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石灰消化裝置及生石灰配消器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05:37:50 1
專利名稱:一種生石灰消化裝置及生石灰配消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生石灰消化裝置以及生石灰配消器。
背景技術:
在冶金行業進行燒結、球團生產的配料工序中,為了改善混合料制粒效 果,通常需要將生石灰進行加水消化,形成消石灰,然後配合到燒結料中。
目前的生石灰消化是通過在配消器的消化倉中設置水管,並在水管上鑽 孔,然後通過孔將水加入到消化倉內,對其中的生石灰進行消化。
採用如上所述的現有技術的方法,消化效果並不好,而且生石灰在消化 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餘熱沒有被利用,通常是直接排放。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生石灰消化裝置無法充分利 用消化所產生的餘熱、消化效果差的缺點,提供一種能夠利用生石灰消化所 產生的餘熱、且消化效果好的生石灰消化裝置。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 採用了該生石灰消化裝置的生石灰配消器。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生石灰消化裝置,該裝置包括加水管、水分散裝 置和消化倉,所述消化倉包括進料口、出料口和揚塵出口,其中,該裝置還 包括容器,所述容器與消化倉的揚塵出口連通,所述加水管排出的用於消化 的水依次經過容器和水分散裝置,進入消化倉。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生石灰配消器,該配消器包括生石灰消化裝 置、傳送裝置和除塵裝置,所述除塵裝置包括錐形罩,所述錐形罩位於所述 傳送裝置的上方,所述錐形罩包括大端和小端,所述錐形罩的大端和小端分別指錐形罩開口面積較大的一端和開口面積較小的一端,所述錐形罩的大端 鄰近傳送裝置,其中,所述生石灰消化裝置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生石灰消化 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生石灰消化裝置通過在消化倉上部設置容器,並所述 用於消化的水經過容器後進入所述水分散裝置,從而可以通過所述用於消化 的水進行除塵,與此同時,該用於消化的水被消化倉內的消化所產生的蒸氣 餘熱加熱,升高了該用於消化的水的溫度,該溫度較高的水與冷水相比,可 以促進消化,提高消化效率。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生石灰消化裝置以及生石灰配消器具有消化效率 高、消化餘熱利用充分的優點,適合在在冶金等行業中應用。
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生石灰消化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生石灰消化裝置的示意圖; 圖3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生石灰消化裝置的示意圖; 圖4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生石灰配消器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地描述。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生石灰消化裝置1包括加水管6、水分散裝 置2和消化倉3,所述消化倉3包括進料口 31、出料口 32和揚塵出口 33, 其中,該生石灰消化裝置1還包括容器4,所述容器4與消化倉3的揚塵出 口 33連通,所述加水管6排出的用於消化的水依次經過容器4和水分散裝 置2,進入消化倉3。
另外,如圖l所示,所述容器4優選為頂部敞口、底部密閉的直立筒狀,底部具有閥門5,且在所述容器4的側壁具有開口,所述容器4通過側壁開 口與所述消化倉3的揚塵出口 33連通,加水管6優選位於所述容器4的側 壁開口的上方。由此,消化倉3內的揚塵以及餘熱容易進入到容器4中,除 塵以及餘熱吸收效果好。所述容器4的側壁開口與所述消化倉3的揚塵出口 33可以通過管道7連通。所述管道7的長度以及橫截面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任 意的設定。
優選情況下,如圖2所示,所述容器4的側壁開口的位置高於所述消化 倉3的揚塵出口 33的位置,從而消化倉3內的揚塵以及餘熱更容易進入到 容器4中,除塵以及餘熱吸收效果好,且管道7中不會堆積灰塵。
進一步優選情況下,如圖3所示,所述容器4的側壁的一部分為所述消 化倉3的側壁的一部分。在該優選情況下,可以省略上述管道7,可以簡化 生石灰消化裝置,同時,消化倉3中的揚塵容易進入到容器4中,能提高除 塵效果,另外,來自消化倉3的餘熱容易進入到容器4中,能有效地將來自 消化倉3中的加水管6的水加熱,從而使得消化所產生的餘熱被充分利用。
