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幕後大揭秘(面對面如何塑造最可愛的人)
2023-09-12 06:43:18 1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跨過鴨綠江》在央視一套播出。從2020年12月27日首播開始,該劇的收視始終穩居同時段榜首,創下近幾年央視一套電視劇的收視紀錄。《面對面》專訪《跨過鴨綠江》演職人員,展示這部歷史畫卷的幕後故事。
全景式、多角度呈現 130萬字資料研讀 不放過一封電報的細節
七十年前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為中國人留下了很多深入人心的英雄故事和經久不衰的文藝作品。七十年後,《跨過鴨綠江》用電視劇這一形式為觀眾展現了抗美援朝的起因、經過、防禦、反擊以及最後勝利的全過程,從中央高層到普通戰士、從大後方到志願軍司令部、從國與國的博弈到陣地上的攻防轉換,全景式多角度忠實再現抗美援朝戰爭。
董亞春:必須從全景式、大格局這個角度才能把這個歷史脈絡梳理清楚,而且從第一次戰役到第五次戰役,不通過這種方式,很多戰役過程也講不明白。
董亞春,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導演。2019年8月,電視劇《跨過鴨綠江》項目正式啟動,他被出品方直接點名擔任《跨過鴨綠江》的總導演。為了拍好這部歷史劇,主創團隊整理了130萬字的資料。劇組成立之初,創作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以劇本為中心,大量閱讀歷史資料。但同樣是研讀歷史,劇組的不同業務部門有著不同的任務。
董亞春:無論是場景設計、戰場設計、人物設計,或者說小到一封電報、一個地圖、一個圖標、一個文件都需要查資料,要做到嚴絲合縫。我記得當時電報大部分是手寫,後來就發現有一封彭總發給毛主席的電報六個字,先是用列印的,那最後我們一定要手寫的,這些方面我們不停請教軍科專家。
超型攝製組如何遴選演員?首次飾演彭老總不惜「整容」
作為一部全景展現抗美援朝的史詩劇,《跨過鴨綠江》對細節的還原度非常高,演員選擇力求「形神兼具」。從接到任務起,董亞春就開始物色演員。據統計,全劇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375個,群眾演員先後動用4萬人次。除此之外,還有一支幾百人的部隊始終跟組拍攝。董亞春感嘆:四十多年創作生涯中,這真是他遇到的最大的超型攝製組。
董亞春:覺得腦子特大,一看到這麼多真實的歷史人物,怎麼辦?首先查資料,能找到原型的照片先把照片找來,按照這個形象去對型找演員,要遵循接地氣、有煙火氣的原則,演出來必須像真正的戰士。
在人們印象中,領袖人物通常由特型演員出演,《跨過鴨綠江》也部分延續了這一風格,毛澤東的扮演者唐國強、周恩來的扮演者孫維民、朱德的扮演者王伍福,都是觀眾們熟悉的面孔,但在選擇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這個角色的時候,董亞春卻沒有選擇特型演員,而是選擇了從未演過彭總的丁勇岱。
丁勇岱:接到電話以後,我當時還問了一下,我說抗美援朝將軍很多,讓我演誰?他們說我們現在正在選彭老總,你也是人選之一,發幾個照片吧。
記者:首先在外形上,公眾可能對您有些挑剔,你長得不是很像,這您當時有困惑嗎?
丁勇岱:我當時沒敢想。有一天通知我了,我自己還跟同事說,你看我天天念叨還是有用的。但是通知我那一剎那,我感覺壓力挺大。
作為演員,丁勇岱飾演過很多迥然不同的角色,卻從沒有演過彭德懷這樣的部隊高級別將領。而且,彭德懷參加抗美援朝時52歲,而丁勇岱接戲時已經62歲,比角色大了10歲。接到任務後,丁勇岱收集了很多彭德懷的照片反覆琢磨。他發現與彭總相比,自己的嘴唇比較薄,就拿著照片到醫院諮詢。
丁勇岱:我把彭老總的照片給醫生看,他說你的牙有點小,給你加大一點,嘴的感覺馬上就出來。
記者:現在加大過的牙會彆扭嗎?吃飯什麼的?
丁勇岱:不彆扭。我覺得你是職業演員,這些東西都是應該做的。彭老總駝背,我為了演好他,從接到通知,每天都駝脖子。
記者:脖子就沒回去過?
丁勇岱:對,天天就是這麼走的,因為這個特點太明顯了。我又給他設計了一些生活細節,比如喜歡伸著脖子聽人說話。之前大家都認為他是個不苟言笑的人,但是後來我看作家丁玲對他的描寫,在延安的時候,彭老總穿著渾身都是油的棉襖,跟老農勾肩搭背,老農抽著菸袋。倆人從遠處走來,像哥倆一樣,根本看不出他是一個將軍。
選角遭遇新冠疫情 副導演「累」進醫院
《跨過鴨綠江》需要大量外籍演員,其中,國外歷史名人請的是外籍專業演員來出演,比如扮演史達林的演員來自烏克蘭,扮演李奇微的演員來自西班牙,此外還有大量的美軍士兵及外國記者需要有人出演,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得尋找外籍演員異常艱巨。
董亞春:真是全國海選到處撒網,通過各種渠道去選這些演員。所以我就記得我們選演員的副導演最後就是,要不然就是給我看照片,要不然就是給我看視頻,要不然就是給我看手機上拍的照片。我說你把原型照片比如麥克阿瑟那個時期的照片和找來的那個演員對照,你別給我單看,最後直接把他幹到醫院去輸液去了。
近50000個炸點 道具子彈80000多發 戰爭戲如何確保安全?
