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控制臺調節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13 05:03:50 1
中央控制臺調節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中央控制臺調節機構。一種車輛設置有中央控制臺,所述中央控制臺在兩個後座椅和兩個前座椅之間縱向地延伸並限定空腔,在所述空腔中設置有容器。一種調節機構設置在所述中央控制臺的後部,並且面板設置在所述中央控制臺的中部上方。所述面板包括連接到所述調節機構的近端和由所述中央控制臺可滑動地支撐的後端。所述面板能夠在位於所述容器上方的前部位置和後部位置之間沿著前後的方向運動,用於提供進入所述容器的入口。
【專利說明】中央控制臺調節結構
【技術領域】
[0001]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涉及一種客運車輛中的中央控制臺和用於調節中央控制臺的面板的調節機構。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車輛通常包括安裝在兩個前座椅之間的中央控制臺。這樣的中央控制臺通常使坐在後排座椅中的乘客難以接近。另外,這樣的中央控制臺通常較小並且不絕緣。後排座椅可包括用於容納三個乘客的長條座椅或者兩個後座椅。對於具有兩個後座椅的車輛,可在兩個後座椅之間設直後中央控制臺。
【發明內容】
[0003]在一個實施例中,一種車輛設置有車體,車體具有客艙。第一排座椅定位在所述客艙的前部位置並包括兩個前座椅。每個前座椅與另一個前座椅側向地分開。第二排座椅定位在所述客艙的中間位置並包括兩個後座椅。每個後座椅與另一個後座椅側向地分開。中央控制臺在兩個後座椅和兩個前座椅之間縱向地延伸並限定空腔,在所述空腔中設置有容器。調節機構設置在所述中央控制臺的後部。面板設置在所述中央控制臺的中部上方。所述面板包括連接到所述調節機構的近端和由所述中央控制臺可滑動地支撐的後端。所述面板能夠在所述容器上方的前部位置和後部位置之間沿著前後的方向運動,用於提供進入所述容器的入口。
[0004]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板,所述板還包括彼此側向地分開的一對板,其中,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至少兩個外帶輪,結合到致動器並通過第一帶彼此連接,所述外帶輪側向地設置在所述板的外部;至少兩個內帶輪,通過共同的軸結合到所述外帶輪並通過第二帶彼此連接。
[0005]在另一實施例中,一種調節機構設置有板,所述板設置在中央控制臺中。所述板具有形成在所述板中的弓形槽,並且致動器安裝到所述板。滑架結合到所述致動器並安裝為沿著所述弓形槽移動。面板包括連接到所述滑架的近端和由所述中央控制臺可滑動地支撐的遠端,並且所述面板能夠沿著前後的方向運動,以提供獲取所述中央控制臺中的物品的入口。
[0006]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彈簧片,所述彈簧片具有彎曲部分,以與形成在所述滑架中的止動裝置接合併將所述面板可釋放地連接到所述滑架。
[0007]在又一實施例中,一種中央控制臺在兩個後座椅和兩個如座椅之間縱向地延伸,所述中央控制臺限定空腔,所述空腔中設置有容器,所述中央控制臺包括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包括:板,設置在中央控制臺中並具有形成在所述板中的弓形槽;致動器,安裝到所述板;滑架,結合到所述致動器並安裝為沿著所述弓形槽移動;面板,具有連接到所述滑架的近端和由所述中央控制臺可滑動地支撐的遠端,並且所述面板能夠沿著前後的方向運動,用於提供獲取所述中央控制臺中的物品的入口。[0008]在又一實施例中,一種調節機構設置有板、致動器、滑架及面板。所述板具有形成在所述板中的槽。致動器安裝到所述板,並且滑架結合到所述致動器並安裝為沿著所述槽移動。面板包括可釋放地連接到所述滑架的近端和由中央控制臺的上部可滑動地支撐的遠端。所述面板能夠沿著如後的方向運動,以提供猶取所述中央控制臺中的物品的入口。
[0009]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彈簧片,用於將所述面板的近端可釋放地連接到所述滑架。
[0010]所述滑架包括上部容器,上部容器在滑架上縱向地突出,上部容器具有總體上呈板形的下表面,止動裝置形成在上表面中,其中,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彈簧片,從所述面板的近端縱向地延伸,所述彈簧片具有用於與所述止動裝置接合的彎曲的上部和用於接觸下表面以將所述彎曲的上部偏置到止動裝置中的自由端。
