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的人有多痛苦(一種悲壯而令人心碎的自我生存努力)
2023-09-22 01:11:05 2
本文共2516字 閱讀需4分鐘
「多重人格」的梗,在很多小說裡已經為讀者熟知了。尤其是大家熟悉的那些日本作家,幾乎都寫過關於雙重或者多重人格的作品,令讀者欲罷不能。而「世界上最會講故事的人」西德尼·謝爾頓和恐怖大師史蒂芬·金,也沒有放棄這種絕好的題材。
為了對「多重人格」有個直觀的概念,先推薦一份書單。如果恰巧你都讀過,不妨來算算:
這6本書中的6位主角,一共出現過多少種人格?
《24個比利》丹尼爾·凱斯 著
當比利閉上眼睛,會有守護者裡根出來擊退施虐者,會有8歲的承受者戴維哭泣,女同性戀阿達拉娜、流氓菲利普、職業騙子凱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馬克……像是一個隊伍,每個人承擔不同任務。
比利·米利根是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多重人格患者。1977年,美國俄亥俄州連續強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對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無記憶。事實上,在他體內總共有24個人格存在,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甚至連智商、年齡、國籍、語言、性別等方面也都不盡相同。
這是目前市面上關於多重人格最有名的一本書。
《化身博士》史蒂文森 著
你是否想過變成另外一個人?是否曾看著你所認識的某個人想:「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怎麼我就不行?」你是否想到變成另外一個人,就算只有一天,你也可以隨心所欲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這些想法對有的人來說是很危險的,尤其對傑基爾博士就是這樣,因為他是個聰明絕頂的科學家,他找到了一種方法,把幻想變成了現實。也許,他從未分離自己意識中的善與惡,而只是發明了一種改變身體性狀的藥水;改變後的身體給了他自我轉換的錯覺,給了他放縱的機會。
《黑暗的另一半》史蒂芬·金 著
恐怖小說家賽德在胎兒時期就在其母體內吞噬了自己的孿生兄弟,於是那個未出生便已死亡的兄弟成了他黑暗的另一半。黑暗的另一半試圖用暴力和血腥來取代真實作家的位置,製造了一起起慘絕人寰的兇案,再現書中情節。如何才能殺死一個從未出生過的人?如何才能把它送回到本應屬於它的黑暗世界?
史蒂芬·金是讀者小說中的「恐怖之王」。但他並非一個廉價的恐怖批發商,他的作品深入內心、逼問人性、展現靈魂,他成就的是真正的心理驚悚。
《人格裂變的姑娘》F·R·施賴勃 著
這是一部心理學家都會推薦的,非常非常經典的,關於多重人格的小說。
西碧爾常失去記憶,每當失去記憶之時她就變成了一個化身,前後多達15個化身。西碧爾本人幹不出來的事就由化身替她來幹。她這種人格分裂起源於童年時代的精神創傷。
這部被譽為文學和精神病學上的重要裡程碑的心理學紀實小說,在1973年出版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僅在美國就發行了五百多萬冊,其影響至今不衰。因為這本書講述的是真人真事,所以在當代多種心理學專著和教科書中也經常提到本書主人公的名字。這部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心理學和醫學的重要價值,還廣泛地涉及哲學、神學、倫理學和教育學。
《第十三種人格的恐怖》貴志佑介 著
年輕姑娘賀茂由香裡有一種特異功能,她能聽到別人在想什麼。日本阪神大地震發生後,她利用自己的特長,撫慰了許多心靈受到創傷的受災者。
在一家醫院,由香裡認識了一個叫森谷千尋的少女。千尋是一位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她內心有13種人格共居一處,輪流支配著千尋的行動。由香裡非常同情千尋的處境,一個接一個地跟那些人格交談,試圖把他們統合起來。當第13種人格出現的時候,由香裡驚呆——第13種人格是一個可以脫離千尋肉體的冤魂,一個能夠潛入人的心臟、使心臟停止跳動的殺人狂。
書單奉上,再談談「多重人格」
首先要知道,這絕對不是一種所謂的天賦和「超能力」。在精神醫學領域,「多重人格」被定義為一種心理疾病。很多人會把它和精神分裂搞混,但二者不是一回事。
多重人格即具有超過一個人格存在(若只有兩個則稱為「雙重人格」),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
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改名為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精神醫學界認為,多重人格的產生與童年創傷有密切相關,尤其是性侵害。患者的男女比例1:9也可以佐證這一點,因為幼女較男孩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更大。
當受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患者以「放空」的方式,讓自己產生「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這是長期受到嚴重傷害的人的一種自我保護。也就是說,在患者幼年人格沒有成長健全的時候,就因精神刺激而令自我精神防禦機制分離出潛意識的人格對抗,進而形成多重人格,來達到適應外部環境,自我平衡的狀態。
恐怖小說中那個被吞噬的兄弟,只是作家塑造出吸引人的情節。玄而又玄的精神症狀,往往讓人格外想去探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證。
關於多重人格障礙與腦器質性改變之間的關係,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實驗數據支持。但根據某些臨床記錄,多重人格患者的「記憶斷層」也有可能伴隨著強烈的頭痛;而近年一些關於大腦的研究顯示,儘管是同一個人(同一個身體和大腦),不同人格的腦部攝影結果皆不相同。
多重人格的根治非常艱難。有研究認為,以藥物治療為輔的個體心理治療,對多重人格障礙的治療有效。抗抑鬱劑和抗焦慮劑是最常見的聯合用藥方案,而在心理治療方面,通常來講,治療師會在患者的多重人格中扶持一位熟悉其餘人格的「內在自助者」(ISH,inter self helper),讓其成為核心人格,然後逐步整合、削減其餘內在人格,最終達到令患者人格統一。但即使治療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壓力,造成人格再次解離。
如果以一種感性的表達,不妨感嘆:多重人格的形成機制,是一種悲壯的、令人心碎的自我生存努力。
參考資料來源:
陳婉珍. 人格障礙功能類型與不同意識狀態的關聯[D].浙江大學,2015.
李永平. 一級症狀群作為多重人格障礙的診斷線索[J]. 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88,(01):53-54.
溫全球. 多重人格障礙的治療[J]. 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4,(03):187-188.
劉建勳. 童年早期多重人格(附5例報告)[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4,(04):157-158 162.
Greaves GB,龐天鑑. 多重人格[J]. 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81,(04):206-209.
-END-
關注微信公眾號 心癮Lab (ID: love_some_1)
享受高品質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