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早春養殖閹雞方法與流程
2023-09-17 16:18:45 5
本發明涉及一種養殖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早春養殖閹雞方法。
背景技術:
閹雞是指將體內的睪丸摘除後的公雞。2o日齡-40天齡閹割的叫細閹,2月齡~4月齡閹割的叫大閹。閹割後的公雞在飼養過程中性情變得溫順、育肥快、毛色鮮亮、體態美觀、肉質鮮嫩,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深受本地及廣東等外地客商的歡迎,故廣西很多地方有養殖閹雞的傳統習慣。要獲得優質的閹雞,多數要養夠近一年時間,為趕在春節期間上市,閹雞的養殖多從早春就開始,而我區南方的早春天氣以連續低溫陰雨天氣、空氣溼度大、太陽光照少、氣溫持續偏低並逐漸回升為特點,各種病原微生物易於繁殖。無論是細閹或是大閹,在此天氣條件下解決好保溫、通風透氣、防止雞舍過度潮溼、預防閹割前後呼吸道等疾病感染及創口感染、提高養殖成活率,保證正常生長發育是技術的關鍵。若在飼養管理過程中處理不當便會生病,甚至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方法簡單,成本低廉,閹雞生長快、存活率高、無汙染、抵抗能力強,增加了養殖效益的養殖方法。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早春養殖閹雞方法,包括如下技術要點:養雞場址應選擇在有道路通到雞場、水源充足、取接電距離較近且遠離村莊和交通要道等有利於防疫的野外場所;雛雞在進入育雛室後,首先要飲水,然後開食,雛雞人舍1h一2h後用足夠的飲水器供飲水;進雛前1周將育雛舍維修好或用透光的塑料薄膜圍四周;供暖設施用直徑約60cm,高約90cm的圓形鐵油桶橫放在育雛室中間位置;雛雞調節體溫的機能尚不完善,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是有效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必須嚴格控制好。
進一步,所述養雞場址應選擇在有道路通到雞場、水源充足、取接電距離較近且遠離村莊和交通要道等有利於防疫的野外場所的具體技術要點如下:
養雞場址應選擇在有道路通到雞場、水源充足、取接電距離較近且遠離村莊和交通要道等有利於防疫的野外場所,以地勢高燥、排水方便、環境幽靜、有遮陰小樹、砂質土壤的果園或林場,背風向陽的南坡尤佳,雞舍建設可以建成磚木瓦結構、四周通風的房舍,也可以因地制宜建簡易的竹木框架、水泥瓦或者塑料布作頂棚、棚高2米~2.5米的簡易雞舍,四周要便於用塑料布遮攔保暖,防風防雨,地面鋪一層水泥砂防止地下水向上滲,便於除糞清潔衛生消毒。雞舍大小根據飼養量多少而定,一般按20隻/m~30隻/m計,用於夜間棲息和避風躲雨。
進一步,所述雛雞在進入育雛室後,首先要飲水,然後開食,雛雞人舍1h一2h後用足夠的飲水器供飲水的具體要點如下:
雛雞在進入育雛室後,首先要飲水,然後開食,雛雞人舍1h一2h後用足夠的飲水器供飲水,實踐中建議按下列方式供給雛雞飲水:雛雞1周內在飲水中加入適量的黃芪多糖和阿莫西林、環丙沙星等抗菌藥,每日1次~2次,每次1h~2h,要求水溫與室溫接近,可用涼水在溫室裡預熱來解決,做到24h不問斷供水,開食應用邊高2cm、直徑在60cm-80cm的淺竹篾蓋,選用質量較好的全價小雞料,讓雛雞自由採食,由於1周內的雛雞覓食能力差,
雛雞啄食時雞嘴與竹篾蓋碰擊產生的聲響有利於刺激整群雛雞的早開食,均勻採食,從出殼到毛幹,飲水,開食,這個過程應越早越好,一般不能晚於36h,1周後可改用料槽,仍採用自由採食,直至整個育雛期。
