壓力泵採用臺階式缸體,配合設置臺階式柱塞杆,每階分別設置泵口,包括前端高壓泵口和中部側壁上的中壓泵口;b、所述中壓泵口一路通過油閥或水閥與油槽或水槽連通,另一路通過切換閥與高壓泵口共同經隔離閥至標準表接頭,另有與標準表接頭並接的被校表接頭,沿路設置靜壓閥和末端洩壓閥;c、設置由氣泵和微調泵構成的氣壓源,其輸出通過氣閥與各表接頭連通。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體積小、功能全、結構簡單、操作快捷方便。
2、本實用新型集油、水和氣多種工質與一體,兼具高壓、中壓、低壓、微壓和差壓各種壓力工況。
3、本實用新型中特定的壓力泵結構,可大大減小高壓校驗時的手輪扭力,使高壓儀表的校驗操作更為方便準確。
4、本實用新型可通過一定的操作程序,為被校的差壓變送器提供模擬實際工況、具有靜壓的壓差信號,提高了校驗的準確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原理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壓力泵缸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柱塞杆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柱塞杆傳動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手輪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微調泵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外形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支腳結構示意圖。
以下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參見圖1、圖2、圖3,本實施例以壓力泵1為壓力源。如圖2所示,壓力泵1採用臺階式缸體2,配合設置如圖3所示的臺階式柱塞杆26,每階分別設置泵口,包括前端高壓泵口3和中部側壁上的中壓泵口4。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壓力泵1的中壓泵口4一路通過油閥5或水閥6與油槽7或水槽8連通;另一路通過切換閥9與高壓泵口3共同經隔離閥10至標準表接頭11,另有與標準表接頭11並接的被校表接頭12、13、14,沿路設置靜壓閥15和末端洩壓閥16。
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設置由氣泵17和微調泵18構成的氣壓源,其輸出通過氣閥19與各表接頭連通。
參見圖4,本實施例中,在臺階式缸體2的尾部設置螺母套20,螺母套20內嵌設可轉動的傳動螺母21,傳動螺母21與端蓋22固定連接,在端蓋軸23上固聯手輪24。
如圖3所示,與傳動螺母21配合傳動的是固定聯接在臺階式柱塞杆26尾部的絲杆28。在手輪24的帶動下,傳動螺母21在螺母套20內轉動,通過絲杆28帶動臺階式柱塞杆26在臺階式缸體2中往復運動軸向沿動。在該傳動結構的傳動過程中,絲杆28始終位於螺母套20內,不外露。整機外表整體性好,清潔、無油汙。
參見圖5,在手輪24的輪圈上,沿其徑向和軸向分別設有手柄螺孔25。其中,沿徑向設置的手柄螺孔共有三隻,均布在輪圈上。根據不同的壓力設定值,將手柄安裝在不同位置的手柄螺孔內,可省力。
參見圖3,針對臺階式柱塞杆26,本實施例除了採用常規的橡膠圈40進行密封之外,還在其每階柱塞頭上設置鋼鉛密封圈27。在鋼鉛密封圈27與橡膠圈40之間墊有鋼墊圈41。該結構密封可靠。
參見圖6,本實施例中的微調泵18在其活塞頭29上採用雙面密封活塞30。該結構微調泵可直接微調加壓或減壓。
參見圖7,本實施例的外形採用臺式結構,各泵泵體均設置在其平臺31內部,各泵調節件分設在平臺外側,各接頭及閥門分設在平臺31上表面,在平臺31上另有「V」形支架32及電熱容器33,該「V」形支架32上有通孔34及螺孔35。「V」形支架用以放置被校表,通孔34及螺孔35可用來固定水平支架,水平支架也為放置被校表。電熱容器33為帶有溫度顯示和溫度控制的自動加熱裝置。為使其內的溫度場更為均勻,採用帶有氣流擾動的電熱容器,氣源來自氣泵17。
如圖7所示,針對不同的加熱介質,包括油、水和空氣,可以設置多隻容器,同時也可提供多種溫度場。
參見圖8,在平臺31的底部裝有可調支腳36,支腳36是在支杆37底部螺紋連接杆套38,杆套38為中空,其內放置鋼球39,杆套38底孔直徑小於鋼球39的直徑。轉動杆套38可調節支腳的高度,以調節水平。需要移動時,轉動杆套38,使鋼球39露出底孔,支腳即成為腳輪。
此外,為使校驗工作更為便利,在平臺31上同時設置24伏直流工作電源。
操作過程舉例如下採用介質油校驗中、低壓力表。
1、開油閥5、切換閥9、隔離閥10和靜壓閥15,關氣閥19、洩壓閥16,順時針轉壓力泵手輪24(順時針轉動為排出或加壓,下同)至底位,對缸體進行排空。
2、關切換閥9,逆時針轉動手輪24(逆時針轉動為吸入或洩壓,下同),缸體內吸入介質油。
3、關油閥5,開切換閥9,順時針轉手輪24,對各表接頭11、12、13、14處排氣,之後緊固接頭,繼續順時針轉手輪24,在壓力上升段進行調校。
