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金船過橋託輥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11:38:45 1
專利名稱:砂金船過橋託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採砂金用船的過橋託輥,適合於各種規格的砂金船在8-20米水下作業使用。
現有砂金船的過橋託輥,其密封結構主要採用各類常規的油封、浮環或迷宮等形式,由於水下複雜的地理條件使砂金船產生的強烈振動以及鬥鏈振打和鬥鏈跑偏等現象,均會造成託輥的軸向串動,從而很容易破壞這類密封結構。再因託輥轉速極慢,使滑動軸承內部形成不了有效油膜,因而其磨損嚴重,使用壽命一般只有2至3個月左右。
針對現有砂金船過橋託輥存在密封性差、使用壽命短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既能有效密封,同時又能對滑動軸承形成強制油膜的新型砂金船過橋託輥。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滑動軸承兩側的滾筒體上分別設置有兩個旋向相反的螺旋,該螺旋隨滾筒體旋轉產生的推力將油壓向滑動軸承,迫使滑動軸承與摩擦面分離,滾筒體上還具有環形槽,該環形槽與軸套帶有的凸臺相配合,環形槽側面安裝有密封圈,從槽底到滾筒體外端的內圓面上還具有螺旋,該螺旋和環形槽底面螺旋均與滾筒體上的密封圈構成螺旋動密封和密封圈靜密封。
滾筒體環形槽側面還具有調整套。
滾筒體內具有加油孔,油孔一路與油腔相通,另一路安裝有單向閥並與滾筒體上的環槽相通。
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了螺旋動密封和密封圈靜密封的結構,使得託輥在工作或靜止時都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採用兩個反向螺旋對滑動軸承強制施加壓力油,使滑動軸承與摩擦面的磨損大大降低,因而本實用新型具有密封可靠,不易破壞和磨損,使用壽命長的優點。
以下結合附圖
對本實用新型及其實施例作詳細說明附圖為本實用新型部分結構剖視圖。
參見附圖由支承座1、軸2,定位塊3、軸套4、滑動軸承5、密封圈6、7和滾筒體構成。為便於製造和安裝,該滾筒體分成滾筒8、螺旋套17(該套上具有螺旋9)和法蘭盤10、11四部份。法蘭盤10上的內圓面具有兩個不同半徑的螺旋12、13,滑動軸承5限位於法蘭盤10和軸2的臺階之間,滑動軸承5一側有法蘭盤10上的螺旋12,另一側有安裝在滾筒8上的螺旋套17,螺旋9、12為反向螺旋,其產生的推力均指向滑動軸承5,且螺旋9產生的推力大於螺旋12的推力,法蘭盤10固定在滾筒8一端,法蘭11又與法蘭10固定在一起,法蘭11的內圓面上也具有兩個不同半徑的螺旋14、15,且螺旋13、14合在一起構成滾筒體環形槽底面的螺旋,環形槽側面即法蘭10、11上分別固定有O形密封圈6、7和調整套16,軸套4上帶有的凸臺與該環形槽相配,通過固定在支承座1上的定位塊3限制軸2與軸套4的相對轉動。軸套4上的帶有的凸臺與滾筒體的環形槽的配合為動配合,調整套16是防止滾筒體受到軸向衝擊時壓壞密封圈,消除面摩擦產生的可能性。
使用時,先在滾筒體腔內裝滿半流體潤滑脂,當託輥處於工作狀態時,螺旋9、12均以較大推力將潤滑脂源源不斷地送進滑動軸承5內外側,並使其在軸承區區域內循環,形成壓力油膜,迫使滑動軸承5與摩擦面分離,同時在螺旋13、14、15的作用下,潤滑脂經單向閥流經軸套4的凸臺與環形槽之間以及O形密封圈6調整套16、O形密封圈7,最後經螺旋15再加壓排出託輥外,從而在動態時阻止了砂、水或其它雜質的進入,從而實現螺旋動密封。螺旋15與密封圈7組成第一級密封,螺旋13、14與密封圈6組成第二級密封,由於螺旋9較螺旋12產生的推力大,所以當滑動軸承5區域充滿潤滑脂後,部分油脂與從單向閥進入的油脂一起達到密封圈6,最後由螺旋15排出,如果這部分潤滑脂壓力較大,此時單向閥關閉,並由它獨立滿足螺旋13、14、15的需油量。當託輥靜止時,並由密封圈6或7阻止砂水的進入,從而實現靜密封。
權利要求1.一種砂金船過橋託輥,由支承座、軸、軸套、滑動軸承、密封圈和滾筒體組成,其特徵在於在滑動軸承兩側的滾筒體上分別具有兩個旋向相反的螺旋,滾筒體上還具有與軸套帶有的凸臺相配的環形槽,環形槽側面安裝有密封圈,槽底和從槽底到滾筒體外端的內圓面上均具有螺旋,該螺旋和密封圈分別構成螺旋動密封和密封圈靜密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金船過橋託輥,其特徵在於滾筒體的環形槽的兩側還具有調整套16。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砂金船過橋託輥,其特徵在於滾筒體具有的加油孔內安裝有單向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砂金船過橋託輥,其特徵是在滑動軸承兩側的滾筒體上具有兩個旋向相反的螺旋,該螺旋產生的推力均指向滑動軸承,滾筒體上還具安裝有密封圈的環形槽,槽底和從槽底到滾筒體外端的內圓面均有螺旋,該螺旋和密封圈分別構成螺旋動密封和密封圈靜密封。這種結構使得託輥在工作或靜止時都有良好的密封效果,採用兩個反向螺旋對滑動軸承強制施加壓力油,使滑動軸承與摩擦面的磨損大大降低。
文檔編號B63B35/00GK2157133SQ9323848
公開日1994年2月23日 申請日期1993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1993年4月12日
發明者儲大偉, 廖俊富 申請人:儲大偉, 廖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