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的製作方法
2023-09-14 17:08:30 4
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包括第一圍欄,對稱設置在第一圍欄兩端的第二圍欄,以及與第二圍欄相連接的第三圍欄。本實用新型採用插入式的方式將籠頂圍欄的各個部件連接起來,一方面在裝配上,簡化了裝配步驟,有了一定的安裝順序,避免了安裝的混亂;另一方面,在結構上進行了簡化的同時,有效地避免了使用螺栓連接的鬆動弊端,而且也不會出現各個部件之間對接不上的現象。
【專利說明】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施工升降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升降機的籠頂圍欄。
【背景技術】
[0002]在工程施工中,隨著機械化的逐漸普及,施工升降機在此領域中也佔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到現在為止,施工升降機的技術也逐漸的走向成熟。其中,人們對施工升降機的安全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於施工升降機的使用環境複雜,在施工升降機的使用中,安全是最為重要的事情;在一些特殊工況下,如井道內安裝施工升降機,施工環境複雜,如何有效降低複雜環境給施工人員帶來的危險,提高升降機施工的安全係數是每一位設計研發人員努力的方向。
[0003]目前在施工升降機的吊籠上,操作工人會在吊籠頂上工作,目前為了使操作人員工作安全上有保證,一般會在吊籠上安裝籠頂圍欄,現有的籠頂圍欄結構上比較複雜,同時籠頂圍欄各零部件之間通過螺栓連接,裝配複雜麻煩,在施工現場,螺栓很容易鬆動丟失,造成籠頂圍欄各零部件之間的鬆動,最終釀成安全事故;而且會當螺栓掉落後,再進行連接,很容易出現連接對不上的狀況,影響施工進度。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防止了螺栓的鬆動丟失,同時簡化了籠頂圍欄的結構。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包括第一圍欄,對稱設置在第一圍欄兩端的第二圍欄,以及與第二圍欄相連接的第三圍欄,所述第一圍欄包括呈倒「U」型的第一方管,固接在第一方管兩側邊上的第一加強方管,所述第一加強方管中間部位固設有兩個第一連接管,所述第一連接管連接在施工升降機的吊籠上;
[0006]所述第二圍欄包括呈倒「U」型的第二方管,所述第二方管分為短邊側和長邊側,所述短邊側的長度短於長邊側,所述第二方管中間部位固接有第二加強方管,所述第二加強方管靠近第二方管短邊側的一端設有第二連接管,在第二方管的長邊側的中間部位上固接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方管的兩側邊均插入第一套管內;
[0007]所述第三圍欄包括呈倒「U」型的第三方管,固接在第三方管上的第三加強方管,在第三方管的一側連接有所述第三連接管,所述第三方管連接有第三連接管的一側側邊上還設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二方管短邊側插入所述第二套管內。
[0008]進一步,所述第一方管的兩側邊插入第一套管且穿過第一套管。
[0009]進一步,所述第二方管短邊側插入所述第二套管且穿過第二套管。
[0010]進一步,所述第一方管、第二方管和第三方管下端均固定有圍板。
[0011]進一步,所述圍板為「弓」型板。
[0012]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採用上述技術方案,使用插入式的方式將籠頂圍欄的各個部件連接起來,一方面在裝配上,簡化了裝配步驟,有了一定的安裝順序,避免了安裝的混亂;另一方面,在結構上進行了簡化的同時,有效地避免了使用螺栓連接的鬆動弊端,而且也不會出現各個部件之間對接不上的現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0015]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16]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圍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1-第一圍欄;2_第二圍欄;3_第三圍欄;4_圍板;11_第一方管;12_第一加強方管;13_第一連接管;21_第二方管;22_第二加強方管;23_第二連接管;24_第一套管;31_第三方管;32_第三加強方管;33_第三連接管;34_第二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加以說明:
[0022]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其安裝在升降機的吊籠上,包括第一圍欄I,分別對稱連接在第一圍欄I兩端的兩個第二圍欄2,以及與第二圍欄2另一端相連接的第三圍欄3,其中,第一圍欄I的兩側邊是插入第二圍欄2的,第二圍欄2的一側插入第三圍欄3上。
