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李鴻章與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

2023-09-11 22:49:40 4

 1894年9月,日本海軍和北洋水師在黃海海面進行了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如今,一百多年已經過去了,但是人們仍然會記得當年甲午海戰的那種慘烈場面。而且人們也仍然會在思考,當時號稱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到底敗在何處。對於這些問題,我想每個人可能都會有著自己的答案,而有一本書名字叫做《龍旗飄揚的艦隊》。在這本書當中,作者就用現代意識來審視歷史。對中外海軍進行了比較研究。而同時,對於海軍的發展策略,對於清朝政府,對於清流政治,也進行了自己的分析。

  今年是甲午戰爭116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這兩次戰爭對於中國現代歷史的影響極為重大,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這兩次戰爭。

  在甲午戰爭之前的幾十年裡,當兩次鴉片戰爭的硝煙散去之後,中國人當中的一部分先行者已經看到中國面臨了數千年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他們開始思考,那麼魏源曾經說過要「師夷之長計以制夷」。就是要學習外國人的技術來制外國人。

  李鴻章曾經最早倡導,說「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所以就有了後來綿延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這個洋務運動它的軍事上的重點,就是仿效西方,建立現代化的海軍,以保衛國家的海防。這是當時的中國面對世界局勢的變化,所做出的一個回應。

  那麼當中國面臨西方列強的入侵,面臨亡國滅種生存危機的時候,我們隔海相望的東鄰日本,也遇到了同樣的挑戰。中日兩國對於西方的回應幾乎是同步的。在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日本把效仿西方,脫亞人歐,就是它要離開亞洲進入歐洲這樣的一個理想和政治改革列為國策。通過明治維新,消除了藩封割據,完成了中央集權和君主立憲。又把海外擴張,以朝鮮為跳板,踏上大陸,繼而徵服世界,作為其具體的步驟。這樣,中日兩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就會出現了碰撞。中國政治家很早就看出日本的崛起會對中國的生存產生嚴重的威脅。在民族興亡的競爭中,日本將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假設敵。在1874年的時候,李鴻章就曾經指出:「泰西雖強,尚在七萬裡以外,日本則近在戶闥,視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為了防禦日本侵略,他幾乎要重視海防建設,組建北洋海軍,十分明確地提出:「今日所以謀創水師不遺餘力者,大半為制御日本起見。」

  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慘痛的傷痕。在抗擊日本的侵略中,當時中國一部分的官員發布過高昂的抗戰言論。中國官兵曾有過英勇的抵抗。但是從全局上看,當時中國官方對於戰爭的戰略指導和軍事運用,乏善可陳,就沒有什麼是準備得好的。所以首戰即敗,每戰皆敗。無論是西式裝備的海軍,還是相對落後的陸軍,戰爭爆發之後,軍事一敗塗地。僅僅半年,就在戰爭中全面崩潰。交戰雙方,日本是虎視眈眈,有備而來,時刻在尋找時機,戰略上日本是主動的。朝鮮的東學黨起義,作為日本強行幹預,挑起中日戰爭這樣的一個契機也許是偶然的。但是訓練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同中國來決戰,最終通過朝鮮作為一個跳板踏上大陸,繼而稱霸世界卻是日本根深蒂固的指導思想。

  反過來,無論當時中國花多少錢,買裝備,或者不買裝備,造頤和園或者不造頤和園,中國在戰略上都是被動的、消極的,日本是在尋求崛起,並且清楚地知道,在弱肉強食的時代,崛起的本錢就是實力。中國呢,中國是在防止墜落,它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防止自己從世界中心地位的墜落。有一些人認為通過學習西方的現代化,中國可以免於墜落,而更多的中國人當時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我們面臨著墜落的地位。

  當時清政府僱傭的一個英國僱員,中國海關的總稅務司赫德打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說:「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比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做一番偉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菸袋,打個哈欠,又朦朧地睡著了。」這就是當時清政府僱傭的一個英國人對於甲午戰爭前後中國的那種改革的狀況,社會的狀況,所做出的一個形象的比喻。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日矛盾,在朝鮮爆發,並且馬上就要上升到一種軍事衝突的邊緣,李鴻章是不想打仗,李鴻章主張通過國際調停解決朝鮮危機。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三條。

  第一條,他心裡明白,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不能被打一場仗來攪和。這是中國政治的最本質的那一部分,就不想打仗。

  第二條,他深知中國前三十年的軍事變革,不過是一座紙片糊襟的破屋。實際上不足以戰勝日本。

  第三條,他不願意在這種沒有把握的決戰中消耗自己的實力。

  但是,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角,中國近代化事業的開創者和北洋海軍的指揮者,李鴻章對於甲午戰爭的失敗也負有直接的和無法推卸的責任。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我認為至少包括外交、用人、軍事三個方面。

