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茉莉酸甲酯的組合物在水稻細條病的應用的製作方法
2023-09-15 21:26:30
本發明涉及農用殺菌劑應用領域,具體涉及含茉莉酸甲酯的組合物在水稻細條病的應用。
背景技術:
中生菌素,英文名稱為:zhongshengmycin,為n-糖甙類抗生素殺菌劑,其抗菌譜廣,能夠抗革蘭氏陽性,陰性病菌,分枝桿菌,酵母菌及絲狀真菌。特別對農作物致病菌和白菜軟腐病菌、黃瓜角斑病菌、水稻白葉枯病菌、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柑橘潰瘍病等均具有明顯的抗菌活性。
茉莉酸甲酯(methyljasmonate,ja_me),是一類脂肪酸的衍生物,存在於高等植物體內的內源生長調節物質,是一種植物誘導抗病研究領域應用較廣的高活性激發子,在誘導植物抗病性方面的作用已備受人們關注。大量試驗證實,茉莉酸類(jasmonates,jas)作為植物抗病反應的重要信號分子,能激活與植物抗病反應相關的防禦保護機制,誘導植物產生對多種病害的系統獲得抗性。
中生菌素在細菌性病害的應用廣泛,但其作為抗生素類農藥長時間單一連續使用,病菌的抗藥性就會就會加大,造成農藥使用量增加,防治效果下降,特別在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防治效果下降加劇。
在農業生產中,通過不同作用機理的有效成分進行復配,是延緩病害產生抗性常用的方法,中生菌素與茉莉酸甲酯作用機理不同,在一定比例範圍內混配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目前關於中生菌素與茉莉酸甲酯的混配在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應用在國內外尚未見相關報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含茉莉酸甲酯的組合物在水稻細條病的應用,能顯著提高藥效,能有效的控制病害的發展,並且有利於緩解病菌抗藥性。
本發明採取的技術方案是:含茉莉酸甲酯的組合物在水稻細條病的應用。
所述的組合物有效成分由中生菌素和茉莉酸甲酯組成,中生菌素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為1-20:1,優選的,中生菌素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為3-10:1。
進一步的,中生菌素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為8:1。
所述的中生菌素在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為2-10%,茉莉酸甲酯在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為0.5-5%。
所述的組合物加入適當的輔助劑可加工成農業上可接受的任意劑型,優選為可溼性粉劑。
所述的組合物製備成可溼性粉劑需要的輔助劑包括填料、粘結劑、分散劑、潤溼劑、崩解劑或其它有益於有效成分在製劑中穩定和藥效發揮的物質,都是農藥製劑領域中常用或允許使用的各種成份。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和顯著的技術效果:
(1)活性成分中生菌素和茉莉酸甲酯的作用機理不同,相互混配病菌不易產生抗性;室內生測結果表明,中生菌素和茉莉酸甲酯合理混配對細菌性條斑病菌增效明顯,有利於減少農藥施用量和降低農藥成本,延長中生菌素的生命周期。
(2)茉莉酸甲酯作為植物體內的內源生長調節物質能提高植物體對病蟲害、乾旱、高溫、低溫等條件下的抗逆反應,有助於提高植物免疫力。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所述的百分比均為重量百分比。
一、製備實施例
實施例1:10%中生菌素·茉莉酸甲酯可溼性粉劑
配方:按量稱取中生菌素7.5%、茉莉酸甲酯2.5%、烷基苯磺酸鈣鹽4.5%、十二烷基硫酸鈉5%,高嶺土補足至100%。
實施例2:4.5%中生菌素·茉莉酸甲酯可溼性粉劑
配方:按量稱取中生菌素4%、茉莉酸甲酯0.5%、烷基苯磺酸鈣鹽2.5%、十二烷基硫酸鈉4.5%,膨潤土補足至100%。
實施例3:10.5%中生菌素·茉莉酸甲酯可溼性粉劑
配方:按量稱取中生菌素10%,茉莉酸甲酯0.5%、木質素磺酸鹽6%、無患子粉4%、白炭黑10%,高嶺土補足至100%。
實施例4:2.5%中生菌素·茉莉酸甲酯可溼性粉劑
配方:按量稱取中生菌素2.0%,茉莉酸甲酯0.5%、木質素磺酸鹽2.5%、十二烷基苯磺酸鈉2.5%,高嶺土補足至100%。
實施例5:15%中生菌素·茉莉酸甲酯可溼性粉劑
配方:按量稱取中生菌素10.0%,茉莉酸甲酯5.0%、烷基萘磺酸鹽8%、十二烷基硫酸鈉3.5%,白炭黑10%,硅藻土補足至100%。
上述實施例1-5的製備方法為,按配方比例稱量好各成分,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勻,經氣流粉碎機粉碎後再混合均勻,即可製得中生菌素·茉莉酸甲酯可溼性粉劑產品。
