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連接器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10:01:45 2
專利名稱: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連接器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引導型壓接式HDMI連接器,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連接器結構。
背景技術:
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HDMI)是一種用於傳輸未壓縮數字數據的緊湊型音頻/視頻接口。有五種HDMI連接器類型A、B、C、D和E。類型D是在HDMI 1.4規範中定義的微型連接器,這種微型連接器具有類型A和C的標準的19個引腳,但是縮小了連接器尺寸。類型D的連接器為2. 8mm X 6. 4mm。現有的HDMI D型連接器導線製作方法是組織導線,剝離導線絕緣層,並且通過焊接(soldering)將導線直接連接至連接器頭部的引腳。焊接和熔焊(welding)有時不能形成可靠的電連接。由於HDMI D型的連接器引腳在緊密的間距距離處非常細小,並且HDMI 導線非常小而難以處理,因此在焊接時容易出現問題。例如,焊接所需要的高溫會影響導線的絕緣。由於焊接不穩定,會產生諸如容易短路、開路和中間電路之類的問題。因此,期望的是在HDMI導線小且非常柔軟、連接器頭部小且連接器引腳之間的距離短的HDMI D型連接器中提供高質量、更可靠的連接。
實用新型內容在第一優選方面中,提供了一種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HDMI)連接器結構,所述連接器結構包括上壓接端子和下壓接端子,每個壓接端子都具有一引腳和兩個臂;上導線對齊架和下導線對齊架,所述上導線對齊架和下導線對齊架分別用於將所述上壓接端子和所述下壓接端子垂直地引導到絕緣電纜上;其中所述壓接端子的所述臂在所述壓接端子被壓接時冷焊至所述絕緣電纜內的配線,以便在所述配線與在所述HDMI連接器結構內延伸的內部引腳之間形成電連接,所述內部引腳與所述壓接端子電連接。所述上壓接端子和所述下壓接端子可以布置成兩行。所述導線對齊架可以由塑料製成。所述結構可以進一步包括金屬殼體,所述殼體中具有容納空間,所述殼體具有寬後端和位於該殼體的前端的細長插頭部。所述結構可以進一步包括上內部殼體和下內部殼體,每個內部殼體都包括用於確保所述配線與所述內部引腳之間的電連接的鎖閂。所述兩個臂可以以從大約96°到大約105°的角操作地連接至所述引腳。所述兩個臂可以優選地以99. 43°操作地連接至所述引腳。對於所述上壓接端子來說可以有10到M個壓接端子,對於所述下壓接端子來說可以有10到M個壓接端子。
3[0016]優選地,對於所述上壓接端子來說可以有20個壓接端子,對於所述下壓接端子來說可以有20個壓接端子。
現在將參照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在附圖中圖1是從上方觀察的HDMI連接器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HDMI連接器結構的前視圖;圖3是HDMI連接器結構的後視圖;圖3A是HDMI連接器結構的後剖視圖;圖4是HDMI連接器結構的頂視圖;圖5是HDMI連接器結構的仰視圖;圖6是HDMI連接器結構的側視圖。圖7是穿入導線對齊架的孔口內的壓接端子的結構的頂視圖;圖8是從上方觀察的壓接端子和從壓接端子以99. 43°延伸的引腳的形狀的立體圖;圖9是穿入導線對齊架並且與電纜的銅導線進行電接觸的壓接端子的結構的立體圖;圖10是從上方觀察的與電纜的銅導線進行電接觸的壓接端子的結構的立體圖, 其中沒有示出導線對齊架;圖11是從上方觀察的HDMI連接器結構的分解視圖;以及圖12是壓接端子已經與電纜的銅導線進行電接觸之後導線對齊架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提供了 HDMI連接器結構10。HDMI連接器結構10總體上包括上壓接端子70和下壓接端子70A以及上導線對齊架60和下導線對齊架60A。對於上壓接端子70來說可以有10到M個壓接端子,對於下壓接端子70A來說可以有M個壓接端子,優選地,對於壓接端子70、70A來說都有20個壓接端子。每個壓接端子70具有兩個臂72、73和一引腳71。導線對齊架60、60A將上壓接端子70和下壓接端子70A分別垂直地引導到絕緣電纜80、80A內。壓接端子70、70A的臂72、73在壓接端子70、70A被壓接時被冷焊至絕緣電纜80、80A內的配線90,以便在配線90與在HDMI連接器結構10內延伸的內部引腳40、40A 之間提供電連接。內部引腳40、40A與壓接端子70、70A電連接。導線對齊架60、60A可以由塑料製成,並且具有與壓接端子70、70A的引腳數量對應的多個垂直孔。所述垂直孔穿過導線對齊架60、60A。轉到圖8,壓接端子70的臂72、73延伸到導線對齊架60的相應孔口內。導線對齊架60的孔口布置成兩行,並且均勻地間隔開。在壓接端子70的另一側是引腳71。在兩個臂72、73之間是朝向封閉端74延伸的空隙。空隙的寬度為使得該空隙使電纜80、80A能夠被捕獲在臂72、73之間。將電纜80、80A推向封閉端74的附加力使得電纜80、80A的絕緣部 95被刺穿而在壓接端子70和電纜80、80A內的銅導線90之間形成電接觸。通常,使用半自動壓接工具將壓接端子70壓接至絕緣的銅導線。分叉部以從大約96°到大約105° (優選99. 43° )的角連接至引腳71。壓接端子70的分叉部通過增加壓接端子70和銅導線90 之間的接觸表面面積而改善了電連接的可靠性。