  第一,從外交上看,客觀地講,李鴻章是清朝統治集團中對於中國當時所處地位認識得較為深刻,並且不斷地做出改革回應的先行者。他目睹時局艱難,從承認中國國力和裝備不如外國出發,立足忍小忿而圖遠慮,努力創造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可惜,弱國無外交,從甲午戰爭開始之前到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幾乎所有的外交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他想用以夷制夷,利用外國的勢力來玩弄平衡,但對時局的錯誤判斷,對競爭對手的情況不甚了解,所以他的結果總是被別人玩弄。既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也耽誤了戰備和時機。

  第二,從用人上分析。在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過程中,我們的幹部準備,人才準備是極為不足的。當時的知識分子對於西方社會的變化,對於中國以外,當時就是很現代化的一個西方世界,是完全隔膜。僅憑激烈的愛國言論其實不能治國平天下。這裡舉一個例子,當時清政府第一批派往歐洲留學海軍,是選了七個人,這七個人到了德國以後,學習軍事,中國駐德國的公使就發現說這幾個人在德國不遵守紀律,老是犯事故,出去賭博,笑話實在很多。當時一個德國人就問他,說你們怎麼派這樣的人到德國來留學啊?李風苞,就是中國駐德國的公使,回答說,這種當兵的人本來就是無賴子弟,本非上品。就是說這些人,不上品的人就是當兵的。那個德國人馬上就問他說,你們中國派這樣的人離國七萬裡,到德國來留學軍事,怎麼能夠這麼輕率?如果我把你這種答覆告訴了德國海軍部,那你們這七個人不是更被看不起嗎?這就是當時中國人對於留學西方的一個基本看法,和西方人對中國派這樣的人去留學的一個非常大的疑惑。

  李鴻章在用人當中,一方面用了這樣一些剛剛從學校畢業的人,更多的是用了一批當年跟隨他淮軍打仗起家的一些部屬。用梁啓超的話來說,就說這些人同李鴻章「昔共患難,今共功名」,當年是共患難,現在是共享功名。「徇他私情,展轉汲引,布滿要津,委以重任,不暇問其才之可用與否,以故臨機僨事,貽誤大局」。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我們看到中方的前線指揮官大多數的將領和官員的表現,大都可以用這幾句話來概括。戰爭的結局也就可

想而知了。這是我們談到他的用人。

  第三,從軍事上我們也可以分析北洋海軍的運用,李鴻章對於自己親手創建的這樣一支戰略打擊的力量,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我們知道,19世紀是一個海洋的世界,英國依靠強大的海軍而稱霸世界。美國人馬漢提出了海權概念而震動了世界,也推動了美國在世界上的稱霸。日本把大海看成是通往中國大陸的橋梁,把爭奪制海權作為掌握對中國作戰的主動權,所以他是一直在主動尋求同北洋海軍的戰略決戰的機會。而中國呢,中國海軍是把海洋看成防禦的屏障,把海軍消極地看成是運輸船隊,運兵船的護航力量和陸地防守的一種輔助。我們從甲午戰爭中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乃至戰爭間隙中的海軍運用,看到遼東的反登陸作戰,山東的反登陸作戰,劉公島的保衛戰,這些失敗全部都體現了海軍戰略失誤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中國近代海軍從成立起,花費巨大,從來沒有擊沉過一艘敵船,足以說明深層次的許多問題。客觀來說,前後三十年的所謂「同光中興」,就是同治和光緒年間的重新的興旺,我們稱之為現在叫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軍事裝備,教育和培養了一支北洋海軍,但是沒有完成中國軍隊的現代化任務。尤其是沒有造就出一支具有高度國家意識和專業水準的軍官群體。沒有造就出一支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犧牲精神的士兵隊伍。這種差距恐怕就是從鴉片戰爭之後的一百年裡,中國軍隊在所有對外民族戰爭中,基本上是一觸即潰,望風披靡,從無獲勝記錄的真正原因。

  我們的這種局面的改變,是直到下一次(20世紀30年代)中日戰爭,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抗日戰爭的時候,才有所改變。但是,抗日戰爭它所取決的是整個國際戰局和反法西斯力量的一個綜合的勝利,並不是中國的獨立的力量去戰勝的。

  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的一次國運相搏。戰前,日本的謀略就非常明晰。它要通過甲午戰爭不但打敗中國,還要割斷朝鮮同中國歷史悠久的聯繫。最終通過徵服朝鮮來徵服中國,最後控制整個亞洲。

