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19 18:41:25
專利名稱: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識別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可便攜並能識別、處理、顯示隱形油墨所形成的隱形標籤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
背景技術:
二維碼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具有信息攜帶、信息自動傳遞的功能。其主要特徵是成本製作低廉,信息容量大,抗損、糾錯能力強。因此二維碼越來越受到重視並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國外先進發達國家已經將二維碼技術廣泛應用於國防、海關、稅務、工商、保險、貨物運輸等領域。但是,普通印製的二維碼由於其不能防止複製,所以在防偽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使用隱形油墨印製的隱形標籤,隱形標籤因其高保密性和美觀等原因日益受到業界的重視。由於隱形標籤在可見光下無法被肉眼識別,所以具有防止複印的功能,具有很好的防偽效果。
綜上所述,將二維碼與隱形標籤相結合製成的標籤則具有既存有大量的信息又具有防偽功能,從而使這種隱形防偽標籤具有廣泛的市場推廣價值。
由於,隱形標籤是使用隱形油墨印製而成,該隱形油墨分為長波油墨和短波油墨,受激發出螢光。因為,隱形油墨所印製的條碼在越黑的環境下由紫外光激發所產生的圖案越清晰,所以現有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都採用了將隱形標籤扣在其機器下面,在其營造出封閉的黑暗環境內進行識別。但是由於隱形標籤在可見光照射時是無法由肉眼看到的,所以使用者就很難將識別器準確對在隱形標籤的上,造成識別成功率不高,識別過程困難的缺點。
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在結構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為了解決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存在的問題,相關廠商莫不費盡心思來謀求解決之道,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的設計被發展完成,而一般產品又沒有適切的結構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此顯然是相關業者急欲解決的問題。
有鑑於上述現有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存在的缺陷,本設計人基於從事此類產品設計製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知識,並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能夠改進一般現有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使其更具有實用性。經過不斷的研究、設計,並經反覆試作樣品及改進後,終於創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克服現有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不僅可以對隱形油墨所引隱形標籤進行識別、處理、實時顯示,方便的對準隱形條碼,而且方便攜帶,從而更加適於實用,且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包括一殼體,殼體前面板上設有顯示屏,殼體的頂部設有開口和紅外感應探頭;一信號採集部,由光源和光學系統裝置組成,光源安裝於上述殼體的開口處,光學系統裝置安裝於光源的下部;至少一扣環,安裝在殼體頂部後側上,該扣環將殼體與掛繩連接,以及一電池,該電池安裝於上述的殼體的主體部的內部空間中;一個電路主板,安裝於主體部的內部空間,該電路主板上安裝有一個中央處理器,該電路主板上設有一數據接入口,連接於光學系統裝置;該電路主板上設有存儲器,通過主板上存儲器接口與中央處理器相連接;該電路主板上還設有一內存,通過主板上設置的內存接口與中央處理器連接,該電路主板上還設有一個視頻信息輸出口,該輸出口連接至顯示屏,該電路主板上還安裝有一個逆變器,該逆變器分別連接於電源和光源,該電路主板上設有一紅外感應電路,連接於中央處理器;以及一紅外感應開關,其連接於紅外探頭和電路主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以採用以下的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中所述的光學系統裝置主要由一透鏡和一光電轉換晶片組成,該透鏡設置於光源的下方,該光電轉換晶片安裝於能接收到經過透鏡的光的透鏡的下部。
前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中所述的殼體上還設有一個電源開關。
前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中所述的光電轉換晶片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光電轉換晶片。
前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中所述的電路主板上還設有發聲控制電路,與中央處理器相連接。
前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中所述的光源為紫外燈,較佳的為冷陰極螢光燈。
前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中所述的殼體上還設有一鍵盤。
