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紙檢測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06:19:37 1

本發明屬於印刷機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卡紙檢測設備。
背景技術:
單頁印刷品廣泛存在於我們的日程生活中,如說明書、傳單和卡紙等,然而這些單頁印刷品在印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漏字錯字等情況,作為有質量的印刷工業,這是不被允許存在的。現有技術針對這種情況,往往採用人工排查,會造成極大的人力成本投入,且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卡紙檢測設備。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卡紙檢測設備,包括機架,在機架上設置有端頭相對的第一傳送帶機構和第二傳送帶機構,第一傳送帶機構位於第二傳送帶機構的前方,第一傳送帶機構的上方設有攝像頭,在第一傳送帶機構的前側以及第二傳送帶機構的後側各設置有一個紙張升降裝置,並在第一傳送機構的前端設置有一個進紙器,所述第二傳送帶機構後端的側邊設置有一個插標機,在所述第一傳送帶機構與第二傳送帶機構之間設置有一個剔紙機構,該剔紙機構包括一個過紙板和一個分紙板,所述分紙板位於過紙板的下方,並前高后低傾斜設置,且該分紙板的前端與所述過紙板的前端固定連接在一起,過紙板的後端通過鉸鏈連接在所述機架上,在分紙板的下方設置有一個傾斜的不合格品導流槽,所述分紙板上通過鉸鏈連接有一個開合執行件,所述開合執行件位於分紙板下方,開合執行件的下端與電磁閥的閥杆連接,該電磁閥安裝於機架上;第二傳送帶機構的後端設置有一個齊紙機構。
採用以上技術方案,在本發明中,被檢測的紙張通過設置在第一傳送帶機構前側的紙張升降裝置被運送到進紙器處,經過進紙器後進入到第一傳送帶機構上進行傳送。在每一被檢測的紙張經過第一傳送帶時,紙張表面的印刷情況通過攝像頭拍攝錄入信息,並和後臺計算機裡保存的模板進行比對,出現差錯則通過控制器控制剔紙機構對錯誤的紙張進行剔除。正確的被檢測紙張繼續進入到第二傳送帶機構後,經過插標機的查標處理和齊紙機構的找齊處理後,再通過設置在第二傳送機構後方的紙張升降裝置向下運送出來。
以上方案的剔紙機構主要由一個過紙板、一個分紙板、一個開合執行件和一個電磁閥組成。正常狀態下過紙板呈平鋪狀態,連接第一傳送帶機構和第二傳送帶機構,保證印刷無誤的紙張能夠平順地從第一傳送帶機構移動到第二傳送帶機構。在需要剔除印刷有誤的紙張時,控制器控制電磁閥,使得電磁閥的閥杆與開合執行件脫離,在其他彈性部件的作用下,過紙板和分紙板連接在一起的左端會翹起,使得印刷有誤的紙張無法通過,而在過紙板的引導下進入到不合格品導流槽內,完成剔除動作。
進一步,所述齊紙機構包括一個盤形凸輪和一個圓柱凸輪,且盤形凸輪和圓柱凸輪均固定套設在一根主轉軸上,主轉軸與機架可轉動連接,所述盤形凸輪與一個「L」形的凸輪從動件凸輪配合,所述凸輪從動件上固定連接有一根從左向右延伸的凸輪從動件轉軸,該凸輪從動件轉軸的右端連接有一個前齊紙拍板,所述機架上沿方向設置有一個凸輪頂針,該凸輪頂針的左端與所述圓柱凸輪凸輪配合,該凸輪頂針的右端沿前後方向固定設置有一個頂針連接杆,該頂針連接杆的後端固定連接有左齊紙擋板,所述機架上還設置有後限位擋板和右限位擋板,該後限位擋板和右限位擋板與所述前齊紙拍板和左齊紙擋板共同圍成一個矩形空間。通過兩組凸輪機構分別來幫助左齊紙擋板和前齊紙拍板實現齊紙的動作,且兩組凸輪機構連接在同一個主轉軸上,保持了同頻的動作,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且便於操作。
進一步,所述左齊紙擋板呈「L」型,且在機架上沿左右方向固定設置一個滑軌,所述左齊紙擋板與該滑軌滑動配合。「L」型的左齊紙擋板一方面形成了一個用於齊紙的豎面板部分,一方面有一個便於和滑軌配合的橫面板部分,滑軌的設置便於左齊紙擋板移動,保證使用效果。
進一步,所述機架上固定設置有一個主電機,該主電機通過皮帶傳動機構分別與所述第一傳送帶機構、第二傳送帶機構、主轉軸和進紙器傳動連接。通過皮帶傳動機構將第一傳送帶機構、第二傳送帶機構、主轉軸和進紙器連接在同一個主電機上,使得各個機構的運轉保持同頻。
有益效果:本發明通過攝像頭及後臺計算機對紙張進行對比檢測,並通過特設的剔紙機構對印刷有誤的紙張進行剔除,然後在通過特設的齊紙機構對通過檢測的紙張進行找齊,構思新穎,設計合理,且便於製造,全程自動化控制,避免了人力排查的繁瑣,降低了投入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在另一視角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中剔紙機構及相關部件示意圖。
