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讀書筆記800字
2023-09-22 00:10:05 2
篇一:《家》的讀書筆記
最近讀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家,是一個人身心的歸宿;是一個人避難的港灣;是一個人感情的寄託。一看到家,便不禁和親情聯繫到了一起,溫馨而真切。現如今的我們遠離家鄉,在異鄉求學,時常對家產生依賴,渴望回家。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卻是羈絆,是對激情的禁錮。巴金的《家》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蕩。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
《家》中每個人物都有其可悲的一面,不管是在家庭生活方面、愛情婚姻方面還是在事業方面。《家》是巴金用來批判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一件利器,於是他選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氣的覺慧作為執行批判的代理人。最可悲的要屬高公館中的大少爺高覺新了,他的命運悲劇是批判封建宗法專制的有力罪證,小時候的覺新也有著同齡人一樣的童年、少年,有著對未來生活的自信與無限遐想。然而覺新的可悲是因為他沒有勇氣去追求他認為正確的事情,首先他沒有從錯誤中篩選正確事情的能力,因為他的思想行為被軟弱佔據。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他憑藉自己的力量,得到了覺新和覺慧的幫助,獲得了自己的幸福。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是那個「幼稚而大膽的叛徒」,他勇敢的抗爭讓人欽佩,他反抗封建專制、蔑視長輩權威,他是真正的五四新青年。作者用他的視角對全書中的人物進行描述和評價,借他的思想獨白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因而,這個人物成為全書的寫作重點。在作品中作者將高老太爺塑造成一個封建制度即將崩潰時期封建家長制的代表人物,整個封建階級的罪惡典型。值得一提的是,巴金在刻畫高老太爺這一人物形象時,並沒有很單純的只寫高老太爺唯我獨尊的一面,同時還寫了這個人物矛盾的心理。作為封建大家長,他要捍衛這個家的尊嚴,不容許有人向這個權威挑戰,所以他選擇了自以為是,選擇了不近人情。我想也許在他內心深處也渴望與子孫其樂融融、共享天倫,至少在彌留之際,他盼望覺慧把覺民找回來,一家團聚。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充滿著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即便文章有著一個沉重的主題,字裡行間仍表現了青年人所持有的活力、困惑和鬥志。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著青春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裡洋溢著愛!
小說人物刻畫得形象生動,情節跌宕有致。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讚頌了年輕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家庭的命運與社會的興衰有機結合。正如巴金所說,當一個家庭上演的是崩潰的封建大家族的悲歡離合,我們看到的便不是固有的溫馨,更多殘留在記憶中的,只是對封建大家庭的怨恨和蔑視。
篇二
巴金在《家》的代序《文學生活五十年》中寫到:「《家》是我自己喜歡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樣的家庭裡長大的,我如實地描寫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個「我說了算」的專制家長和一個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還有一些鈎心鬥角、互相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長輩們,還有那些橫遭摧殘的年輕生命,還有受苦、受壓迫的「奴隸」們。我寫這小說,仿佛挖開了我們家的墳墓。」正如巴金所說,《家》寫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輕人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寫出了在高府的底層,人們正在或先或後的覺醒。如果說大哥高覺新並未覺悟新生的話,那麼二哥高覺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覺悟。三弟高覺慧更如一團火,為高府後院帶入了光明。覺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覺醒者。他對高家舊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他敢於宣傳新思想,抨擊舊道學、舊秩序。
在我看來,《家》是一部現代版的《紅樓夢》。其思想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①通過梅、鳴鳳、瑞珏三個女子的悲劇,控訴封建制度、禮教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揭露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惡;②歌頌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沒落、崩潰。
《家》是巴金用來批判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一件利器,於是他選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氣的覺慧作為執行批判的代理人。在書中,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義覺悟的年輕一代代表,是「五四」進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義覺醒有一個發展過程。他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全書用他的視角對書中的人物進行描述和品評,借他的思想獨白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因而,這個人物成為全書中著墨最多的人物,儼然是小說的中心。作者希望通過覺慧的思考給讀者指出一條新生活的道路。《家》的另一個第三代代表覺新並不是作者要褒揚的人物,但他的命運悲劇卻是批判封建宗法專制的有力罪證,因此作者用在這個人物身上的筆墨僅次於覺慧。而從藝術角度來看,這個人物則堪稱是全書中最成功的人物--由於覺新是以巴金當時剛剛辭世的大哥李堯枚為生活原型的一個人物,他的身上凝聚著作者對自己最親愛人的深切痛惜,對他的刻劃涓滴無遺地流露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情感。最真實的往往也是最動人的--長房長孫的覺新雖然令人有「怒其不爭」的痛感,但卻受到絕大多數讀者及評論者的關注,成為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至於《家》中第三個重要人物高老太爺,則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這一人物開篇便處於不容爭辯的被否定的地位。為此,在作品中作者極力將之塑造成一個可憎的、專制獨裁的家庭暴君,一個封建制度行將崩潰時期封建家長制的代表人物,整個封建階級的罪惡典型。為了突出這一形象的「惡」,達到批判封建宗法專制的目的,作者有意無意地迴避對這一人物性格複雜性的揭示,使之成為一個近乎於「類」的存在。在作品中,高老太爺出場的次數並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紹他簡單的行動,或以覺慧的眼光去評判他,潦潦幾句的概括卻從細微處刻劃出高老太爺的形象。如年關敬神一節,幾次提到「老太爺」,但只是這樣一些句子:「老太爺一出現,全個堂屋立刻肅靜了。」、「依舊是由老太爺開始向祖宗叩頭。老太爺叩了頭就進房去了。」「克明又進去請了老太爺出來……他笑容滿面地受了禮,便走進自己的屋裡去了。」再如作品寫到老太爺為了覺民逃婚而大發雷霆時,有一段議論:「他只知道他的命令應該遵守,他的面子應該顧全。至於別人的幸福,他是不會顧到的。他只知道向覺新要人。他時常發脾氣,罵了覺新,罵了克明;連周氏也挨了他的罵」。這段評論顯然是把高老太爺作為一個批判的靶子在進行抨擊了,在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覺慧式的憤慨,但更應該把它當作是作者對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統治者的抨擊。於是在這樣的描寫中,「高老太爺」成為一個「類」的符號;並且,在小說的大部分時候,他是處在這樣的地位的。
《家》中的人物,在不同類型的社會中培育,不同色澤思想澆灌、照射下生長。他們不象現在的我們,有著一層溫室的護罩,他們直接面對著變幻莫測的風雨。
今天的我,看到了他們彎延伸展的努力與永不妥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