  甲午戰爭中,日本準確地按照了這個策略進行軍事擴張,戰後日本不僅奪取了對朝鮮的宗主權,《馬關條約》還使得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償付巨額的戰爭賠款,使得中國經濟陷於崩潰,也使得日本得以運用這筆巨大的賠款完成了軍事現代化,從而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對於後來的中日關係,影響非常大。

  我這裡簡單地講一下《馬關條約》以後對日本帶來的契機。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軍費實際開支是2億日元,相當於它1893年正常財政開支8000萬日元的25倍。甲午戰爭以後,中國向日本賠償了2億兩白銀。又因為贖回遼東半島,追加了3000萬兩白銀,總計是2.3億兩白銀。折合成大約是3700萬英鎊,加上我們分年償付所付的利息350萬英鎊,這個錢折合成日元是3.64億元日元。日本去除它的戰爭成本,它純粹從中國獲得的賠款,也就是說它的戰爭純利是1.7億日元。戰後日本拿到了中國的這筆賠款以後,它是派在什麼用途?日本用中國的戰爭賠款運用於軍事擴張,從1896到1902年,七年間,日本陸軍的擴張費達到5400萬日元,海軍的擴張費達到了1.25億日元,合計是1.79億日元。這筆巨款使得日本軍隊進一步擴張。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奠定了它的軍事基礎。

  第二,日本把當時所獲的全部賠款加上中國償付的利息,值4000萬英鎊,4000餘萬英鎊,全部儲存在英國的蘇格蘭銀行。然後從中提出7260萬日元作為它銀元兌換準備金,完成了日本從銀本位變為金本位的幣制改革。這樣就使得日本迅速地邁入了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

  第三,日本用中國的賠償建立了三項基金。一個是花了3000萬日元建立了軍艦水雷艇補充基金。一個是花了1000萬日元建立了災害準備基金。第三是用了1000萬日元建立了教育基金。他說這個錢在平時可以用於這三個基金,到了戰時全部賣出這些基金,就可以用作軍需。

  這裡面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等到日本在《馬關條約》逼迫中國償付了巨大的戰爭賠款以後,它撥出了2000萬日元送給皇室,作為感謝日本天王節約天皇的皇室費用來發展日本海軍。現在日本戰爭打贏了,他們撥出2000萬日元讓皇室用於他們的消費。這個事件正好同中國皇室,清朝皇室在戰前大肆揮霍國家有限的財力,而對於軍事準備投入不足,海軍經費被運用在修建頤和園等等,這樣一種對比可以使人感慨萬千。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就是從1896年到1897年,日本的經濟開始進一步地起飛,日本的國家財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從此,中日兩國的國運就在這個甲午戰爭之後,迅速地拉開了距離。

  今天的中國,早已擺脫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國際地位、綜合國力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今天來紀念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不僅是為了懷念歷史,更多地是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在最近幾十年裡,我們已經擁有了和平發展的環境,在我們同學們自己的感受當中,似乎戰爭、動亂都是別的國家相當遙遠的一個新聞,是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其實我們實在還是處在動蕩變化的國際環境中。冷戰結束以後,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各種力量的消長,使我們必須以全新的目光,審視我們國家的發展戰略,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很多人都會覺得,看中國近代的海軍史,看他們的種種失敗,其實就折射出了中國近代化過程當中的種種困境,種種困難。那麼中國近代化它的失敗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麼?

  最根本的問題應該是中國沒有在這個改革中觸覺到體制的變化,它本質還是用一些材料去裱糊那個破房子,來維持那種舊的封建秩序。這種變化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的話,那種器物層面,物質層面的改變,最終不能使得中國振興起來,也不能使得中國在外來的那種危機當中尋找到自己的出路。

  小時候在教科書當中,歷史書會把他描述成為賣國賊,出賣了中國的領土。然後前幾年像有一些電視劇,包括《走向共和》,又把他塑造成了另外一個方面的人物。說他是傑出的外交官,傑出的政治家。但緊接著有學者指出說,其實他還是有很多的問題。他也沒有能夠逃脫中國官場的潛規則。他會行賄受賄,並不是說人們想像當中的那樣的一個理想的政治家。所以既然您是對近代史有研究,那麼您對他會怎麼評價?

