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9-12 05:22:35 2
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包括支架,支架上依次設有進料裝置、限位裝置、檢測裝置、補料裝置、輥壓裝置、打磨裝置、衝洗裝置、敲擊裝置、支撐裝置和收卷裝置,平面帶鋼經限位進料後通過檢測裝置檢測,根據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採用補料裝置、輥壓裝置、打磨裝置、衝洗裝置、敲擊裝置、支撐裝置中的至少一個裝置對帶鋼表面缺陷位置進行整形。本發明提出的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能夠檢測帶鋼表面的缺陷類型和位置,並根據檢測信號對平面帶鋼表面的不同類型缺陷進行針對性的相應整形,從而實現對帶鋼表面的微小形狀缺陷進行精細整形,工作效率高,整形效果好,整形過程中不造成二次損壞,經整形的帶鋼表面平整度高。
【專利說明】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鋼帶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
【背景技術】
[0002]通常,經過冷軋製成的鋼帶需要進行平整處理,平整是經過再結晶退火後的帶鋼以較小的變形量進行軋制,以消除屈服應力、保證機械性能、控制板形,以減少鋼帶在冷軋過程中產生的表面形貌缺陷。由於平整是決定成品帶鋼板形、機械性能的最後一道工序,對於保證冷軋帶鋼的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現有的整形設備無法根據形狀缺陷的類型,分別進行精細整形,影響帶鋼表面的平整度,甚至會對帶鋼質量造成二次損壞。
【發明內容】
[0003]為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能夠根據帶鋼表面缺陷的類型,對各個整形裝置進行精確配置,從而對帶鋼表面的微小形狀缺陷進行精細整形,工作效率高,整形效果好,經整形的帶鋼表面平整度高。
[0004]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包括支架,支架上設有進料裝置、限位裝置、檢測裝置、補料裝置、輥壓裝置、打磨裝置、衝洗裝置、敲擊裝置、支撐裝置、驅動裝置和收卷裝置;
[0005]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第三驅動機構、第四驅動機構、第五驅動機構、第六驅動機構、第七驅動機構;
[0006]進料裝置用於將成卷帶鋼送出並將送出的捲曲帶鋼展成平面帶鋼;
[0007]限位裝置包括豎直限位機構和水平限位機構,分別用於對平面帶鋼在送料過程中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的位置進行限制;
[0008]檢測裝置位於限位裝置的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表面缺陷進行檢測,並確定表面缺陷在平面鋼帶上的坐標位置,表面缺陷的類型包括表面凹陷、表面凸起和凹凸形變,檢測裝置可通過第一驅動機構在支架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09]補料裝置位於檢測裝置的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上的表面凹陷進行補料,並且在補料過程中對補料位置進行加熱,補料裝置可通過第二驅動機構在支架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10]輥壓裝置位於補料裝置的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上經補料的位置進行局部輥壓,輥壓裝置可通過第三驅動機構在支架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11]打磨裝置位於檢測裝置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上、下表面的表面凸起進行打磨,打磨裝置可通過第四驅動機構在支架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12]衝洗機構位於打磨裝置的下遊,用於對經打磨的平面帶鋼表面進行清洗,衝洗裝置可通過第五驅動機構在支架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13]敲擊裝置位於檢測裝置下遊,其用於對平面鋼帶上的凹凸形變進行敲擊微整形,敲擊裝置可通過第六驅動機構在支架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14]支撐裝置設在敲擊裝置的下方,用於在敲擊過程中對平面帶鋼進行支撐,支撐裝置可通過第七驅動機構隨著敲擊裝置在支架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15]收卷裝置用於對整形之後的平面帶鋼進行收卷。
[0016]優選地,打磨裝置位於輥壓裝置下遊。
[0017]優選地,敲擊裝置位於衝洗裝置下遊。
[0018]優選地,檢測裝置包括第一檢測器和第二檢測器,第一檢測器用於檢測平面帶鋼的上表面缺陷的類型並確定表面缺陷的位置,第二檢測器用於檢測平面帶鋼的下表面缺陷的類型並確定表面缺陷的位置。
[0019]優選地,所述自動控制系統還包括輔助檢測裝置,驅動裝置還包括第八驅動機構,輔助檢測裝置可通過第八驅動機構在支架上移動,輔助檢測裝置用於對經輥壓裝置整形的平面帶鋼進行二次檢測,具體用於檢測平面帶鋼表面經補料而形成的表面凸起並確定表面凸起的位置。
