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00:52:45 2
專利名稱: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
背景技術:
由噴氣式發動機提供動力的飛機通常包括引氣系統,該引氣系統從發動機抽取熱壓空氣,用於關於飛機的各種功能,例如除冰系統、機艙加壓系統或者各種氣動致動系統。引氣通常是高溫高壓的並且因此需要精細的管理以避免相關的危險。因此,引氣系統包括例如布置成用於檢測引氣洩漏的一個或更多個安全系統。這種洩漏表示嚴重的操作問題並且通常需要立即關閉引氣系統且在對飛機進行進一步重要操作之前進行糾正。因此,重要的是檢測引氣洩漏的安全系統應該是精確的並且耐用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用於與過熱檢測系統一起使用,該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包括隔熱護套,所述隔熱護套布置成封閉引氣管道接頭;通風裝置,用於提供隔熱護套的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流體連通;布置在通風裝置中的閥裝置,所述閥裝置布置成當隔熱護套的內部中的流體壓力超過預定正壓力閾值時使流體流能夠從隔熱護套的內部流到外部。所述閥裝置可以包括壓力保持閥。通風裝置可以布置成與用於過熱檢測系統的傳感器相鄰。預定正壓力閾值可對應於lOg/s的引氣洩漏量。通風裝置可以包括用於使來自通風裝置的流體流擴散的擴散裝置。所述閥裝置可以包括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均限定提供通過閥裝置的流體連通的一個或更多個通道,並且布置成捕獲閥元件和偏壓裝置,閥元件通過偏壓裝置偏壓到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中,通過閥裝置的流體連通被阻止,並且閥元件響應於來自隔熱護套的內部的流體壓力超過閾值而能夠移動到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中,能過實現通過閥裝置到外部的流體連通。閥裝置可以通過將通風裝置的外周捕獲在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之間而被固定到隔熱護套。
以下將參考附圖僅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其中圖1是飛機的示意性視圖;圖2是圖1的飛機中的引氣供給管道的示意性視圖;圖3是用於圖2的管道的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的示意性視圖;圖4是用於圖3的隔熱裝置的閥裝置的示意性截面圖;圖5是圖3的隔熱裝置的示意性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考圖1,飛機101包括一對機翼102,每個機翼流線型連接到機身103。每個機翼都支承一發動機104。每個發動機104均包括引氣供給源105,該引氣供給源布置成提供熱壓空氣到飛機系統,例如用於機翼102的前緣去冰系統、機艙加壓系統或者氣動致動系統。引起供給源105由控制器106控制並且經由管道107繞飛機傳輸。引氣供給源105還連接到位於機身103的尾部中的輔助動力單元(APU) 108。參考圖2,管道107由飛機結構件201支承並固定到該飛機結構件201。控制器106包括過熱檢測系統,該過熱檢測系統包括呈過熱檢測線202形式的一組傳感器。過熱檢測線202沿管道107安裝並且被配置成用於檢測與管道107相鄰的空間的環境溫度。如果該環境溫度超過預定閾值,則過熱檢測系統布置成用於關閉引氣系統並且發出報警信號。管道107沿其長度設置有隔熱件,以使管道周圍環境與高溫引氣隔離。管道107構造成在長度上通過接頭203連接。所述接頭203均裝配有隔熱護套204,該隔熱護套布置成封閉相應的接頭203。每個隔熱護套204設置有通風口 205,當隔熱護套204裝配到相應的接頭203時,該通風口布置成與過熱檢測線202相鄰。參考圖3,通風口 205布置成用於在包圍接頭203的隔熱護套204的內部301和其外部302之間提供流體連通。在該實施方式中,通風口 205設置有呈壓力保持閥(PHV)形式的閥裝置303。在該實施方式中,閥裝置303布置成一旦在隔熱護套中的內部壓力超過預定正壓力閾值則允許通過通風口 205的流體連通。在該實施方式中,預定正壓力閾值是當相應的封閉管道接頭203的引氣洩漏流量超過lOg/s時在隔熱護套204內產生的內部壓力。在該實施方式中,隔熱護套204包括軸向劈分部304,從而便於其裝配在管道接頭203周圍。然後,隔熱護套204通過環形帶(未示出)裝配在管道接頭203周圍,從而基本上使隔熱護套204密封在接頭203周圍。軸向劈分部304採用帶(未示出)密封。在該實施方式中,固定方法配置成允許來自隔熱護套204的接頭的氣流量高達大約lOg/s。參考圖4,閥裝置303包括上部401和下部402,所述上部和下部每個均包括一組孔403,使得能夠實現通過閥裝置303的流體連通。在上部401中的孔403布置成擴散器以使來自通風孔205的流體流擴散。上部401和下部402 —起限定內部空間,該內部空間布置成捕獲呈螺旋彈簧形式的偏壓裝置404和呈隔膜形式的閥元件405。彈簧404布置成使隔膜405偏壓抵靠下部402中的孔403以使閥裝置303關閉。選擇由彈簧404提供的偏壓力以確定所需的壓力閾值,閥裝置303在該壓力閾值下被推動遠離下部402中的孔403,以打開閥裝置303並使流體流通過通風孔205。限制裝置408以從上部401的內表面向下突出的形式設置。限制裝置408布置成限制或限定隔膜405的最上部位置,從而防止上部401中的孔403被遮擋。換句話說,限制裝置408布置成保證氣流總是能通過閥裝置303。隔膜405在其內表面上設置有用於限定隔膜405和彈簧404的相對位置的定位凸緣409。下部401的內表面設置有用於使隔膜405相對於下部402定位的閥座410。上部401的內表面設置有用於使彈簧404相對於上部401定位的彈簧座411。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上部401和下部402的配合表面設置有互補的螺紋表面412,用於將上部401和下部402固定在一起。閥裝置303的上部401和下部402均包括相應的外周凸緣406、407,所述外周凸緣406,407當上部401和下部402被固定在一起時布置成彼此間隔開。