  我覺得李鴻章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悲劇人物。他具備了兩重性。一方面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對於西方了解中高級官員中的一個最了解西方的人,他所具備的世界眼光,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使得他對於防止那座大廈,那座房子馬上就要坍塌下來,起到了一個支撐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就是我剛才已經剖析過的,就是李鴻章他畢竟是一個封建官僚,他不是一個現代資產階級的政治家。我覺得過去的歷史學界,有兩個極端。一個極端就是特別地用一種意識形態去苛責前人,就是說,李鴻章你籤了一個條約,這個條約是中國失敗的,你就應當承擔,因為你籤了這個約,你就是一個賣國賊。是不是

僅僅說籤約的人是賣國賊,我覺得這就很膚淺,我們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講,就不應該簡單地就事論事地說,誰在那個條約上簽字,那很多人說我不籤字,你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對吧。從這個角度上說,李鴻章有他當時的責任感。但是,我不太同意,就是說是認為李鴻章這樣,就一切都可以為他辯解了。因此,他就是一個改革的政治家了,因此就是如何如何了。他畢竟對於中國的近代化事業的失敗,他自己是有很大的責任的。清政府曾經給他很大的信任,非常大的權力,但是這些事情最終沒有弄好,他也有自己的責任。

  就是當時那個北洋海軍,我們過去比較忌諱的就是觸及它的那個腐敗這樣一個層面的事情。當時的北洋海軍在清政府組建它的時候,包括李鴻章設計它制度的時候,已經充分考慮到官兵的待遇,充分考慮到當時軍隊和官場的腐敗。所以當時海軍的待遇是遠遠超過清政府的陸軍,超過同級的許多官員,他是希望他用高薪來養廉,但是我就覺得,在政治制度上如果沒有制約的話,你對一個人說,本來給你一百塊錢工資,我現在給你一千塊工資,你能不能有效地防止他不想要兩千塊錢的收入呢?是防止不了,的。就是說這個反腐敗應該是一個結構性的,制度性的安排,而不是說我僅僅對這一個領域中的一些特殊人群收入高一點。從事實上講,當時規定海軍軍官除了海軍司令,就是海軍提督以外,所有的人必須終年住在軍艦上,準備作戰,而不能在岸上去住。在岸上,他不能建公館,但實際上大多數的海軍,絕大多數的海軍軍官都在劉公島建設了自己的房子,並且不僅在劉公島,在各地,軍艦經常去的那個各地。比方有人,我們舉個例子,方伯謙他自己的年譜裡講,他家在福州有住房,在上海有公館,在煙臺有公館,在劉公島也有公館。然後他在各個地方討了小老婆,這個地方是這個小妾住的,那個地方是那個小妾住的。那麼這種就是軍隊腐敗的開始,也是一種違反制度的一種做法。包括丁汝昌自己還在劉公島蓋了房子租給這些軍官住,他還可以掙房租,這種都是制度上的腐敗,包括一些裝備上的彈藥,一些修理,就是維修都做得很差,這都是一種把這個錢自己貪汙了或者怎麼樣,這是當時的一種情況。

  就是在公元1811年是曾國藩誕,1823年是李鴻章誕,1835年是慈禧太后誕,1859年是袁世凱誕,1871年是光緒皇帝,也就是載湉誕。那麼這五個年份都是中國農曆的羊年。很奇怪,中國歷史上中國近代史上左右中國近代史這幾個重要人物都屬羊,那麼在中國的文化當中,羊是任人宰割的。那麼我就想問一下,很多人認為這五個人對中國歷史的衰敗負有很重大的責任。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中國歷史在晚清時候,這種衰敗,其實是中國封建文化和精神的一種衰退的一個非常大的一個總的暴露。

  我想您剛才提的角度很獨特,我沒有想過,但我覺得這肯定是對的,就是說不能簡單地說這五個人,在五個羊年裡出,所以他就是命中注定要被人宰割。我覺得確實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它走到了它的盡頭。非常強大的歷史慣性和那種歷史包袱造成了中國在19世紀應對世界變化中的措手不及和它的消極被動。

  如果說我們要從羊年的角度來講,我覺得像曾國藩也好,像李鴻章也好,甚至像慈禧太后也好,應該說這些人都是當時中國非常傑出的政治人物。慈禧太后是一個很傑出的政治人物,因為她是整個洋務運動真正的支持者,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支持,那是不可能取得當時的成就的。但是他們畢竟有他們當時的歷史局限性。畢竟他們當時的局限性就是簡單地用這種肖來介入,我覺得我也不太同意。