[0020]本發明中,所提出的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包括支架,支架上依次設有進料裝置、限位裝置、檢測裝置、補料裝置、輥壓裝置、打磨裝置、衝洗裝置、敲擊裝置、支撐裝置和收卷裝置,進料裝置進料的平面帶鋼經限位後通過檢測裝置檢測,根據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採用補料裝置、輥壓裝置、打磨裝置、衝洗裝置、敲擊裝置、支撐裝置中的至少一個裝置對帶鋼表面缺陷位置進行整形。通過上述優化設計的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能夠檢測帶鋼表面的缺陷類型和位置,並根據檢測信號對平面帶鋼表面的不同類型缺陷進行針對性的相應整形,從而實現對帶鋼表面的微小形狀缺陷進行精細整形,工作效率高,整形效果好,整形過程中不造成二次損壞,經整形的帶鋼表面平整度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如圖1所示,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0023]參照圖1,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包括支架1,支架I上設有進料裝置2、限位裝置3、檢測裝置4、補料裝置5、輥壓裝置6、打磨裝置7、衝洗裝置8、敲擊裝置9、支撐裝置10、驅動裝置、輔助檢測裝置40和收卷裝置30 ;
[0024]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驅動機構201、第二驅動機構202、第三驅動機構203、第四驅動機構204、第五驅動機構205、第六驅動機構206、第七驅動機構207、第八驅動機構208 ;
[0025]進料裝置2用於將成卷帶鋼送出並將送出的捲曲帶鋼展成平面帶鋼;
[0026]限位裝置3包括豎直限位機構31和水平限位機構32,分別用於對平面帶鋼在送料過程中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的位置進行限制;
[0027]檢測裝置4位於限位裝置3的下遊,包括第一檢測器31和第二檢測器32,第一檢測器31位於平面帶鋼的上方,其用於檢測平面帶鋼的上表面缺陷的類型並確定表面缺陷的位置,第二檢測器32位於平面帶鋼的下方,其用於檢測平面帶鋼的下表面缺陷的類型並確定表面缺陷的位置,表面缺陷的類型包括表面凹陷、表面凸起和凹凸形變,檢測裝置4可通過第一驅動機構201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28]補料裝置5位於檢測裝置4的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上的表面凹陷進行補料,並且在補料過程中對補料位置進行加熱,補料裝置5可通過第二驅動機構202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29]輥壓裝置6位於補料裝置6的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上經補料的位置進行局部輥壓,輥壓裝置6可通過第三驅動機構203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30]輔助檢測裝置40位於輥壓裝置6的出料口處,其可通過第八驅動機構208在支架I上移動,輔助檢測裝置40用於對經輥壓裝置整形的平面帶鋼進行二次檢測,具體用於檢測平面帶鋼表面經補料而形成的表面凸起並確定表面凸起的位置;
[0031]打磨裝置7位於輥壓裝置6的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上、下表面的表面凸起進行打磨,打磨裝置7可通過第四驅動機構204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32]衝洗裝置8位於打磨裝置7的下遊,用於對經打磨的平面帶鋼表面進行清洗,衝洗裝置8可通過第五驅動機構205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33]敲擊裝置9位於衝洗裝置8的下遊,其用於對平面鋼帶上的凹凸形變進行敲擊微整形,敲擊裝置9可通過第六驅動機構206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34]支撐裝置10設在敲擊裝置9的下方,用於在敲擊過程中對平面帶鋼進行支撐,支撐裝置10可通過第七驅動機構207隨著敲擊裝置9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0035]收卷裝置30用於對整形之後的平面帶鋼進行收卷。
[0036]採用本實施例的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對帶鋼表面的形狀缺陷進行精確整形的過程中,進料裝置2將成卷帶鋼送出並將送出的捲曲鋼帶展成平面帶鋼,送出的平面帶鋼通過進入限位裝置3,限位裝置3在送料過程中限制平面帶鋼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的位置,然後檢測裝置4進行精確檢測,具體地,第一檢測機構41檢測其檢測探頭至平面鋼帶上表面的距離,第二檢測機構42檢測其檢測探頭至平面鋼帶下表面的距離,然後根據該檢測信息判斷平面帶鋼表面存在的形狀缺陷的類型並確定其位置,首先對表面凹陷位置進行補料,第二驅動機構202驅動補料裝置5移動到表面凹陷位置的上方並驅動其按照表面凹陷的形狀進行補料,同時補料裝置5對補料位置進行加熱,使得補料在凹口處的結合更牢固,然後第三驅動機構203驅動輥壓裝置6對補料位置進行輥壓,然後,第八驅動機構208驅動輔助檢測裝置5移動到補料位置上方,對經補料和輥壓的平面帶鋼上的位置進行二次檢測,從而確定平面帶鋼表面是否存在由補料形成的表面凸起,然後,第四驅動機構204驅動打磨裝置7移動到表面凸起位置上方,並驅動其按照表面凸起的形狀對其進行打磨,第五驅動機構205驅動衝洗裝置8對經打磨的平面帶鋼進行衝洗,然後第六驅動機構206驅動敲擊裝置9對發生形變位置進行震動敲擊,在敲擊的過程中支撐裝置9在下方支撐平面帶鋼,實現對微小凹凸形變的精細整形,最後經整形的平面帶鋼由收卷裝置30進行收卷。
