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09:23:00 1
專利名稱: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傳動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滑杆螺旋升降裝置採用T型絲杆提升與下降,採用這種結構有以下弊端1、需要電子限位裝置,增加成本與安裝難度;2、當電子限位失靈和損壞後,容易造成操作失誤鎖死,絲杆和軸承會因為一直旋 轉而磨損;3、出現這種情況後需要維修時要重新拆裝升降體,費工費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 置,使其具有自動打滑防止鎖死、安裝方便、降低成本、可調節升降力度大小、耐磨性好的特
點ο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包括螺旋升降本體,滑杆螺旋升降裝 置還包括後蓋,所述螺旋升降本體包括底座、壓塊、第一螺釘、第二螺釘、軸承、光軸、電機、 絲杆、滑杆、固定套筒、第一端蓋和第二端蓋;所述絲杆縱向設置並與電機底端固定連接, 底座和壓塊通過第一螺釘固定在一起,絲杆底端軸向穿過底座和壓塊的結合部並與光軸連 接;所述滑杆與絲杆平行布置,並插入固定於底座兩側的固定套筒內;底座和壓塊上部共 嵌入有3個第二螺釘和軸承,3個第二螺釘縱向插入軸承中心孔,3個軸承圍繞絲杆形成螺 旋副並與絲杆緊密貼合;所述第一端蓋與絲杆軸向垂直並固定於絲杆和電機之間,所述第 二端蓋與絲杆軸向垂直並固定於底座和光軸之間,縱截面為「U」形的後蓋沿絲杆軸向布置 並位於螺旋升降本體一側,後蓋的頂端與電機固定連接,底端與光軸和滑杆固定連接,第一 端蓋和第二端蓋的側邊均與後蓋固定連接。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底座和壓塊下部共嵌入有3個第二螺釘和軸承,所述3個 第二螺釘縱向插入軸承中心孔,3個軸承圍繞絲杆形成螺旋副並與絲杆緊密貼合。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二螺釘與鉛垂線呈銳角α布置。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銳角α為1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底座截面為「U」形,壓塊通過的第一螺釘嵌入底座的「U」形空 腔內。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滑杆螺旋升降裝置還包括前蓋,橫截面為「U」形的前蓋從 螺旋升降本體另一側與後蓋固定連接從而形成閉合腔體,所述閉合腔體將螺旋升降本體封 閉起來。在上述技術方案中,軸承與其嵌入的底座或壓塊之間設有彈簧墊圈。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螺釘上套有彈簧。本實用新型的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16]1、由於軸承與絲杆之間的角度改變了摩擦力方向,這樣當絲杆旋轉時軸承組在自 轉同時產生沿絲杆軸向的運動,實現上下提升的功能,並能當上升到頂或下降到底時,整個 滑杆螺旋升降裝置自動打滑防止鎖死;2、安裝簡單方便;3、不需要電子限位裝置,節省成本,減小安裝難度;4、通過彈簧可以調節升降的力度大小;5、絲杆與軸承硬度較高,耐磨性好。
[0021]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底座和壓塊及隨附組件的結構俯視圖;[0022]圖2為圖1的IA-A向剖視圖;[0023]圖3為圖1的B-B向剖視圖;[0024]圖4為圖1的C-C向剖視圖;[0025]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底座、壓塊、光軸及隨附組件的結構正面示意圖[0026]圖6為圖5的D-D向剖視圖;[0027]圖7是本實用新型中螺旋升降本體的結構正視圖;[0028]圖8是本實用新型中螺旋升降本體的結構側視圖;[0029]圖9是本實用新型滑杆螺旋升降裝置的結構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但該實施例不應理解 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參見圖1至圖9,本實用新型的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包括螺旋升降本體17、前蓋13 和後蓋14,所述後蓋14縱截面為「U」形,沿絲杆10軸向布置並位於螺旋升降體17 —側,在 本實施例中,後蓋14位於螺旋升降體17後面。後蓋14的兩端分別與螺旋升降體17兩端 固定連接。所述前蓋13橫截面為「U」形,從螺旋升降本體17另一側與後蓋14固定連接從 而形成閉合腔體,在本實施例中,前蓋13位於螺旋升降本體17前面,前蓋13與後蓋14通 過螺釘相連接。所述閉合腔體將螺旋升降本體17封閉起來。螺旋升降本體17包括底座1、壓塊2、彈簧3、第一螺釘4、第二螺釘5、軸承6、彈簧 墊圈7、光軸8、電機9、絲杆10、滑杆11、固定套筒12、第一端蓋15和第二端蓋16。絲杆10縱向設置並與電機9底端固定連接,第一螺釘4上套有彈簧3,底座1和壓 塊2通過第一螺釘4固定在一起,在本實施例中,底座1截面為「U」形,壓塊2通過套有彈 簧3的第一螺釘4嵌入底座1的「U」形空腔內。絲杆10底端軸向穿過底座1和壓塊2的 結合部並與光軸8連接。滑杆11與絲杆10平行布置,並插入固定於底座1兩側的固定套筒12內。底座1和壓塊2共嵌入有6個第二螺釘5和軸承6,其中上部嵌有3個,下部嵌有 3個。軸承6與其嵌入的底座1或壓塊2之間設有彈簧墊圈7,起到密封的作用。所述6個 第二螺釘5均縱向插入6個軸承6的中心孔。上部的3個軸承6圍繞絲杆10形成螺旋副 並與絲杆10緊密貼合,下部的3個軸承6圍繞絲杆10形成螺旋副並與絲杆10緊密貼合,所述6個第二螺釘5均與鉛垂線18呈銳角α布置,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銳角α為15°。 