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磁極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11 00:39:20 1
專利名稱:馬達磁極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涉及一種馬達磁極結構,尤其特別是一種可以快速完成繞線作業並
且可以按照線圈需求進行配合組裝,用來降低生產成本且減少工時的馬達磁極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式內轉式的馬達定子按照不同用處區分有三極柱、四極柱、六極柱、八極柱、十二極柱等結構,並在各個極柱上或極柱間繞上漆包線線圈,並構成複數組啟動線圈及複數組運轉線圈組,早期仍然需要用人工方式單向一一繞設,因此加工速度慢,從而造成成本提高且浪費工時,因此非常具有改良的必要。 又由於傳統定子構造的每一個磁極柱上都繞有一組以上的線圈,當磁極數增加
時,磁極與磁極之間的間隙會越來越小,以致於限制了繞線的空間,也使繞線路徑愈加復
雜,當磁極都繞上線圈之後,又很容易因為線圈與線圈過近而造成觸碰導致短路,所以此結
構往往無法以更大線徑更多線圈數來增加馬達的扭力,進而影響馬達整體的效率。 並且在製做成本上,傳統定子由於線圈較多,巻繞完成時產生的體積會相當龐大,
容易向內擠收而遮住軸心孔,必須還需要人工向外撥開線圈,造成相當的困擾且浪費成本,
而且,傳統定子線圈巻繞過於膨鬆,容易觸及到矽鋼片,進而產生導電的情形,影響定子風
扇的運轉,此外,當啟動線圈與運轉線圈的巻繞圈數相同時,產生的啟動速率與運轉速率相
同,但並不是所有定子都要求運轉及啟動的速率必須相同,另外有的產品要求啟動速度與
運轉速度相異,因此為了滿足不同產品的速率需求,傳統定子並不是最佳的結構設計。
發明內容為有效解決上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按照啟動線圈與運轉線圈使用需求進行配合組裝的馬達磁極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降低生產成本且可有效增加矽鋼座兼容性的馬達磁極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快速完成繞線作業的馬達磁極結構。[0008]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馬達磁極結構,包括一個第一矽鋼座及一個第二矽鋼座,所述第一矽鋼座具有複數第一絕緣柱,所述第二矽鋼座具有複數第二絕緣柱,且所述第一絕緣柱與第二絕緣柱的外端設有具有一定高度的牆垣,並在第一絕緣柱與第二絕緣柱之間分別設有槽口 ,而所述第一絕緣柱上圈繞有複數第一線圈,所述第二絕緣柱上圈繞有複數第二線圈,而所述第一線圈是啟動線圈和運轉線圈其中的任意一個,所述第二線圈是啟動線圈和運轉線圈另外的一個,所述第一矽鋼座與第二矽鋼座是相互堆棧,且所述第一絕緣柱與第二絕緣柱是同時相互堆棧且交錯,而圈繞在第一絕緣柱與第二絕緣柱上的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同時相互堆棧且交錯,達到可以按照需求進行配合組裝第一矽鋼座與第二矽鋼座,用來增加矽鋼座兼容性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可快速完成繞線作業的功效;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優點
3[0011] 3.快速完成繞線作業;
圖1A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第一矽鋼座示意圖; 圖IB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第二矽鋼座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 圖3A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較佳實施例的第一矽鋼座示意圖; 圖3B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較佳實施例的第二矽鋼座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較佳實施例組合示意圖;圖中第一矽鋼座...1第一絕緣柱...11牆垣...12槽口 . 13第一線圈...14第二矽鋼座...2第二絕緣柱...21牆垣. 22槽口 . 23第二線圈...2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請參閱圖1A、1A、2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馬達磁極結構,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中,包括一個第一矽鋼座1與一個第二矽鋼座2,所述第一矽鋼座1向外水平延伸是複數第一絕緣柱ll,所述第一絕緣柱11的外端則設有具有一定高度的牆垣12,且在各個第一絕緣柱ll之間具有槽口 13,而第二矽鋼座2則向外水平延伸是複數第二絕緣柱21,且在各個第二絕緣柱21的外端則設有具有一定高度的牆垣22,在各個第二絕緣柱21之間具有槽口 23,該第一矽鋼座1的第一絕緣柱11上圈繞有複數第一線圈14,而第二矽鋼座2的第二絕緣柱21上圈繞有複數第二線圈24,其中第一線圈14為啟動線圈及運轉線圈其中的任意一個,而第二線圈24為啟動線圈及運轉線圈中另外的一個。 而第一矽鋼座1所延伸的第一絕緣柱11與圈繞的第一線圈14,及第二矽鋼座2所延伸的第二絕緣柱21與圈繞的第二線圈24可根據需求進行選擇,因此本實用新型用四組及六組的第一線圈14與第二線圈24進行說明,而在本實施例中,是以四組的第一線圈14與第二線圈24為主,其中,該第一矽鋼座1與第二矽鋼座2分別具有四個第一絕緣柱11與四個第二絕緣柱21,且在其第一矽鋼座1與第二矽鋼座2上分別設置有四組第一線圈14與四組第二線圈24,而其圈繞方式為將其第一線圈14經由單一槽口 13與單一第一絕緣柱11開始圈繞,圈繞至鄰側的第一絕緣柱11與該第一絕緣柱11鄰側的槽口 13直至完成第一組的第一線圈14,再將其線圈圈繞該鄰側的第一絕緣柱11並圈繞至另一側第一絕緣柱11側邊的槽口 13,並進行圈繞至完成第二組的第一線圈14,又在該第二組的第一線圈14圈繞完畢後,再經由該第一絕緣柱11圈繞至該另一側的第一絕緣柱ll,並圈繞至另一側第一絕緣柱ll側邊的槽口 13,並進行圈繞至完成第三組的第一線圈14,又在該第三組的第一線圈14圈繞完畢後,再經由該第三組第一線圈14所圈繞的第一絕緣柱11圈繞至該另一側的第一絕緣柱11,並圈繞至另一側第一絕緣柱11側邊的槽口 13,已進行圈繞至完成第四組的第一線圈14。 