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的製作方法
2023-08-22 22:14:01 4
專利名稱:把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通訊設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把手。
背景技術:
[0002]在通訊設備中,插箱的集成度越來越高,為了提高利用空間以及便於維護,插箱內部逐漸轉向模塊化設計,比如電源模塊、風扇模塊等等。隨著通訊系統處理的信號量的不斷增加,為滿足需要,越來越多的高密度且多針腳的連接器與母板進行連接,並且在安裝維護過程中,需要頻繁的對這些接口模塊進行插拔操作。[0003]隨著設備小型化的發展,插箱內部的模塊集成度也越來越高,模塊上能夠安裝把手的空間非常有限,普遍採用的松不脫螺釘鎖緊,把手插拔的方式,佔用較多空間,很難滿足目前小型化模塊的需求。[0004]針對相關技術中的上述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實用新型內容[0005]針對相關技術中,現有的插箱內部模塊的把手安裝方案佔用較多空間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把手,以至少解決上述問題。[000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把手,包括用於對通信設備中的待插拔模塊進行插拔操作的提手;卡勾結構,與提手連接,用於將提手固定在待插拔模塊上;解鎖部,與卡勾結構連接,其中,在對待插拔模塊進行插拔操作,按壓解鎖部時,解鎖部通過帶動卡勾結構使提手脫離待插拔模塊。[0007]上述把手還包括轉軸,用於將卡勾結構過盈配合固定在提手上,用於在解鎖部被按下時,將卡勾結構以轉軸為支點進行旋轉,將卡勾結構移位至與待插拔模塊分離;彈簧, 固定於卡勾結構與把手上,其中,在解鎖部被按壓時,經由彈簧將卡勾結構壓至與待插拔模塊分離;在解鎖部被鬆開後,經由彈簧將解鎖部自動彈回至初始位置,以使卡勾結構返回至解鎖前狀態。[0008]上述解鎖部為正反對稱的波浪狀結構。[0009]上述卡勾結構上設置有第一固定柱,與彈簧的一端連接;提手上設置有第二固定柱,與彈簧的另一端連接,並與第一固定柱相配合,將彈簧固定於卡勾結構與提手上。[0010]上述卡勾結構上設置有第一裝配孔,提手上設置有第二裝配孔;上述轉軸過盈穿過第一裝配孔和第二裝配孔。[0011]上述提手設置有空槽,卡勾結構在空槽內移位至與待插拔模塊分離。[0012]上述空槽上設置有第一限位槽,用於使卡勾結構在自由狀態時為水平狀態。[0013]上述空槽上設置有第二限位槽,用於限定卡勾結構在解鎖部通過帶動卡勾結構使提手脫離待插拔模塊時的旋轉角度。[0014]通過本實用新型,採用設計一種新型的包括提手、卡勾結構、彈簧和轉軸的把手的方案,解決了相關技術中現有的插箱內部模塊的把手安裝方案佔用較多空間等技術問題,3從而節省了操作空間,方便了對集成度高,空間緊湊的模塊的插拔操作。
[0015]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 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0016]圖I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爆炸示意圖;[0017]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018]圖3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解鎖部在鎖緊時的狀態示意圖;[0019]圖4a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卡勾的主視圖[0020]圖4b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卡勾的俯視圖[0021]圖5a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提手的主視圖[0022]圖5b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提手的仰視圖[0023]圖6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使用中的解鎖示意圖;[0024]圖7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正裝配使用示意圖;[0025]圖8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反裝配使用示意圖;[0026]圖9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在插箱中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文中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0028]實施例I[0029]圖I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爆炸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I和圖2所示,該把手包括提手20、卡勾結構10、解鎖部15 (如圖4a所示)。