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坑支護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09:10:55 3
一種基坑支護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基坑支護結構,包括:旋噴樁和內插於所述旋噴樁中的雙排樁結構;其中,所述旋噴樁為形成在基坑周邊土體上的高強水泥土樁體,多根所述旋噴樁相互搭接形成加固區;所述雙排樁結構包括第一排灌注樁、第二排灌注樁和連接第一排灌注樁和第二排灌注樁頂部的連梁,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是解決富水軟土複雜地質條件下和複雜障礙物穿越基坑上方情況下的一種深基坑圍護方案;當有電纜等障礙物穿越基坑上方時,灌注樁之間可以靈活調整間距,避開障礙物;大直徑高壓旋噴樁相互搭接有效止水,且與雙排灌注樁一起控制坑外土體的水平位移,同時,在大直徑旋噴樁中施作灌注樁組成的支護結構,節約基坑外施工場地。
【專利說明】一種基坑支護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築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地下工程的基坑支護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地下空間的利用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基坑工程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多分布範圍較廣的軟土地層,許多深基坑工程在城市富水、軟土環境中進行。由於城市地下管線眾多,基坑上方往往存在重要電纜、管線等障礙物穿越而無法動遷,隔斷了圍護結構的連續性,無法採用常見的地下連續牆施工技術。排樁支護結構可以根據障礙物的位置靈活調整樁間距,從而避開障礙物,但同時會引起樁間距過大以及由於周邊地層過於軟弱等產生的基坑失穩風險。採用大直徑、高強度的旋噴樁加固基坑周邊軟土,同時,在旋噴樁中施作雙排灌注樁、並結合基坑內支撐組成的支護結構,可以較好地起到止水和擋土作用,且能避開障礙物,又節約基坑外施工場地。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基坑支護結構,以便在複雜軟弱地質條件下和複雜障礙物穿越基坑情況下,提供支護效果較好的支護結構。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基坑支護結構,包括:包括:旋嗔粧和內插於所述旋嗔粧中的雙排粧結構;其中,所述旋嗔粧為形成在基坑周邊土體上的高強水泥土樁體,多根所述旋噴樁相互搭接形成加固區;所述雙排樁結構包括第一排灌注樁、第二排灌注樁和連接第一排灌注樁和第二排灌注樁頂部的連梁,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0005]其中,所述第一排灌注樁和第二排灌注樁徑向分布在基坑周邊,所述第一排灌注樁靠近基坑,所述第二排灌注樁遠離基坑。
[0006]其中,所述雙排樁結構中第一排灌注樁和第二排灌注樁的排距可調。
[0007]其中,所述第一排灌注樁和第二排灌注樁中灌注樁間的間距可調。
[0008]其中,所述基坑支護結構還包括基坑支撐,其支撐在基坑內部相對的第一排灌注樁之間,所述第一排灌注樁靠近基坑。
[0009]其中,所述基坑支護結構還包括圍檁,其用於連接第一排灌注樁和基坑支撐。
[0010]其中,所述基坑支撐包括多層,其層數根據基坑深度而不同。
[0011]其中,所述基坑支護結構適於有障礙物穿越的範圍內,所述雙排樁位於障礙物之間。
[0012]其中,所述基坑支護結構位於其他類型的支護結構所斷開的位置處。
[0013]其中,所述其它類型的支護結構包括地下連續牆。
[0014]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本實用新型是解決複雜軟弱地質條件下和複雜障礙物穿越基坑情況下的一種圍護方案,適用於地層及應用範圍:富水、軟土地質環境,基坑上方存在重要電纜、管線等障礙物穿越而無法動遷,基坑外有5m左右的施工空間。大直徑高壓旋噴樁相互搭接有效止水,且與灌注樁一起控制坑外土體的水平位移;雙排灌注樁頂端通過連梁連接固定形成雙排樁結構,雙排樁結構具有更大的側向剛度,可以明顯減小基坑的側向變形;當有電纜等障礙物穿過基坑時,排樁可以靈活調整間距,避開障礙物;同時,在大直徑旋噴樁中施作灌注樁組成的支護結構,節約坑外施工場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基坑支護結構的立面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基坑支護結構的橫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並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18]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坑支護結構的立面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支護結構包括:基坑I周邊土體7上形成的旋噴樁和內插於所述旋噴樁內的雙排灌注樁。所述旋噴樁相互搭接形成加固區4、5,所述加固區是通過在基坑I周邊土層中用旋噴攪拌法將水泥漿和土層充分混合形成的高強水泥土樁體,其用於加固基坑周邊的土體和形成止水帷幕,並與雙排灌注樁一起控制坑外土體的水平位移。所述雙排灌注樁由第一排灌注樁2和第二排灌注樁3構成,它們徑向分布在基坑周邊的加固區4、5中,即第一排灌注樁2和第二排灌注樁3在形成加固區4和5的旋噴樁內施工製作,其由鋼筋混凝土製成。
[0019]所述第一排灌注樁2和第二排灌注樁3的頂端通過連梁6連接固定形成雙排樁結構,連梁6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雙排樁結構分布在基坑I周邊的加固區內部,以形成所述基坑的支護結構。所述雙排樁結構在遇到複雜障礙物穿越基坑上方時,可以靈活調整樁間距布置,避開障礙物。
