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離我們多遠(科學精神的傳承)
2023-09-16 07:24:56 2
編者按:國家主席在總結五四精神時提到了「愛國、進步、民族、科學」的四大精神。當下,科學精神尤其重要,在中華民族最接近偉大復興的時代,我們特別需要秉承科學精神建設科技強國。科學精神是什麼?如何傳承?前不久召開的中國科協第375次青年科學家論壇——「科學精神的傳承與挑戰」,與會者進行了熱烈的研討。現將主要觀點摘錄如下,以饗讀者。
用「五四運動」科學精神建設科技強國
發言嘉賓:李曉軒
職務: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研究員
2019 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運動」100周年。百年前,在仁人志士為中國找出路的過程中,找到了「德先生」和「賽先生」,並以此作為向西方學習的要旨。國家主席在總結五四精神時提到了「愛國、進步、民族、科學」的四大精神。當下,科學精神尤其重要,在中華民族最接近偉大復興的時代裡,我們特別需要秉承科學精神建設科技強國。
近期,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致使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使我們更加感受到先進科技對中國的重要性,貿易摩擦的實質是對科技制高點的爭奪。百年前為尋找中國出路,我們選擇了「賽先生」;百年後雖然中國的科技有所發展,改革也大有成就,但仍需要進一步反思「是否真的學到了精神內涵,掌握了原創科技」。當前,國家已踏上高質量發展新徵程,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原創科技成果,通過科技創新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動力。沒有千萬科技人員所樹立起追求卓越、矢志不逾的科學精神是做不到的。
青年華羅庚的科學精神值得學習
發言嘉賓:徐偉宣
職務: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研究員
華羅庚是世界公認的偉大數學家,是中國多個數學分支的開拓者。他在青年時就表現出了寶貴的科學精神。
首先是敢於反思和不盲從的精神。華羅庚在初二的時候(13歲),作文老師要求寫讀胡適《嘗試集》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為之轉一語,自古成功在嘗試」——的感想。華羅庚寫的讀後心得很簡單,他說胡適文中前一個「嘗試」和後一個「嘗試」概念根本不同:前一個「嘗試」是只嘗試一次,後一個「嘗試」是嘗試無數次,華羅庚認為胡適混淆了兩個概念。從中我們能看到一個13歲孩子的質疑精神。
第二是勤奮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班門弄斧是批評那些無知又好賣弄的人,可是華羅庚剛好相反,提出「弄斧必到班門」,意思是要想提高學問必須要面向前沿研究。他在1980年寫了一首詩:「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樹老易空,人老易松,戒空戒松,從實而終。」他有一個名言:「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1979年,錢偉長先生在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上對孩子們說,他每天5點多起床,在清華的校園裡看書、背英語,自以為去的很早,卻每天都看到華羅庚比他還要早,已經在校園裡念書念了好久。大科學家能夠有成就,勤奮積累是最基本的。
第三是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對於如何讀書,華羅庚指出,第一要選擇一本好書,不要浪費青春;第二不僅要記住結論和道理,最重要是體悟作者的思維過程。他還告誡弟子們要學會「想書」,就是不要總看結論,先去想如果是你怎麼做才能得到結論。帶著問題去看書會很快看到它的精髓。華羅庚對讀書的方法論有一句精闢的歸納:「讀書要由厚到薄,由薄到厚。
踐行和弘揚著名科學家的科學精神
發言嘉賓:劉則淵
職務: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門捷列夫在製作元素周期表過程中體現出了他的科學精神。蘇聯科學史學家凱德洛夫在其所著《偉大發現的一天》中描述了門捷列夫發現並製作出元素周期表的經過。1869年3月1日,門捷列夫在長期思考以及靈感和運氣的共同作用下,繪製出了第一個元素周期表。接下來,門捷列夫把表中對元素的分類改成了對元素的系統性排列。進而,隨著他所預測的元素被逐一發現,最終發現了元素排列的周期規律。從元素分類到元素體系,再到元素周期律的三段過程中,門捷列夫採用了上升法、綜合法和比較法等科學方法,體現出了科學精神,最終釐清了元素間深層次周期律,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科學家李四光特別重視辯證法在科學中的作用。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 歲到日本留學前改名為李四光,以顯示他報效祖國、光照四方的精神。李四光早年的思想認為東亞的構造叫新華夏構造,在新華夏構造的一些凹陷地帶有儲油和生油的條件,而不在乎陸線存油還是海線存油。解放初期毛澤東主席徵求他意見時,他認為中國的石油遠景就在東部,應該戰略轉移,關鍵問題是怎麼找。最後在大慶的東北,靠近西部凹陷地帶突起的地方找到了工業油和一系列的大油田。時任總理周恩來說李四光是一面旗幟,對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科學思想受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1955年,在座談會上,有人問錢學森對科學研究有什麼體會;錢學森說,要努力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回國學了一些新的哲學著作,使過去自己在科學研究中一些方法上的體會,在辯證唯物主義中找到更完整的提法,很多過去自己不清楚的問題現在清楚了。錢學森跟隨時代的發展,回到祖國以後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自己的思想。希望青年科學家可以學習和踐行貫穿錢學森一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精神,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而努力奮鬥,做出自己無愧於新時代的貢獻。