  李鴻章當時在《馬關條約》籤約是以他挨了一顆子彈為代價,當時英國人評論說,中國到馬關去淡判和約的時候,一點本錢都沒有,儘管當時日本人說你籤不籤,你不籤我就打你。你也可以判斷說,日本人打了半年仗,他也很累,但是中國就更沒有任何抵抗力量,所以這個東西簡單地說是籤約,當然在這個過程,能不能在這個過程中,你做得更好一點呢,大過程就是中國現代化三十年和日本現代化三十年,為什麼中國做得比日本差。小過程是甲午戰爭這個雙方的指揮作戰,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差。

同类文章

揭皮

 1.國寶露面   1945年農曆五月,束鹿城「德藝軒」裝裱店來了個大買賣。   一個日本軍官領著一群鬼子,點名要見老闆尚國如,尚國如慌忙從裝裱工作間裡奔出來。日本鬼子佔領這個華北小縣城八年來,一天也沒消停過,他每天都提心弔膽,捐稅從沒有晚交過,他實在想不通日本人找他幹什麼。   「尚掌柜

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較量:邲之戰

 邲之戰,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在作戰中,楚軍利用晉軍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等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至於楚莊王本人,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無可爭辯地擠入史所稱道的「春秋

大明帝國戰爭史:皇族爭霸

爭的旋渦中,英宗的後裔也不可避免地面對骨肉相殘的局面。繼承英宗帝位的是憲宗,接著又由孝宗傳到了武宗。武宗天性放蕩不羈,喜歡四處遊玩,他那些有違傳統的所作所為讓某些心懷異志的藩王覺得有機可乘,蠢蠢欲動。1510年(正德五年)4月,封地在陝西中部的安化王朱首先造反,但叛亂僅持續了18天就被平息

虎牢關大捷:竇建德的不歸路

平心而論,竇建德是條好漢。   竇建德,河北人,自小家貧,為人義氣,被同鄉視為尊長。   大業七年,隋煬帝發兵徵高麗,竇建德號召鄉人反抗兵役,拉杆子造反,從此風風雨雨一直到唐武德四年,也算是個老革命了,他與士卒同甘共苦,善出良策,屢敗隋軍,為河北、山東一帶的豪傑所稱道,威望很高。   不但

不懂地理學害慘了項羽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以後,原來被秦始皇掃滅的六國貴族們紛紛趁勢而起,短短兩年之內,秦與六國對抗的後戰國局面再一次出現。巨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坑殺20萬秦卒,威震天下,儼然成為各路反秦軍的首領。    當時六國貴族們很多已經據地稱王,項羽想要自己立刻當上一統天下的皇

木牛流馬之謎

為解決糧草運輸的問題,諸葛亮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這種工具節省人力,在當時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工具。《三國志》的作者詳盡地描述了木牛的形象,並且對流馬的尺寸作了記載,但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   據說,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時的科技天才祖衝之再造了木牛流馬,但他也沒有留下詳

刮骨療傷

 三國時期,關羽在攻打樊城的時候,右臂被毒箭射中。後來,傷口漸漸腫大,十分疼痛,不能動彈。經多方診治始終無效。一天,關羽和他的部將正在發愁。忽然,部下前來報告,說名醫華佗來了。   華佗進來後說:「我是為治您的傷才來的。辦法倒是有,就怕您忍受不了疼痛。」關羽聽後笑了笑說:「我是一個久經沙場

許褚戰赤膊戰馬超

  你知道嗎?「赤膊上陣」這個成語,來自許褚與馬超的那場大戰——   當年,馬超為報父仇,出動大軍進攻曹操,雙方在渭口一帶對陣。第二天,兩軍出營布成陣勢。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交戰。兩人大戰一百多個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馬疲憊不支,於是各回軍中,換了一匹馬出營再戰,仍然勝負不分。許

鮮為人知的叛亂:烏泰「獨立」事件平叛始末

 1912年初,內蒙古科右前旗郡王烏泰公開響應外蒙,宣布獨立,並且組織隊伍進行大規模武裝叛亂。民國政府斷然組織軍隊進行平叛,山東籍將軍吳俊升是這次平叛戰役的主力。這次成功平叛被譽為「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的第一件體面之事」。   過繼的郡王   在中國的版圖上,位於內蒙古地區境內有一片美麗富饒的

慘烈無比的北漢大軍與後周大軍的高平血戰

 五代後漢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知遠死後,漢隱帝即位。隱帝即位幾年以後,對於幾個執政的顧命大臣感到不滿,皇帝的寵臣也乘機在隱帝面前進言,要誅殺這幾個大臣。隱帝於是不顧太后的勸阻,在後漢乾三年,趁大臣朝見的機會,伏兵殺死了楊斌、史弘肇、王章。然後宣布這幾個大臣意圖謀反,又派使者率領人馬搜捕幾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