狨猴生寶寶全過程(科學研究發現狨猴寶寶能激發父母大腦)
2023-08-13 17:45:50 2
pixabay.com
作者 | 白澤
正值暑假,正在家裡度假的同學們有沒有感受到父母對你們的嫌棄一日深似一日?我相信,不少同學從父母口中聽到過這句話:你小的時候,那是真的可愛,沒想到越大越…嘖…
童年記憶中爸媽對自己的寵愛難道是假的嗎?明明小時候爸爸媽媽對自己是捧在手心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為啥年紀越大,越不受父母待見了?而且,眼瞅著爸媽還互相推卸責任,「這麼懶,肯定是隨你!」「這熊孩子跟你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眼看著家庭戰爭逐漸升級,夾在中間的你真想穿越回小時候,回到那個有愛的家庭中…
是爸爸媽媽變了嗎?不!是你變了!因為你不再是個寶寶了!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下文簡稱「腦智中心」)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的龔能博士及其團隊設計了實驗(相關研究論文8月20日在線發表於Current Biology),用狨猴家庭進行測試,結果發現,猴寶寶能激發猴父母甚至猴哥哥猴姐姐的解救行為,甚至能影響父母的大腦,讓他們互相解救彼此。隨著年齡的增長,猴寶寶逐漸失去了這項「特異功能」,到了青少年猴階段,不僅父母不再救他們了,彼此也不再解救對方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了猴寶寶的家庭會更有愛,家庭成員彼此也就互幫互救?我們還得先從狨猴說起。
拇指大小的精靈
狨猴,是一種來自巴西東北部熱帶雨林的小猴子,屬於狨猴科。腦智中心的科學家們選用的狨猴兩隻耳朵上面各有一簇棉花狀的白色絨毛,所以被叫作棉耳狨猴,又叫普通狨猴。狨猴體型小巧可愛,小寶寶就像人類的拇指一般大,成年後體長也僅有20cm,體重只有300-400g,託在手中毫不費力。
狨猴和人類相似,是少數實行一夫一妻制的靈長類動物,而且夫婦共同撫養猴寶寶,尤其是狨猴爸爸,是非常盡責的「奶爸」。而且狨猴像人類一樣,會做出利他舉動,對於非家庭成員的狨猴,也會和他們分享食物、不求回報。因為其社會行為和認知與人類接近,狨猴一直是生物學家對照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重要幫手。
pixabay.com
狨猴媽媽懷孕以後,4-5個月就會生下狨猴寶寶,它們生雙胞胎的機率高達80%,有時還有三胞胎。狨猴一歲半左右可以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在此之前,它們和爸爸媽媽、弟弟妹妹們生活在一起。一個狨猴家庭可以有3-15個成員,是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
營救小狨猴實驗
利用狨猴的特點,龔能團隊設計了三組實驗,他們發現,2個月以下的猴寶寶特別能激發猴父母的解救行為,而2個月以上的青少年猴則無法讓猴父母做出反應。而且只要是2個月以下的猴寶寶,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猴父母都會做出解救行為。家裡有猴寶寶的家庭,猴寶寶的叫聲會促使家庭年長成員作出解救的動作,猴爸媽之間也會互相解救。他們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呢?
科學家們在一個長方形房間裡放置了一個小島(平臺),島上有兩個籠子,籠子都有機關,一個裡面關著小狨猴,另一個放置靜物(球)作為參考,小島和房間入口之間隔著50cm的水渠【a】;猴父母必須克服可能落水的恐懼,跳過水渠【b】,利用槓桿打開籠子,才能救出小猴子【c】;然後再跨越水渠跳回去【d】。對於體長只有20cm左右的狨猴父母來說,要跳過這個50cm的水渠還是挺不容易的,如果沒有特別緊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會輕易跳過去的。
實驗1:對猴寶寶「有求必應」的猴父母
在第一組實驗裡,猴父母們能看到小猴子,也能聽到它們的叫聲。如果籠子裡放的是球,猴父母們當然不會跳過去;即使是美味的食物,他們也無動於衷;但當籠子裡關著的是30天以下的猴寶寶,科學家們發現,無論多少次,猴父母都會跳過去,努力打開籠子。但2個月以上的青少年猴,猴父母就很少會解救他們了。
科學家還發現,當只有猴爸爸或者猴媽媽在場的時候,他們做出解救的反應比兩者都在的時候更快,難道是有了依賴反而猶豫不決了?單身久了,女生能扛煤氣罐,男生能做飯洗衣,好像和這個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而且,有報告證明,成年狨猴單獨面對需要幫助的狨猴時,會更願意做出利他行為,分享食物。和群體在一起時,反而不易分享。難道在群體中,大家都比較害羞?當然,也可能是怕猴太多了,食物不夠分…
實驗2:別人家的寶寶也是寶寶!
