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提升引擎動力的納米空氣格的製作方法
2023-09-16 09:12:35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發動機技術領域,具體的是指一種提升引擎動力的納米空氣格。
背景技術:
汽車發動機(即引擎)在工作中,化油器藉助於濾清器單位時間內提供的外來空氣把燃料霧化,霧化的油分子和空氣按一定比例摻混燃燒給發動機提供了動能。而油分子和空氣中的氧含量往往因摻混比例不穩定,造成發動機動力不足,油耗量增加;由於油氣混合不勻導致燃燒不完全,造成氣缸內大量積碳,增加缸體磨損的速度;同時造成尾氣排放嚴重超標甚至冒黑煙,嚴重汙染了環境,無形中增加了車輛在行駛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一種提升引擎動力的納米空氣格,本實用新型能夠將空氣分子打散,達到活化空氣分子的目的,同時本實用新型使得空氣的進口大,出口小,提升有效空氣量,使得燃料的燃燒比更好,提高引擎的動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提升引擎動力的納米空氣格,所述納米空氣格包括上進氣層及下進氣層,所述上進氣層設置於下進氣層之上;所述上進氣層包括上外環、上進氣橋及設置於上外環內部的蜂窩煤狀內進氣橋,所述蜂窩煤狀內進氣橋通過上進氣橋與上外環連接;所述下進氣層包括下外環、下內環及設置於下外環與下內環之間的下進氣橋;其中,所述上進氣橋、蜂窩煤狀內進氣橋及下進氣橋由相接的進氣孔組成,所述上進氣層及下進氣層沿上進氣層至下進氣層方向呈上窄下寬狀。
進一步的,所述上外環、下外環及下內環同軸設置,且下外環的內徑大於所述上外環的外徑,所述上外環的內徑大於下內環的外徑。
進一步的,所述進氣孔為橫截面呈正六邊形的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蜂窩煤狀內進氣橋包括4個進氣孔單元,所述進氣孔單元由兩個中間連通的進氣孔組成,所述4個進氣孔單元圍成一內部包含一正八邊形內孔的環形結構,所述環形結構即為蜂窩煤狀內進氣橋。
進一步的,所述蜂窩煤狀內進氣橋與上外環之間設有4個上進氣橋。
進一步的,所述上進氣橋為由3個進氣孔相接形成的直線橋,且從蜂窩煤狀內進氣橋至上外環方向的前兩個進氣孔之間連通以形成一個進氣孔單元。
進一步的,所述下外環與下內環之間設有4個下進氣橋,所述上進氣橋設置於下進氣橋的中間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下進氣橋為由5個進氣孔相接形成的直線橋,且從下內環至下外環方向的前兩個進氣孔之間連通以形成一個進氣孔單元。
進一步的,所述下外環與下內環之間還設有加強環,所述加強環設置於從下內環至下外環方向的第4個進氣孔與第5個進氣孔之間,所述加強環與下外環之間還設有加強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使用使得空氣在進入引擎裝置之前能夠得到充分的打散以及活化,使得空氣分子與燃料的混合效果更好,提升燃料的燃燒比;
2.本實用新型在外形上呈現上窄下寬的造型,使得空氣的進口大,出口小,提升有效空氣量,使得燃料的燃燒比更好,提高引擎的動力;
3.蜂窩煤狀內進氣橋的設定能進一步的充分打散空氣分子,更能提高空氣與燃料的混合效果;
4.本實用新型在結構上將進氣孔設計成兩個進氣孔之間連通以形成一個整體的通孔,在保證強度足夠的情況下,減少阻擋空氣進入引擎的格擋,進一步增加進氣效率;
5.底部助燃層設有加強環以及加強筋,使得本實用新型在結構上更加穩固可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提升引擎動力的納米空氣格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提升引擎動力的納米空氣格的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提升引擎動力的納米空氣格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提升引擎動力的納米空氣格的仰視圖。
其中,1-上進氣層,2-下進氣層,3-進氣孔,11-上外環,12-上進氣橋,13-蜂窩煤狀內進氣橋,21-下外環,22-下內環,23-下進氣橋,24-加強環,25-加強筋,31-進氣孔單元,131-正八邊形內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提升引擎動力的納米空氣格,該裝置為雙層結構,分別包括上進氣層1以及下進氣層2,上述上進氣層1設置於下進氣層2之上,當然,本實用新型並不對該裝置的具體層數進行限定,在使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適當的增加層數。
