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自創哄娃新方法(用好POA思維當孩子的摯友)
2023-09-12 00:25:29
爸爸:做完作業我帶你去看電影
女兒:太好了,我馬上做
5分鐘後,女兒做完了作業
女兒:爸爸,我作業做完了,去看電影吧
爸爸:不能去!你太敷衍了!錯了這麼多怎麼去看電影?
女兒大哭:你騙人!說好了做完作業看電影!我明明把作業做好了!
在這個衝突裡,爸 爸的想法:讓孩子做好作業;孩子的想法:看電影。
因為雙方的目標不同,雖然孩子做了作業,但沒看成電影,家長的目的,孩子的作業都是敷衍過去的。更糟糕的是,孩子認為父母說話不算話,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親子關係越來越差。 很多時候,孩子跟父母之間都會發生類似的矛盾,根本原因就是雙方的目標不同。
中國的家長最喜歡讓孩子聽話,但孩子的目標跟父母的需求並不一致,最後都是在父母的吼叫聲中結束:「你不需要知道為什麼!只要照我說的做就行!」
都說最讓人羨慕的親子關係,就是夥伴型的關係,既是家長也是朋友,我是你成長的領路人,你是自己世界的主人。但往往我們都是跟孩子處成了敵人,我在等你感恩,你卻在等我道歉。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讓自己成為孩子朋友,實現令人羨慕的親子關係呢?在最近熱銷的管理類經典書籍《這才是POA》中,作者查理給出了思路,如果家長能夠用好POA思維,完全可以成為孩子親密的Partner。
什麼是POA思維
《這才是POA》一書中提到POA的概念,包括了三大支柱。
P,Partner,代表夥伴;
O,Objective,代表目標;
A,Acceleration,代表方法。
POA的三個元素的理想狀態就是:通過目標O凝聚志同道合的夥伴P,夥伴P共創適合的方法A,方法A服務共同的目標O ,最終形成一個不斷滾動的良性循環。
POA思維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極簡,一共就三個元素,簡潔明了;第二是回歸本質,越是複雜的問題,越要回到原點來尋找方向。
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什麼要注意POA思維
思維決定行動。不一樣的思維,決定著不一樣的信息處理方式,踐行不一樣的行動。--查理
教育路上,孩子跟家長的大部分矛盾,都來源於目標的衝突。因為孩子跟家長地位的不同,導致家長常常無視孩子的需求,以自己的目標替代孩子的目標,而目標的不同,必然導致行動力的低下。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出現以下類似的問題:
1. 孩子寫作業拖拉,粗心大意
2. 想讓孩子養成整理書包習慣,但努力了好幾年,始終沒有效果
3. 給孩子報了鋼琴,一練琴就雞飛狗跳
4. 買了不少名著在家吃灰,孩子只喜歡看笑貓日記、米小圈
這些困擾父母困境,都是因為雙方在目標上存在較大的分歧,必然會不斷產生衝突,而且往往以父母的吼叫、打罵與孩子的哭鬧中不歡而散。一句話,親子關係中的主要矛盾,就是父母跟孩子的目標不匹配引起的。
任正非說過,企業裡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人的問題,管理的本質其實就是如何處理好人的問題。相較於過去的KPI、OKR式管理方式,POA管理思維更注重的是人的問題,強調資源是人帶來的。所以POA思維特別適用於對孩子的教育,把家庭看成一個最小的企業,家庭企業的最終目標是解決員工也就是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POA思維的核心思考方法就是要統一方向,形成合力。只要能夠找到父母跟孩子之間共同的目標O,就能成為孩子的真正夥伴P,再通過與孩子共創方法A,最終形成親子關係的良性循環。
如何用好POA思維跟孩子成為真正的夥伴夥伴多,而不是簡單的所謂人多,人多更可能是「烏合之眾」。--查理
POA思維裡的支柱Partner,本意是指志同道合的夥伴,但判斷是不是真夥伴,只有一個標準:是否目標一致。雖然父母跟孩子有著天然的血緣關係,但大多數時候,雙方的目標完全不同,並不是真正的夥伴。想要跟孩子成為目標一致的真夥伴,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01找準孩子真正的目標O由於家庭地位的不同,很少有父母能夠耐心的了解孩子的想法,要麼無視孩子的需求,要麼用自己的目標來替代孩子的目標。特別是習慣於傳統教育方式的家長,最喜歡說的就是:「你不要問為什麼,只需要按我說的做就好!」
但一味忽視孩子的目標,孩子要麼變得沒有目標,毫無主見,要麼敷衍應付,排斥拖延,家長就會給孩子貼上自私、無能、叛逆等等標籤,最終親子關係變得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
而受限於心理髮育的特點,孩子們大部分都只有短期的小目標,而很難有長遠的大目標。孩子會知道「今天想要吃什麼」,「下午想要玩什麼」,但是對於「為什麼要學鋼琴?」,「為什麼要學習?」,「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的長遠人生規劃很難形成明確的概念。
那麼如何讓孩子建立起正確的目標O,明白到底應當做什麼呢?《小王子》裡有句話說得很好:「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
如果家長的目標是想要讓孩子喜歡上練琴,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對鋼琴感興趣,建立希望練好琴的目標。可以陪孩子去參加鋼琴演奏會,看鋼琴有關的電影,給孩子講郎郎的練琴故事,帶孩子交一些從心底熱愛鋼琴的同齡朋友,讓孩子從練琴中得到正面的反饋。
