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強度高的井蓋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02:38:0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井蓋,尤其是指一種結構強度高的井蓋。
背景技術:
井蓋,用於遮蓋道路或家中深井,防止人或者物體墜落。包括有井蓋合井蓋座,蓋井座通過水泥漿固定於井口上,井蓋通過鎖固結構固定於井蓋座上,井蓋是依靠井蓋座的內折緣支撐,車輛駛過時的衝擊力全部直接作用在內折緣上,而井蓋座的內折緣為一單層的支撐板,結構強度比較弱,在井蓋受力強烈震動情況下,容易鬆動甚至整體下陷,產生安全隱患。
有鑑於此,本設計人針對上述井蓋結構設計上未臻完善所導致的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構思,且積極研究改良試做而開發設計出本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強度高的井蓋,可提高井蓋座的承重結構,分散井蓋的壓力,提高井蓋壽命且安全性更好。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結構強度高的井蓋,其包括有井蓋、井蓋座;所述井蓋外緣凸設有至少兩個耳片部,所述井蓋座上成型有卡設耳片部的沉槽,所述耳片部和沉槽之間設置有活動固定連接井蓋和井蓋座的連接結構;所述井蓋座位於所述沉槽下方具有與井口配合的支撐座,所述支撐座具有第一支撐環、第二支撐環,所述第一支撐環套入井內與井壁緊配合,所述第二支撐環頂掣於井牆上。
第一支撐環和第二支撐環之間形成可填充加強結構材料的密封空間。
所述井蓋為圓形,所述耳片部為三個成型在圓形的井蓋外緣三等分位置的圓弧形的第一耳片部,所述井蓋座為圓形,所述沉槽為三個分別成型在井蓋座且對應圓弧形的第一耳片部的第一耳片槽。
所述井蓋為方形,所述耳片部為兩個分別成型在井蓋外緣相對兩端的圓弧形的第二耳片部,所述井蓋座為方形,所述沉槽為兩個分別成型在井蓋座相對兩端且對應圓弧形的第二耳片部的第二耳片槽。
所述連接結構包括有成型於井蓋上的第一方形通孔部、成型於井蓋座上的第二方形通孔部及活動鎖固第一方形通孔部和第二方形通孔部的工型連接件;所述第一方形通孔部的相對兩內壁上分別成型有具有間距的第一翼片,兩所述第一翼片的至少一端部在第一方形通孔部內形成第一通槽,兩所述第一翼片之間的間距形成與第一通槽連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方形通孔部對應兩所述第一翼片成型有兩第二翼片,兩所述第二翼片的至少一端部在第二方形通孔部內形成第二通槽,且兩所述第二翼片之間的間距形成與第二通槽連通的第二通道;所述工型連接件具有卡扣於第一翼片上方的第一橫向部、卡扣於第二翼片下方的第二橫向部及連接第一橫向部和第二橫向部且卡置於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的第一豎向連接部。
所述第一方形通孔部具有凸出於井蓋底面且可插置於第二方形通孔部內的延伸部,兩所述第一翼片成型於延伸部的底部。
所述第一通槽、第二通槽內塞有橡膠塊,所述橡膠塊具有伸置第一通槽、第二通槽的豎向部、伸置第一翼片上方的橫向部及卡扣於第一方形通孔部上方的擴徑部。
所述井蓋座的內環設置有防墜防衝板,所述防墜防衝板與井蓋座之間設置有多個鎖固結構,所述鎖固結構包括有成型於防墜防衝板上的第三方形通孔部、成型於井蓋座內壁的通孔、插置於通孔內的連接件、成型於連接件上的第四方形通孔部及活動鎖固第三方形通孔部和第四方形通孔部的工字型件;所述第三方形通孔部的相對兩內壁上分別成型有具有間距的第三翼片,兩所述第三翼片的至少一端部在第三方形通孔部內形成第三通槽,兩所述第三翼片之間的間距形成與第三通槽連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第四方形通孔部的相對兩內壁上分別成型有具有間距的第四翼片,兩所述第四翼片的至少一端部在第四方形通孔部內形成第四通槽,兩所述第四翼片之間的間距形成與第四通槽連通的第四通道;所述工字型件具有卡扣於第三翼片上方的第三橫向部、卡扣於第四翼片下方的第四橫向部及連接第三橫向部和第四橫向部且卡置於第三通道、第四通道內的第二豎向連接部。
所述井蓋座內壁豎直方向上設置有多個可插置連接件的通孔。
所述井蓋的外周緣包裹一圈橡膠墊圈。
