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風寒溼痺證的藥的製作方法
2023-09-15 22:59:45 5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風寒溼痺證的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痺證的藥劑型的改進(風痛寧凝膠)。
背景技術:
鹽酸青藤鹼是青藤(毛青藤)中提取的一種生物鹼的鹽酸鹽,具有很好的鎮痛、抗炎和免疫作用。以青藤鹼為原料製成的製劑應用於臨床的較多,但大多數為口服劑。口服劑須經胃腸道吸收,缺點是毒副作用大、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較短,不能很好地發揮該藥物的療效,造成了藥物資源的浪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治療風寒溼痺證的藥,它不用口服,具有給藥次數少、給藥間隔時間長、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的特點。本發明是由以下物質按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鹽酸青藤鹼1-3%、卡波姆940 0.5-2%、丙二醇10-20%、乙醇10-20%、氮酮1-4%、三乙醇胺0.6-2.6%、依地酸二鈉0.01-0.1%、偏重亞硫酸鈉0.05-0.5%、純化水餘量;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是由以下物質按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鹽酸青藤鹼1.5-2.5%、卡波姆940 0.75-1.5%、丙二醇12-17%、乙醇13-18%、氮酮2-3%、三乙醇胺1-2%、依地酸二鈉0.03-0.07%、偏重亞硫酸鈉0.07-0.3%、純化水餘量;本發明的最佳方案是由以下物質按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鹽酸青藤鹼2%、卡波姆940 1%、丙二醇15%、乙醇15%、氮酮2.5%、三乙醇胺1.6%、依地酸二鈉0.05%、偏重亞硫酸鈉0.1%、純化水62.75%。本發明中應用了作為凝膠基質的卡波姆940。卡波姆(Carbomer CBM)是一種高分子量丙烯酸交聯聚合物,為弱酸性陰離子型輔料。在水中溶脹後成為PH值在3左右的膠體溶液,用鹼性物質中和形成凝膠。卡波姆被中和使羧基離子化後,由於負電荷的相互排斥作用,使分子鏈彌散伸展,呈極大的膨脹狀態,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質和生物學特性及生物相容性,使藥物能較長時間的滯留在病變部位,對局部的病變部位效果更好。故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提高了療效,且凝膠易塗展、無刺激性。本發明還應用了氮酮(別名月桂氮卓酮)。氮酮對親水和親油藥物均有明顯的透皮助滲作用,在膠體狀態下具有良好的助滲作用,它對多種植物提取液、生物鹼效果尤為明顯。
藥效學實驗綜述一、病例選擇的標準選擇符合風、寒、溼痺症的患者共80人,男女不限,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56例,平均年齡48歲。
二、病例診斷標準(一)診斷標準1、中醫診斷標準(1)主要臨床表現關節、肌膚、筋骨等部位疼痛,或腫脹晨僵、麻木重著,或屈伸不利,甚則關節腫大變性,強直不伸,肌肉萎縮等。(2)發病特點多與氣候變化有關。(3)性別年齡特點好發於青壯年,女多於男。(4)理化檢查抗「O」增高,或血沉增快,或類風溼因子陽性,X線可見骨質侵害。具備上述1項,結合其它項,即可確診。
2、中醫辯證標準中醫辯證屬寒溼阻絡型肢體關節冷痛沉重,或腫脹,局部畏寒,皮色不紅,觸之不熱,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胖、質淡暗、苔白膩或白滑,脈弦緊或弦緩。
3、西醫的診斷標準(主要是類風溼性關節炎和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I)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溼病學會制訂的標準)(1)晨僵;(2)至少有一個關節有壓痛感或活動時疼痛;(3)一個關節有軟組織腫脹或積液;(4)至少有另一個關節軟組織腫脹或積液,而無症狀的間隔少於3個月;(5)對稱性的關節腫脹,即相同部位關節左側,右側同時受累;(6)皮下結節,常在骨突處,伸面及關節附近出現;(7)典型的放射線改變並包括關節端的脫鈣,但退行性病變不能排除類風溼性關節炎;(8)血清類風溼因子陽性;(9)滑膜液加入醋酸以後,粘蛋白凝固形成不佳;(10)滑膜活檢等符合類風溼性關節炎改變;(11)類風溼結節活檢呈典型病理改變。診斷時典型的類風溼性關節炎需具備7項,肯定的類風溼性關節炎需具備5項,可能是類風溼性關節炎需具備3項。
(II)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多有鏈球菌感染病史;急性期可有多發性及遊走性關節酸痛,多發生在大關節,可伴紅腫痛或結節或紅斑;慢性期可僅感關節酸痛。(2)化驗檢查抗「O」在1∶500以上;或血沉增快;或抗鏈激酶超過80單位以上;或抗透明質酸酶在128單位以上;或C反應蛋白陽性。(3)X線片無骨質損害。
三、用藥所含成份主要成份為鹽酸青藤鹼,佔所有成份的1-3%、凝膠劑卡波姆佔0.5-2%、助滲劑氮酮佔1-4%,溶劑、抗氧化劑和純化水佔91-97.5%。
四、用藥方法對照組採用絡林凝膠、治療組外用本發明的藥。將適量本發明的藥塗於患處,稍加揉搓、按摩,使皮膚充分吸收,每日三次,連續使用30天。
五、療效判定標準(一)臨床緩解症狀全部緩解,功能活動恢復正常,主要醫學理論指標正常。(二)顯效全部症狀消除或主要症狀消除,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正常的工作或勞動,理論指標基本正常。(三)有效主要症狀基本消除,主要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有明顯進步,對於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失去的,勞動能力轉為有所恢復,主要理化指標有所改善。(四)無效和治療前相比較各方面均無進步。
六、療效結果分析(一)關節肌肉酸痛、麻木治療前後比較見表1。治療組和對照組相比較,治療前後症狀改善情況在統計學上無顯著差別,兩組治療情況基本接近。
