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17:43:45 1
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至少包括:上遊集沙池、上遊綠化植物、用於連接道路兩側河道的涵洞本體、下遊集沙池,以及下遊綠化植物;所述涵洞本體橫穿在道路中,所述道路一側布置有所述的上遊集沙池和上遊綠化植物,所述道路另一側布置有所述的下遊集沙池和下遊綠化植物;所述涵洞本體的進口靠近所述的上遊集沙池和上遊綠化植物,所述涵洞本體的出口靠近所述的下遊集沙池和下遊綠化植物。所述的上遊綠化植物和下遊綠化植物可以滿足河道的景觀功能、過濾淨化水體、改善水質,增加河道涵洞親水性和景觀功能;同時,部分泥沙會沉澱在所述的上遊集沙池和下遊集沙池中,避免了所述涵洞本體在短期內發生擁堵,且提高了水質。
【專利說明】
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道路跨河涵洞,特別是涉及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
【背景技術】
[0002]道路跨河涵洞是道路跨越較小規模河道時的一種常見水利工程,主要作用是連接道路兩側河道,不截斷水流、不影響河道排澇功能。
[0003]現有的道路跨河涵洞,由於沒有進行特別設計,運行一段時間後,涵洞內常出現泥沙淤積嚴重,泥沙不易清理,過水斷面縮小,影響河道排澇功能,降低地區排澇標準等不利現象,且大多跨水涵洞附近景觀功能單一,親水性較弱,淨化能力有限。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鑑於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用於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至少包括:上遊集沙池、上遊綠化植物、用於連接道路兩側河道的涵洞本體、下遊集沙池,以及下遊綠化植物;所述涵洞本體橫穿在道路中,所述道路一側布置有所述的上遊集沙池和上遊綠化植物,所述道路另一側布置有所述的下遊集沙池和下遊綠化植物;所述涵洞本體的進口靠近所述的上遊集沙池和上遊綠化植物,所述涵洞本體的出口靠近所述的下遊集沙池和下遊綠化植物。
[0006]進一步地,所述涵洞本體的底部高度從所述進口至出口逐漸降低
[0007]進一步地,所述上遊綠化植物種植在所述上遊集沙池中。
[0008]進一步地,所述下遊綠化植物種植在所述下遊集沙池中。
[0009]進一步地,所述的上遊綠化植物和下遊綠化植物均為蘆葦。
[0010]進一步地,所述的上遊集沙池深度和下遊集沙池深度均不超過80cm。
[0011 ]進一步地,所述涵洞本體的底部坡度為2%?5%。
[0012]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所述涵洞本體橫穿在道路中,以及所述涵洞本體的進口靠近所述的上遊集沙池和上遊綠化植物,所述涵洞本體的出口靠近所述的下遊集沙池和下遊綠化植物;所述涵洞本體能夠連通位於所述道路兩側的河道,減少道路建設帶來的對水流的阻隔作用,保持河道排澇能力不降低,對維持地區排澇標準、保障地區安全具有積極作用;所述的上遊綠化植物和下遊綠化植物還可以滿足河道的景觀功能、過濾淨化水體、改善水質,增加河道涵洞親水性和景觀功能;同時,部分泥沙會沉澱在所述的上遊集沙池和下遊集沙池中,避免了所述涵洞本體在短期內發生擁堵,且提高了水質。
【附圖說明】
[0014]圖1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示意圖。
[0015]圖2顯示為沿圖1中A-A剖視圖。
[0016]元件標號說明
[0017]I上遊集沙池
[0018]2上遊綠化植物
[0019]3涵洞本體
[0020]4下遊集沙池[0021 ]5 下遊綠化植物
[0022]6道路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24]請參閱圖1至圖2。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係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能涵蓋的範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於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範圍,其相對關係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範疇。