採用上述結構後,本實用新型在井蓋外緣凸設有耳片部,且在井蓋座上成型卡設耳片部的沉槽,可增加井蓋和井蓋座之間的支撐面積,進而可加強井蓋和井蓋座之間的支撐效果;而且井蓋座在沉槽下方設置雙層結構的支撐座,其中第一支撐環和井壁結合,第二支撐環與井牆結合,使得支撐座與井壁、井牆連為一體,進而和路面連為一體,可提高井蓋座的承重結構,結構強度高;當井蓋受到壓力時,可通過耳片部將壓力施加到沉槽上,再分散到支撐座上,進而分散到路面上,避免井蓋所受壓力集中在井蓋座上而導致井蓋和井蓋座損壞,安全性更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井蓋和井蓋座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井蓋的俯視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井蓋座的俯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井蓋座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工型連接件或工字型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井蓋和井蓋座的連接結構的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橡膠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井蓋座和防墜防衝板的分解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方形的井蓋和井蓋座的分解示意圖。
符號說明
井蓋1 井蓋座2
耳片部11 沉槽21
支撐座22 第一支撐環221
第二支撐環222 井壁10 井牆20
密封空間223 第一耳片部111
第一耳片槽211 第二耳片部112
第二耳片槽212 第一方形通孔部31
第二方形通孔部32 工型連接件33
第一翼片311 第一通槽312
第一通道313 第二翼片321
第二通槽322 第二通道323
第一橫向部331 第二橫向部332
第一豎向連接部333 延伸部314
橡膠塊34 豎向部341
橫向部342 擴徑部343
防墜防衝板4 第三方形通孔部51
通孔52 連接件53
第四方形通孔部54 工字型件55
第三翼片511 第三通槽512
第三通道513 第四翼片541
第四通槽542 第四通道543
第三橫向部551 第四橫向部552
第二豎向連接部553 橡膠墊圈15。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請參閱圖1至圖10,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結構強度高的井蓋,其包括有井蓋1、井蓋座2;所述井蓋1外緣凸設有至少兩個耳片部11,所述井蓋座2上成型有卡設耳片部11的沉槽21,所述耳片部11和沉槽21之間設置有活動固定連接井蓋1和井蓋座2的連接結構;所述井蓋座2位於所述沉槽21下方具有與井口配合的支撐座22,所述支撐座22具有第一支撐環221、第二支撐環222,所述第一支撐環221套入井內與井壁10緊配合,所述第二支撐環222頂掣於井牆20上。
本實用新型在井蓋1外緣凸設有耳片部11,且在井蓋座2上成型卡設耳片部11的沉槽21,可增加井蓋1和井蓋座2之間的支撐面積,進而可加強井蓋1和井蓋座2之間的支撐效果;而且井蓋座2在沉槽21下方設置雙層結構的支撐座22,其中第一支撐環221和井壁10結合,第二支撐環222與井牆20結合,使得支撐座22與井壁10、井牆20連為一體,進而和路面連為一體,可提高井蓋座2的承重結構,結構強度高;當井蓋1受到壓力時,可通過耳片部11將壓力施加到沉槽21上,再分散到支撐座22上,進而分散到路面上,避免井蓋1所受壓力集中在井蓋座2上而導致井蓋1和井蓋座2損壞,安全性更好。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支撐環221和第二支撐環222之間形成可填充加強結構材料的密封空間223,所述密封空間223可填充新分子高強度材料,可提高支撐座22的結構強度;或者在密封空間223內填充其他提高支撐座強度的材料(鑄鐵、水泥等)。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井蓋1為圓形,所述耳片部11為三個成型在圓形的井蓋1外緣三等分位置的圓弧形的第一耳片部111,所述井蓋座2為圓形,所述沉槽21為三個分別成型在井蓋座21且對應圓弧形的第一耳片部111的第一耳片槽211;可將井蓋1受到的壓力均勻分散至井蓋座2上,提高井蓋的整體承重效果,且在圓形的井蓋1的三等分位置設置連接結構,使得井蓋1和井蓋座2之間的連接結構更牢固。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井蓋1為方形,所述耳片部11為兩個分別成型在井蓋1外緣相對兩端的圓弧形的第二耳片部112,所述井蓋座2為方形,所述沉槽21為兩個分別成型在井蓋座2相對兩端且對應圓弧形的第二耳片部112的第二耳片槽212;可將井蓋1受到的壓力均勻分散至井蓋座2上,提高井蓋的整體承重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連接結構包括有成型於井蓋1上的第一方形通孔部31、成型於井蓋座2上的第二方形通孔部32及活動鎖固第一方形通孔部31和第二方形通孔部32的工型連接件33;所述第一方形通孔部31的相對兩內壁上分別成型有具有間距的第一翼片311,兩所述第一翼片311的至少一端部在第一方形通孔部31內形成第一通槽312,兩所述第一翼片311之間的間距形成與第一通槽312連通的第一通道313;所述第二方形通孔部32對應兩