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被林彪喻為一人能當十萬兵的名將卻從未帶兵打仗

2023-09-12 12:25:40 4

回顧歷史,一些赫赫有名的將軍,那名氣其實並不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

  即便在將對將捉對兒廝殺的冷兵器時代,將軍的主要職責仍是行兵布陣,運籌帷幄。一個戰鬥、戰役打不打,怎樣打,同級之間,上下級之間,見仁見智,實在是自然、正常而又經常發生的。既然世上沒有沒打過敗仗的將軍,那麼這次我對了,你錯了,那次我錯了,你對了,也無損名將風採。如果正確意見都是「黨委意見」,那將軍就吃了「大鍋飯」了。

  都是名將,等於沒有名將。

  曾任四野副參謀長的蘇靜,卻好像連這種「名將」的「大鍋飯」,也吃不上。

  因為他從未帶兵打仗。

  1910年生於福建海澄(今龍海)縣的蘇靜,讀師範時參加學生運動被迫捕,逃往緬甸,在當地教書,收入頗豐。「九·一八」事變後回國,參加紅軍。長徵時紅一軍團在前邊開路,時任軍團偵察科參謀的蘇靜,每天的工作之一,是繪製行軍線路圖。突破臘子口後,毛澤東親自到一軍團指揮部隊北進,蘇靜每天早晨都要向毛澤東報告當天的行軍路線。長徵期間,他繪製了幾百張行軍線路圖,僅存的幾張,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裡。

  1938年115師挺進晉西,國民黨派個聯絡參謀來做聯絡工作。負責聯絡、接待的偵察科長蘇靜,發現這個聯絡參謀收買了115師一個譯電員,並騙取了密碼本。他毫不客氣地索回了密碼本,不動聲色地處理了變節分子,並假裝無意地不時透露些部隊「情況」。晚上,每當這個聯絡參謀用電臺把「情況」發回去時,假裝睡覺的蘇靜就在被子裡手寫心記,很快破譯了國民黨軍隊的密碼。

  從偵察科長到情報處長,蘇靜的主打專業就是這個。

  從東北到江南,林彪在電報中經常提到的「密息」,指的主要就是破譯敵人電臺密碼所獲得的情報。

  到東北的第一個殲滅戰,秀水河子戰鬥,敵主力一個營及師屬山炮營、運輸連,遠離主力達3天路程。戰前蘇靜仔細核實情報,認準了,立即報告林彪,林彪立即下定決心,調集部隊,將其吃掉。

  不久,情報處又以準確情報,保障了大窪戰鬥的勝利,殲敵4400餘人。

  在解放戰爭中,林彪經常指揮到師團,原因之一就是情報及時、準確。

  在東北,林彪曾對他的秘書季中權說,蘇靜能當10萬兵。

  蘇靜是當年唯一秘密進入北平的解放軍代表,與傅作義的代表共同起草了《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並在協議上簽字。

  他的兒子蘇曉林,看了他寫的一篇回憶錄《回憶北平和平談判》,結論是3個字:流水帳。

  父親說:我只是個歷史見證人,領導派我去,我執行命令,就去了,就是這麼個過程,還能怎麼寫?

  兒子說:你當時總有些思想活動吧?再說了,一個人獨闖國民黨佔領下的北平,能沒有危險嗎?

  父親說,有什麼危險的?兵臨城下,是傅作義邀請我的,跟著他的談判代表進去就是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嘛。

  兒子說,話是這麼說,可古今中外,斬的還少嗎?再說,城裡特務那麼多,當時力主和談的原北平市長何思源的家,不就被特務炸了嗎?一家6口,1死5傷。不管怎麼說,也不管我是不是你的兒子,實事求是,北平和平解放,你是立了大功的。

  父親說,那時雙方都希望和平解決,所以不會有危險。我只是一個聯絡員(在這篇回憶錄中,他也說「我只是一個聯絡員」)。如果沒有我,領導換別人去,也是一樣的。

  有件事,如果換個人,那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第三次談判後,林彪交給鄧寶珊一封信,是毛澤東以林彪、羅榮桓的名義寫給傅作義的。毛澤東就和平解決北平提出兩個辦法前,歷數傅作義追隨蔣介石打內戰的累累罪行,措辭相當嚴厲、尖銳。當時雙方氣氛挺融洽,信未封口,鄧寶珊急於知道寫了些什麼,看罷大驚失色,當著蘇靜的面對周北峰、刁可成說:「這封信太出乎意料,傅作義不一定會受得了。」