[0020]所述雙排樁結構中第一排灌注樁2靠近基坑I,第二排灌注樁3遠離基坑1,基坑I內部具有基坑支撐11,用於支撐相對的第一排灌注樁2 ;所述基坑支撐11和第一排灌注樁2之間通過圍檁8連接,基坑支撐11和圍檁8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支撐11的層數根據基坑I的深度相應設置。
[0021]其中,旋噴樁的根數和位置並無特殊限制,只要能夠起到加固基坑周邊土體的作用即可。另外,雙排樁的排距、間距、位置均無特殊要求,所述雙排灌注樁位於障礙物之間,其位置和間距等均可以根據障礙物的位置而調整。
[0022]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基坑支護結構的橫截面示意圖。如圖2所示,所述基坑支護結構包括:第一排灌注樁2、第二排灌注樁3、大直徑高壓旋噴樁相互搭接形成的加固區4和5、連梁6、用於連接基坑支撐11和第一排灌注樁2的圍檁8和基坑支撐11。所述雙排灌注樁設置在障礙物之間的旋噴樁內。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支護結構與其他類型的支護結構10連接共同作為基坑I的支護。所述其他類型的支護結構10可以是斷開的地下連續牆,其由於障礙物9的存在而被斷開,在斷開位置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支護結構。
[0023]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基坑支護結構尤其適用於基坑中有障礙物穿越的範圍內建立,且適於採用蓋挖法施工,蓋挖頂板起到保護、支撐障礙物的作用。圖2未標明蓋挖頂板。
[0024]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是用於解決富水軟土複雜地質條件下和複雜障礙物穿越基坑上方情況下的一種深基坑圍護方案;當有電纜等障礙物穿越基坑上方時,灌注樁之間可以靈活調整間距,避開障礙物;大直徑高壓旋噴樁相互搭接有效止水,且與雙排灌注樁一起控制坑外土體的水平位移,同時,在大直徑旋噴樁中施作灌注樁組成的支護結構,可以節約基坑外施工場地。
[0025]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基坑支護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旋噴樁和內插於所述旋噴樁中的雙排樁結構;其中,所述旋噴樁為形成在基坑周邊土體上的高強水泥土樁體,多根所述旋噴樁相互搭接形成加固區;所述雙排樁結構包括第一排灌注樁、第二排灌注樁和連接第一排灌注樁和第二排灌注樁頂部的連梁,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護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排灌注樁和第二排灌注樁徑向分布在基坑周邊,所述第一排灌注樁靠近基坑,所述第二排灌注樁遠離基坑。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護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雙排樁結構中第一排灌注樁和第二排灌注樁的排距可調。
4.如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基坑支護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排灌注樁和第二排灌注樁中灌注樁間的間距可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護結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基坑支撐,其支撐在基坑內部相對的第一排灌注樁之間,所述第一排灌注樁靠近基坑。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基坑支護結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圍檁,其用於連接第一排灌注樁和基坑支撐。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坑支護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基坑支撐包括多層,其層數根據基坑深度而不同。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護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基坑支護結構適於有障礙物穿越的範圍內,所述雙排樁位於障礙物之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基坑支護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基坑支護結構位於其他類型的支護結構所斷開的位置處。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基坑支護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其它類型的支護結構包括地下連續牆。
【文檔編號】E02D17/04GK203924071SQ201420068256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17日
【發明者】黃 俊, 龔成林, 劉洪洲, 趙光, 王善高, 張忠宇, 徐國平, 劉明虎, 劉昌鵬, 肖軍華, 戴慧蘭, 杜嶽, 黃浩, 虞辰傑 申請人: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