進一步,所述進雛前1周將育雛舍維修好或用透光的塑料薄膜圍四周具體技術要點如下:
進雛前1周將育雛舍維修好或用透光的塑料薄膜圍四周,用有利於潮溼空氣往上逸出的棉質窗簾布做頂部,高約1.6米方便飼養人員在裡面操作的空問,為便於室溫控制,育雛室空間不宜太大,3日齡一5日齡雛雞以100隻/m為宜,以後逐漸擴大,育雛室準備好後先用甲醛燻蒸消毒,然後用消毒藥液再噴霧徹底消毒。
進一步,所述供暖設施用直徑約60cm,高約90cm的圓形鐵油桶橫放在育雛室中間位置具體技術要點如下:
供暖設施用直徑約60cm,高約90cm的圓形鐵油桶橫放在育雛室中間位置,油桶的一端做成一個20cm×30cm可以開關的門,另一端開一個直徑約14cm的圓孔與一根長3m~4m的鐵管作為煙囪相連接延伸至舍外,燃料在油桶內燃燒產生的熱量經油桶壁和鐵管壁絕大部分輻射在育雛舍內,能迅速提升育雛舍內溫度,取得良好的保溫效果,產生的廢氣經鐵管排出舍外,在進雛前1天進行預熱試溫,使室內溫度達到32~35℃。
進一步,所述雛雞調節體溫的機能尚不完善,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是有效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必須嚴格控制好具體技術要點如下:
雛雞調節體溫的機能尚不完善,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是有效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必須嚴格控制好,第1周育雛室內溫度應保持32~35℃,隨著雛雞日齡的增加,育雛溫度適時下降,下降的幅度視雛雞表現靈活掌握,
育雛溫度是否適宜,不但要看溫度計,更重要的是要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和活動規律。溫度適宜時,雛雞活潑好動,叫聲輕快,食慾旺盛,飲水正常,睡時伸頭舒腿,雞群疏散,不擠壓;溫度低時,聚集在熱源周圍,食慾差,羽毛蓬亂,發出唧唧的叫聲,雛雞行動遲緩,擁擠打堆,時間稍長即可造成大批壓死現象;溫度過高,雛雞遠離熱源,張嘴抬頭,煩躁不安,飲水量顯著增加;
適宜的光照可促進雛雞採食、飲水和運動,有利於雛雞的生長發育,達到快速增重的目的,在生產實踐中,一般結合人工補充光照的方法,利用白
熾燈供光的的原則:前3天全天24h光照,第3天起至2周齡則每天15h光照,以後逐漸降低光照時間,過渡到自然光,防止雞過分活動或發生啄癖,光照強度第一周尤為重要,能讓雛雞熟悉料槽、水槽和舍內環境,在第一周時用60w~ioow的燈泡,第二周起換用25w的燈泡就可以了。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方法簡單,成本低廉,閹雞生長快、肉質好,增加了養殖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徵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於解釋本發明,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的範圍。
一種早春養殖閹雞方法,包括如下技術要點:養雞場址應選擇在有道路通到雞場、水源充足、取接電距離較近且遠離村莊和交通要道等有利於防疫的野外場所;雛雞在進入育雛室後,首先要飲水,然後開食,雛雞人舍1h一2h後用足夠的飲水器供飲水;進雛前1周將育雛舍維修好或用透光的塑料薄膜圍四周;供暖設施用直徑約60cm,高約90cm的圓形鐵油桶橫放在育雛室中間位置;雛雞調節體溫的機能尚不完善,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是有效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必須嚴格控制好。
