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醫用磁性耳塞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19:20:20
專利名稱:一種醫用磁性耳塞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醫用磁性耳塞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是指一種應用於開顱手術患者堵塞外耳道的耳塞。
背景技術:
側腦室穿刺是神經外科十分重要的常用操作,常見於以下情況腦室內出血患者 行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腦積水患者行側腦室-腹腔分流術,開顱手術中為降低顱內壓而 穿刺側腦室引流腦脊液。臨床上最常採用側腦室前角穿刺,穿刺點在冠狀縫前和中線旁各 2. 5cm,穿刺針對準兩外耳道假想連線刺入3-5cm即可。根據《神經外科手術學》及我們的 臨床經驗,穿刺方向不對是穿刺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如果穿刺失敗而反覆穿刺非常容易引 起腦組織損傷、腦內血腫和腦室內出血。把握穿刺方向的關鍵在於準確定位兩個外耳道的 位置。由於手術鋪巾的關係,耳廓通常被4-5層布巾和2層貼膜所嚴密包裹覆蓋,所以術中 隔著布巾有時很難準確找到雙側外耳道位置,經常將顴弓誤認為耳廓,從而導致穿刺失敗。 本實用新型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發明了醫用磁性耳塞。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應用於開顱手術患者堵塞外耳道的磁性耳塞,便 於術中準確定位雙側外耳道,同時由於耳塞的嚴密防水性,可防止手術消毒液流入外耳道, 灼傷鼓膜,並可防止外耳道中的細菌汙染手術野。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醫用磁性耳塞,包括防水耳塞部分,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的外側連接標記磁 體部分。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是由至少一個的蘑菇體依次串聯疊蓋而成。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是由三個大小不等的蘑菇體依次串聯疊蓋而成。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的材料是矽膠或矽樹脂。所述的標記磁體部分的材料是釹鐵硼超強永磁體。本實用新型優點在於1、本實用新型的標記磁體部分便於手術醫師在術中找到外耳道確切位置,有利於 術中行側腦室穿刺的定向。2、本實用新型的防水耳塞部分可以避免皮膚消毒液流入外耳道,避免可能的化學 損傷。3、本實用新型的防水耳塞部分可以避免外耳道中的細菌進入手術野。4、本實用新型製作簡單,便於病人使用。
附圖1是一種醫用磁性耳塞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並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附圖中涉及的附圖標記和組成部分如下所示1.防水耳塞部分2.標記磁體部分請參看圖1,圖1是一種醫用磁性耳塞結構示意圖,所述的醫用磁性耳塞包括防水 耳塞部分1和標記磁體部分2。本實用新型的防水耳塞部分由質軟的矽膠或矽樹脂材料製備,外形呈多個大小不 等的「蘑菇形」依次串聯疊蓋而成,因此可以緊密貼合外耳道,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可以使外 耳道與頭面部皮膚隔絕。因此一方面可以避免皮膚消毒時消毒液流入外耳道,產生鼓膜或 中耳灼傷,又可以避免外耳道的細菌進入手術野。這一點在翼點入路手術時非常重要,因為 該入路的手術切口在耳屏前方,離外耳道僅1釐米,如果用棉球堵塞外耳道,不僅不能充分 消毒,而且棉球容易滑出,外耳道的細菌汙染手術野,導致傷口感染。本實用新型的標記磁體部分由釹鐵硼超強永磁體構成,具有很強的磁性,當術中 需要進行側腦室穿刺時,只須用鐵質手術器械(如鑷子,血管鑷)探到標記磁體,就可以精 確定位外耳道,從而保證了準確的穿刺方向,減少穿刺失敗的機率。臨床上對於腦積水、腦室內出血、術中需要側腦室穿刺減壓者、翼點入路等開顱手 術患者,均可在術前在雙側外耳道塞入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醫用磁性耳塞,雖然只是簡單 的改進,但不僅有利於手術野消毒,而且為術中側腦室穿刺定向提供幫助。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 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補充,這些改進和補充 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一種醫用磁性耳塞,包括防水耳塞部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的外側連接標記磁體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醫用磁性耳塞,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是由至少 一個的蘑菇體依次串聯疊蓋而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醫用磁性耳塞,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是由三個 大小不等的蘑菇體依次串聯疊蓋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醫用磁性耳塞,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的材料是 矽膠或矽樹脂。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醫用磁性耳塞,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標記磁體部分的材料是 釹鐵硼超強永磁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磁性耳塞,所述的醫用磁性耳塞包括防水耳塞部分,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的外側連接標記磁體部分。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是由至少一個的蘑菇體依次串聯疊蓋而成。所述的防水耳塞部分是由三個大小不等的蘑菇體依次串聯疊蓋而成。本實用新型的標記磁體部分便於手術醫師在術中找到外耳道確切位置,有利於術中行側腦室穿刺的定向。本實用新型的防水耳塞部分可以避免皮膚消毒液流入外耳道,避免可能的化學損傷。本實用新型的防水耳塞部分可以避免外耳道中的細菌進入手術野。本實用新型製作簡單,便於病人使用。
文檔編號A61B17/34GK201755277SQ20102026382
公開日2011年3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0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20日
發明者吳邊, 張文川, 李世亭, 李心遠, 鄭學勝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