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寧波故事(寧波的故事聽它道來)
2023-09-11 04:41:23 2
「建築本身也是特殊的『文物』和『展品』」,常有人如此評價寧波博物館。寧波博物館的建築設計者是中國美術學院博導王澍。王澍是當今中國最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之一,他的建築理念也被稱為「新鄉土主義」。王澍使用了大量寧波老城區拆下的磚瓦,配合用水泥擬態的竹子紋路,共同構成了建築的外立面,形成如山脊斷面般的館體。城市過往和萬杆竹枝,既能喚起觀眾對鄉土的記憶,又能連接起歷史與當下。很多博物館的建築,都可以成為展品和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都曾是首都「十大建築」之一,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也巧妙地融合了古典與現代元素。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建築設計者,用他們所處時代的觀念和各自對「美」的理解,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建築。而博物館之美,在於館舍設計的精妙,更在於館藏與展覽。
視覺中國供圖
寧波博物館常設展覽有三:「東方神舟」「阿拉老寧波」「竹刻藝術」。3個展覽各有看點。
「東方神舟」是寧波史跡陳列,名字起得頗為巧妙,點出了寧波的城市特點。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又是南運河出海口;鴉片戰爭之後,寧波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如今寧波舟山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憑江海之力,寧波自古海運貿易發達,是聯通中國和世界的大舟。
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的先民便在寧波這片地域上生活、勞作,為此後中華民族發展、崛起集聚最初的力量。寧波餘姚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這裡發現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動植物遺存和建築遺蹟。「東方神舟」展覽中復原了先民的生活場景,通過場景和文物,觀眾可以知道先民怎樣狩獵、怎樣汲水烹飪,甚至還會了解到他們穿著木屐四處遊走。那時,這裡的人們似乎很崇拜鳥類,將鷹的形象刻畫在陶豆上面。他們用象牙雕刻出鷹首,陰刻的3個同心圓構成鷹眼,鷹喙的刻畫有力沉著。由此看來,河姆渡的先民們已具備了良好的具象和抽象表現能力。
時光穿梭,不論是唐代、北宋的明州還是南宋的慶元府,都和中國最著名的特產——瓷器,產生重要關聯。慈谿栲栳山上林湖一帶,自東漢至南宋,都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區。「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千年間,如冰似玉的秘色瓷在這裡生成。唐代是越窯青瓷的鼎盛時期。作為重要的貿易產品,越窯青瓷不僅被中國人使用,還穿江過海,來到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直到地中海腹地,如今,在世界許多博物館中都有越窯青瓷收藏。
寧波博物館中也展有多件越窯青瓷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越窯荷葉盞託。唐代是中國茶文化大發展的時代,飲茶成為一項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活動,唐人陸羽用一部《茶經》將飲茶上升到理論高度。這件「荷花盞託」由盞與託組成,盞為五瓣荷花形,託似荷葉外延微卷。盞託相合,如荷花出水。盞託胎質細密,釉色飽滿青翠。不用說,用它來喝茶,只是看看便已心曠神怡。
漫長的歷史發展,造就了寧波的繁華,也塑造了寧波人的性格,產生了寧波獨特的民俗文化。「阿拉老寧波」是寧波民俗風物展覽。「阿拉」兩字,似乎已成上海專屬,殊不知在上海開埠發展的過程中,寧波商幫和寧波人起到了重要作用,許多上海人與寧波人也有親緣關係。在語言上恰可共用「阿拉」了。
央視「國家寶藏」節目展示了一乘浙江博物館館藏寧波朱漆貼金萬工轎,讓人們對寧波「十裡紅妝」婚俗有了更多了解。中國人結婚講究熱鬧、喜慶,金紅的色彩既能烘託熱烈氛圍也是對新人生活富足的祝福。寧波的「重商」傳統和富足生活,則為置辦數量眾多的嫁妝提供了物質基礎。「十裡紅妝」是中國傳統婚俗和寧波地域特色的融合。在「阿拉老寧波」展覽中也有許多婚俗展品,著重展示寧波泥金彩漆和朱金木雕等傳統工藝。
除火熱的市民文化之外,清雅的士人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另一個側面。「竹刻藝術」展出了著名收藏家秦秉年捐贈的明清竹刻珍品。明代中期,自嘉定朱氏三代致力刻竹以來,竹刻成為文人案几上最重要的陳設之一,筆筒、臂擱、香筒、摺扇、雕件……展現了精妙的雕刻工藝,更是文人以竹自勵的體現。全國系統收集展示竹刻的博物館不多,除上海博物館系統收集、展示金西厓創作的竹刻作品外,寧波博物館的竹刻收藏頗具特色。
既能徜徉歷史長河,又能欣賞精美藏品,還能與極具個性的建築合影留念,寧波博物館可謂「諸美齊俱」,怎能不來?
責任編輯:齊徵,陳鼎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