[0023]如圖4所示,第一圍欄I設有呈倒「U」型的第一方管11,該第一方管11的兩側邊的中間部位焊接有第一加強方管12,主要起到加強整個第一圍欄I的結構強度的作用,同時還用於安裝第一連接管13,第一連接管13為兩個,等距的安裝在第一加強方管12上,其用於連接施工升降機的吊籠;
[0024]如圖5所示,第二圍欄2包括第二方管21,第二方管21也是倒「U」型的結構,所不同的是第二方管21的兩側邊長度不一,其中一側邊的長度與第一圍欄I的整個高度相同,稱之為「長邊側」,其底部連接在吊籠上,另一側邊長度較短,稱之為「短邊側」,該短邊側插在第三圍欄3上,起到連接第二圍欄2和第三圍欄3的作用。在第二方管21的長邊側中間部位焊接有第一套管24,第一方管11的兩個側邊均插在第一套管24內,起到將第一圍欄I和第二圍欄2連接在一起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提高緊固效果,將第一方管11的兩個側邊設置成穿過第一套管24—定距離。在第二方管21的兩側邊的中間部位同樣焊接有起加強結構作用的第二加強方管22,在第二加強方管22上還焊接有第二連接管23,該第二連接管23設置在靠近第二方管21短邊側的一端,用於連接施工升降機的吊籠,起到支撐第二圍欄2的作用。
[0025]如圖6所示,第三圍欄3包括第三方管31,同樣也是倒「U」型,用於與吊籠相連接,第三方管31兩側的中間部位焊接有第三加強方管32,用於加強第三圍欄3的結構以及連接第三連接管33,第三連接管33 —端連接在第三方管31的一側上,另一端連接在吊籠上。在第三方管31連接有第三連接管33的一側邊上還設有第二套管34,第二方管21的短邊側插入第二套管34內,為了提高緊固效果,將第二方管21的短邊側設置成穿過第二套管34 —定距離,加強了整個結構的緊固。
[0026]為了提高安全效果,在第一圍欄1、第二圍欄2以及第三圍欄3的下端均焊接有圍板4,將三個圍欄的中空部位遮擋住,進一步提高了操作工人的安全係數。該圍板4的結構為「弓」字型,能夠提高圍板4的結構強度。
[0027]通過本實用新型,操作人員在進行吊籠頂部施工的時候,有效地提高了操作人員的安全性,同時使整個籠頂圍欄的結構得到了簡化,但是安全隱患卻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0028]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範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範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於本專利涵蓋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包括第一圍欄(I),對稱設置在第一圍欄(I)兩端的第二圍欄(2),以及與第二圍欄(2)相連接的第三圍欄(3),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圍欄(I)包括呈倒「U」型的第一方管(11),固接在第一方管(11)兩側邊上的第一加強方管(12),所述第一加強方管(12)中間部位固設有兩個第一連接管(13),所述第一連接管(13)連接在施工升降機的吊籠上; 所述第二圍欄(2)包括呈倒「U」型的第二方管(21),所述第二方管分為短邊側和長邊側,所述短邊側的長度短於長邊側,所述第二方管(21)中間部位固接有第二加強方管(22),所述第二加強方管(22)靠近第二方管(21)短邊側的一端設有第二連接管(23),在第二方管(21)的長邊側的中間部位上固接有第一套管(24),所述第一方管(11)的兩側邊均插入第一套管(24)內; 所述第三圍欄(3)包括呈倒「U」型的第三方管(31),固接在第三方管(31)上的第三加強方管(32),在第三方管(31)的一側連接有第三連接管(33),所述第三方管(31)連接有第三連接管(33)的一側側邊上還設有第二套管(34),所述第二方管(21)短邊側插入所述第二套管(34)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方管(11)的兩側邊插入第一套管(24)且穿過第一套管(2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方管(21)短邊側插入所述第二套管(34)且穿過第二套管(34)。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方管(11)、第二方管(21)和第三方管(31)下端均固定有圍板(4)。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升降機的籠頂圍欄,其特徵在於:所述圍板(4)為「弓」型板。
【文檔編號】B66B11/02GK204138100SQ201420460768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4日
【發明者】王化龍, 劉躍進, 郭立成, 張龍 申請人:天津京龍工程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