表1 治療組、對照組關節肌肉酸痛、麻木改善情況組別 有症狀例 改善例 改善率(%)治療組 50 34 68.0對照組 30 17 56.6經卡方驗證P>0.05(二)晨僵治療前後的比較見表2。兩組療效統計學上無顯著差別。
表2治療組、對照組晨僵改善情況組別有症狀例 改善例 改善率(%)治療組 30 17 56.6對照組 15 6 40.0經卡方驗P>0.05(三)關節腫脹治療前後比較見表3。兩組在症狀改善方面有顯著差異,治療組對關節腫脹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對照組。
表3 治療組、對照組關節腫脹改善情況組別有症狀例 改善例 改善率(%)治療組 35 19 54.2對照組 23 3 13.0經卡方驗證P<0.05(四)屈伸不利治療前後的比較見表4。兩組存在顯著差別,治療組優於對照組。
表4 治療組、對照組屈伸不利改善情況組別 有症狀例 改善例 改善率(%)治療組 40 21 32.5對照組 26 5 19.2經卡方驗證P<0.05
(五)血沉治療前後比較見表5。兩組存在顯著差異,治療組治療後可使血沉下降,且改善的人數較對照組明顯增加。
表5 治療組、對照組兩組血沉的變化情況比較組別有症狀例 改善例 改善率(%)治療組 4434 77.3對照組 279 33.3經卡方驗證P<0.05結果表明,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具有顯著差異,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結果見表6。
表6 治療組、對照組兩組療效比較組別總例數完全緩解數顯效例 有效例無效例 改善率(%)治療組 502 11 325 90對照組 301 3 188 73經卡方驗證P<0.05本發明可祛風除溼、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用於肌肉酸痛、關節腫脹、屈伸不利、麻木僵硬及風溼與類風溼關節炎等風寒溼痺症。經皮膚給藥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藥物在胃腸道的降解,藥物吸收不受胃腸道因素的影響,減少了用藥的個體差異。具有給藥次數少、給藥間隔時間長、療效好、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的優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實施方式是由下列物質按重量混合而成鹽酸青藤鹼18g、卡波姆940 12g、丙二醇140g、乙醇160g、氮酮21g、三乙醇胺14g、依地酸二鈉0.6g、偏重亞硫酸鈉1.4g、純化水633g;本實施方式的製備方法是首先將12g卡波姆940加入到550g純化水中,使其自然溶脹24小時,溶脹後攪勻製成備用溶液,取18g鹽酸青藤鹼,加入丙二醇140g、乙醇160g,使鹽酸青藤鹼溶解,再加入氮酮21g,混勻使其充分溶解,將鹽酸青藤鹼溶液加入到備用溶液中,充分攪拌,再加入14g三乙醇胺,使溶液成凝膠狀,取依地酸二鈉0.4g、偏重亞硫酸鈉2g,用83g純化水溶解後加入到凝膠狀物體中,攪拌均勻、脫氣、灌封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寒溼痺證的藥,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以下物質按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鹽酸青藤鹼1-3%、卡波姆940 0.5-2%、丙二醇10-20%、乙醇10-20%、氮酮1-4%、三乙醇胺0.6-2.6%、依地酸二鈉0.01-0.1%、偏重亞硫酸鈉0.05-0.5%、純化水餘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風寒溼痺證的藥,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以下物質按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鹽酸青藤鹼1.5-2.5%、卡波姆940 0.75-1.5%、丙二醇12-17%、乙醇13-18%、氮酮2-3%、三乙醇胺1-2%、依地酸二鈉0.03-0.07%、偏重亞硫酸鈉0.07-0.3%、純化水餘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風寒溼痺證的藥,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以下物質按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鹽酸青藤鹼2%、卡波姆940 1%、丙二醇15%、乙醇15%、氮酮2.5%、三乙醇胺1.6%、依地酸二鈉0.05%、偏重亞硫酸鈉0.1%、純化水62.75%。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風寒溼痺證的藥,它涉及一種治療痺證的藥劑型的改進。本發明是由以下物質按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鹽酸青藤鹼1-3%、卡波姆940 0.5-2%、丙二醇10-20%、乙醇10-20%、氮酮1-4%、三乙醇胺0.6-2.6%、依地酸二鈉0.01-0.1%、偏重亞硫酸鈉0.05-0.5%、純化水餘量。本發明可祛風除溼、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用於肌肉酸痛、關節腫脹、屈伸不利、麻木僵硬及風溼與類風溼關節炎等風寒溼痺症。本發明經皮膚給藥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藥物在胃腸道的降解,藥物吸收不受胃腸道因素的影響,減少了用藥的個體差異。具有給藥次數少、給藥間隔時間長、局部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療效好、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的優點。
文檔編號A61P29/00GK1528307SQ200310107619
公開日2004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03年10月17日
發明者馬桔雲, 趙晶巖, 高勇彬 申請人:黑龍江省醫藥工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