  又道,我回城後,打算暫不交給傅作義看,以免節外生枝,把事情搞僵,甚至推翻協議,使談判功虧一簣。

  蘇靜把這個情況向林彪匯報了,林彪說:「是啊!那封信是有些嚴厲呀,他要暫時不交也可以。」

  原來早在1946年10月11日,傅作義攻佔解放區重鎮張家口後,曾得意地寫了一封侮辱性的《上毛澤東書》,登在報紙上,聲言如果共產黨打勝了,他傅某甘為毛澤東執鞭——毛澤東當然不會忘記的。

  《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登報了,蘇靜奉命出城向「林羅聶」匯報城裡情況。一進門,羅榮桓便問他:「由鄧寶珊帶給傅作義的那封信,交給傅作義看了沒有?」蘇靜說,不清楚。聶榮臻接著說:「你今天還要回去問一下鄧寶珊,若還未交給傅作義,你要催促鄧並同他一起去見傅,務必要告訴鄧在今明兩天讓傅作義看到那封信。」

  這時,蘇靜還未看到這封信,也不知道傅作義的那封《上毛澤東書》。但他明白,羅聶如此重視這封信,很可能是黨中央,甚至就是毛澤東查問了此事。

  傍晚,蘇靜回到城內,找到鄧寶珊。鄧寶珊困惑不答,遲疑良久,才拿上信,兩個人一同去了中南海居仁堂。傅作義情緒很好,問這問那,與蘇靜熱情交談。鄧寶珊乘機到內屋,將信交給了傅冬菊,傅冬菊看了信,也沒敢交給傅作義,而蘇靜也絕口未跟傅作義談這封信的事。

  2月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這封信。傅作義看後,果然情緒異常激動。兩天後,他在給林彪、羅榮桓的信中說:「兩年半戡亂戰爭的嚴重災難,我願擔當全部責任,願意接受任何懲處。」

  此時,距林彪將信交給鄧寶珊已經半個月了,北平和平也已生米做成熟飯了,不管什麼樣的果子,他傅作義也只能吞下去了。

  鄧寶珊當然是深知其人的,傅冬菊更是深知其父的。無論如何,傅作義都是個有尊嚴的軍人。

  遼瀋戰役,首戰義縣,攻城部隊戰前大挖交通壕,直挖到敵陣地前,以敵人手榴彈投不到為準,既可增強攻擊的突然性,又能大大減少傷亡。蘇靜見了,立即報告林彪,林彪未置可否。蘇靜知道,林彪一句話不想聽兩遍,但他還是去林彪那兒又講了一遍。這次林彪果然極為重視,立即給攻錦州部隊發電,要求每師用2/3兵力挖交通壕。而敵守城司令範漢傑,見到城下那麼多蛛網似的交通壕,就知道守城無望了。

  蘇靜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做什麼——無論會承擔什麼樣的責任、風險。

  而現在,他要做的,就是無論如何也要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時,許多與蘇靜差不多的老資格的機關幹部授銜大校。

  蘇靜是中將。

  那也只能是個默默無聞的將軍。

  軍人是講戰功的。將軍的榮耀,莫過於提起名字,就能讓人聯想到一串輝煌的戰鬥、戰役了。可對蘇靜來說,哪個著名的戰鬥、戰役,是你帶兵打的?你身上掛了多少彩?就算那「蘇靜能當IO萬兵」,不也就是些情報、建議嗎?