所述容器4的高度以及橫截面可以根據裝置的大小等進行任意地設定, 所述容器4的高度優選為10-20米,所述容器4的橫截面的形狀沒有特別的 限定,例如可以是圓和多邊形等各種形狀,所述容器4的橫截面的面積優選 為0.1-0.5米2。
優選情況下,所述容器4的側壁開口至所述容器4的底部的最短距離佔 所述容器4的總高度的1/10-1/4,所述加水管6的出水端至所述容器4的頂 部的最短距離為l-2米。所述容器4的側壁開口至所述容器4的底部的最短 距離是指所述開口的最低位置與容器4的底面的垂直距離。所述加水管6的 出水端至所述容器4的頂部的最短距離是指所述加水管6的出水端與由所述 容器4的頂部構成的平面的垂直距離。
另外,為了提高除塵效果以及使得來自加水管的水能夠充分吸收來自消化倉的餘熱,所述加水管6向上傾斜,且所述加水管與水平面的角度為40-50 度。所述加水管6優選為多個,且優選所述多個加水管6沿容器4的周向均 勻分布,且在容器4的軸向上相互錯開。所述容器4的軸向即為容器4的上 下方向。
本實用新型的水分散裝置2可以是現有技術中的任意的水分散裝置,例 如可以是一段管道,該管道上分布有出水孔。
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生石灰配消器包括生石灰消化裝置1、傳送 裝置8和除塵裝置9,所述除塵裝置9包括錐形罩91,所述錐形罩91位於 所述傳送裝置8的上方,所述錐形罩91包括大端和小端,所述錐形罩91的 大端和小端分別指錐形罩91開口面積較大的一端和開口面積較小的一端, 所述錐形罩91的大端鄰近傳送裝置8,其中,所述生石灰消化裝置1為本實 用新型所述的生石灰消化裝置1。
所述生石灰配消器除了所述生石灰消化裝置1之外,其它的結構可以與 現有技術相同。所述除塵裝置9可以使用現有技術中任意的除塵裝置,例如, 如圖4所示,可以在傳送裝置8上設置錐形罩91來收集揚塵,並將揚塵通 過管道92通入到水中來除塵,所述管道92中可以設置風機93。
權利要求1、一種生石灰消化裝置,該裝置包括加水管、水分散裝置和消化倉,所述消化倉包括進料口、出料口和揚塵出口,其特徵在於,該裝置還包括容器,所述容器與所述消化倉的揚塵出口連通,所述加水管排出的用於消化的水依次經過容器和水分散裝置,進入消化倉。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為頂部敞口、 底部密閉的直立筒狀,底部具有閥門,且在所述容器的側壁具有開口,所述 容器通過側壁開口與所述消化倉的揚塵出口連通,加水管位於所述容器的側 壁開口的上方。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的側壁開口的 位置高於所述消化倉的揚塵出口的位置。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的側壁的一部 分為所述消化倉的側壁的一部分。
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的高度為10-20 米,橫截面的面積為0.1-0.5米2。
6、 根據權利要求2-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 的側壁開口至所述容器的底部的最短距離佔所述容器的總高度的1/10-1/4, 所述加水管的出水端至所述容器的頂部的最短距離為1-2米。
7、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水管向上傾斜, 且所述加水管與水平面的角度為40-50度。
8、 根據權利要求2或7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水管為多個, 所述多個加水管沿容器的周向均勻分布,且在容器的軸向上相互錯開。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水分散裝置為一段 管道,該管道上分布有出水孔。
10、 一種生石灰配消器,該配消器包括生石灰消化裝置、傳送裝置和除 塵裝置,所述除塵裝置包括錐形罩,所述錐形罩位於所述傳送裝置的上方, 所述錐形罩包括大端和小端,所述錐形罩的大端和小端分別指錐形罩開口面 積較大的一端和開口面積較小的一端,所述錐形罩的大端鄰近傳送裝置,其 特徵在於,所述生石灰消化裝置為權利要求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生石灰消 化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生石灰消化裝置及生石灰配消器,該生石灰消化裝置包括加水管、水分散裝置和消化倉,所述消化倉包括進料口、出料口和揚塵出口,其中,該裝置還包括容器,所述容器與所述消化倉的揚塵出口連通,所述加水管排出的用於消化的水依次經過容器和水分散裝置,進入消化倉。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生石灰消化裝置以及生石灰配消器具有消化效率高、消化餘熱利用充分的優點,適合在冶金等行業中應用。
文檔編號C04B2/00GK201264969SQ200820115930
公開日2009年7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4日
發明者胡洪天 申請人:攀枝花新鋼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