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基本技法圖解(各家太極拳勢勢通解)
2023-09-16 12:13:32 1
001 「提手上式」的來源是陳氏老架的「第二金鋼搗錐」、趙堡架之「上金剛」
先看「提手上式」的來源。
武禹襄改進的「十三勢架」來自陳氏老架與趙堡架兩家之傳,單鞭式之後一個接「第二金剛搗錐」,一個接「上金剛」。從中可以領略「提手上式」的含義,有金剛向上搗錐之義。
002 原創太極拳架是一式包含一陰一陽,一式一個化發過程,所以各家之「提手上式」只做了「半式」,含義與內勁不清不楚
先看楊式之「提手上式」,只有「上式」之一半,缺少「提手」之勢。
吳式之「提手上式」則只見其勾手上提,卻無發勁之「上式」,仍然是只得其半式。
武式與孫式之「提手上式」與「白鵝亮翅」合為一式,顯然也是半式了。
近代的武式太極、孫式太極都把「提手上式」與「白鵝亮翅」合為一式,顯然不是原創之本義也是不合適的。否則一式只須起一個名,何須兩個名稱合為一式?很明顯是傳承過程中會錯了意了、強行把兩式捏合為一式。
以上各家之「提手上式」只做了半式,所以其動作含義與內勁過程都表達得不清不楚,令人心生茫然,與拳論不符,嘴上說的完美好聽,手上做的卻是似是而非。
真正的「提手上式」,是先用吳式的「提手」一半,再順時針劃一圓向上發「肘」勁,爽爽快快,乾淨利落,一式一陰陽,一式走一圓,神氣舒暢。這在形意拳上喚做「鷹捉劈拳」,是用肘勁、用整個前手臂為斧向前上劈出。
鄙人今日之論,前推一百年、後推二百年,沒有第二人會說出如此訣竅,大有「獨愴然而泣下」之慨!
003 提手上式是八法中之「肘勁」,寧挨十捶,不挨一肘
太極拳之「懶扎衣、攬雀尾」是「掤、捋、擠、按」四正勁,單鞭是採與挒、右採左挒,提手上式是肘勁,後面的白鵝亮翅是靠勁。
所以要練「八門勁」,以上諸式就是代表招式。
「提手上式」之肘勁,勁雄勢猛,抬手便來,得此一式一手之精妙,心底便生出豪情。能打人不敢說,至少偶然遇到猛犬之時,心中不再有恐懼之感,「肘勁」正好能劈頭蓋臉地克制惡犬哦,嘿嘿嘿。
這就是一招鮮,吃遍天。寧挨十手,不挨一肘,肘勁之大且猛遠勝拳頭。
004 太極拳的委屈之處,是大浪淘沙之下被一群庸俗之人打磨得似是而非,飽受詬病,錯在傳拳之人而不在太極拳
一個「提手上式」只練了個「半式」,經歷了一百多年,竟無一人感覺到彆扭、不合拳論理義嗎?練太極拳的人上至飽學之士、下至販夫走卒,都是在照本宣科、誠心誠意地念經嗎?
古人有云「責備賢者」,普通大眾只是業餘從事,不必責備。而專業的太極拳大師、專家們,吃吃喝喝全靠太極拳之技藝,不能把太極拳練的盡善盡美,致使太極拳被世人垢病,責無旁貸啊。
至此已知單鞭、提手上式皆有謬誤,請看下篇更精彩哦。
本頭條號《太極拳天下第一門》
古典《太極拳譜》中興第一人
2021/08/13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