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式多級旋渦泵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04:54:00 2

本發明屬於水泵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旋渦泵,特別是一種自吸式多級旋渦泵。
背景技術:
水泵在日常生活中和農業生產中被廣泛應用,旋渦泵是其中的一種,旋渦泵一般包括葉輪、電機和泵體,電機輸出軸穿過泵體與位於泵體內的葉輪固連。對於現有的單級泵若要提高揚程或者流量,則需要進行結構上的改變,這對於生產廠家來說,無形中就增加了成本,對於客戶來說則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消費。而旋渦泵缺少多級葉輪結構,單級揚程較低,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市場,給客戶選擇水泵時帶來困惑。
為此,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新型多級潛水旋渦泵[授權公告號為:cn205478376u],包括泵體、設於泵體上方的電機和穿設於泵體內且由電機驅動的泵軸,泵體內具有空腔,泵體內設有將空腔分割成若干泵腔的分隔板,每個泵腔內均設有套設於泵軸上的葉輪,兩端泵腔分別設有進水口以及出水口,相鄰泵腔依次相串聯,雖然該旋渦泵為多級泵,但由於其沒有自吸功能,無法作為自吸泵使用。自吸泵的結構在授權公告號為cn203404094u的專利中有公開,它包括泵體、具有進水口與出水口的水箱,水箱內設有用於將水箱分為左腔室和右腔室的氣水分離隔板,左腔室的上方設有氣水分離擋板。目前的自吸泵多為單級泵,揚程較低,無法適用於高層用水。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具有自吸功能的自吸式多級旋渦泵。
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本自吸式多級旋渦泵,包括內部具有旋渦泵腔的泵體、穿設於旋渦泵腔內的由電機驅動的泵軸,所述的泵軸上套設有位於旋渦泵腔內的葉輪,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旋渦泵腔為若干個且相互平行設於泵體內,若干旋渦泵腔串聯設置且每個旋渦泵腔內均設有一個套設於泵軸上的葉輪,所述的泵體上設有與第一級旋渦泵腔連通的進水口,所述的泵體上還設有與最後一級旋渦泵腔連通的自吸室,所述的自吸室內設有氣水分離結構。
在上述的自吸式多級旋渦泵中,所述的泵體包括連接座、泵蓋和設於連接座與泵蓋之間的泵筒,電機固定在連接座上,所述的泵軸穿過連接座後伸入至旋渦泵腔內,所述的連接座與泵軸之間設有機械密封,所述的連接座、泵筒和泵蓋之間通過螺栓固連。
在上述的自吸式多級旋渦泵中,所述的旋渦泵腔為兩個,所述的連接座與泵蓋之間通過定位結構固定有隔板,第一級旋渦泵腔位於隔板的一側,第二級旋渦泵腔位於隔板的另一側,第一級旋渦泵腔與第二級旋渦泵腔通過流道結構連通。
在上述的自吸式多級旋渦泵中,所述的流道結構包括位於第一級旋渦泵腔出口處的流道一和位於第二級旋渦泵腔進口的流道二,所述的流道一與第二級旋渦泵腔的出口相對設置,所述的流道二與第一級旋渦泵腔的進口相對設置,所述的流道一與流道二之間還設有用於將兩者連通的流道三。
由於第一級旋渦泵腔與第二級旋渦泵腔平行,即第一級旋渦泵腔的進口與第二級旋渦泵腔的進口相對,第一級旋渦泵腔的出口與第二級旋渦泵腔的出口相對,兩個葉輪旋轉時,使得第一級旋渦泵腔內的水流旋向與第二級旋渦泵腔內的水流旋向相同。
在上述的自吸式多級旋渦泵中,所述的流道一設於泵筒上,所述的流道二設於泵筒上,所述的流道三設於泵筒上且流道三呈蝸形,所述流道三的旋向與第一級旋渦泵腔內水流的流向相同。
在上述的自吸式多級旋渦泵中,所述的流道一、流道二和流道三位於泵筒的上部。水流流動時,容易將第一級旋渦泵腔與第二級旋渦泵腔上部的氣體帶走,使內部氣體不殘留,便於自吸。
在上述的自吸式多級旋渦泵中,所述的定位結構包括設於泵筒上的沿泵筒徑向延伸的螺紋孔和設於隔板上的與螺紋孔相對設置的定位孔,所述的螺紋孔內連接有定位螺釘,所述定位螺釘的一端伸入至定位孔內。
在上述的自吸式多級旋渦泵中,所述的氣水分離結構包括設於自吸室內的氣水分離板和設於氣水分離板上方的擋板,該氣水分離板與擋板之間設有氣水回流口,自吸室的上部設有出水口。
在上述的自吸式多級旋渦泵中,所述的泵軸上套設有位於連接座外側的甩水環,所述的甩水環位於連接座與電機之間。