而其第二矽鋼座2上所圈繞的第二線圈24的圈繞方式如上所述,在其第二矽鋼座2上的四個第二絕緣柱21圈繞有四組第二線圈24,且其四組第二線圈24是分別布設在該第二矽鋼座2上,又將其圈繞有第一線圈14與第二線圈24的第一矽鋼座1與第二矽鋼座2重迭設置,而其第一絕緣柱11與第二絕緣柱21是交錯重迭,而第一線圈14與第二線圈24同時呈現交錯重迭的狀態,達到可以按照需求進行配合組裝第一矽鋼座1與第二矽鋼座2,用來增加矽鋼座兼容性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可快速完成啟動線圈與運轉線圈繞線作業的功效。 請同時配合參閱圖3A、3B、4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較佳實施例,是以六組的第一線圈14與第二線圈24為主,其中,該第一矽鋼座1與第二矽鋼座2分別具有六個第一絕緣柱11與四個第二絕緣柱21,且在其第一矽鋼座1與第二矽鋼座2上分別設置有六組第一線圈14與六組第二線圈24,而其圈繞方式如四組線圈所述,是由其單一槽口 13與單一第一絕緣柱11開始圈繞,並逐一圈繞其各第一絕緣柱11與槽口 13,直至完成六組第一線圈14的圈繞,而其第二矽鋼座2上所圈繞的第二線圈24的圈繞方式如上所述,是由其單一槽口 23與單一第二絕緣柱21開始圈繞,並逐一圈繞其第二絕緣柱21與槽口 23,直至完成六組第二線圈24的圈繞,又將其圈繞有第一線圈14與第二線圈24的第一矽鋼座1與第二矽鋼座2重迭設置,而其第一絕緣柱11與第二絕緣柱21是交錯重迭,而第一線圈14與第二線圈24同時呈現交錯重迭的狀態,達到可以按照需求進行配合組裝第一矽鋼座1與第二矽鋼座2,用來增加矽鋼座兼容性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可快速完成啟動線圈與運轉線圈繞線作業的功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最佳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的特徵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該項技藝者在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內,可以輕易想到的的變化或修飾,都應包含於本案的權利要求範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馬達磁極結構,其特徵在於,其包括一個第一矽鋼座,所述第一矽鋼座具有複數第一絕緣柱;一個第二矽鋼座,所述第二矽鋼座具有複數第二絕緣柱;所述第一絕緣柱圈繞複數第一線圈,而所述第二絕緣柱圈繞複數第二線圈,且所述第一矽鋼座及第二矽鋼座相互交錯堆棧,與所述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相互交錯堆棧。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線圈是啟動線圈和運轉線圈其中 的任意一個,所述第二線圈實啟動線圈和運轉線圈中另外的一個。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矽鋼座具有四個第一絕緣柱。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矽鋼座的第一絕緣柱上圈繞有四組第 一線圈。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二矽鋼座具有四個第二絕緣柱。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矽鋼座的第二絕緣柱上圈繞有四組第 二線圈。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矽鋼座具有六個第一絕緣柱。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矽鋼座的第一絕緣柱上圈繞有六組第 一線圈。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矽鋼座具有六個第二絕緣柱。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矽鋼座的第二絕緣柱上圈繞有六組 第二線圈。
11.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矽鋼座與第二矽鋼座的第一絕 緣柱與第二絕緣柱相互交錯堆棧。
1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絕緣柱與第二絕緣柱的外端各 設有具有一定高度的牆垣。
1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磁極結構,其中所述各第一絕緣柱與各第二絕緣柱之間 分別具有槽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馬達磁極結構,包括一個第一矽鋼座及一個第二矽鋼座,所述第一矽鋼座與第二矽鋼座分別具有複數第一絕緣柱與複數第二絕緣柱,而該第一絕緣柱上圈繞有複數第一線圈,第二絕緣柱上圈繞有複數第二線圈,而且所述第一矽鋼座與第二矽鋼座是相互堆棧,所述第一絕緣柱與第二絕緣柱是同時相互堆棧且交錯,所述圈繞在第一絕緣柱與第二絕緣柱上的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同時相互堆棧且交錯,達到可以按照需求進行配合組裝第一矽鋼座與第二矽鋼座,用來增加矽鋼座兼容性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可以快速完成繞線作業的功效。
文檔編號H02K1/12GK201490774SQ200920170788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20日
發明者吳仁捷, 陳江漢 申請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