圖4是圖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中齊紙機構及相關部件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的卡紙檢測設備,具有一個用來安裝各個機構的機架1,機架1上固定設置有一個主電機14,該主電機14通過皮帶傳動機構15分別與第一傳送帶機構2、第二傳送帶機構3、主轉軸12和進紙器8傳動連接。在機架1上設置有端頭相對的第一傳送帶機構2和第二傳送帶機構3。第一傳送帶機構2位於第二傳送帶機構3的前方,第一傳送帶機構2的上方設有攝像頭9。在第一傳送帶機構2的前側以及第二傳送帶機構3的後側各設置有一個紙張升降裝置10,並在第一傳送機構2的前端設置有一個進紙器8,第二傳送帶機構3後端的側邊設置有一個插標機18。
如圖1到圖4所示,在第一傳送帶機構2與第二傳送帶機構3之間設置有一個剔紙機構4。該剔紙機構4包括一個過紙板4a和一個分紙板4b,分紙板4b位於過紙板4a的下方,並前高后低傾斜設置,且該分紙板4b的前端與過紙板4a的前端固定連接在一起。過紙板4a的後端通過鉸鏈連接在機架1上,在分紙板4b的下方設置有一個傾斜的不合格品導流槽5。分紙板4b上通過鉸鏈連接有一個開合執行件6,開合執行件6位於分紙板4b下方,開合執行件6的下端與電磁閥7的閥杆連接。該電磁閥7安裝於機架1上;第二傳送帶機構3的後端設置有一個齊紙機構11。
如圖1、圖2和圖5所示,齊紙機構11包括一個盤形凸輪11a和一個圓柱凸輪11b,且盤形凸輪11a和圓柱凸輪11b均固定套設在一根主轉軸12上。主轉軸12與機架1可轉動連接,盤形凸輪11a與一個「L」形的凸輪從動件11d凸輪配合,凸輪從動件11d上固定連接有一根從左向右延伸的凸輪從動件轉軸11e,該凸輪從動件轉軸11e的右端連接有一個前齊紙拍板11f。機架1上沿方向設置有一個凸輪頂針11g,該凸輪頂針11g的左端與圓柱凸輪11b凸輪配合,該凸輪頂針11g的右端沿前後方向固定設置有一個頂針連接杆11h,該頂針連接杆11h的後端固定連接有左齊紙擋板11i。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優選,左齊紙擋板11i呈「L」型,且在機架1上沿左右方向固定設置一個滑軌16,左齊紙擋板11i與該滑軌16滑動配合。機架1上還設置有後限位擋板11j和右限位擋板11k,該後限位擋板11j和右限位擋板11k與前齊紙拍板11f和左齊紙擋板11i共同圍成一個矩形空間。
如圖1和圖2所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被檢測的紙張通過設置在第一傳送帶機構2前側的紙張升降裝置10被運送到進紙器8處。該用來將紙張向上運輸的紙張升降裝置10單獨由一個步進電機進行驅動。該紙張升降裝置10作為現有技術,廣泛應用於現有印刷設備的紙張上下運送中,主要有一個可以沿滑柱13上下運動的平臺10a,該平臺10a通過鏈條17和齒輪配合來實現上移或下移,在此不做贅述。
被檢測紙張經過進紙器8後進入到第一傳送帶機構2上進行傳送。在每一被檢測的紙張經過第一傳送帶機構2時,紙張表面的印刷情況通過攝像頭9拍攝錄入信息。攝像頭9將紙張表面信息傳輸到後臺計算機內,在後臺計算機內預設有標準的印刷信息模板,得到的每張被檢測紙張的信息分別與該印刷信息模板進行匹配比對,完全符合的則不發出任何指令,出現錯誤的則由後天計算機發出錯誤指令。整個比對過程由後臺計算機內的程序自動完成。
錯誤指令向另外連接的控制器發出,控制器控制剔紙機構4的工作,將錯誤的紙張進行剔除。剔紙機構4主要由一個過紙板4a、一個分紙板4b、一個開合執行件6和一個電磁閥7組成。過紙板4a的右端鉸鏈連接在一個固定的支架上,左端和分紙板4b的上端連接成一體,且開合執行件6的上端也連接在過紙板4a的左端,下端與電磁閥7的閥杆配合。正常狀態下過紙板4a呈平鋪狀態,連接第一傳送帶機構2和第二傳送帶機構3,保證印刷無誤的紙張能夠平順地從第一傳送帶機構2移動到第二傳送帶機構3。在需要剔除印刷有誤的紙張時,控制器控制電磁閥7,使得電磁閥7的閥杆與開合執行件6脫離,在其他彈性部件的作用下,過紙板4a的沿著其右端向上轉動,分紙板4b的上端也會隨著過紙板4a一起向上移動。如圖4所示,為了保證分紙板4b設置以及運轉的穩定性,在分紙板4b的下部設置一個滑動鉸鏈式結構。過紙板4a和分紙板4b左端向上移動,使得印刷有誤的紙張無法通過,而在過紙板4a的引導下進入到不合格品導流槽5內,完成紙張剔除動作。
檢測無誤的被檢測紙張繼續進入到第二傳送帶機構3後,經過插標機18的插標和齊紙機構11的找齊處理後,再通過設置在第二傳送帶機構3後方的紙張升降裝置10向下運送出來。插標機18作為現有的一種設備,用來在紙張到達一定數目後進行插標標記,便於紙張的計數。齊紙機構11通過一個盤形凸輪11a來驅動前齊紙拍板11f,使得前齊紙拍板11f圍繞凸輪從動件轉軸11e來迴轉動,實現拍齊紙張的功能。齊紙機構11通過圓柱凸輪11b來驅動左齊紙擋板11i沿著左右往復直線運動,從左端實現將紙張推整齊的效果。後限位擋板11j和右限位擋板11k與所述前齊紙拍板11f和左齊紙擋板11i共同圍成一個矩形空間,該矩形空間就是作為紙張放置的空間,紙張升降裝置10的平臺就是位於該矩形空間的正下方。盤形凸輪11a和圓柱凸輪11b套設在同一個主轉軸12上,保證了兩者在運轉上的同頻。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明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