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表面易分離pet薄膜的製作方法
2023-09-19 09:35:05 1
一種表面易分離pet薄膜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表面易分離的PET薄膜,所述薄膜原料成份按如下質量配比:0.5%~1%的微粉矽,1%~2%微粉二氧化矽,1%~2%聚乙烯蠟,?0.5%~1%催化劑,其餘為PET粒料。本發明的PET薄膜,通過在PET薄膜中添加二氧化矽和矽的複合微粉顆粒,使PET薄膜中均布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矽和矽的微粒,增加薄膜表面微觀上的粗糙度,使收卷時薄膜之間可以容納少量的空氣,以防止薄膜粘連,達到易分離的效果。
【專利說明】—種表面易分罔PET薄膜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PET薄膜材料,特別涉及一種表面易分離PET薄膜。
【背景技術】
[0002]PET片材是一種熱塑性塑膠材料,化學名稱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材,其邊料及廢料可回收。可廣泛運用於食品、醫療、包裝,工業產品等領域,為使用產品能夠在更多領域使用,片材的透明性極高,故在生產成型時,表面常常貼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離,或者分離時經常形成劃傷,摩擦等質量問題,通常客戶會使用塗布技術,但在表面會形成花斑,而且在食品、醫療等領域使用存在環保衛生等問題,制約了 PET薄膜的廣泛應用。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表面易分離PET薄膜,通過在PET薄膜中添加二氧化矽和矽的微粒顆粒,增加薄膜表面微觀上的粗糙度,使收卷時薄膜之間可容納少量的空氣,以防止薄膜粘連,達到易分離的效果,並且免去薄膜塗布工序,減少汙染。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表面易分離PET薄膜,所述薄膜原料成份按如下質量配比:0.5%?1%的微粉矽,1%?2%微粉二氧化矽,1%?2%聚乙烯蠟,0.5%?1%催化劑,其餘為PET粒料;所述薄膜的生產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A)將矽、二氧化矽、有機蠟和催化劑在制粒機中共混、研磨造粒製成潤滑劑;
B)將A)步製得的潤滑劑與PET粒料混合、攪拌均勻然後輸送入結晶塔結晶,結晶溫度為150°C?160°C,結晶時間為4?5小時間;然後送入乾燥筒進行乾燥處理,乾燥溫度160°C?170°C,乾燥時間為6?7小時;
C)將乾燥後的物料輸送入擠出機,進行混煉塑化擠出經模口成型製成PET薄膜,其中擠出流道溫度為260?265°C,模口兩側的溫度為250°C ;
D)將經模口輸出的薄膜經壓光機冷卻壓光、通過牽引機構牽引輸出、再通過分切機構分切製得表面易分離PET薄膜。
[0005]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矽粉的粒徑為10?15 μ m,二氧化矽的粒徑為100 μ m,所述矽和二氧化矽的用量比例為了 1:2。
[0006]為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催化劑為銻系催化劑。
[0007]為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擠出機的擠出流道依次分為六個區,各區溫度為一區260°C、二區至五區為265°C,六區為260°C。
[0008]本發明的PET薄膜,通過在PET薄膜中添加二氧化矽和矽的複合微粉顆粒,使PET薄膜中均布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矽和矽的微粒,增加薄膜表面微觀上的粗糙度,使收卷時薄膜之間可以容納少量的空氣,以防止薄膜粘連,達到易分離的效果;並且本發明中添加的二氧化矽和矽的微粒的粒徑等級不同,容納的空氣量多,防粘連效果好,製成的PET薄膜省去了表面塗布的工序,減少薄膜因塗布而產生的汙染,增加薄膜的環保質量水平和使用範圍。【具體實施方式】
[0009]實施例1
一種表面易分離的PET薄膜,該薄膜原料成份按如下質量配比:0.5%的微粉矽,粒徑10?15 μ m, 1%微粉二氧化矽,粒徑100 μ m, 1%聚乙烯蠟,0.5%催化劑,其中催化劑為銻系催化劑中的二氧化二銻,其餘為PET粒料;按如下生產工藝進行生產:
A)將矽、二氧化矽、有機蠟和催化劑在制粒機中共混、研磨造粒製成潤滑劑;
B)將A)步製得的潤滑劑與PET粒料混合、攪拌均勻然後輸送入結晶塔結晶,結晶溫度為160°C,結晶時間為5小時間;然後送入乾燥筒進行乾燥處理,乾燥溫度160°C,乾燥時間為7小時;
C)將乾燥後的物料輸送入擠出機,進行混煉塑化擠出經模口成型製成PET薄膜,擠出機的擠出流道依次分為六個區,各區溫度為一區260°C、二區至五區為265°C,六區為260°C,擠出模口兩側的溫度為250°C ;