因此,壓接端子70使得銅導線90和內部引腳40之間能夠進行電連接。在典型的HDMI D型連接器中,具有19個沿著HDMI連接器的縱向軸線延伸的內部引腳40、40A。壓接端子70的引腳71是平面型引腳,並且尺寸大小能夠維持與相應的內部引腳40、40A良好的電接觸。這種類型的連接過程通常用於絕緣置換連接器(insulation-displacement connector),這種連接器強制選擇性地變尖銳的連接器刀片72、73穿過絕緣部95,從而迴避了在電連接之前剝離絕緣部95的電纜80、80A。連接器刀片72、73冷焊至銅導線90,從而形成高度可靠的氣密連接。轉到圖11,設置了中空金屬外部殼體20。連接器30插入該外部殼體20內。具有彼此疊置的兩組特徵上半部和下半部。上半部具有在連接器30內延伸的內部引腳40。內部引腳40的位置和導線對齊架70的位置相對於內部殼體50是固定的。導線對齊架60位於內部殼體50的遠端,其用於垂直地引導壓接端子70的引腳71以確保與銅線90的可靠的電連接並防止損壞引腳71。下半部具有在連接器30內延伸的內部引腳40A。內部引腳 40A的位置相對於內部殼體50A是固定的。導線對齊架60A位於內部殼體50的遠端,其用於垂直地引導壓接端子70A的引腳71,以確保與銅線90的可靠的電連接並防止損壞引腳 71。轉到圖12,壓接端子70A刺穿電纜80A的絕緣部95以與電纜80A內的銅導線90 形成電接觸。壓接端子70A的引腳在導線對齊架60內與內部導體90電接觸。銅導線90 與連接器30內的內部引腳40、40A進行電接觸並由一體地形成在內部50、50A上的鎖閂51、 51A固定。本領域技術人員應意識到,在不脫離所寬泛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或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述的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變和/或修改。因而,當前的實施方式應該被認為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性而不是限制性的。
權利要求1.一種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連接器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器結構包括上壓接端子和下壓接端子,每個壓接端子都具有一引腳和兩個臂;上導線對齊架和下導線對齊架,所述上導線對齊架和下導線對齊架分別用於將所述上壓接端子和所述下壓接端子垂直地引導到絕緣電纜上;其中所述壓接端子的所述臂在所述壓接端子被壓接時冷焊至所述絕緣電纜內的配線, 以便在所述配線與在所述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連接器結構內延伸的內部引腳之間形成電連接,所述內部引腳與所述壓接端子電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上壓接端子和所述下壓接端子布置成兩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導線對齊架由塑料製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結構進一步包括金屬殼體,所述殼體中具有容納空間,所述殼體具有寬後端和位於該殼體的前端的細長插頭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結構還包括上內部殼體和下內部殼體,每個內部殼體都包括用於確保所述配線與所述內部引腳之間的電連接的鎖閂。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臂以從大約96°到大約105°的角操作地連接至所述引腳。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臂以99.43°操作地連接至所述引腳。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特徵在於,對於所述上壓接端子來說有10到M個壓接端子,對於所述下壓接端子來說有10到M個壓接端子。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結構,其特徵在於,對於所述上壓接端子來說有20個壓接端子,對於所述下壓接端子來說有20個壓接端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HDMI)連接器結構,所述連接器結構包括上壓接端子(70)和下壓接端子(70A),每個壓接端子(70,70A)都具有一引腳(71)和兩個臂(72,73);上導線對齊架(60)和下導線對齊架(60A),所述上導線對齊架和下導線對齊架用於將所述上壓接端子(70)和所述下壓接端子(70A)分別垂直地引導到絕緣電纜(80,80A)上;其中所述壓接端子(70,70A)的所述臂(71)在所述壓接端子(70,70A)被壓接時冷焊至所述絕緣電纜(80,80A)內的配線(90),以便在所述配線(90)與在所述HDMI連接器結構(10)內延伸的內部引腳(40,40A)之間形成電連接,所述內部引腳(40,40A)與所述壓接端子(70,70A)電連接。
文檔編號H01R4/18GK202259789SQ20112029784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6日
發明者李柄權, 梁健強 申請人:匯聚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