在該螺旋副中,通過壓緊彈簧3調節絲杆10與軸承6的摩擦力,由於軸承6與絲杆10之間 的15°角改變了摩擦力方向,這樣當絲杆10旋轉時軸承組在自轉同時產生沿絲杆10軸向 的運動,實現上下提升的功能,並在上升到頂或下降到底時滑杆螺旋升降裝置能自動打滑 防止鎖死。所述第一端蓋15與絲杆10軸向垂直並固定於絲杆10和電機9之間,且第一端蓋 15側邊與後蓋14固定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蓋15與絲杆10和電機9均焊接在一起, 第一端蓋15側邊與後蓋14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端蓋16與絲杆10軸向垂直並固定於底 座1和光軸8之間,且第二端蓋16的側邊與後蓋14固定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端蓋16 與底座1和光軸8均焊接在一起,第二端蓋16的側邊與後蓋14焊接在一起。後蓋14沿絲杆10軸向布置,後蓋14的頂端與電機9固定連接,底端與光軸8和 滑杆11固定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後蓋14的頂端與電機9焊接在一起,底端與光軸8和滑 杆11焊接在一起。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 新型的精神和範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於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 其等同技術的範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於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
權利要求1.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包括螺旋升降本體(17),其特徵在於滑杆螺旋升降裝置 還包括後蓋(14),所述螺旋升降本體(17)包括底座(1)、壓塊O)、第一螺釘G)、第二螺釘 (5)、軸承(6)、光軸(8)、電機(9)、絲杆(10)、滑杆(11)、固定套筒(12)、第一端蓋(15)和 第二端蓋(16);所述絲杆(10)縱向設置並與電機(9)底端固定連接,底座⑴和壓塊(2) 通過第一螺釘(4)固定在一起,絲杆(10)底端軸向穿過底座(1)和壓塊O)的結合部並與 光軸(8)連接;所述滑杆(11)與絲杆(10)平行布置,並插入固定於底座(1)兩側的固定套 筒(1 內;底座(1)和壓塊( 上部共嵌入有3個第二螺釘( 和軸承(6),3個第二螺釘 (5)縱向插入軸承(6)中心孔,3個軸承(6)圍繞絲杆(10)形成螺旋副並與絲杆(10)緊密 貼合;所述第一端蓋(1 與絲杆(10)軸向垂直並固定於絲杆(10)和電機(9)之間,所述 第二端蓋(16)與絲杆(10)軸向垂直並固定於底座⑴和光軸⑶之間,縱截面為「U」形 的後蓋(14)沿絲杆(10)軸向布置並位於螺旋升降本體(17) —側,後蓋(14)的頂端與電 機(9)固定連接,底端與光軸(8)和滑杆(11)固定連接,第一端蓋(1 和第二端蓋(16) 的側邊均與後蓋(14)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1)和壓塊 (2)下部共嵌入有3個第二螺釘( 和軸承(6),所述3個第二螺釘( 縱向插入軸承(6) 中心孔,3個軸承(6)圍繞絲杆(10)形成螺旋副並與絲杆(10)緊密貼合。
3.根據權利要求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其特徵在於第 二螺釘(5)與鉛垂線(18)呈銳角α布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銳角α為1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其特徵在於底座⑴截面為「U」 形,壓塊⑵通過的第一螺釘⑷嵌入底座⑴的「U」形空腔內。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滑杆螺旋升 降裝置還包括前蓋(13),橫截面為「U」形的前蓋(1 從螺旋升降本體(17)另一側與後蓋 (14)固定連接從而形成閉合腔體,所述閉合腔體將螺旋升降本體(17)封閉起來。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其特徵在於軸承(6)與其嵌入的 底座⑴或壓塊⑵之間設有彈簧墊圈(7)。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其特徵在於第一螺釘(4)上 套有彈簧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滑杆螺旋升降裝置,包括螺旋升降本體和後蓋;絲杆縱向設置並與電機底端固定連接,底座和壓塊通過第一螺釘固定在一起,絲杆底端軸向穿過底座和壓塊的結合部並與光軸連接;滑杆與絲杆平行布置,並插入固定於底座兩側的固定套筒內;底座和壓塊上部共嵌入有3個第二螺釘和軸承,3個第二螺釘縱向插入軸承中心孔,3個軸承圍繞絲杆形成螺旋副並與絲杆緊密貼合;第一端蓋與絲杆軸向垂直並固定於絲杆和電機之間,第二端蓋與絲杆軸向垂直並固定於底座和光軸之間,後蓋沿絲杆軸向布置並位於螺旋升降本體一側。本實用新型具有自動打滑防止鎖死、安裝方便、降低成本、可調節升降力度大小、耐磨性好的特點,可以廣泛應用於傳動領域。
文檔編號F16H25/20GK201858318SQ201020570280
公開日2011年6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19日
發明者盧偉亮 申請人:武漢耐霸數控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