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2023-09-21 07:36:40 1
【篇一】
學校推薦了《靜悄悄的革命》這樣一本書,我在空餘時間試著跟隨著佐藤學先生對教育研究的腳步,讀了走進校園裡的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此書分了四個章節:1、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2、改變教學——學校改變3、設計課程4、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
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啟示我們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像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現在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都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可是有多少教師真的理解怎麼做才是尊重學生呢?這本書正啟示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發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裡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總之,傾聽比發言更重要。作為在第一線的教師我也經常在課堂上發生這樣的事,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沒有去準確「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有時甚至因為有些學生答非所問或者吞吞吐吐講不清楚時,我會無理的打斷他們的發言,並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補充,沒有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也沒能真正的在班內引起交流和討論,只是留於一種教學的形式。正因為部分學生由於感到自己的發言沒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漸漸也失去了舉手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成為課堂上的聽眾了。
我感到要想進行教育教學的革命,必須從骨子裡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敢於在實踐中嘗試,善於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用新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掀起一場革命。
【篇二】
同事借我一本日本學者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可能是民族情結的緣故我不想讀,但出於同事的一片熱心,只好粗粗一讀,我就被佐藤學先生的研究態度所感動,佐藤學先生是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他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一線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習班和學校進行改革,他在各個教室裡觀摩,20年一直如此,他發現問題、分析出現問題背後的原因、進而解決問題,許多學校收益很大。日本同行所碰到的實際問題與我們遇到的實際問題可以說大同小異,他們對待問題認真、樸實、講究實效,無不吸引著我去學習。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點感受。
在閱覽之中感受特別深刻的是「傾聽」。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發言,但實際上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原來我們也一直強調培養學生注意傾聽的習慣,但我們很少意識到我們老師是否在認真傾聽。佐藤學教授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他認為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這種「傾聽方式」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鳴。
我們大多數老師要求學生上課積極舉手發言,在發言過程中判斷學生是否注意聽講,而很少注意學生是否在在用心傾聽。在一個學生表面熱鬧但沒有好的傾聽習慣的班級,首先就是教師沒有認真傾聽的習慣。
學會傾聽要求教師面對學生時,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各方面,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教師「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群體為對象進行談話。」
真正的傾聽其實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學生發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認真仔細地去傾聽他們的發言,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語句來講解,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
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學生雖需要鼓勵,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勵,會使學生無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許會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佐藤學先生的分析,促進了我對孩子學習方式的進一步認識,我也將努力傾聽孩子的心聲,並注意培養孩子的傾聽習慣和能力,創造以聽為中心的教室,培養合作學習、交往學習的學習者,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