實施例1:
養雞場址應選擇在有道路通到雞場、水源充足、取接電距離較近且遠離村莊和交通要道等有利於防疫的野外場所,以地勢高燥、排水方便、環境幽靜、有遮陰小樹、砂質土壤的果園或林場,背風向陽的南坡尤佳,雞舍建設可以建成磚木瓦結構、四周通風的房舍,也可以因地制宜建簡易的竹木框架、水泥瓦或者塑料布作頂棚、棚高2米~2.5米的簡易雞舍,四周要便於用塑料布遮攔保暖,防風防雨,地面鋪一層水泥砂防止地下水向上滲,便於除糞清潔衛生消毒。雞舍大小根據飼養量多少而定,一般按20隻/m~30隻/m計,用於夜間棲息和避風躲雨。
實施例2:
雛雞在進入育雛室後,首先要飲水,然後開食,雛雞人舍1h一2h後用足夠的飲水器供飲水,實踐中建議按下列方式供給雛雞飲水:雛雞1周內在飲水中加入適量的黃芪多糖和阿莫西林、環丙沙星等抗菌藥,每日1次~2次,每次1h~2h,要求水溫與室溫接近,可用涼水在溫室裡預熱來解決,做到24h不問斷供水,開食應用邊高2cm、直徑在60cm-80cm的淺竹篾蓋,選用質量較好的全價小雞料,讓雛雞自由採食,由於1周內的雛雞覓食能力差,
雛雞啄食時雞嘴與竹篾蓋碰擊產生的聲響有利於刺激整群雛雞的早開食,均勻採食。從出殼到毛幹,飲水,開食,這個過程應越早越好,一般不能晚於36h,1周後可改用料槽,仍採用自由採食,直至整個育雛期。
實施例3:
進雛前1周將育雛舍維修好或用透光的塑料薄膜圍四周,用有利於潮溼空氣往上逸出的棉質窗簾布做頂部,高約1.6米方便飼養人員在裡面操作的空問,為便於室溫控制,育雛室空間不宜太大,3日齡一5日齡雛雞以100隻/m為宜,以後逐漸擴大,育雛室準備好後先用甲醛燻蒸消毒,然後用消毒藥液再噴霧徹底消毒。
實施例4:
供暖設施用直徑約60cm,高約90cm的圓形鐵油桶橫放在育雛室中間位置,油桶的一端做成一個20cm×30cm可以開關的門,另一端開一個直徑約14cm的圓孔與一根長3m~4m的鐵管作為煙囪相連接延伸至舍外,燃料在油桶內燃燒產生的熱量經油桶壁和鐵管壁絕大部分輻射在育雛舍內,能迅速提升育雛舍內溫度,取得良好的保溫效果,產生的廢氣經鐵管排出舍外,在進雛前1天進行預熱試溫,使室內溫度達到32~35℃。
實施例5:
雛雞調節體溫的機能尚不完善,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是有效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必須嚴格控制好,第1周育雛室內溫度應保持32~35℃,隨著雛雞日齡的增加,育雛溫度適時下降,下降的幅度視雛雞表現靈活掌握,
育雛溫度是否適宜,不但要看溫度計,更重要的是要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和活動規律。溫度適宜時,雛雞活潑好動,叫聲輕快,食慾旺盛,飲水正常,睡時伸頭舒腿,雞群疏散,不擠壓;溫度低時,聚集在熱源周圍,食慾差,羽毛蓬亂,發出唧唧的叫聲,雛雞行動遲緩,擁擠打堆,時間稍長即可造成大批壓死現象;溫度過高,雛雞遠離熱源,張嘴抬頭,煩躁不安,飲水量顯著增加;
適宜的光照可促進雛雞採食、飲水和運動,有利於雛雞的生長發育,達到快速增重的目的,在生產實踐中,一般結合人工補充光照的方法,利用白
熾燈供光的的原則:前3天全天24h光照,第3天起至2周齡則每天15h光照,以後逐漸降低光照時間,過渡到自然光,防止雞過分活動或發生啄癖,光照強度第一周尤為重要,能讓雛雞熟悉料槽、水槽和舍內環境,在第一周時用60w~ioow的燈泡,第二周起換用25w的燈泡就可以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