[0011]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至少一個帶,用於將所述致動器結合到所述滑架;張緊器,連接到所述滑架並可操作地結合到所述帶,用於施加張緊力。
[0012]所述張緊器還包括使所述帶的第一端與所述滑架互相連接的彈簧。
[0013]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條形帶,用於將所述致動器結合到所述滑架,所述條形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每端在通道中連接到所述滑架。
[0014]所述板還包括一對板,所述一對板彼此側向地分開,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至少兩個外帶輪,結合到所述致動器並通過帶彼此連接,所述外帶輪側向地設置在所述板的外部;至少兩個內帶輪,通過共同的軸結合到所述外帶輪並通過所述條形帶彼此連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根據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的具有調節機構的中央控制臺和客運車輛的右側局部剖視圖;
[0016]圖2是圖1的調節機構的左側透視圖,示出定位在前部位置的面板;
[0017]圖3是圖1的調節機構的另一左側透視圖,示出定位在中間位置的面板;
[0018]圖4是圖1的調節機構的又一左側透視圖,示出定位在後部位置的面板;
[0019]圖5是圖1的調節機構和中央控制臺的俯視圖;
[0020]圖6是圖5的調節機構的俯視圖;
[0021]圖7是圖6的調節機構的左側視圖,並未示出板;
[0022]圖8是圖3的調節機構的放大後視圖;
[0023]圖9是圖2的一部分的放大視圖;
[0024]圖10是圖3的調節機構的右側透視圖,並未示出板而是示出了定位在前部位置的面板;
[0025]圖11是圖2的調節機構的一部分的左側放大透視圖,示出了滑架和面板的近端;
[0026]圖12是圖1的調節機構和中央控制臺的頂部放大透視圖,示出了面板的遠端。
【具體實施方式】
[0027]根據需要,在此公開本發明的詳細的實施例;然而,將要理解的是,公開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示例,本發明可以以多種和替代的形式實施。附圖不一定按比例繪製,可誇大或最小化一些特徵以示出特定部件的細節。因此,在此公開的具體結構和功能性細節不應解釋為限制,而僅僅作為用於教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以各種方式使用本發明的代表性基礎。
[0028]參照圖1,示出了根據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的中央控制臺並且中央控制臺通常由標號10表示。中央控制臺10設置在車輛12中。車輛12包括形成客艙14的車體。中央控制臺10大體上跨越客艙14的縱向長度並限定空腔。中央控制臺10包括位於空腔中用於儲存物品(例如,食物、飲料等)的容器16。面板18設置在容器16的頂部上方。調節機構20安裝在中央控制臺中並結合到面板18,用於使面板沿著向前和向後的方向移動,以允許從外部獲取16中的物品。
[0029]車輛12包括第一排座椅22和第二排座椅24。第一排座椅22定位在客艙14的前部位置並且第二排座椅24定向在客艙14的中間位置。第一排座椅22包括彼此側向地分開的兩個前座椅25。第二排座椅24也包括彼此側向地分開的兩個後座椅26。為簡潔起見,在圖1中僅不出了一個前座椅25和一個後座椅26。
[0030]中央控制臺10在兩個後座椅26和兩個如座椅25之間縱向地延伸。中央控制臺10包括彼此側向地分開並從客艙14中的地板32延伸的一對側壁30。中央控制臺10包括前扶手34和後扶手36。前扶手34在一對側壁30的前部上方側向地延伸。後扶手36在一對側壁30的後部上方側向地延伸。
[0031]中央控制臺10大體上包圍容器16,以保持儲存在容器16中的物品的溫度。在示出的實施例中,側壁30包括穿過中央控制臺10的中部形成的開口 38。在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中,車輛的熱系統(未示出)可連接到容器16,用於提供加熱或製冷。容器16具有用於儲存大的物品(例如,牛奶容器和軟飲料容器)的尺寸。根據一個實施例,容器16還包括向後成角度的隔室40,以使第二排座椅24中的乘客能夠容易地獲取儲存在隔室40中的容器。
[0032]參照圖2至圖4,調節機構20控制面板18沿著向前和向後的方向移動。調節機構20安裝在中央控制臺10的後部並且位於後扶手36的下方。後扶手36在圖2至圖4中按照虛線視圖示出。
[0033]圖2示出了定位在與關閉的中央控制臺10 (如圖1所示)對應的前部位置的面板