本自吸式多級旋渦泵的工作原理如下:電機驅動泵軸旋轉,位於第一級旋渦泵腔內的葉輪和位於第二級旋渦泵腔內的葉輪同時轉動,水由進水口進入到第一級旋渦泵腔內,通過第一個葉輪增壓後依次經過流道一、流道三和流道二進入到第二級旋渦泵腔內,隨後由第二個葉輪對水流進行增壓,隨後進入到自吸室內,經過氣水分離後由出水口排出。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自吸式多級旋渦泵具有以下優點:
通過設置有自吸室,使整個水泵具備自吸功能,同時設置有兩個旋渦泵腔,對水流進行逐級增壓,可提高一倍以上的揚程,有效解決了高層用水問題;流道一、流道二和流道三位於泵筒的上部,能有效將第一級旋渦泵腔與第二級旋渦泵腔上部的氣體帶走,流道三呈蝸形,旋向與水流的流向相同,降低水力損失。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旋渦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提供的泵體的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提供的圖2中a-a處剖視圖。
圖4是本發明提供的圖2中b-b處剖視圖。
圖5是本發明提供的圖2中c-c處剖視圖。
圖中,1、泵軸;2、葉輪;3、進水口;4、自吸室;5、連接座;6、泵蓋;7、泵筒;8、機械密封;9、隔板;10、定位螺釘;11、流道一;12、流道二;13、流道三;14、氣水分離板;15、擋板;16、氣水回流口;17、出水口;18、甩水環。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明並不限於這些實施例。
如圖1所示的自吸式多級旋渦泵,包括內部具有旋渦泵腔的泵體、穿設於旋渦泵腔內的由電機驅動的泵軸1,泵軸1上套設有位於旋渦泵腔內的葉輪2,旋渦泵腔為兩個且相互平行設於泵體內,兩個旋渦泵腔串聯設置且每個旋渦泵腔內均設有一個套設於泵軸1上的葉輪2,泵體上設有與第一級旋渦泵腔連通的進水口3,泵體上還設有與最後一級旋渦泵腔連通的自吸室4,自吸室4內設有氣水分離結構。
如圖1所示,泵體包括連接座5、泵蓋6和設於連接座5與泵蓋6之間的泵筒7,電機固定在連接座5上,泵軸1穿過連接座5後伸入至旋渦泵腔內,連接座5與泵軸1之間設有機械密封8,連接座5、泵筒7和泵蓋6之間通過螺栓固連。
如圖1所示,連接座5與泵蓋6之間通過定位結構固定有隔板9,第一級旋渦泵腔位於隔板9的一側,第二級旋渦泵腔位於隔板9的另一側,第一級旋渦泵腔與第二級旋渦泵腔通過流道結構連通。
如圖2、圖3、圖4和圖5所示,流道結構包括位於第一級旋渦泵腔出口處的流道一11和位於第二級旋渦泵腔進口的流道二12,流道一11與第二級旋渦泵腔的出口相對設置,流道二12與第一級旋渦泵腔的進口相對設置,流道一11與流道二12之間還設有用於將兩者連通的流道三13。
由於第一級旋渦泵腔與第二級旋渦泵腔平行,即第一級旋渦泵腔的進口與第二級旋渦泵腔的進口相對,第一級旋渦泵腔的出口與第二級旋渦泵腔的出口相對,兩個葉輪2旋轉時,使得第一級旋渦泵腔內的水流旋向與第二級旋渦泵腔內的水流旋向相同。
如圖2所示,流道一11設於泵筒7上,流道二12設於泵筒7上,流道三13設於泵筒7上且流道三13呈蝸形,流道三13的旋向與第一級旋渦泵腔內水流的流向相同。
本實施例中,流道一11、流道二12和流道三13位於泵筒7的上部。水流流動時,容易將第一級旋渦泵腔與第二級旋渦泵腔上部的氣體帶走,使內部氣體不殘留,便於自吸。
如圖1所示,定位結構包括設於泵筒7上的沿泵筒7徑向延伸的螺紋孔和設於隔板9上的與螺紋孔相對設置的定位孔,螺紋孔內連接有定位螺釘10,定位螺釘10的一端伸入至定位孔內。
如圖5所示,氣水分離結構包括設於自吸室4內的氣水分離板14和設於氣水分離板14上方的擋板15,該氣水分離板14與擋板15之間設有氣水回流口16,自吸室4的上部設有出水口17。
如圖1所示,泵軸1上套設有位於連接座5外側的甩水環18,甩水環18位於連接座5與電機之間。
本自吸式多級旋渦泵的工作原理如下:電機驅動泵軸1旋轉,位於第一級旋渦泵腔內的葉輪2和位於第二級旋渦泵腔內的葉輪2同時轉動,水由進水口3進入到第一級旋渦泵腔內,通過第一個葉輪2增壓後依次經過流道一11、流道三13和流道二12進入到第二級旋渦泵腔內,隨後由第二個葉輪2對水流進行增壓,隨後進入到自吸室4內,經過氣水分離後由出水口17排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採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並不會偏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