其中,提手20,用於對通信設備中的待插拔模塊進行插拔操作;卡勾結構 10,與提手20連接,用於將提手20固定在待插拔模塊上;解鎖部15,與卡勾結構10連接, 其中,在對待插拔模塊進行插拔操作,按壓解鎖部15時,解鎖部15通過帶動卡勾結構10使提手20脫離待插拔模塊。[0030]通過上述結構特徵,簡化了把手的結構,節省了操作空間,特別適用於集成度高, 空間緊湊的模塊,比如風扇模塊,電源模塊等。[0031]如圖2所示,上述把手包括轉軸30,用於將卡勾結構10過盈配合固定在提手20 上,用於在解鎖部15被按下時,將卡勾結構10以轉軸30為支點進行旋轉,將卡勾結構10移位至與待插拔模塊分離;彈簧40,固定於卡勾結構10與提手20的開槽中,其中,在解鎖部 15被按壓時,經由彈簧40將卡勾結構10壓至與待插拔模塊分離;在解鎖部15被鬆開後,經由彈簧40將解鎖部15自動彈回至初始位置,以使卡勾結構10返回至解鎖前狀態。其中, 解鎖部15在鎖緊時的狀態可以參見圖3所示。[0032]如圖I所示,上述解鎖部15為正反對稱的波浪狀結構。[0033]如圖3、4b和5b所示,卡勾結構10上設置有第一固定柱14 (如圖4b所示),與彈簧40的一端連接;提手20上設置有第二固定柱22 (如圖5b所示),與彈簧40的另一端連4接,並與第一固定柱14相配合,將彈簧40固定於卡勾結構10與提手20上。[0034]此時,如圖2所示,在卡勾結構10上設置有第一裝配孔11,提手20上設置有第二裝配孔21,轉軸30過盈穿過第一裝配孔11和所述第二裝配孔21,以便將卡勾結構10過盈配合固定在提手20上。[0035]上述提手20和上述卡勾結構10的位置關係有多種,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上述提手20設置有空槽,上述卡勾結構10的一部分容納於空槽(圖中未示出), 其中,上述卡勾結構10在空槽內移位至與待插拔模塊分離。[0036]上述空槽上設置有第一限位槽25,用於使卡勾結構10在自由狀態時為水平狀態。 上述空槽上設置有第二限位槽26,用於限定卡勾結構10在解鎖部15通過帶動卡勾結構10 使提手20脫離待插拔模塊時的旋轉角度。[0037]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實施例,以下結合相關附圖和實施例2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提供一種帶鎖緊功能,且可以當作拉手進行插拔的把手。該把手具有較高的強度,外形獨特,結構簡單,同時具有較好的手感和外觀,最重要的是把手可以正反兩種使用狀態,都具有良好的外觀和手感。以下實施例的主要設計思路在於一種帶鎖緊功能的把手,包括提手、卡勾、彈簧和轉軸。卡勾通過轉軸過盈配合固定在提手上,彈簧固定在卡勾與轉軸的開槽裡。提手上有螺紋孔和定位柱,並且端面有沉孔,這樣該把手即可以通過沉頭螺釘裝配在外殼上,也可以用組合螺釘固定。[0038]本實施例的把手包括[0039]卡勾10 (即卡勾結構10),包括鎖緊的卡槽12,解鎖的凸臺15 (參見圖4a),該凸臺設有波浪形狀的凹起部分,增加把手的手感;同時其對稱的結構,既增強了外觀,也兼顧了把手在正反使用時,都有不錯的手感。彈簧固定槽13 (參見圖4b)、彈簧固定柱14 (參見圖4b)和裝配孔11 (如圖2所示),用來與轉軸30、提手20 —起裝配。當卡勾10與提手20 通過轉軸30裝配好後,可以通過轉軸30進行旋轉。提手20上有限位槽25,這樣把手在自由狀態時,確保了卡勾10保持初始時的水平狀態。解鎖時,卡勾10以轉軸30為支點進行旋轉,直到卡勾10上的端面16與提手的槽26接觸,對卡勾10的轉動起到限位作用,從而轉動停止,達到解鎖的目的。[0040]提手20,結構上包括2個螺紋孔23,定位柱24,彈簧固定柱22,與卡勾10的裝配孔21,卡勾10自由狀態時的限位槽25,卡勾轉動時的限位槽26,整個提手20稜角分明,外形簡潔。[0041]轉軸30,結構上包括尾部的滾花部分,與把手裝配時可以確保過盈配合。[0042]彈簧40,根據實際使用的手感和舒適度,來確定彈簧40的彈性係數。