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加壓袋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12:47:45 1
專利名稱:氧氣加壓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所屬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是與氧氣袋配合的氧氣加壓袋。
背景技術:
氧療和氧保健是利用補給氧氣改善人體的生理、生化內環境,促進代謝過程的良性循環,以達到治療疾病、緩解症狀、促進康復和預防病變、增進健康的目的。臨床實踐證明,氧氣療法以其獨特的治療機理,對臨床各科的急性、慢性缺血缺氧性病症和因缺氧引起的繼發性疾病,能夠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適當吸氧,還有改善微循環狀況,減輕為保持一定肺泡氣體氧分壓所必需的呼吸系統負荷量,減輕為保持一定的動脈血氧分壓所必需的心肌負荷量等效果。因而在臨床醫學、預防醫學、急救醫學、老年醫學、康復和保健醫學等方面,氧療和氧保健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常壓低流量供氧提高動脈血氧分壓的效果是明顯的。當吸入氣體中的含氧量,從正常大氣的21%增加到24%時,機體內的氧分壓就可以從30mmHg提高到45mmHg。常壓氧療是有效的,安全的,特別適合自我氧療、自我氧保健和院前急救。
現有橡膠尼龍布氧氣袋即是一種常壓氧療的裝置,可應用於呼吸衰竭,肺氣腫哮喘、高原缺氧等內外各科的疾病及搶救病人、轉院等各種合適的臨時輸氧及家庭病臨時備用。但它使用時需要加壓,目前常用的做法是1、利用病人頭部的重力加壓保證氧氣流量。不能平臥的病人,頭部無法枕在氧氣袋上,即使能平臥的病人也無法頭枕在一個充滿氧氣的氧氣袋上,因為這樣病人會非常不舒適,這無疑是給病人的病情雪上加霜。雖然這種氧氣袋又名「氧氣枕」,但通過調查,在應用過程中幾乎沒有讓病人來既充當枕頭,又利用病人頭部的重力加壓保證氧氣流量的。這種設想理論上可以接受,實踐中行不通。
2、通常的做法是家屬協助擠壓氧氣袋,以保證氧氣流量。但問題是應用氧氣袋的情況一般是在緊急的情況下,更多的是在病人的轉運途中。家屬心情難以平靜,大部分的家屬對氧氣袋的應用又不熟悉,特別是上臂力量疲勞後,造成壓力忽高忽底,氧流量也隨之忽大忽小,容易造成病人病情惡化,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3、另外一種方法是在氧氣袋上放置適當份量的東西,但隨著氧氣袋內壓力減小,需要加大放置物品的重量。這種方法實施起來更為困難。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方便使用,加壓均勻的氧氣加壓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該氧氣袋加壓袋由雙層環形組成一個帶充放氣口的氣密封體,環形中空部分置放氧氣袋,內、外層之間為空氣室,帶單向閥的手動彈性氣泵通過氣管與連接充放氣口。
進一步的方案在於所述的內層為設有皺褶或為彈性體。還可以在內層或外層上設掛帶。
應用時把氧氣袋放入氧氣加壓袋的中空部分。頂端的掛帶可以懸掛於病人附近的任意位置,如輸液架、牆壁的掛鈎、擔架車的任意位置、救護車內懸掛,家屬可以拎著。氧氣袋加壓袋可放於高於病人的位置,也可放於低於病人的位置,還可以放於病人擔架上。隨著氧氣袋內壓力下降,我們隨時捏動手動打氣泵,對氧氣袋施加壓力。保證氧流量的充足供應。滿足病人氧療需求。
使用完畢後,放鬆手動打氣球,放出多餘的空氣,留有少量的空氣,以防加壓袋內粘貼在一起。關閉打氣球。進行清潔、消毒備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方便,加壓均勻,保證氧流量的均衡充足供應。
圖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圖中,1外層,2內層,3氧氣袋,4充放氣口,5氣管,6手動彈性氣泵。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該氧氣袋加壓袋由內層2、外層1兩層環形組成一個帶充放氣口4的氣密封體,環形中空部分置放氧氣袋3,內、外層之間為空氣室,帶單向閥的手動彈性氣泵6通過氣管5與連接充放氣口4。內層2為設有皺褶,外層1採用非彈性體。如果內外層均為彈性體,則外層彈性力度大於內層。還可以在內層或外層上設掛帶。手動彈性氣泵可以採用現有血壓計氣泵的結構。氧氣袋加壓袋最好將氧氣袋3包容起來。
權利要求1.氧氣袋加壓袋,其特徵在於由雙層環形組成一個帶充放氣口的氣密封體,環形中空部分置放氧氣袋,內、外層之間為空氣室,帶單向閥的手動彈性氣泵通過氣管與連接充放氣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氧氣袋加壓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層為設有皺褶或為彈性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氧氣袋加壓袋,其特徵在於內層或外層上設掛帶。
專利摘要氧氣加壓袋,屬於與氧氣袋配合的醫療器械。該氧氣袋加壓袋由雙層環形組成一個帶充放氣口的氣密封體,環形中空部分置放氧氣袋,內、外層之間為空氣室,帶單向閥的手動彈性氣泵通過氣管與連接充放氣口。所述的內層為設有皺褶或為彈性體。還可以在內層或外層上設掛帶。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方便,加壓均勻,保證氧流量的均衡充足供應。可應用於呼吸衰竭,肺氣腫哮喘、高原缺氧等內外各科的疾病及搶救病人、轉院等各種合適的臨時輸氧及家庭病臨時輸氧加壓。
文檔編號A61M16/00GK2704378SQ200420039190
公開日2005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04年3月23日
發明者趙青 申請人: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