二、生物活性實施例
本發明的生物活性試驗採用室內生測毒力測定和大田藥效試驗相結合的方法。
實施例1:中生菌素、茉莉酸甲酯及復配劑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室內毒力測定
試驗對象:水稻細菌條斑病(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採自田間,並經分離純化)
試驗方法:試驗參考《農藥生物測定技術》(陳年春主編,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t1156.16-2008《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16部分:抑制細菌生長量試驗渾濁度法》,採用渾濁度法測定中生菌素和茉莉酸甲酯對細菌性條斑病的室內毒力。
用dps數據處理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藥劑的ec50,將防治效果換算成機率值(y),藥液濃度(ug/ml)轉換成對數值(x),以最小二乘法計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濃度ec50。
根據孫雲沛法的共毒係數法(ctc)來評價藥劑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組合物表現為拮抗作用,當80<ctc<120,組合物表現為相加作用,當ctc≥120,組合物表現為增效作用,其計算公式如下:
實測毒力指數(ati)=(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
理論毒力指數(tti)=a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a的百分含量+b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係數(ctc)=[混劑實測毒力指數(ati)/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100
測定結果見表1。
表1:中生菌素、茉莉酸甲酯及復配劑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室內毒力測定表
測定結果表明,當中生菌素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為1-20:1時,共毒係數(ctc)大於120,混配劑對水稻細條病的增效明顯,中生菌素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為3:1和8:1時,共毒係數分別為182.4、173.8,增效作用較為顯著,兩者混配有利於減少各單劑的用量,在田間試驗中有很好的指導價值。
實施例2:製備實施例1-2所得的製劑應用於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田間試驗
試驗方法:在大田水稻細條病發病初期第1次噴霧施藥,7d後第二次噴霧施藥。共施藥兩次,每個處理設3次重複,每個小區面積為66.7m2。試驗地點:廣西南寧市郊。
調查方法: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第2次施藥後7d、15d分別在每個小區進行五點平行取樣調查,每點取連續的25叢,查全部葉片,以葉片為單位分級記錄發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
各病情的分級方法為:
0級:葉片無病斑;
1級:葉片僅有小點半透明水漬狀病斑,佔葉面積的1%以下;
3級:葉片有零星短而窄條病斑,佔葉面積的1%-5%;
5級:葉片病斑較多,佔葉面積6%-25%;
7級:葉片上病斑較密,佔葉面積26%-50%;
9級:葉片病斑密布,佔葉面積51%以上,葉片變橙褐色、捲曲、枯死。
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ck0為對照區藥前病情指數;ck1為對照區藥後病情指數;pt0為處理區藥前病情指數,pt1為處理區藥後病情指數。
試驗結果見表2。
表2製備實施例1-2所得的製劑防治水稻細條病的田間試驗統計表
從上表看出,製備實施例1和製備實施例2所得的製劑在有效成分用藥等於或小於對照單劑5%中生菌素的情況下,末次藥後的7d防效比單照單劑高15%以上;末次藥後的15d防效也比對照單劑高15%以上。同時製備實施例1和製備實施例2所得的製劑在有效成分用量小於對照單劑5%茉莉酸甲酯的情況下,末次藥後的7d、15d防效比對照單劑高20%以上。
說明以中生菌素和茉莉酸甲酯合理混配的組合物協同增效顯著,不僅速效性顯著,也有較長的持效期,相互混配能減少各單劑的施用量,有利於減少農用成本,同時有利於緩解抗生素類農藥中生菌素的生命周期。
試驗期間,肉眼觀察各個試驗組的水稻葉片均未見葉片黃、變形等異常症狀。說明試驗藥劑對水稻的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