參考圖5,在凸緣406、407之間的空間布置成用於捕獲圍繞通風口 205的隔熱護套204的邊緣,以將閥裝置303密封地夾緊在隔熱護套204內。如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的,可以採用任何合適的構造用於閥裝置,以提供合適的壓力或流量閾值。如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的,擴散功能可以省略或者可以由任何其它合適的裝置提供。例如,閥裝置的上部可以形成有任何合適的可選擇擴散布置或者可以增加附加的擴散元件。如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的,上部和下部可以通過任何其它合適的裝置例如卡扣配合、粘合或者分立的固定裝置例如夾子或夾鉗而被固定在一起。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能夠實現管道接頭位置處的、引氣系統內的、與過熱檢測系統傳感器相鄰的洩漏流量的控制。在閥內的隔膜以預定回彈量打開,允許洩漏流通過閥並且引導該洩漏以能夠經由過熱檢測系統啟動關閉。該配置阻止引氣系統在小於lOg/s的洩漏量時關閉。這降低了錯誤率或者不確定的過熱事件,並且因此改進了飛機操作和可靠性。儘管通過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描述闡述了本發明,並且儘管相當詳細地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申請人並不旨在將所附權利要求的範圍限制或以任何方式約束為這些細節。進一步的優點和改進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然的。因此,本發明在其更寬泛的方面不限於代表性設備和方法的具體細節,並且不限於示出並描述的說明性示例。因此,可以對這些細節進行改進而不會偏離申請人的總的發明構思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用於與過熱檢測系統一起使用,所述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包括 隔熱護套,所述隔熱護套布置成封閉引氣管道接頭; 通風裝置,用於提供所述隔熱護套的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流體連通; 布置在所述通風裝置中的閥裝置,所述閥裝置布置成當所述隔熱護套的內部中的流體壓力超過預定正壓力閾值時使流體流能夠從所述隔熱護套的內部流到所述隔熱護套的外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其中,所述閥裝置包括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所述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均限定提供通過所述閥裝置的流體連通的一個或更多個通道,並且所述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布置成捕獲閥元件和偏壓裝置,所述閥元件通過所述偏壓裝置偏壓到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中,通過所述閥裝置的流體連通被阻止,並且所述閥元件響應於來自所述隔熱護套的所述內部的所述流體壓力超過所述預定正壓力閾值而能夠移動到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中,能過實現通過所述閥裝置到所述外部的流體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其中,所述閥元件呈隔膜的形式,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偏壓裝置偏壓所述隔膜以使所述隔膜關閉所述第二主體部中的所述通道,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隔膜在所述預定正壓力閾值下被推動而打開所述第二主體部中的所述通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其中,在所述隔膜的內表面上設置有用於限定所述隔膜和所述偏壓裝置的相對位置的定位凸緣。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其中,所述閥裝置還包括限制裝置,所述限制裝置以從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內表面向下突出的形式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其中,所述閥裝置通過將所述通風裝置的外周捕獲在所述第一主體部和所述第二主體部之間而被固定到所述隔熱護套。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其中,所述閥裝置包括壓力保持閥。
8.根據權利要求1一 7中任一項所述的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其中,所述通風裝置布置成與用於過熱檢測系統的傳感器相鄰。
9.根據權利要求1一 7中任一項所述的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其中,所述預定正壓力閾值對應於10g/s的引氣洩漏量。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其中,所述通風裝置還包括用於使來自所述通風裝置的流體流擴散的擴散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引氣管道接頭隔熱裝置,其中,洩漏通風口包括閥裝置。
文檔編號B64D15/04GK103010468SQ20121035375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1日
發明者N·韋斯特 申請人:空中巴士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