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電視劇適合父母看的(父母追過的電視劇)
2023-09-09 18:50:58 3
代溝一詞由美國人類學家M.米德20世紀60年代末在所著《代溝》中提出,廣義指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在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生活態度、興趣愛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離或心理隔閡。
有時候會想把看過的溫暖的英美電影拿來跟父母分享,他們卻常常由於語言的隔閡遲遲不能進入情節而放棄。
有時候聽見有趣的脫口秀段子想要念給媽媽聽,她卻只能苦笑著皺皺眉頭。
父母有時會難得放上一首老歌,我們卻無情的嘲笑老套,而他們那個年代的故事,我們也早就反覆聽了很多遍。
跟父母生活在不同文化世界的我們,似乎很難找到共同點。
大多時候我們總是固執的認為,我們跟父母有代溝,我們追求新鮮和潮流,而父母則傳統而懷舊。
可是當我們一天天的長大,有意或者無意的,也會談起曾經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懷舊是成長為我們每一個人貼上的特殊的時光標籤。
原來我們也會像父母親一樣,執著著曾經的美好和再也沒有。
有人說中國的情景喜劇隨著《愛情公寓》系列的完結,在網際網路和快速發展的時代基本宣告了消亡。
而從父母青春發跡的情景喜劇,又走過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雖是一樣的符號,卻在父母和我們的青春裡留下了不同色彩的剪影。
在歲月面前,我們都是孩子。
編輯部故事中的葛大爺,也曾是風流倜儻的少年。
隨著幾年前「葛優癱」表情包的迅速竄紅,把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我愛我家》又帶入了我們這代人的視野。
今天小編想帶大家走過情景喜劇的發展,看看父母和我們的曾經著迷過的那些愛豆們。
1
《編輯部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初,從處女座《空中小姐》到《橡皮人》《頑主》聲名鵲起的王朔以其別樣的風格已經被文學界貫以「痞子文學」之稱,憑藉著電視劇《渴望》,電影版本的《頑主》,身份也由作家轉而成為編劇。
1991年,王朔帶上馮小剛、馬未都等人,寫出了《編輯部的故事》。
這部由趙寶剛執導的電視劇,葛優、侯耀華、張瞳、張國立、郭冬臨、濮存昕、馮小剛、李玲玉等飾演。
編輯部6人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精彩的臺詞鋪奠定了整部戲的地位。
而除了家庭糾紛、愛情、爭權奪勢,這些永遠適用的主題外,《編輯部》還涉及到了侵權、AI、同性戀等等,即使放到今天,也毫無違和感的話題,讓人不得不佩服編劇前瞻性的眼光。
該劇後來被視為中國大陸情景電視喜劇的開山鼻祖,戲中不僅主演們成為家喻戶曉的全民偶像,配角們也都大放光彩。
無論收視率還是社會文化影響力,甚至造星能力,迄今為止尚無同類電視劇可與之比肩。
編輯部的故事中的那些「配角」
2
《我愛我家》
1993年,一個叫英達的人拍了一部電視劇《我愛我家》。
雖然承襲了兩年前趙寶剛導演的《編輯部的故事》室內劇的影子,但是這部劇誕生的意義卻不同於《編劇部的故事》——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情景喜劇由此誕生。
從此英式情景喜劇通過小劇場的模式沿襲了十多年,期間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演員、編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影響了整個國產影視界的格局。
劇中演員宋丹丹、文興宇、楊立新、梁天、關凌、葛優,文興宇也就是家有兒女中劉星的爺爺,彼時的關凌還是個小女孩。