  他只能屬於另一類的無名的名將。

  因為師範畢業(在當時的紅軍中,這無疑是高學歷、大知識分子了),參軍就當了參謀(用今天的話講,叫「坐機關」)。如果他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可能早就下去帶兵打仗了。可他實在太出色了,不可替代,再加上不喜歡宣揚自己,就註定要默默無聞了。

同类文章

揭皮

 1.國寶露面   1945年農曆五月,束鹿城「德藝軒」裝裱店來了個大買賣。   一個日本軍官領著一群鬼子,點名要見老闆尚國如,尚國如慌忙從裝裱工作間裡奔出來。日本鬼子佔領這個華北小縣城八年來,一天也沒消停過,他每天都提心弔膽,捐稅從沒有晚交過,他實在想不通日本人找他幹什麼。   「尚掌柜

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較量:邲之戰

 邲之戰,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在作戰中,楚軍利用晉軍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等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至於楚莊王本人,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無可爭辯地擠入史所稱道的「春秋

大明帝國戰爭史:皇族爭霸

爭的旋渦中,英宗的後裔也不可避免地面對骨肉相殘的局面。繼承英宗帝位的是憲宗,接著又由孝宗傳到了武宗。武宗天性放蕩不羈,喜歡四處遊玩,他那些有違傳統的所作所為讓某些心懷異志的藩王覺得有機可乘,蠢蠢欲動。1510年(正德五年)4月,封地在陝西中部的安化王朱首先造反,但叛亂僅持續了18天就被平息

虎牢關大捷:竇建德的不歸路

平心而論,竇建德是條好漢。   竇建德,河北人,自小家貧,為人義氣,被同鄉視為尊長。   大業七年,隋煬帝發兵徵高麗,竇建德號召鄉人反抗兵役,拉杆子造反,從此風風雨雨一直到唐武德四年,也算是個老革命了,他與士卒同甘共苦,善出良策,屢敗隋軍,為河北、山東一帶的豪傑所稱道,威望很高。   不但

不懂地理學害慘了項羽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以後,原來被秦始皇掃滅的六國貴族們紛紛趁勢而起,短短兩年之內,秦與六國對抗的後戰國局面再一次出現。巨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坑殺20萬秦卒,威震天下,儼然成為各路反秦軍的首領。    當時六國貴族們很多已經據地稱王,項羽想要自己立刻當上一統天下的皇

木牛流馬之謎

為解決糧草運輸的問題,諸葛亮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這種工具節省人力,在當時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工具。《三國志》的作者詳盡地描述了木牛的形象,並且對流馬的尺寸作了記載,但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   據說,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時的科技天才祖衝之再造了木牛流馬,但他也沒有留下詳

刮骨療傷

 三國時期,關羽在攻打樊城的時候,右臂被毒箭射中。後來,傷口漸漸腫大,十分疼痛,不能動彈。經多方診治始終無效。一天,關羽和他的部將正在發愁。忽然,部下前來報告,說名醫華佗來了。   華佗進來後說:「我是為治您的傷才來的。辦法倒是有,就怕您忍受不了疼痛。」關羽聽後笑了笑說:「我是一個久經沙場

許褚戰赤膊戰馬超

  你知道嗎?「赤膊上陣」這個成語,來自許褚與馬超的那場大戰——   當年,馬超為報父仇,出動大軍進攻曹操,雙方在渭口一帶對陣。第二天,兩軍出營布成陣勢。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交戰。兩人大戰一百多個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馬疲憊不支,於是各回軍中,換了一匹馬出營再戰,仍然勝負不分。許

鮮為人知的叛亂:烏泰「獨立」事件平叛始末

 1912年初,內蒙古科右前旗郡王烏泰公開響應外蒙,宣布獨立,並且組織隊伍進行大規模武裝叛亂。民國政府斷然組織軍隊進行平叛,山東籍將軍吳俊升是這次平叛戰役的主力。這次成功平叛被譽為「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的第一件體面之事」。   過繼的郡王   在中國的版圖上,位於內蒙古地區境內有一片美麗富饒的

慘烈無比的北漢大軍與後周大軍的高平血戰

 五代後漢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知遠死後,漢隱帝即位。隱帝即位幾年以後,對於幾個執政的顧命大臣感到不滿,皇帝的寵臣也乘機在隱帝面前進言,要誅殺這幾個大臣。隱帝於是不顧太后的勸阻,在後漢乾三年,趁大臣朝見的機會,伏兵殺死了楊斌、史弘肇、王章。然後宣布這幾個大臣意圖謀反,又派使者率領人馬搜捕幾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