[0043]本實施例的把手的裝配與工作步驟如下[0044]如圖2和5b所示,卡勾10通過轉軸30與提手20的過盈配合進行裝配,彈簧40穿過彈簧固定柱14和彈簧固定柱22,卡緊在彈簧固定槽13上;提手20上的限位槽25確保了卡勾初始時的水平狀態,並且也保證了卡勾10隻有一個運動方向,即向下的解鎖方向。提手20上的限位槽26確保了卡勾10在轉動時的最大轉動角度。[0045]如圖5a和圖5b所示,根據提手20上的螺紋孔23和定位柱24裝配在模塊上,模塊拔出時,通過凸臺15進行解鎖後(解鎖狀態參見圖6所示),再進行模塊的插拔。[0046]手握該把手的方向保持一致條件下,調轉其裝配方向(見圖7、圖8示意圖),該把手都有良好的解鎖手感。[0047]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把手90將待插拔模塊92安裝於插箱91中。[0048]從以上實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實現了以下有益效果[004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把手,簡化了把手的設計,用一種簡單的結構實現鎖緊和插拔功能。不同於常規安裝在面板上的把手形式,特別適用於集成度高,空間緊湊的模土夾,比如風扇模塊,電源模塊等。[0050]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 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ー種把手,其特徵在於,包括 用於對通信設備中的待插拔模塊進行插拔操作的提手; 卡勾結構,與所述提手連接,用於將所述提手固定在所述待插拔模塊上; 解鎖部,與所述卡勾結構連接,其中,在對所述待插拔模塊進行插拔操作,按壓所述解鎖部時,所述解鎖部通過帶動所述卡勾結構使所述提手脫離所述待插拔模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把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轉軸,用於將所述卡勾結構過盈配合固定在所述提手上,用於在所述解鎖部被按下吋,將所述卡勾結構以所述轉軸為支點進行旋轉,將所述卡勾結構移位至與所述待插拔模塊分離; 彈簧,固定於所述卡勾結構與所述把手上,其中,在所述解鎖部被按壓時,經由所述彈簧將所述卡勾結構壓至與所述待插拔模塊分離;在所述解鎖部被鬆開後,經由所述彈簧將所述解鎖部自動彈回至初始位置,以使所述卡勾結構返回至解鎖前狀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其特徵在於,所述解鎖部為正反対稱的波浪狀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所述卡勾結構上設置有第一固定柱,與所述彈簧的一端連接;所述提手上設置有第二固定柱,與所述彈簧的另一端連接,並與所述第一固定柱相配合,將所述彈簧固定於所述卡勾結構與所述提手上。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所述卡勾結構上設置有第一裝配孔,所述提手上設置有第二裝配孔;所述轉軸過盈穿過所述第一裝配孔和所述第二裝配孔。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任一項所述的把手,其特徵在於,所述提手設置有空槽,所述卡勾結構在所述空槽內移位至與所述待插拔模塊分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其特徵在於,所述空槽上設置有第一限位槽,用於使所述卡勾結構在自由狀態時為水平狀態。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其特徵在於,所述空槽上設置有第二限位槽,用於限定所述卡勾結構在所述解鎖部通過帶動所述卡勾結構使所述提手脫離所述待插拔模塊時的旋轉角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把手,包括用於對通信設備中的待插拔模塊進行插拔操作的提手;卡勾結構,與提手連接,用於將提手固定在待插拔模塊上;解鎖部,與卡勾結構連接,其中,在對待插拔模塊進行插拔操作,按壓解鎖部時,解鎖部通過帶動卡勾結構使提手脫離待插拔模塊。採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術方案,解決了相關技術中現有的插箱內部模塊的把手安裝方案佔用較多空間等技術問題,從而節省了操作空間,方便了對集成度高,空間緊湊的模塊的插拔操作。
文檔編號H05K7/14GK202818828SQ20122036543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6日
發明者馬飛, 馬濤, 王明哲 申請人: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