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20:54:30
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包括注油嘴本體,注油嘴本體呈圓筒狀,注油嘴本體的兩個埠中一個用於與注油機連接,另一個埠作為出油口,所述注油嘴本體的出油口封閉形成封閉端,在封閉端上設置有多個通孔。本實用新型利用密閉的空間來實現真空來阻止98%減震油的滴漏;然後利用通孔作為出油的通道,將單個出油通道的面積減小,增加了出口的邊緣線長度,單位長度的邊緣線,油受到的拉力是一定的,利用減震油的黏性,在增加邊緣線長度的同時減小油滴的體積,同時增加其受到的黏性拉力,利用小體積油滴受到的拉力大於其重力,從而解決了其滴油的問題,達到了不滴油、減少工人擦拭減震油工序的目的。
【專利說明】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注油機注油嘴,具體是指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減震器的結構是帶有活塞的活塞杆插入筒內,在筒中充滿油。活塞上有節流孔,使得被活塞分隔出來的兩部分空間中的油可以互相補充。阻尼就是在具有粘性的油通過節流孔時產生的,節流孔越小,阻尼力越大,油的黏度越大,阻尼力越大。如果節流孔大小不變,當減震器工作速度快時,阻尼過大會影響對衝擊的吸收。因此,在節流孔的出口處設置一個圓盤狀的板簧閥門,當壓力變大時,閥門被頂開,節流孔開度變大,阻尼變小。由於活塞是雙向運動的,所以在活塞的兩側都裝有板簧閥門,分別叫做壓縮閥和伸張閥。減震器按其結構可分為雙筒式和單筒式。雙筒式是指減震器有內外兩個筒,活塞在內筒中運動,由於活塞杆的進入與抽出,內筒中油的體積隨之增大與收縮,因此要通過與外筒進行交換來維持內筒中油的平衡。所以雙筒減震器中要有四個閥,即除了上面提到的活塞上的兩個節流閥外,還有裝在內外筒之間的完成交換作用的流通閥和補償閥。減震器定量加油機由PLC控制器控制,定量準確,設計合理新穎。面板採用LED燈顯示產品的數量,具有停電記憶功能。機器有全自動和半自動和手動幾種,調節範圍0.1mflml ,TlOml、10?20ml、2(T50ml,還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5(Tl000ml等加注量。加油速度為300隻/小時飛000隻/小時。適用於減震器、氣彈簧、緩衝器、閉門器、地彈簧、門限器等產品的定量加油作業。
[0003]現減震器注油機的注油嘴為一段直管,注油控制閥關閉後殘餘在直管裡的減震油會滯後流出滴在減震器上面,當注油完成取出減震器時會導致不良後果:1增加工人擦拭減震油的工序,延長了生產的時間,降低了生產效率;2如果縫隙裡的減震油不能擦乾淨,在檢測過程中,減震油的存在會使得檢測儀器產生誤判,導致成平被貼上不合格的標籤,間接降低了成品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解決現有技術中,注油機注油嘴關閉後容易滴油的問題,達到不滴油、減少工人擦拭減震油工序的目的。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0006]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包括注油嘴本體,注油嘴本體呈圓筒狀,注油嘴本體的兩個埠中一個用於與注油機連接,另一個埠作為出油口,所述注油嘴本體的出油口封閉形成封閉端,在封閉端上設置有多個通孔。本實用新型是對現有的注油機注油嘴作出的改進,其包括注油嘴本體,注油嘴本體呈圓柱狀,其內部具有圓柱形的空腔,該空腔作為減震油的注入通道,注油嘴本體的兩個端部均為開口,其中一端用於與注油機連通,另一端作為出油口而插入到減震器的內部,本實用新型的改進之處在於:在注油嘴本體的出油口形成一個封閉端,然後在封閉端上設置多個通孔,利用通孔作為出油的通道,使用時,當注油控制閥關閉後,在注油嘴本體的頂部形成密閉結構,利用密閉的空間來實現真空來阻止98%減震油的滴漏;然後利用通孔作為出油的通道,將單個出油通道的面積減小,增加了出口的邊緣線長度,單位長度的邊緣線,油受到的拉力是一定的,利用減震油的黏性,在增加邊緣線長度的同時減小油滴的體積,同時增加其受到的黏性拉力,利用小體積油滴受到的拉力大於其重力,從而解決了其滴油的問題,達到了不滴油、減少工人擦拭減震油工序的目的。
[0007]所述通孔包括兩節或兩節以上的圓柱狀空腔,圓柱狀空腔的直徑從注油嘴本體的內側向封閉端外側逐漸減小。進一步的講,為了增加減震油與注油嘴本體之間的黏性,可以採用多個直徑的通孔,通孔具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內部圓柱空腔,相鄰兩個圓柱空腔之間通過一個錐面連接,形成臺階狀的結構,直徑漸變的臺階結構,大大增加了通孔的面積,增加了減震油與注油嘴通道之間的拉力,進一步防止了油滴的下落。
[0008]所述的封閉端外側呈弧形,所述通孔的軸線與封閉端的弧形面垂直。為了進一步增加減震油與注油嘴之間的粘性力,可以採用將封閉端設置成弧形的結構,當注油嘴個關閉後弧形的封閉端面上,從通孔流出的少量油滴在黏性拉力的作用下,會沿著弧形面流動,由於量很少而難以聚集,其重量無法增加,從而不會形成大顆粒的油滴,解決了油滴下落的問題。