該劇講述了90年代北京一個六口之家以及他們的鄰裡、親朋各色人等構成的社會橫斷面,反映了社會上的各種類型的人物性格,展示了一幅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絢麗斑斕的生活畫卷。
劇中的臺詞既通俗易懂,又不缺乏嚴肅性,劇中臺詞大量出現的改革開放,社會階層等可以看出這部戲中幽默背後傳遞出的社會價值觀念。
馬未都經常在鏘鏘三人行中說,80,90年代的文學是鼎盛時期,不談文學都不敢跟女孩聊天。
而《我愛我家》背後的天才編劇梁左,更是被譽為一手創作出了這部經典。整部劇1993年播出前40集,次年播出後80集。1994年的收視率,高達85%。
拋卻劇裡的各種觀念,生活也許就像主題曲中的那樣:「愛是一個長久的諾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講完。內心的平安那才是永遠。」
3
《東北一家人》
90年代英達又相繼拍了《候車大廳》《中國餐館》《閒人馬大姐》等經典喜劇。
2000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規定:戲曲、影視等藝術形式中需要使用的情形下,可以使用方言。
這是最重要的轉折點。於是《東北一家人》走入了大家的視野。
這部劇開播沒多久就因為片頭曲火遍大江南北,雪村唱著那首略顯土氣但是不失幽默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迅速走紅。
該劇由李琦,彭玉,金珠,鞏漢林,呂小品,李穎等主演,劇陣容堪稱豪華。
《東北一家人》通過一個身處跨世紀的東北中等工業城市——吉林長春的一個七口之家展開,全家老少三代人生活、工作在同一個大型國有企業中,在企業改革轉制過程中遇到的種種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有無奈、有希望、有痛苦、有溫馨。
看看這個表情,這張臉。
劇中呂小呂飾演的牛小偉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形象,他遊手好閒,志大才疏,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玩世不恭,遊戲人生,嘗試各種營生卻往往無功而返。
「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是他的口頭禪。
有人說《東北一家人》就像那道菜——東北亂燉,家長裡短、喜怒哀樂燴在一起,咕嚕咕嚕地冒著熱氣。
讓我們開懷大笑的同時,也能學到劇中人物積極、樂觀、隨性的生活態度。
「翠花,上酸菜」
4
《炊事班的故事》
2001年,還有很多人物正在文藝界等待發酵,空政部有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名叫尚敬,鬱郁不得志的他憑藉一部意義深遠的電視劇《炊事班的故事》登上大熒幕。
這是一部反映軍旅題材的情景喜劇,雖然比起平民喜劇來說不太接地氣,但是它的跨度時間很長,前前後後拍了三部五年,並且獲得了很多獎項和好評,可謂是名利雙收。
同時,這部劇也奠定了神作《武林外傳》的大半演員班底。
「我不用拍機場、拍海洋、拍千軍萬馬,我只需要在一個小小的炊事班裡,一個操作間,一個廚房,一個小食堂一角,就可以把部隊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出來。」尚敬如是說。
炊事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人物特點,同時劇中操著河南口音的小毛,一口廣東話的洪班長,東北方言的大周、小姜、帥胡,還有山東大漢老高,以及分別說著四川、福建、天津、山西話的客串角色。
不下於十種南腔北調的方言大雜燴摒除了一家方言的理解偏執,完全跨越了地域文化的障礙,帶給觀眾別致的溫暖。
何以解憂 唯有稀粥。
5
《家有兒女》
可以說《家有兒女》《武林外傳》《愛情公寓》是我們這一代人童年回憶的一半。
試問誰不會唱「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試問哪個少年不想當叛逆小男孩劉星,試問哪個那個女孩不想當家裡的優秀姐姐小雪。