4、逆時針轉手輪24洩壓,完成校驗。
採用油介質校驗高壓表。
對缸體的排空以及在缸體內吸入介質油過程如上步驟1、2。
加壓過程關油閥5,開切換閥9,順時針轉手輪24,對各表接頭11、12、13、14排氣後緊固,繼續順時針轉手輪24加壓,至中壓段後,手輪24明顯吃力,這時,關切換閥9,開油閥5,中壓泵口4洩壓,此後,可輕鬆轉動手輪24進行加壓,逐點校驗調整,完成校驗。工作完畢時,關油閥5,開切換閥9、隔離閥10、靜壓閥15和洩壓閥16,逆時針轉手輪24,吸入空氣;關洩壓閥16,順時針轉動手輪24,稍加壓,再迅速打開洩壓閥16,這樣可將各處的殘餘介質排出以備再用。
校驗負壓表。
安裝標準表及被檢表,開油閥5、切換閥9、隔離閥10和靜壓閥15,關氣閥19、洩壓閥16,順時針轉手輪24到底位,關油閥5;逆時針轉手輪24到底位,產生負壓,關切換閥9,開油閥5;再順時針轉手輪24到底位,關油閥5,開切換閥9;逆時針轉手輪24至所需負壓值,順轉校驗回程,負壓較大時緩開洩壓閥16。完成校驗。
校驗低壓表。
安裝標準表及被校表,關隔離閥10、洩壓閥16,開靜壓閥15、氣閥19,手推氣泵17手柄,反覆幾次至校驗點附近,調微調泵18至被校點,回程緩開洩壓閥16至被校點附近,調微調泵18至被校點,完成校驗。
校驗微壓表。
微正壓,安裝標準表與被檢表,關隔離閥10,開靜壓閥15、氣閥19,微調泵逆時針轉到底,關洩壓閥16,順轉加壓至被校點(上升),逆轉至被校點,校驗完成。
校驗差壓變送器。
接頭11、13均安裝標準表,接頭12、14為被校表,排氣加壓致設定靜壓值後,關閉靜壓閥15,繼續加壓即可在實際靜壓工況下完成校驗。
溫度類校驗。
利用電熱容器33,對容器中的介質進行電加熱,採用比較法,在容器中同時放入標準件和被校驗件,通過比較完成校驗。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儀表校驗儀,以壓力泵為壓力源,其特徵是a、所述壓力泵(1)採用臺階式缸體(2),配合設置臺階式柱塞杆(26),每階分別設置泵口,包括前端高壓泵口(3)和中部側壁上的中壓泵口(4);b、所述中壓泵口(4)一路通過油閥(5)或水閥(6)與油槽(7)或水槽(8)連通,另一路通過切換閥(9)與高壓泵口(3)共同經隔離閥(10)至標準表接頭(11),另有與標準表接頭(11)並接的被校表接頭(12、13、14),沿路設置靜壓閥(15)和末端洩壓閥(16);c、設置由氣泵(17)和微調泵(18)構成的氣壓源,其輸出通過氣閥(19)與各表接頭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儀表校驗儀,其特徵是在所述臺階式缸體(2)的尾部設置螺母套(20),螺母套(20)內嵌設可轉動的傳動螺母(21),傳動螺母(21)與端蓋(22)固定連接,在端蓋軸(23)上固聯手輪(24),與所述傳動螺母配合傳動的是固定聯接在臺階式柱塞杆(26)尾部的絲杆(28)。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儀表校驗儀,其特徵是在所述手輪(24)的輪圈上,沿其徑向和軸向分別設有手柄螺孔(2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儀表校驗儀,其特徵是所述臺階式柱塞杆(26),在其每階柱塞頭上均採用鋼鉛密封圈(27)。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儀表校驗儀,其特徵是所述微調泵(18),在其活塞頭(29)上採用雙面密封活塞(3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儀表校驗儀,其特徵是採用臺式結構,各泵泵體均設置在其平臺(31)內部,各泵調節件分設在平臺外側,各接頭及閥門分設在平臺(31)上表面,在平臺(31)上另有「V」形支架(32)及電熱容器(33),所述「V」形支架上有通孔(34)及螺孔(35)。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儀表校驗儀,其特徵是在平臺(31)的底部裝有可調支腳(36),所述支腳(36)是在支杆(37)底部螺紋連接杆套(38),杆套(38)為中空,其內放置鋼球(39),杆套(38)底孔直徑小於鋼球(39)直徑。
專利摘要多功能儀表校驗儀,特徵是壓力泵採用臺階式缸體,配合設置臺階式柱塞杆,每階設置泵口,包括前端高壓泵口和中部側壁上的中壓泵口;中壓泵口一路通過油閥與油槽連通,另一路通過切換閥與高壓泵口共同經隔離閥至標準表接頭,另有與標準表接頭串接的被校表接頭,沿路設置靜壓閥和末端洩壓閥;設置由氣泵和微調泵構成的氣壓源。本實用新型體積小、功能全、結構簡單、操作快捷方便。
文檔編號G01N3/62GK2450659SQ00221890
公開日2001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00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00年9月21日
發明者張紹喜, 周迎紅 申請人:張紹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