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流道式洗板頭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01:55:55 2

本發明涉及一種適用於自動洗板機的洗板裝置,尤其為一種新型流道式洗板頭。
背景技術:
酶聯免疫檢測已經廣泛應用於各種活性分子的檢測,當前酶聯免疫檢測普遍採用8×12布局的微板進行,微板洗滌作為酶聯免疫檢測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對酶聯免疫檢測的結果有重要影響。當前,主流的自動洗板機普遍採用單一直線型管道的洗板頭,採用單一直線型管道設計的洗板頭存在的不足是:等間距設於單一直線型管道上並與之相聯通的各注液針處於直線型管道的不同位置,而進液孔的位置處於單一直接型管道上的固定位置,因此,進液孔到各注液針的距離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在微板洗滌時,各微孔中的注液量存在差異,易引起酶聯免疫檢測結果的誤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流道式洗板頭,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在長方體分流塊內上下兩層分別隔離設置注液流道及吸液流道,並通過對注液流道的對稱性設計,保證所有注液流道中,洗液的流動路徑大小及形狀相同,流經的距離完全相等,從而保證所有注液通道的一致性及注液量的均勻程度。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取的技術方案是,在長方體分流塊設置成隔離的上下兩層,上層設置為注液流道,下層設置為吸液流道,所述注液流道包含一個設於分流塊上部的矩形缺位,在所述矩形缺位底面設有一個矩型圓圈狀槽,在所述矩型圓圈狀槽中央設置長方形凹槽,所述長方形凹槽兩個末端水平面上分別對稱設有垂直於所述長方形凹槽的一級分支凹槽,在所述一級分支凹槽末端分別對稱設有兩個垂直於所述一級分支凹槽的二級分支凹槽,在所述二級分支凹槽末端分別對稱設有兩個垂直於所述二級分支凹槽的三級分支凹槽,在所述三級分支凹槽末端分別設置有注液針孔,所述分流塊前側面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凹槽中點垂直相通的注液管孔;所述吸液流道包含貫穿分流塊左右兩端的兩個平行圓柱孔及設於所述分流塊前側面與所述兩個圓柱孔中點均垂直相通的吸液管孔。
所述分流塊上部矩形缺位對應的區域設置有由平板及膠墊組成的密封部件,對設於矩形缺位下方的注液流道進行密封。所述分流塊下方,分別設有雙排與所述注液針孔相通的等間距注液針及與所述兩個平行圓柱孔相通的雙排等間距吸液針。
附圖說明
圖1 本發明一種實施例的整體外觀圖。
圖2 本發明的各部件結構示意圖。
圖3 注液流道示意圖。
圖4 注液針位置圖。
圖5 吸液針位置圖。
圖6 吸液流道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2、3所示,本發明主要包括密封部件14、洗針15及分流塊3,所述密封部件14包括平板1及膠墊2,所述洗針15包括注液針8及吸液針9。所述分流塊3自上往下分別設有完全隔離的注液流道及吸液流道,所述注液流道包含設於分流塊3上部的矩形缺位13,在矩形缺位13下方設有隔水作用的矩形圈狀槽16,所述矩形圈狀槽16圍成的矩形區域中央設有長方形凹槽4,所述凹槽4末端對稱設有兩個垂直於凹槽4的一級分支凹槽5,所述一級分支凹槽5為長方形,在一級分支凹槽5末端對稱設有兩個垂直於所述一級分支凹槽5的二級分支凹槽6,所述二級分支凹槽6也為長方形,二級分支凹槽6向外垂直折彎後於末端處對稱設有兩個垂直於二級分支凹槽6的三級分支凹槽7,所述三級分支凹槽7也為長方形,在三級分支凹槽7末端設有注液針孔20,各注液針孔20之間的間距相同並與所述注液針8相聯通,在所述分流塊3前側面設有與凹槽4中點垂直相通的注液管孔11,所述吸液流道包含貫穿所述分流塊3左右端面的兩個平行圓柱孔10,所述吸液針9均勻的插設於所述圓柱孔10上並與圓柱孔10相通,在所述分流塊3前側面設有與圓柱孔10相通的吸液管孔12。所述注液管孔11與所述吸液管孔12均垂直於所述分流塊3的前側面。
如圖2所示,所述膠墊2為矩形,其尺寸稍大於所述矩形圈狀槽16,同時小於所述矩形缺位13,所述平板1為矩形,平板1的厚度與所述矩形缺位13的高度相同,平板1的長寬尺寸與所述矩形缺位13的長和寬相適配,在所述平板1的四周設有與設於矩形缺位13底面邊緣的第一螺孔19相適配的第二螺孔21,通過所述第二螺孔21與第一螺孔19的適配,將所述膠墊2覆蓋並密封於所述矩形圈狀槽16上,防水注液流道的洗液自矩形缺位13的邊緣溢出。
如圖2、4、5所示,所述洗針15包括注液針8及吸液針9,所述注液針8與吸液針9均雙向對稱排列,自下往上插設於所述分流塊3底部,注液針8頂部與所述設於分流塊3上層注液流道的注液針孔20相通,所述吸液針9頂部與所述設於分流塊3下層吸液流道的圓柱孔10相通,注液針8比吸液針9短,避免吸液時對注液針8的交差汙染,注液針8較吸液針9小,保證吸液時殘留量更小,注液針8緊挨吸液針9但自下往上不會穿破圓柱孔10的側壁,保證注液流道與吸液流道的相互隔離。
如圖2、3所示,所述二級分支凹槽6向外折彎後於末端處對稱設置的兩個垂直於二級分支凹槽6的三級分支凹槽7,與所述凹槽4的長度方向平行,並分別位於所述矩形缺位13底面的前後側邊緣,設於三級分支凹槽7內的注液針孔20雙排設置,排與排之間的距離與待洗微板相鄰列微孔的中心距離相同,同排注液針孔20相鄰兩孔之間的距離均相等且與待洗微板相鄰行微孔的中心距離相同。
如圖2、3所示,所述注液管孔11與所述凹槽4連通的位置A設於凹槽4長度方向的中點,從位置A進入分流塊3的液體到達每個注液針孔20相同。
如圖6所示,所述兩個貫穿分流塊3左右兩端的圓柱孔10位於分流塊3的下半部分,所述吸液管孔12同時與設於分流塊3的兩個圓孔10垂直並連通。
如圖2所示,所述圓柱孔10兩端設置有適配的膠塞17,膠塞17堵住所述圓柱孔10以完成吸液過程。所述注液管孔11及吸液管孔12分別設備有適配的膠管接頭18,通過膠管接頭18連接外部膠管以完成注液及吸液過程。
如圖1至圖6所示,實際洗板過程中,平板1及膠墊2於矩形缺位13內鎖緊密封所述注液流道,膠塞17密封所述圓柱孔10兩端,所述膠管接頭18分別通過膠管與外部洗液泵進行連接。注液時,吸液針9下端稍高於待洗微板的微孔上端面,在外接洗液泵的作用下將洗液自注液管孔11,經位置A注入凹槽4,洗液在凹槽4內平均分配成兩部分,經過所述注液流道的一級分支凹槽5、二級分支凹槽6,依次平均分配,最終保證所有的三級分支凹槽7及注液針8的流量保持一致,保證注液的均勻程度;吸液時,吸液針9下端下移至待洗微板的微孔底部稍高於微孔底面的位置,此時注液針8仍不接觸微孔內液面,在外接洗液泵的作用下,洗液依次經吸液針9、平行圓柱孔10及吸液管孔12,抽離待洗微板的微孔,完成一次完整的微板洗滌過程。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於相關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