[0037]在本實施例中,所提出的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包括支架,支架上依次設有進料裝置、限位裝置、檢測裝置、補料裝置、輥壓裝置、打磨裝置、衝洗裝置、敲擊裝置、支撐裝置和收卷裝置,進料裝置進料的平面帶鋼經限位後通過檢測裝置檢測,根據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採用補料裝置、輥壓裝置、打磨裝置、衝洗裝置、敲擊裝置、支撐裝置中的至少一個裝置對帶鋼表面缺陷位置進行整形。通過上述優化設計的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能夠檢測帶鋼表面的缺陷類型和位置,並根據檢測信號對平面帶鋼表面的不同類型缺陷進行針對性的相應整形,從而實現對帶鋼表面的微小形狀缺陷進行精細整形,工作效率高,整形效果好,整形過程中不造成二次損壞,經整形的帶鋼表面平整度高。
[0038]在【具體實施方式】中,當檢測裝置4僅僅檢測到表面凸起和形變缺陷中的至少一種時,可相應選擇打磨裝置和衝洗裝置、敲擊裝置和支撐裝置、或打磨裝置、衝洗裝置、敲擊裝置和支撐裝置對缺陷位置進行整形,而省略有關補料裝置和輥壓裝置的整形步驟。
[0039]然而,當檢測裝置4檢測到表面凹陷時,依次採用補料裝置和輥壓裝置對缺陷位置進行整形,然後輔助檢測裝置對整形位置進行二次檢測,當在經整形位置檢測到由補料造成的凸起缺陷時,採用打磨裝置和衝洗裝置對缺陷位置進行打磨整形,當在經整形位置未檢測到由補料造成的凸起缺陷時,則表面凹陷整形結束。
[004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其特徵在於,包括支架(1),支架(I)上設有進料裝置(2)、限位裝置(3)、檢測裝置(4)、補料裝置(5)、輥壓裝置¢)、打磨裝置(7)、衝洗裝置(8)、敲擊裝置(9)、支撐裝置(10)、驅動裝置和收卷裝置(30); 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驅動機構(201)、第二驅動機構(202)、第三驅動機構(203)、第四驅動機構(204)、第五驅動機構(205)、第六驅動機構(206)、第七驅動機構(207); 進料裝置(2)用於將成卷帶鋼送出並將送出的捲曲帶鋼展成平面帶鋼; 限位裝置(3)包括豎直限位機構(31)和水平限位機構(32),分別用於對平面帶鋼在送料過程中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的位置進行限制; 檢測裝置(4)位於限位裝置(3)的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表面缺陷進行檢測,並確定表面缺陷在平面鋼帶上的坐標位置,表面缺陷的類型包括表面凹陷、表面凸起和凹凸形變,檢測裝置(4)可通過第一驅動機構(201)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補料裝置(5)位於檢測裝置(4)的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上的表面凹陷進行補料,並且在補料過程中對補料位置進行加熱,補料裝置(5)可通過第二驅動機構(202)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輥壓裝置(6)位於補料裝置¢)的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上經補料的位置進行局部輥壓,輥壓裝置(6)可通過第三驅動機構(203)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打磨裝置(7)位於檢測裝置(4)下遊,其用於對平面帶鋼上、下表面的表面凸起進行打磨,打磨裝置(7)可通過第四驅動機構(204)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衝洗裝置(8)位於打磨裝置(7)的下遊,用於對經打磨的平面帶鋼表面進行清洗,衝洗裝置(8)可通過第五驅動機構(205)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敲擊裝置(9)位於檢測裝置(4)下遊,其用於對平面鋼帶上的凹凸形變進行敲擊微整形,敲擊裝置(9)可通過第六驅動機構(206)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支撐裝置(10)設在敲擊裝置(9)的下方,用於在敲擊過程中對平面帶鋼進行支撐,支撐裝置(10)可通過第七驅動機構(207)隨著敲擊裝置(9)在支架(I)上進行水平和豎直移動; 收卷裝置(30)用於對整形之後的平面帶鋼進行收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其特徵在於,打磨裝置(7)位於輥壓裝置(6)下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其特徵在於,敲擊裝置(9)位於衝洗裝置(8)下遊。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其特徵在於,檢測裝置(3)包括第一檢測器(31)和第二檢測器(32),第一檢測器(31)位於平面帶鋼的上方,其用於檢測平面帶鋼的上表面缺陷的類型並確定表面缺陷的位置,第二檢測器(32)位於平面帶鋼的下方,其用於檢測平面帶鋼的下表面缺陷的類型並確定表面缺陷的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鋼表面缺陷整形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自動控制系統還包括輔助檢測裝置(40),驅動裝置還包括第八驅動機構(208),輔助檢測裝置(40)可通過第八驅動機構(208)在支架(I)上移動,輔助檢測裝置(40)用於對經輥壓裝置(6)整形的平面帶鋼進行二次檢測,具體用於檢測平面帶鋼表面經補料而形成的表面凸起並確定表面凸起的位置。
【文檔編號】B23P23/02GK104354003SQ201410524260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30日
【發明者】陳孝炎 申請人:巢湖廣豐金屬製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