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中,上述上進氣層1包括上外環11、上進氣橋12及設置於上外環11內部的蜂窩煤狀內進氣橋12,蜂窩煤狀內進氣橋13通過上進氣橋12與上外環11連接;下進氣層2包括下外環21、下內環22及設置於下外環21與下內環22之間的下進氣橋23。其中,上述上進氣橋12、蜂窩煤狀內進氣橋13及下進氣橋23由相接的進氣孔3組成,上進氣層1及下進氣層2沿上進氣層1至下進氣層2方向呈上窄下寬狀。優選的,上述進氣孔3的橫截面呈正六邊形的結構。
本實用新型在實際安裝時,把發動機前面和濾清器相連的進氣管卸下,把該引擎動力提升裝置水平內置於進氣管中並加以固定,其中,上進氣層1(即上端)朝向進氣管,下進氣層2(即下端)朝向濾清器, 然後把進氣管和濾清器連接上。當發動機工作時,空氣通過引擎動力提升裝置,使油氣混合達到較佳比例,以提高發動機的動力、節省油料、減少廢氣排放。本實用新型的使用使得空氣在進入引擎裝置之前能夠得到充分的打散以及活化,使得空氣分子與燃料的混合效果更好,提升燃料的燃燒比。
另外,本實用新型在外形上呈現上窄下寬的造型,具體而言,針對下進氣層2來說,其下外環21、下內環22及進氣孔3的內徑從上至下以一個較小的程度逐漸變大,針對上進氣層1而言,從其與下進氣層2相接觸的一側至遠離下進氣層2的一側的內徑以相同的程度依次變小。上述結構的限定使得本實用新型從上進氣層1至下進氣層2的方向呈現出上窄下寬的形狀,所以當空氣分子通過該引擎動力提升裝置時,使得空氣進口大,出口小,提高進氣速度,有效空氣量增大。使得空氣的進口大,出口小,提升有效空氣量,使得燃料的燃燒比更好,提高引擎的動力。
在本實施例中,上外環11、下外環21及下內環22同軸設置,且下外環21的內徑大於上外環11的外徑,上外環11的內徑大於下內環22的外徑,使得該引擎動力提升裝置從側面看為一個「凸」字形結構,該種結構造型一方面能夠保證整個產品的外觀,另一方面,有助於提高該產品在安裝時的簡便性。
在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中,上述蜂窩煤狀內進氣橋13包括4個進氣孔單元31,進氣孔單元31由兩個中間連通的進氣孔3組成,4個進氣孔單元31圍成一內部包含一正八邊形內孔131的環形結構,環形結構即為蜂窩煤狀內進氣橋13,蜂窩煤狀內進氣橋13的設定能進一步的充分打散空氣分子,更能提高空氣與燃料的混合效果。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方式中,蜂窩煤狀內進氣橋13中進氣孔單元31的數目可根據實際需求而定。應注意,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於利用雙層結構以及進氣孔3的所形成的進氣橋繼而對空氣分子打散,活化空氣分子的作用,最終達到提高燃料的燃燒比,提升引擎動力的作用,在該構思的前提下,當然可根據實際需求而更改進氣孔3的數目以及進氣孔單元31的數目。當然,下文描述的上進氣橋12以及下進氣橋23的數目以及包含的進氣孔3的個數也不受限制。
如圖1所示,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中,蜂窩煤狀內進氣橋13與上外環11之間設有4個上進氣橋12,上進氣橋12為由3個進氣孔3相接形成的直線橋,且從蜂窩煤狀內進氣橋13至上外環11方向的前兩個進氣孔3之間連通以形成一個進氣孔單元31;下外環21與下內環22之間設有4個下進氣橋23,上進氣橋12設置於下進氣橋23的中間位置,下進氣橋23為由5個進氣孔3相接形成的直線橋,且從下內環22至下外環21方向的前兩個進氣孔3之間連通以形成一個進氣孔單元31。
需要指出的是,本實用新型的蜂窩狀內進氣橋13、上進氣橋12以及下進氣橋23之上均設有由兩個進氣孔3中間連通而形成的進氣孔單元31,該進氣單元31的存在使得本實用新型在保證強度足夠的情況下,還能減少阻擋空氣進入引擎的格擋,進一步增加進氣效率。
本實用新型將上進氣層1設置在下進氣層2之上,那麼下進氣層2在強度上應該得到保證,為此,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中,下外環21與下內環22之間還設有加強環24,加強環24與下外環22之間設有加強筋25,加強環24設置於從下內環22至下外環21方向的第4個進氣孔3與第5個進氣孔3之間,由此,通過加強環24以及加強筋25的作用,能夠保證本實用新型在結構上更加穩固可靠。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是使用的材料優選為納米材料。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實用新型說明書所記載的內容作出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涵蓋範圍之內。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之權利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