戰爭場景的呈現決定《跨過鴨綠江》的視覺品質,為此,整部劇有近50000個炸點,消耗道具子彈80000多發。劇組專門建造了4架道具飛機、9輛坦克裝甲車、1000多支各類道具。戰爭場景中,總導演董亞春要突出一個「炸」字。因為抗美援朝敵我力量懸殊,敵人有飛機、坦克、大炮,而志願軍很多時候只能憑藉血肉之軀堅守自己的陣地。
董亞春:安全是拍戰爭戲非常重要的環節,不管怎麼設計鏡頭安全是最重要的,不能傷著人。比如演員跑到這個路徑上有炸點,有多少個炸點,演員會踩哪幾個炸點?必須有人專門去盯。子彈點,包括人身上的彈著點什麼時候響都需要設計,所以他們每天就是煙裡、火裡、土裡。
單薄棉衣趴在雪地詮釋楊根思 「根本沒有知覺」
70年前,解放軍第九兵團的戰士們,為了快速調入朝鮮作戰,身著單薄的棉衣,在長津湖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極寒天氣下,冰天雪地中潛伏11天,以超人的忍耐力等到敵人掉入伏擊圈,最終打贏了長津湖之戰。為了還原當時的場景,楊根思的扮演者,34歲的年輕演員黃塏翔和100多位現役解放軍戰士需要衣著單薄,趴在雪地裡一動不動。
記者:你趴在那的時候感受是什麼?
黃塏翔:凍得不能動了,你一動雪就會進你的衣服裡。一開始被你自己的體溫融化成水,但是水開始一點一點結冰,這種過程非常痛苦。
記者:你們做了保暖措施嗎?
黃塏翔:我們貼了暖寶寶,穿了好幾條秋褲,但還是沒用,我穿了兩層襪子一點用都沒有,腳根本沒有知覺,我演出來的那種狀態,其實就是真實反應。
楊根思是抗美援朝第一位特級戰鬥英雄,為了保住陣地,他攜帶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犧牲時年僅28歲。
黃塏翔:我看過他的紀錄片,我想展現他那種平凡的偉大。最後抱著炸藥包跟美軍同歸於盡的那段戲之前有一個敬禮,那個敬禮我覺得是一個傳遞,雖然我犧牲了,但是我的精神在這。
記者:那個敬禮打動了好多人,那個鏡頭拍的次數多嗎?
黃塏翔:不多,一遍過。感覺所有的精氣神全在往上走,渾身像升華了一樣,那種感覺我做演員這麼多年很少有,那種感覺真的太好了。
身「披」烈火 15秒內詮釋邱少雲
與黃塏翔經歷的徹骨寒冷不同,年輕演員侯俊光要體驗的是烈焰焚身的感覺,他飾演的是邱少雲。
侯俊光:身邊有七八桿火槍,會同時在我耳邊出現聲音,全部都是火焰。
記者:離你有多近?
侯俊光:我有很大的一頂草帽,它就在我的草帽邊上點燃,要控制火千萬不要掉下來,底下有人在吹,火苗往上走,不能讓它亂跑,我一抬眼睛就能看到。
侯俊光的家鄉就在牡丹江,當時正好回家的他聽說《跨過鴨綠江》部分場景要在牡丹江拍攝,就去劇組面試。幾經努力,侯俊光爭取到了邱少雲這個角色。
記者:可是你知道,你演的邱少雲在這部戲裡沒有臺詞?
侯俊光:不需要臺詞,他有意義。我奶奶沒文化,不識字,這一輩子就認識三個字,她自己的名字。但她知道邱少雲,她知道邱少雲是他孫子演的她會很開心。
拍攝烈火焚燒邱少雲的段落時,特技導演告訴侯俊光,他要在15秒內完成表演,因為15秒是一個安全的底線。
侯俊光:把我裡面的襯衣全部打溼,打溼以後裹上保鮮薄膜,穿上防火服。趴下以後後背上有一塊薄薄的木板,上面乾草,乾草下面有泥,但我只能燒15秒,15秒之後你就會感覺到溫度。你一定要在心裡默數,我幫你喊1,剩下的你自己喊,自己表演,每到15秒就會把火撲滅,第二條重新點。
記者:你怎麼在感受一個要被火燒著的人的同時還數著秒?
侯俊光:慢慢,一片一片熱,這跟咱們平時打火機燒著了不一樣。燙到自己完全不能再演了,撲滅,下一條接著再拍,再點燃,這個過程反覆了七八遍吧。
刻著英雄的木樁 守望和平
70年前,志願軍戰士為了守護祖國安寧和人民幸福,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書寫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70年後,文藝工作者懷揣著對志願軍戰士的崇敬之情和對抗美援朝歷史的敬畏之心,克服各種無法想像的困難,拍攝製作出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史詩大劇,傳遞著「銘記歷史、致敬英雄、珍愛和平」的價值取向和追求。
董亞春:最後一集我專門寫了一段在三八線上釘樁子,一個雙目失明的戰士出來也要為贏得了和平的木樁子釘上幾錘。他是什麼心態?經歷了戰爭之後他們渴望的就是和平。所以那些木樁子我們還特意加了像楊根思、邱少雲這些著名的戰鬥英雄的名字,期許這些英雄們能夠守望著這片和平。
製片人丨張士峰
記者丨王寧
策劃丨黃瑛
編導丨沈公孚
編輯丨張宏飛
攝像丨劉洪波 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