[0025]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至少包括:上遊集沙池1、上遊綠化植物2、用於連接道路6兩側河道的涵洞本體3、下遊集沙池4,以及下遊綠化植物5;所述涵洞本體3橫穿在道路6中,所述道路6—側布置有所述的上遊集沙池I和上遊綠化植物2,所述道路6另一側布置有所述的下遊集沙池4和下遊綠化植物5;所述涵洞本體3的進口靠近所述的上遊集沙池I和上遊綠化植物2,所述涵洞本體3的出口靠近所述的下遊集沙池4和下遊綠化植物5。
[0026]參考圖2,所述涵洞本體3的底部高度從所述進口至出口逐漸降低,這樣宜加快水流流速,減少泥沙下沉淤積,不會在短期內造成涵洞擁堵;另外,在運行期間,河道管理人員只需定期對上遊集沙池1、下遊集沙池4及涵洞中斜坡進行清淤即可。優選地,所述涵洞本體3的底部坡度為2%?5 %。
[0027]所述上遊綠化植物2設置在所述上遊集沙池I上遊;或者所述上遊綠化植物2設置在所述上遊集沙池I下遊;或者所述上遊綠化植物2種植在所述上遊集沙池I中。為了保證具有較好的過濾淨化水體、改善水質,增加河道涵洞親水性和景觀的效果,最好將所述上遊綠化植物2種植在所述上遊集沙池I中。所述上遊綠化植物2應該選擇抗衝能力強,能過濾淨化水體、改善水質,具有一定的景觀功能的植物,見圖1和圖2;優選地,所述上遊綠化植物2均為蘆葦。
[0028]所述下遊綠化植物5設置在所述下遊集沙池4下遊,或者所述下遊綠化植物5設置在所述下遊集沙池4下遊;或者所述下遊綠化植物5種植在所述下遊集沙池4中。為了保證具有較好的過濾淨化水體、改善水質,增加河道涵洞親水性和景觀的效果,最好將所述下遊綠化植物5種植在所述下遊集沙池4中,見圖1和圖2。所述下遊綠化植物5應該選擇抗衝能力強,能過濾淨化水體、改善水質,具有一定的景觀功能的植物;優選地,所述下遊綠化植物5均為蘆葦。
[0029]為了提高安全性,所述的上遊集沙池I深度和下遊集沙池4均不宜過深。優選地,所述的上遊集沙池I深度和下遊集沙池4深度均不超過80cm。
[0030]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所述涵洞本體3能夠連通位於所述道路6兩側的河道,減少道路6建設帶來的對水流的阻隔作用,保持河道排澇能力不降低,對維持地區排澇標準、保障地區安全具有積極作用;所述的上遊綠化植物2和下遊綠化植物5還可以滿足河道的景觀功能、過濾淨化水體、改善水質,增加河道涵洞親水性和景觀功能;同時,部分泥沙會沉澱在所述的上遊集沙池I和下遊集沙池4中,避免了所述涵洞本體3在短期內發生擁堵,且提高了水質;另外,所述涵洞本體3的底部高度從所述進口至出口逐漸降低,宜加快水流流速,減少泥沙下沉淤積,不會在短期內造成涵洞擁堵。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0031]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主權項】
1.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其特徵在於,至少包括:上遊集沙池(I)、上遊綠化植物(2)、用於連接道路(6)兩側河道的涵洞本體(3)、下遊集沙池(4),以及下遊綠化植物(5);所述涵洞本體(3)橫穿在道路(6)中,所述道路(6)—側布置有所述的上遊集沙池(I)和上遊綠化植物(2),所述道路(6)另一側布置有所述的下遊集沙池(4)和下遊綠化植物(5);所述涵洞本體(3)的進口靠近所述的上遊集沙池(I)和上遊綠化植物(2),所述涵洞本體(3)的出口靠近所述的下遊集沙池(4)和下遊綠化植物(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其特徵在於:所述涵洞本體(3)的底部高度從所述進口至出口逐漸降低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其特徵在於:所述上遊綠化植物(2)種植在所述上遊集沙池(I)中。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其特徵在於:所述下遊綠化植物(5)種植在所述下遊集沙池(4)中。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遊綠化植物(2)和下遊綠化植物(5)均為蘆葦。6.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遊集沙池(I)深度和下遊集沙池(4)深度均不超過80cm。7.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有利於排澇的道路跨河涵洞,其特徵在於:所述涵洞本體(3)的底部坡度為2%?5%。
【文檔編號】E01F5/00GK205711789SQ201620544705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6日
【發明人】王榮克, 代斌, 張九鼎, 常進, 陸泳舟
【申請人】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