前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中所述的主板上還設有一鍵盤控制電路,其連接於中央處理器和所述的鍵盤。
前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中所述的電池可為鋰電池。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為了達到前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是用紅外感應探頭來感受外界物體是否靠近,當有物體靠近開口時會引起紅外感應探頭髮聲動作,從而給紅外感應開關一個信號,該信號被傳送到中央處理器中,經中央處理器處理後,中央處理器發出採集指令,進行從而對靠近的物體進行數據採集。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特殊結構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能夠對隱形油墨所引隱形標籤進行識別、實時顯示處理、顯示,而且能方便的對準隱形條碼,並能夠。其具有上述諸多的優點及實用價值,並在同類產品中未見有類似的結構設計公開發表或使用而確屬創新,其不論在結構上或功能上皆有較大的改進,在技術上有較大的進步,並產生了好用及實用的效果,且較現有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具有增進的多項功效,從而更加適於實用,而具有產業的廣泛利用價值,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並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後。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由以下實施例及其附圖詳細給出。
圖1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正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後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電路主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中央處理器的電路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內存電路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存儲器電路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數據接入口電路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發聲電路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紅外感應電路圖。
1殼體13開口14顯示屏 2信號採集部21光源 22光學系統裝置23透鏡 24光電轉換晶片3電池32紅外感應開關38掛繩 39扣環
4電路主板 41中央處理器42數據接入口43存儲器44內存 45信息輸出口46逆變器47紅外感應電路48發聲控制電路 49鍵盤控制電路5開關 7鍵盤9紅外感應探頭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徵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後。
請參閱圖1至圖2所示,圖1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正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後視圖。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主要包括一殼體1,殼體前面板上設有顯示屏14和鍵盤7,殼體的頂部設有開口13和紅外感應探頭9,殼體的頂部後側至少設有一連接掛繩與殼體的扣環。
殼體1的面板上設有一個鍵盤7,該鍵盤7可以進行一些參數的設置。
該紅外感應探頭9連接於紅外感應開關32,當紅外感應探頭9感應到標籤後,紅外感應開關即開啟,並通過紅外感應電路將感測到的信號傳輸至電路主板4上。
在開口13的下面設有一信號採集部2,其由光源21和光學系統裝置22組成,光源21安裝於上述殼體的開口13處,光學系統裝置22安裝於光源21的下部。
該光源21是紫外光源,並能夠發射出紫外光,可以採用冷陰極螢光燈作為光源21,該光源21可以發出254nm的短波紫外光。
該光學系統裝置22包括有一透鏡23和一光電轉換晶片24,透鏡23在開口13的正下方,以利於接受光線,該光電轉換晶片24安裝於能接收到經過透鏡23的光的透鏡23的後面。
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內部形成有一內部空間,在該內部空間內設置有一電池3,用於向整個裝置提供電力。該電池3採用鋰電池。
殼體上的合適位置設置有一開關5,用於接通或切斷整個裝置的電力供應。
在殼體內部空間中安裝有一電路主板4。
在殼體的頂部後側上至少設有一扣環39,該扣環39將本裝置掛接於掛繩38上。
請參閱圖4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電路主板的結構示意圖。在殼體1的內部空間內,設有一電路主板4,該電路主板4執行整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控制功能。
請參閱圖4至圖9所示,圖4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中央處理器的電路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內存電路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存儲器電路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數據接入口電路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發聲電路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的紅外感應電路圖。