18。圖3示出了定位在中間位置的面板18。當面板18向後移動時,面板18移動到後扶手36的下方。圖4示出了定位在後部位置並位於後扶手36的下方的面板18。當中央控制臺10定位在打開位置時,坐在第二排座椅24中的乘客能夠獲取儲存在中央控制臺10中的物
品O
[0034]參照圖5至圖7,面板導向件42沿著每個側壁30的中上部延伸並在面板18移動時支撐面板18。一對突起44從面板18的遠端46側向地向外延伸。槽48形成在每個面板導向件42的內表面中,用於容納對應的突起44。調節機構20連接到面板18的近端50。根據示出的實施例,槽48按照非弓形的形狀形成。在一個實施例中,面板導向件42包括弓形槽(未示出)。對於這樣的實施例,面板18可被構造為不具有突起,以使外側邊緣與所述弓形槽接合。
[0035]調節機構20包括彼此側向地分開並安裝到中央控制臺10的後部的第一板52和第二板54。在一個實施例中,調節機構20包括安裝在板52和54之間用於保持側向間距的塊55。
[0036]參照圖8,調節機構20包括用於提供輸出扭矩的致動器56。致動器56電連接到用於接收電能的車輛電池(未示出)。根據示出的實施例,致動器56包括結合到齒輪系60的直流電動機58。致動器56安裝到第二板54的內表面,並且輸出軸62從致動器56延伸並穿過第二板54。第一外帶輪64固定到輸出軸62的遠端並側向地固定到第二板54的外部。驅動軸66延伸穿過板52、54的上部並定向為與輸出軸62平行。第二外帶輪68固定到驅動軸66。外帶70設置在兩個外帶輪64、68上,用於將機械旋轉力傳送到驅動軸66。在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中,外帶70和外帶輪64、68包括齒(未示出),以防止帶打滑。在其他實施例中,外帶輪64、68和外帶70被兩個相鄰的齒輪(未示出)或其他適合的傳動裝置代替。
[0037]參照圖9和圖10,內驅動帶輪72固定到驅動軸66並定位在第一板52和第二板54之間。後部軸74延伸穿過每個板52、54的後部。內帶輪76由後部軸74支撐。內帶78設置在兩個內帶輪72、76上並通過內驅動帶輪72驅動。在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中,內帶78和內帶輪72、76包括齒(未示出),以防止帶打滑。弓形槽80穿過每個板52、54的上部形成。調節機構20包括被安裝為沿著弓形槽80移動的滑架82。
[0038]致動器56結合到滑架82,用於控制面板18在關閉位置和打開位置(圖4中示出)之間的移動。滑架82固定到內帶78。滑架82連接到面板18的近端50。因此致動器56通過外帶70和外帶輪64、68以及內帶78和內帶輪72、76結合到滑架82和面板18。
[0039]參照圖11,在一個實施例中,滑架82可釋放地連接到面板18的近端50。上部容器84穿過滑架82的上部縱向地形成。上部容器84由總體上呈板形的下表面86和上表面限定,止動裝置88形成在所述上表面中。彈簧片90固定到面板18的近端50。彈簧片90從面板18向外縱向地延伸,具有彎曲的上部92和朝向面板18的後部延伸的自由端94。為了將面板18連接到滑架82,面板18和彈簧片90朝向滑架82移動。彈簧片90的彎曲的上部92隨著彎曲的上部92接觸上部容器84的上表面而向下彎曲。彈簧片的自由端94抵住上部容器84的下表面86以形成向上的彈簧力。該彈簧力使彈簧片90的彎曲的上部92向上偏置,以使彎曲的上部92與止動裝置88接合。類似地,可通過使用足夠的力拉動面板18而克服彈簧力來將面板18從滑架82卸下。彈簧片90可被選擇為具有與期望的插入/拉出力對應的彈簧常數。在其他實施例中,面板18的近端50可剛性地附著到滑架82 (例如,使用緊固件)。
[0040]在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中,一系列的支撐件96從滑架82的下部向外延伸並延伸穿過弓形槽80。支撐件96與板52、54接合,用於支撐滑架82。支撐件96由具有低摩擦係數的聚合材料形成,以減小與滑架82的平移運動相關聯的摩擦力。在一個實施例中,支撐件96與滑架82—體地形成。在另一實施例中,滑架和突起(未示出)由金屬材料一體地形成,聚合物套管設置在突起上。
[0041]在示出的實施例中,內帶78形成為條,而不是連續的環(例如,外環帶70)。內帶78包括第一端98和第二端100。滑架82包括形成在滑架82的下部的通道101。內帶78的第一端98在通道101中固定到滑架82的後端。內帶78的第二端100在通道101中固定到滑架82的前端。在其他實施例中,內帶78形成為環(未示出)並固定到滑架82。
[0042]調節機構20包括張緊器102,用於在滑架82的整個縱向行程期間保持內帶78中的張力。如圖10所示,內帶78沿著不規則形狀的路逕行進,其結果是在滑架82的整個行程期間帶的張力發生變化。變化的帶的張力會導致內帶78相對於內帶輪72、76打滑(圖10)。張緊器102將附加載荷施加到內帶78以限制這樣的帶打滑。在示出的實施例中,張緊器102包括固定在通道101中的銷104以及拉簧106。拉簧106將內帶78的第二端100連接到銷104。在其他實施例中,內帶78的第二端100固定到滑架82,並且彈簧(未示出)將橫向載荷施加到內帶78。