科學家們又做了一組更加複雜的實驗,他們把猴父母的猴寶寶,青少年猴和別人家的猴寶寶,球分別關在籠子裡,結果發現只要是猴寶寶,不管是自己家的還是別人家的,猴父母都會做出解救行為,而青少年猴和球的待遇幾乎一樣——沒猴管(青少年猴:我只是個球?)。
最搞笑的是,當科學家們遮擋了籠子的一面,讓猴父母跳到島上之前看不到小猴子在籠子裡活動、只能聽到它們製造的聲響。90%以上的時候,猴父母都跳了過去,然而跳過去之後,當它們發現籠子裡關著的是青少年猴時,只有10%的猴父母打開籠子進行了營救;猴寶寶的待遇就好多了,不管它們是不是猴父母的親生猴子,它們大部分都被救走了。(猴青少年猴:我也曾經是個寶寶啊)。
科學家們又把猴寶寶和猴青少年猴的呼救聲錄製下來進行比較,發現猴寶寶的叫聲更加頻繁,聲音更多樣,以哭泣、顫音為主;而青少年猴的叫聲則摻雜著焦慮和恐懼,持續時間比較短,頻率比較單一。當科學家把音響放在籠子裡播放小猴子呼救聲的時候,無論是不是自家的,猴寶寶的聲音都能吸引猴父母跳過去,青少年猴的聲音卻不能。總之,猴父母覺得沒必要救青少年猴,這是實錘了(各位叛逆的青少年人類們,感謝你們父母不離不棄吧)。
實驗3:猴寶寶讓家庭更有愛
不過,猴父母普遍對猴寶寶的呼救聲有反應這個事兒,在人類中也是存在的。做了父母的人,對嬰兒的哭聲會反應特別快,即使是入睡也能很快醒來;父母在街上聽到小嬰兒的聲音多半會回頭去看,即使自己的寶寶就在身邊,對別人家的嬰兒也會產生特別的愛意。家裡沒有小孩或者孩子已經成年的家庭,對小寶寶的這種喜愛就會淡很多。所以科學家又設計了第三組實驗,將測試重點放在家庭結構對是否做出救援有沒有影響。他們發現,在有小猴子的家庭中,成年猴哥哥和猴姐姐之間不會互相解救,但他們會營救小猴子。如果家庭中目前沒有猴寶寶,那麼所有家庭成員都不會做出解救行為,可能是無法產生同理心吧。
另外,在有小猴子的家庭裡,猴寶寶的叫聲會促使夫妻互救。科學家們為了驗證猴父母互救不是為了救小猴子,還把籠子裡的猴爸爸/猴媽媽換成了差不多大的玩具,這樣即使聽到猴寶寶的呼救聲,猴爸爸/猴媽媽也不會實施解救行為了。所以有寶寶可以促進父母互救,以及猴哥哥猴姐姐解救猴寶寶,果然每個寶寶都是來傳播愛的小天使啊。
來自腦科學的證據
龔能團隊進一步通過與腦智中心的梁智鋒課題組合作對狨猴的大腦進行了功能磁共振觀測,他們發現,聽到猴寶寶的呼救時,家庭中有寶寶的狨猴父母很多大腦區域被激活了,沒有寶寶的父母大腦則沒有被激活。青少年猴的叫聲會少量激活父母的大腦區域,但對沒有寶寶的父母大腦仍然沒有作用。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實驗結果,科學家認為可能是青少年狨猴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運動技能,父母認為它們已經可以獨立生存了。而哥哥姐姐對猴寶寶的營救,則是狨猴獨特的大家庭撫養模式產生的行為。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屬關係在非人類哺乳動物的進化繁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行為模式也會通過遺傳延續到下一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狨猴獨特的利他行為和家庭模式。
結語
孩子是每個家庭最重要最珍貴的成員,為什麼父母會對孩子尤其是嬰兒有特別多的關注,究竟是動物本能還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出現的獨特行為,一直是生物學家感興趣的話題。從最初單一的「傳宗接代」,到現代人類對於生育的各種複雜的態度,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對我們家庭觀念的影響比重有多少呢?這值得生物學家們進一步進行研究。
看完這篇文章,正在被爸媽嫌棄的青少年人類們,是不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不過狨猴和人類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人類青少年普遍被認為沒有自立的能力,仍然可以心安理得的在家接受父母的照顧。不過大家在接受照顧的同時,也要更體諒和愛你們的父母,畢竟,你們已經不是寶寶了。而父母仍然願意包容、愛你們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你們的誕生,讓他們感受到了這世界上不一樣的色彩和溫度吧。
授權或合作請聯繫微信號MICIUS-SALON或[email protected],轉載微信原創文章可直接後臺回復「轉載」查看轉載說明
墨子沙龍是以中國先賢「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等協辦。
墨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國早期科學萌芽的體現,「墨子沙龍」的建立,旨在傳承、發揚科學傳統,建設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倡導、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對象為熱愛科學、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眾,我們希望能讓具有中學及以上學力的公眾了解、欣賞到當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學進展、科學思想。
關於「墨子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