中央處理器41上設有與各個電路相對應的接口,並且該些接口只能與相應特定的電路相連接。該電路主板4設有一中央處理器41,該電路主板上設有一數據接入口42,連接於光學系統裝置22的光電轉換晶片24,從而將光學系統裝置22讀取的標籤信息採集到中央處理器41中。
該電路主板4上設有存儲器43,通過電路主板4上存儲器接口與中央處理器41相連接,其用於存貯解碼程序和本實用新型的系統控制程序連接於該存儲器41接口上,完成數據交換任務。
該電路主板4上還設有一內存44,通過電路主板4上設置的內存接口與中央處理器41連接,該內存44用來暫時存儲程序運行代碼和被識別對象的數據信息連接於該內存接口上,完成數據交換任務。
該電路主板4上還設有一個視頻信息輸出口45,該信息輸出口45連接至顯示屏14,較佳的顯示屏是液晶顯示器(LCD)。
該電路主板14上還安裝有一個逆變器46,該逆變器46分別連接於電源3和光源21,該逆變器設有電力入口和電力輸出口,電力輸入口連接於上述的電源,電力輸出口連接至上述的光源。
電路主板4上還設有一個紅外感應電路47,通過導線與紅外感應探頭9和中央處理器41連接。
電路主板4還設有發聲控制電路48,通過導線與蜂鳴器(圖中未示)相連接。
電路主板4還設有一鍵盤控制電路49,其連接於中央處理器4和上述的鍵盤7。
當本實用新型的識別裝置的光源21發出的254nm波長的光線照射到隱形標籤上時,反射光經透鏡23聚焦後,照射到光電轉換晶片24上,於是光電轉換晶片24接收到反射光信號,由該光電轉化晶片24可以直接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傳送到中央處理器4上。再通過中央處理器的解碼程序進行解碼,首先將圖像傳輸到顯示屏14上,從而實現實時顯示。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可以發射紫外光使印製在商品上的隱形標籤產生肉眼可以看到的圖形,而該隱形標籤在可見光的照射下該隱形標籤所形成的圖形是不能被肉眼所觀察到的,從而,使該隱形標籤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性和可靠性。
尤其是,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具有自動感應並進行識別的功能,當有物體靠近紅外探頭時,該裝置會自動啟動,並對該物體進行自動識別,具有十分方便的應用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的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特徵在於其包括一殼體,該殼體前面板上設有顯示屏,殼體的頂部設有開口和紅外感應探頭;一信號採集部,由光源和光學系統裝置組成,光源安裝於上述殼體的開口處,光學系統裝置安裝於光源的下部;至少一扣環,安裝在殼體頂部後側上,該扣環將殼體與掛繩連接。一電池,該電池安裝於上述的殼體的主體部的內部空間中;一個電路主板,安裝於主體部的內部空間,該電路主板上安裝有一個中央處理器,該電路主板上設有一數據接入口,連接於光學系統裝置;該電路主板上設有存儲器,通過主板上存儲器接口與中央處理器相連接;該電路主板上還設有一內存,通過主板上設置的內存接口與中央處理器連接,該電路主板上還設有一個視頻信息輸出口,該輸出口連接至顯示屏,該電路主板上還安裝有一個逆變器,該逆變器分別連接於電源和光源,該電路主板上設有一紅外感應電路,連接於中央處理器;以及一紅外感應開關,其連接於紅外探頭和電路主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光學系統裝置主要由一透鏡和一光電轉換晶片組成,該透鏡設置於光源的下方,該光電轉換晶片安裝於能接收到經過透鏡的光的透鏡的下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殼體上還設有一個電源開關。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光電轉換晶片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光電轉換晶片。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電路主板上還設有發聲控制電路,與中央處理器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光源為紫外燈,較佳的為冷陰極螢光燈。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殼體上還設有一鍵盤。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主板上還設有一鍵盤控制電路,其連接於中央處理器和所述的鍵盤。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電池可為鋰電池。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關於一種可攜式隱形標籤識別裝置,能識別、處理、顯示隱形油墨所形成的隱形標籤,其包括一殼體,殼體上設有顯示屏,殼體頂部後側設有至少一個掛接掛繩的扣環,殼體頂部設有一開口,以及一紅外感應探頭。殼體內安裝有信號採集部、電路主板、以及電源。信號採集部由光源和光學系統裝置組成,光源安裝於上述殼體的開口處,光學系統裝置安光源的下部;電路主板上安裝有一個中央處理器,一連接於光學系統裝置的數據接入口;該電路主板上設有存儲器;該電路主板上還設有一內存;該電路主板上還設有一個視頻信息輸出口連接至顯示屏,該電路主板上還安裝有一個逆變器,該逆變器分別連接於電源和光源。
文檔編號G06K7/10GK2731582SQ20042009278
公開日2005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20日
發明者邱華生 申請人:邱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