「劉星被冤枉的時候我會跟著哭,碰到笑點的時候我會笑得肚子疼,每個角色都那麼真實,那些故事好像就發生在身邊。」
這部戲的確滿足了很多人對於家庭的嚮往,有愛,有感動,有教育意義,陪伴我們長大。
長大後再看《家有兒女》,這部戲是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的情景喜劇,所以視角重點是家庭教育,探討其他社會問題,暗諷之類的實際上很少。
如果說《我愛我家》是將視角對準整個中國社會的家庭生活,那麼《家有兒女》則是將視角對準了中國家庭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
但是它在我們心裡,依然是:
你好我叫夏雪,我叫夏雨,我叫夏冰雹。
6
《武林外傳》
2005-2006年,尚敬和寧財神雙劍合璧的新劇《武林外傳》在央視八套播出。
從八套聯播就看得出來當時央視領導並不重視這部戲,畢竟沒有大場面、大製作、一線明星,充斥著鬼馬和先鋒的劇情,有些泥古不化的領導甚至都有些看不懂這部鬧騰的劇。
但很多人未曾想到,這部戲播出後不久,各大衛視紛紛向央視求版權,央視從中賺的個盆滿缽滿,尚敬寧財神以及一幹主演也紅遍全國。
《武林外傳》勢必要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英氏情景喜劇開創先河以來,由於情景喜劇的局限性,內景的局限性,總是走不出家長裡短、柴米油鹽,格局都太小,再加上文化氛圍並不寬鬆,很多社會問題更難於擺上檯面來針砭時弊。
所以國產情景喜劇已經日薄西山,沒想到《武林外傳》劍走偏鋒,來了一劑強心劑。
《武林外傳》的一班主演在也在非常寬鬆的演繹氛圍下將自己的演技爆發出來。
沙溢的表情包,閆妮的風情萬種,姚晨前一秒還在笑後一秒就哭,尤其是導演藝術博士畢業的喻恩泰,堪稱本劇臺本擔當,動不動就要飈各種詩詞和英語。
《六人行》的故事結構、無釐頭的對白、各地方言雜糅、對傳統藝術的模仿,以及古裝武俠題材的包裝。
寧財神另闢蹊徑,打造的這部情景喜劇,被無數觀眾津津樂道,成為繼《我愛我家》之後,另一部被推為經典的作品。
「葵花點穴手」
7
《愛情公寓》
不管是英達還是尚敬,都沒能擋住情景喜劇的衰落,而異軍突起的是一部爭議巨大的《愛情公寓》。
這部明顯脫胎於《老友記》、抄襲了諸多美劇、段子橫飛、人物散亂的情景喜劇,卻出乎意料地火爆全國,一直拍到了第五部。
究其原因,除了好笑,「最好的朋友就在身邊,最愛的人就在對面」,這樣的家庭內核,永遠都有市場。
《愛情公寓》就一個字「潮」,充滿了2010年初年輕人的一種時代感,而且劇本也很幽默紮實,演員們的演技也是可圈可點的。
2011年寒假《愛情公寓2》再次推出,這次在智慧型手機和網絡的影響下,才真正捧紅了愛情公寓的主創們,掀起了又一波情景喜劇的浪潮
豆瓣網友說「曾小賢,這三個字就流露出了溫柔。無可取代的溫柔,他的善良與本真,註定了他的好人屬性。」也許喜歡,就這麼簡單。
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很多人可以一夜成名,也是最壞的時代,不管多紅的人也會一夜之間深陷醜聞,《愛情公寓》以及他們的主演同樣逃脫不了這般命運。
即使這是一部飽受爭議的劇,依然在90後甚至00后里面大火,可以說從《愛情公寓》開始,國產影視劇文化真正開始了娛樂至上的年代。
不管我們多麼懷念《我愛我家》那種文才輩出的時代,他們終將成為記憶,我們也終將成為別人的記憶。
寫在最後
就這樣不知不覺的,我們從父母的青春走過了我們的青春,我們都曾是少年,都曾經漫談理想,都愛過而留戀,這些情景喜劇作品和其中的經典角色,被永遠的刻在了我們的過往和生命裡。
也許我們都不是懷念某一件事,某一個人,而是那個義無反顧風華正茂的歲月。
伴隨著中國情景喜劇的發展,成熟到衰退的,是我們兩代人的成長,也是兩種文化的交接,王朔,梁左,尚敬和曾經那些十年磨一劍的人,帶著他們和那個最美好的時代遠離了我們。
我們處在不同的年代,卻也不壞。
作者 / 穿褲衩過冬
配圖 / 來自網絡
光看可不行,關注我們解鎖更多娛樂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