[0043]圖12示出了面板18的遠端46的放大視圖。突起44從面板18向外側向地延伸,以與形成在面板導向件42中的槽48接合。根據示出的實施例,突起44大體按照矩形形狀形成。如果面板18的近端50與調節機構20分離,那麼該矩形形狀的突起44限制面板18圍繞兩個突起44的旋轉。在其他實施例中,突起大體按照圓柱形形狀(未示出)形成。
[0044]雖然上文描述了示例性實施例,但是並不意味著這些實施例描述了本發明的所有可能的形式。相反,說明書中使用的詞語為描述性詞語而非限制,並且應理解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可作出各種改變。此外,可組合多個實施的實施例的特徵以形成本發明的進一步的實施例。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包括: 車體,具有客艙; 第一排座椅,定位在所述客艙的前部位置,所述第一排座椅具有兩個前座椅,每個前座椅彼此側向地分開; 第二排座椅,定位在所述客艙的中間位置,所述第二排座椅具有兩個後座椅,每個後座椅彼此側向地分開; 中央控制臺,在所述兩個後座椅和所述兩個如座椅之間縱向地延伸,所述中央控制臺限定空腔,在所述空腔中設置有容器; 調節機構,設直在所述中央控制臺的後部; 面板,設置在所述中央控制臺的中部上方,所述面板具有連接到所述調節機構的近端和由所述中央控制臺可滑動地支撐的後端,所述面板能夠在位於所述容器上方的前部位置和後部位置之間沿著前後的方向運動,用於提供進入所述容器的入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中,所述中央控制臺還包括: 一對側壁,彼此側向地分開並從所述車體延伸; 前上表面和後上表面,前上表面和後上表面中的每個在所述側壁上方側向地延伸並且彼此縱向地分開,用於提供與座椅排對應的扶手, 其中,所述調節機構設置在所述後上表面和所述車體之間,並且當所述面板定位在後部位置時,所述面板設置在所述調節結構和所述後上表面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中,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 板,具有形成在所述板中的弓形槽; 致動器,安裝到所述板; 滑架,結合到所述致動器並安裝為沿著所述弓形槽移動, 其中,所述面板的近端連接到所述滑架。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所述車輛還包括: 彈簧片,用於將所述面板的近端可釋放地連接到所述滑架。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所述車輛還包括: 至少一個帶,用於將所述致動器結合到所述滑架; 張緊器,連接到所述滑架並可操作地結合到所述帶,用於施加張緊力。
6.一種調節機構,包括: 板,設置在中央控制臺中並具有形成在所述板中的弓形槽; 致動器,安裝到所述板; 滑架,結合到所述致動器 並安裝為沿著所述弓形槽移動; 面板,具有連接到所述滑架的近端和由所述中央控制臺可滑動地支撐的遠端,並且所述面板能夠沿著前後的方向運動,用於提供獲取所述中央控制臺中的物品的入口。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調節機構,其中,所述板還包括彼此側向地分開的一對板。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 至少兩個外帶輪,結合到所述致動器並通過帶彼此連接,所述外帶輪側向地設置在所述板的外部; 至少兩個內帶輪,通過共同的軸結合到所述外帶輪並通過條形帶彼此連接。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調節機構,其中,所述滑架還包括形成在所述滑架中的通道,其中,所述條形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每端在所述通道內連接到滑架。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還包括: 張緊器,連接到所述滑架和所述一對板中的一個並可操作地結合到所述條形帶,用於施加張緊力。`
【文檔編號】B60N2/46GK103879358SQ201310713736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1日
【發明者】戴維·麥可·萊希昆, 理察·約瑟夫·韋爾斯 申請人:福特全球技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