所述第一翼片311成型有兩第二翼片321,兩所述第二翼片321的至少一端部在第二方形通孔部32內形成第二通槽322,且兩所述第二翼片321之間的間距形成與第二通槽322連通的第二通道323;所述工型連接件33具有卡扣於第一翼片311上方的第一橫向部331、卡扣於第二翼片321下方的第二橫向部332及連接第一橫向部331和第二橫向部332且卡置於第一通道313、第二通道323內的第一豎向連接部333;在組裝時,所述井蓋1蓋合於井蓋座2上,所述第一方形通孔部31和第二方形通孔部32對應設置,所述工型連接件33豎向穿過第一通槽312、第二通槽322,當所述第一橫向部331在豎向上位於第一翼片311上方、第二橫向部332在豎向上位於第二翼片321下方,橫向推動工型連接件33,所述第一豎向連接部333卡置於第一通道313、第二通道323,所述第一橫向部331卡扣於第一翼片311上方,第二橫向部332卡扣於第二翼片321下方;所述工型連接件33可實現將井蓋1和井蓋座2固定連接;在拆裝時,可將工型連接件33推移至第一橫向部331不卡扣於第一翼片311上方、第二橫向部332不卡扣於第二翼片321下方,且所述第一豎向連接部333脫出第一通道313、第二通道323,再從第一方形通孔部31將工型連接件33拿出來,即可實現井蓋1和井蓋座2拆解;這種連接結構更牢固、更簡單,且方便組裝拆裝。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第一方形通孔部31具有凸出於井蓋1底面且可插置於第二方形通孔部32內的延伸部314,兩所述第一翼片311成型於延伸部314的底部,延伸部314插置於第二方形通孔部32內可限制井蓋1轉動,避免在井蓋1和井蓋座2固定後受其他作用力而使得兩者相對轉動,影響兩者的連接固定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第一通槽312、第二通槽322內塞有橡膠塊34,所述橡膠塊34具有伸置第一通槽312、第二通槽322的豎向部341、伸置第一翼片311上方的橫向部342及卡扣於第一方形通孔部31上方的擴徑部343;當工型連接件33鎖設於第一方形通孔部31和第二方形通孔部32內後,在第一通槽312、第二通槽322內塞入橡膠塊34,可避免工型連接件33脫出本該鎖固的位置,井蓋1和井蓋座2之間的連接結構更牢固。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井蓋座2的內環設置有防墜防衝板4,所述防墜防衝板4與井蓋座2之間設置有多個鎖固結構,所述鎖固結構包括有成型於防墜防衝板4上的第三方形通孔部51、成型於井蓋座2內壁的通孔52、插置於通孔52內的連接件53、成型於連接件53上的第四方形通孔部54及活動鎖固第三方形通孔部51和第四方形通孔部54的工字型件55;所述第三方形通孔部51的相對兩內壁上分別成型有具有間距的第三翼片511,兩所述第三翼片511的至少一端部在第三方形通孔部51內形成第三通槽512,兩所述第三翼片511之間的間距形成與第三通槽512連通的第三通道513;所述第四方形通孔部54的相對兩內壁上分別成型有具有間距的第四翼片541,兩所述第四翼片541的至少一端部在第四方形通孔部54內形成第四通槽542,兩所述第四翼片541之間的間距形成與第四通槽542連通的第四通道543;所述工字型件55具有卡扣於第三翼片511上方的第三橫向部551、卡扣於第四翼片541下方的第四橫向部552及連接第三橫向部551和第四橫向部552且卡置於第三通道513、第四通道543內的第二豎向連接部553;在組裝時,所述防墜防衝板4架設於井蓋座2的連接件53上,所述第三方形通孔部51和第四方形通孔部54對應設置,所述工字型件55豎向穿過第三通槽512、第四通槽542,當所述第三橫向部551在豎向上位於第三翼片511上方、第四橫向部552在豎向上位於第四翼片541下方,橫向推動工字型件55,所述第二豎向連接部553卡置於第三通道513、第四通道543,所述第三橫向部551卡扣於第三翼片511上方、第四橫向部552卡扣於第四翼片541下方;所述工字型件55可實現井蓋座2和防墜防衝板4固定組裝;在拆裝時,可將工字型件55推移至第三橫向部551不卡扣於第三翼片511上方、第四橫向部552不卡扣於第四翼片541下方,且所述第二豎向連接部553脫出第三通道513、第四通道543,再從第三方形通孔部51將工字型件55拿出來,即可實現井蓋座2和防墜防衝板4拆解;這種連接結構更牢固、更簡單,且方便組裝拆裝。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井蓋座2內壁豎直方向上設置有多個可插置連接件53的通孔52,可調整連接件53在井蓋座2內壁的位置,進而調整防墜防衝板4的位置,適用性更好。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井蓋1的外周緣包裹一圈橡膠墊圈15,使得井蓋1和井蓋座2之間具有緩衝效果,避免井蓋1和井蓋座2之間受力而產生「硬碰硬」情況,不僅可保護井蓋1和井蓋座2,也可防止噪音。
上述實施例和附圖並非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