羅振宇曾經說:擁有自我驅動力的人,會想方設法找到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與工具,進行自我學習、探索,或與人合作與創新。而沒有這種強烈動機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資源、工具,都沒有用。所謂的自我驅動力,就是渴望達成目標的能力,只要幫孩子建立正確的目標O,孩子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努力。
02不要錯把方法當成目標《這才是POA》指出了在職場中常見的錯誤,就是錯把方法A當成了目標O。在家庭教育中,經常也可以看同樣的錯誤,家長往往習慣於布置作業,孩子則習慣於完成家長布置的作業。
比如常見的聽寫生字,家長跟孩子的目標,原本都是掌握生字的書寫。但往往會出現以下場景:
家長先讓孩子聽寫一遍,然後要求把不會的生字抄10遍。
孩子拖拖拉拉,不情不願地抄完。
家長讓孩子聽寫第二遍,還是不會寫,於是升級成罰抄20遍
孩子開始哭鬧,家長開始吼叫。孩子在打罵聲中,流著眼淚抄完20遍。
之所以出現這種事倍功半的情況,完全就是因為家長忘記了讓孩子掌握生字的初心,錯把目標變成讓孩子接受抄寫多遍的方式,孩子則把完成抄寫當成了任務。
如果運用POA思維來解決困境,凡事先找目標O,聽寫的目標就是為了讓孩子掌握生字,抄10遍只是方法,如果抄2遍就能掌握,又何必重複抄寫呢?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再複習一遍,再進行聽寫,只要能掌握,就達成了雙方的目標。
03找到達成目標最合適的方法
POA思維裡的A,原文為Acceleration,是加速的意思,其實也是說明只要找對了方法,就能夠產生加速度來達成目標。而這個最適合的方法A,在POA思維裡是通過有共同目標的P共創出來的。
雷軍的小米對網際網路時代消費的認識非常清楚,就是參與性消費。正所謂千好萬好,不如顧客的參與感好。小米著名的「參與感三三法則」包括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小米乘風破浪的每一步,都強調著粉絲的參與感。
教育過程中,對於孩子來說,完成目標最好的辦法,一定是他參與進來共創的,而參與也是POA思維裡的重要一環。但凡能參與的事情,孩子都會特別興奮,而且能夠自己想出很多奇妙的辦法來完成。
前不久,單位的同事生了二胎,他每天都很發愁,老大感覺自己被冷落,對妹妹十分嫉妒,經常鬧脾氣。為了哄好姐姐,他不得不買了一大堆玩具,累得要命的時候還要帶姐姐出去玩,一直疲於奔命。最終有同事給他支了一招,所有要照顧妹妹的事,都要讓姐姐參與。
從此之後,姐姐就很開心地學會了給妹妹換尿布,泡奶粉,還特別喜歡給妹妹唱搖籃曲哄睡,甚至同事在家說話聲音大了點,姐姐還很嚴肅地要求不能吵到妹妹。
學習上,也是同樣的道理,讓孩子參與擬定的學習計劃,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好處:第一,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孩子定的辦法或許不是最好,但一定是最適合他自己的;第二,自己立的Flag,含著淚也要完成。孩子自己定的目標,完成的動力必然比被父母安排的高。
04把目標O定成當孩子的夥伴孩子畢竟不是父母的複製品,很有可能費盡了一切心力,最終孩子的目標還是跟父母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POA思維又如何產生作用呢?很簡單,可以把父母的目標O設定原來當好孩子的夥伴,P就是家人,方法A可以是「求同存異、相向而行」。
兩個國家之間存在利益衝突,尚且可以用「求同存異、相向而行」的辦法形成友好關係,和平共處。父母跟孩子之間存在著親情的天然紐帶,更是可以通過這8個字來形成最堅強的夥伴關係。
或許父母是大學教授,孩子卻只想當藍領工人;父母是商界風雲領袖,孩子卻只想當一個普通人。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父母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快樂生活。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有沒有聽從父母的安排,都能實現父母跟孩子目標中的共同點:過得幸福。
從生到死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人生,或許只要聽從指令,就可以過上令人羨慕的日子,這樣的人生,又有誰真正想要呢?孩子有不同的目標O,父母一樣可以在孩子傷心的時候送上擁抱和安慰,在需要的時候給予鼓勵和支持,在迷茫的時候給予方向和建議,自然就能成為孩子最親密的夥伴。
總結
育兒路上,心法不通,技法則無用,目標O是我們的心法,方法A是我們的技法。POA極簡思考法讓我們回歸到關注心法上,從解決表面的問題轉變為解決問題的本質。——查理
正確的思維能夠決定一個家庭能否長期持續獲得一個好的結果,POA思維的特點就是簡單高效,適用範圍廣。想要實現讓孩子把父母當夥伴的最佳親子關係,就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用好POA思維,找對父母的真正目標O,不再把愛變成情感枷鎖,而是通過找到共同的O,共創最適合的方法A,成為孩子最親密的夥伴P,最終形成良性的滾動循環。存異,相向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