[0009]所述通孔的軸線與注油嘴本體的軸線之間形成夾角α,且0° < α <30°。經過 申請人:的長期研究發現弧形端面的弧度對油滴的匯聚和散開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當通孔的軸線與注油嘴本體的軸線之間構成的夾角大於30°的時候,減震油在延弧形端面的流動會加快,流速加快後,減震油的黏性拉力起到的凝聚作用降低,容易導致多個通孔出來的油匯聚,因此,將通孔的軸線與注油嘴本體的軸線之間構成的夾角設置為不大於30°,可以較好地分散流出的減震油,同時又不至於讓多個孔的減震油匯聚。
[0010]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0011]I本實用新型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在注油嘴本體的出油口形成一個封閉端,然後在封閉端上設置多個通孔,利用通孔作為出油的通道,使用時,當注油控制閥關閉後形成密閉結構,利用密閉的空間來實現真空來阻止98%減震油的滴漏;然後利用通孔作為出油的通道,將單個出油通道的面積減小,增加了出口的邊緣線長度,單位長度的邊緣線,油受到的拉力是一定的,利用減震油的黏性,在增加邊緣線長度的同時減小油滴的體積,同時增加其受到的黏性拉力,利用小體積油滴受到的拉力大於其重力,從而解決了其滴油的問題,達到了不滴油、減少工人擦拭減震油工序的目的;
[0012]2本實用新型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採用多個直徑的通孔,通孔具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內部圓柱空腔,相鄰兩個圓柱空腔之間通過一個錐面連接,形成臺階狀的結構,直徑漸變的臺階結構,大大增加了通孔的面積,增加了減震油與注油嘴通道之間的拉力,進一步防止了油滴的下落;
[0013]3本實用新型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採用將封閉端設置成弧形的結構,當注油控制閥關閉後弧形的封閉端面上,從通孔流出的少量油滴在黏性拉力的作用下,會沿著弧形面流動,由於量很少而難以聚集,其重量無法增加,從而不會形成大顆粒的油滴,解決了油滴下落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14]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
[0016]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
[0017]1-注油嘴本體,2-封閉端,3-通孔,4-減震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實施例
[0019]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包括注油嘴本體1,注油嘴本體I呈圓柱狀,其內部具有圓柱形的空腔,該空腔作為減震油的注入通道,注油嘴本體的兩個端部均為開口,其中一端用於與注油機連通,另一端作為出油口而插入到減震器4的內部,注油嘴本體I的出油口形成一個封閉端2,封閉端2外側呈弧形,然後在封閉端2上設置多個通孔3,通孔3的軸線與封閉端2的弧形面垂直,通孔3具有兩個直徑不同的內部圓柱空腔,兩個圓柱空腔之間通過一個錐面連接,形成臺階狀的結構,為了增加臺階的數量,可以設置多個直徑不同的圓柱腔來構成多個臺階結構的通孔3,通孔的3軸線與注油嘴本體I的軸線之間形成夾角α,最外側的通孔3與注油嘴本體I軸線之間形成的夾角α最大值為30°。
[0020]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包括注油嘴本體(1),注油嘴本體(1)呈圓筒狀,注油嘴本體(1)的兩個埠中一個用於與注油機連接,另一個埠作為出油口,其特徵在於:所述注油嘴本體(1)的出油口封閉形成封閉端(2),在封閉端(2)上設置有多個通孔(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通孔(3)包括兩節或兩節以上的圓柱狀空腔,圓柱狀空腔的直徑從注油嘴本體(1)的內側向封閉端外側逐漸減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封閉端(2)外側呈弧形,所述通孔(3)的軸線與封閉端(2)的弧形面垂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注油機注油嘴的改進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通孔(3)的軸線與注油嘴本體(1) 的軸線之間形成夾角α,且0°≤α≤30°。
【文檔編號】F16N21/02GK203797315SQ201420011587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9日
【發明者】段少雲 申請人:四川寧江山川機械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