D)將經模口輸出的薄膜經壓光機冷卻壓光、通過牽引機構牽引輸出、再通過分切機構分切製得表面易分離PET薄膜。
[0010]實施例2
PET薄膜按如下質量配比:1%的微粉矽,粒徑10?15 μ m,2%微粉二氧化矽,粒徑100 μ m, 2%聚乙烯蠟,1%催化劑,其中催化劑為銻系催化劑中的蠟酸銻,其餘為PET粒料;按如下生產工藝進行生產:
A)將矽、二氧化矽、有機蠟和催化劑在制粒機中共混、研磨造粒製成潤滑劑;
B)將A)步製得的潤滑劑與PET粒料混合、攪拌均勻然後輸送入結晶塔結晶,結晶溫度為150°C,結晶時間為4小時間;然後送入乾燥筒進行乾燥處理,乾燥溫度170°C,乾燥時間為6小時;
C)將乾燥後的物料輸送入擠出機,進行混煉塑化擠出經模口成型製成PET薄膜,擠出機的擠出流道依次分為六個區,各區溫度為一區260°C、二區至五區為265°C,六區為260°C,擠出模口兩側的溫度為250°C ;
D)將經模口輸出的薄膜經壓光機冷卻壓光、通過牽引機構牽引輸出、再通過分切機構分切製得表面易分離PET薄膜。
[0011]實施例3
PET薄膜按如下質量配比:0.8%的微粉矽,粒徑10?15 μ m, 1.5%微粉二氧化矽,粒徑100 μ m, 1.2%聚乙烯蠟,0.8%催化劑,其中催化劑為質量比為1:1的三氧化二銻和蠟酸銻,其餘為PET粒料;按如下生產工藝進行生產:
A)將矽、二氧化矽、有機蠟和催化劑在制粒機中共混、研磨造粒製成潤滑劑;
B)將A)步製得的潤滑劑與PET粒料混合、攪拌均勻然後輸送入結晶塔結晶,結晶溫度為158°C,結晶時間為5小時間;然後送入乾燥筒進行乾燥處理,乾燥溫度165°C,乾燥時間為7小時;
C)將乾燥後的物料輸送入擠出機,進行混煉塑化擠出經模口成型製成PET薄膜,擠出機的擠出流道依次分為六個區,各區溫度為一區260°C、二區至五區為265°C,六區為260°C,擠出模口兩側的溫度為250°C ;
D)將經模口輸出的薄膜經壓光機冷卻壓光、通過牽引機構牽引輸出、再通過分切機構分切製得表面易分離PET薄膜。
[0012]實施例4
PET薄膜按如下質量配比:0.8%的微粉矽,粒徑10~15 μ m, 1.8%微粉二氧化矽,粒徑100 μ m, 1.5%聚乙烯蠟,01%催化劑,其中催化劑為蠟酸銻,其餘為PET粒料;按如下生產工藝進行生產:
A)將矽、二氧化矽、有機蠟和催化劑在制粒機中共混、研磨造粒製成潤滑劑;
B)將A)步製得的潤滑劑與PET粒料混合、攪拌均勻然後輸送入結晶塔結晶,結晶溫度為155°C,結晶時間為5小時間;然後送入乾燥筒進行乾燥處理,乾燥溫度168°C,乾燥時間為6.8小時;
C)將乾燥後的物料輸送入擠出機,進行混煉塑化擠出經模口成型製成PET薄膜,擠出機的擠出流道依次分為六個區,各區溫度為一區260°C、二區至五區為265°C,六區為260°C,擠出模口兩側的溫度為250°C ;
D)將經模口輸出的薄膜經壓光機冷卻壓光、通過牽引機構牽引輸出、再通過分切機構分切製得表面易分離PET薄膜。
[0013]各實施例薄膜性能如表1所示,從表中剝離強度的檢測結果可以看出,本發明的PET薄膜卷材的分離強度大大強度(現有技術中的PET的分離強度均在10N/15mm以上)
表1
【權利要求】
1.一種表面易分離PET薄膜,其特徵在於,所述薄膜原料成份按如下質量配比:0.5%?1%的微粉矽,1%?2%微粉二氧化矽,1%?2%聚乙烯蠟,0.5%?1%催化劑,其餘為PET粒料;所述薄膜的生產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A)將矽、二氧化矽、有機蠟和催化劑在制粒機中共混、研磨、造粒製成潤滑劑; B)將A)步製得的潤滑劑與PET粒料混合、攪拌均勻,然後,輸送入結晶塔結晶,結晶溫度為150°C?160°C,結晶時間為4?5小時間;再送入乾燥筒進行乾燥處理,乾燥溫度160°C?170°C,乾燥時間為6?7小時; C)將乾燥後的物料輸送入擠出機,進行混煉塑化擠出經模口成型製成PET薄膜,其中擠出流道溫度為260?265°C,模口兩側的溫度為250°C ; D)將經模口輸出的薄膜經壓光機冷卻壓光、通過牽引機構牽引輸出、再通過分切機構分切製得表面易分離PET薄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易分離PET薄膜,其特徵在於,所述矽粉的粒徑為10?15 μ m,二氧化矽的粒徑為100 μ m,所述矽和二氧化矽的用量比例為了 1:2。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易分離PET薄膜,其特徵在於,所述催化劑為銻系催化劑。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易分離PET薄膜包裝材料,其特徵在於,擠出機的擠出流道依次分為六個區,各區溫度為一區260°C、二區至五區為265°C,六區為260°C。
【文檔編號】C08L23/06GK103834149SQ201410080169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6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6日
【發明者】許東芸, 董乃彪, 金志剛, 季兵, 熊三村, 李宏偉, 杭恆才, 王羲 申請人:揚州三星塑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