科技倫理與科學精神均不可或缺
發言嘉賓:李倫
職務: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能沒有世界領先的關鍵科技,而科技倫理和科學精神在此過程中不可或缺。科學精神外化於實踐,科技倫理是內化的規範。當前,學術共同體成員可大致分為3類:第一者是習者,將他人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第二者是師者,將他人知識傳授給他人;第三者是作者,向他人提供自己的新知。中國當前已成為論文發表大國,但尚未成為科學強國,這表明中國仍然缺乏大量開展原創工作的作者。中國學界最大的危機也許是:我只是一個習者,或至多是一個師者,但常常以為自己是一個作者。在這種虛幻作者意識的籠罩下,科學事業表面上看起來一片繁榮,實則不然。虛幻的作者意識嚴重阻礙了中國科學的發展。中國科學需要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越來越多的秉承科學精神的作者。
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決定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是一個重大舉措,對推動科技倫理在制度化和科學精神的傳播具有重大意義。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發言嘉賓:姜雪峰
職務:中國化學會,研究員
在生命中,硫非常重要,蛋白質二級螺旋結構經常用硫橋來穩定結構,傳遞遺傳密碼。我在研究硫化學的過程中,對於科學研究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深有體會。
一方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集中體現在 1965 年,中國合成人工牛胰島素成功。這個工作是由上海生命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3家單位合作完成的。當時全世界有多個國家的多個小組在做牛胰島素的合成研究,但是都沒有突破,最終是中國人首先攻克了難題。現有的胰島素藥物都是基於牛胰島素和人胰島素的改造。牛胰島素的合成對後來糖尿病的治療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當年,這份意義重大的工作發表在國內雜誌上,而非國外刊物,但研究成果卻給中國學術界帶來了世界性聲譽。
另一方面,世界舞臺上的成就讓本民族科學家更有底氣,發展步伐走的更堅實。例如,我們做的硫化學成就不斷得到國外認可,4個發展出來的反應被 OCP 連續收錄,建立了解決硫化學中的惡臭和穩定性問題的模型,能夠簡便地構建對環境友好的含硫分子。中國科學家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深入開展硫化學前沿研究,就會不斷靠近國際學界的中心,被國際上的科學家所關注。
「求是」精神激勵我們攀登科學高峰
發言嘉賓:徐翔
職務: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
從狹義上看,科學精神指的是科學家的精神氣質,包含科學的態度、方法、作風等因素;從廣義上看,科學精神指的是由科學性質決定並貫穿於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活動和科學成果中的思想或理念,是從科學中凝練和提升出來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體系,科學精神的精髓就是求是精神。由浙江大學「求是」校風所衍生出的具體科學態度應該包括:不盲從,不附和,以理智為依歸;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上述「求是」的精神和態度,不僅為萬千學子所遵循,而且一直為科學家們所稱頌,即使在和平年代,以求是精神為代表的科學精神、犧牲精神、革命精神、奮鬥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依然激勵著我們攀登科學的高峰。
發揮榜樣力量,促進科學精神的傳承
發言嘉賓:陳悅
職務: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什麼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百年來在中國有沒有變化?古往今來,愛國、求實、講究科學方法和高尚的人文素養是中國科學家身上的關鍵詞。他們有情懷、有擔當,勤奮探索、追求真理,又有在藝術和美學方面的高尚品味,不武斷、不蠻橫。這是中國科學家不變的科學精神。變化的是科學家精神的表現方式。百年來,中國科學家精神從奉獻、隱忍、情懷、踏實、不計其功、運籌帷幄轉變為發聲、表現、建立話語權、發揮世界影響力。老一輩科學家身上所體現的質疑、刨根問底、誠實和講究科學方法正是科學精神的生動寫照,但歸結為一點是熱愛科學。
發揮榜樣力量,可以促進科學精神的傳承。生活中最佳的榜樣是老師、父母和學術共同體,耳濡目染地將科學精神傳承下去。為應對科學精神傳承過程中的挑戰,需要科技界、社會、教育三方共同努力攻克。科技界應當研究如何為激發科學精神而進行科研評價和管理,培育和建設健康的科學家共同體;社會要了解科學、信任科學,讓科學家成為明星偶像,所以科學家要擔當社會責任,科普工作不容忽視,政府要樹立科學家的偶像形象;教育要更加系統化,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成為系統,尤其要提升優秀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自身的榮譽感,同時教師本人必須要深刻思考「如何為師」的問題,將優秀的「師」風融化在育人的工作和生活中,並讓優秀的「師者」風範在社會傳播。(責任編輯 王麗娜)
註: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19年第22期,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