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板裝置及具備擋板裝置的冰箱的製作方法
2023-12-02 13:49:26 1
專利名稱:擋板裝置及具備擋板裝置的冰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擋板裝置及具備擋板裝置的冰箱。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以下結構具有冷藏溫度帶的儲藏室和冷凍溫度帶的儲藏室並將通過冷卻器換熱後的冷氣利用送風單元向各儲藏室送風的所謂冷氣強制循環方式的冰箱為了控制流向各儲藏室的冷氣流量,具備包括兩個開口、並通過電動機等驅動源使該開口各自具備的開閉體(例如擋板(baffle)或者擋板(flap))動作的開閉式擋板裝置(風門裝置)、即所謂「雙擋板(twin damper) 」 (也稱作「雙重擋板(double damper) 」 ),對該擋板裝置的兩個開閉體進行開閉控制。作為有關擋板裝置的現有技術,已知有如下所示的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 3445723號公報)以及專利文獻2(日本特許第3814576號公報)中記載的技術。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如下結構將兩個驅動開閉擋板的驅動齒輪分別作為間歇齒輪,將它們同軸重疊配置。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如下結構進行一系列的關閉動作,從第一擋板和第二擋板雙方分別為全開的狀態使電動機在關閉第一擋板的方向上旋轉時,只有第一擋板關閉,進一步使電動機旋轉時,只有第二擋板關閉,使電動機反轉時,第一擋板打開,進一步使電動機反轉時,第二擋板成為打開狀態。即、用「第一擋板/第二擋板」的形式表示開閉動作為「開/開」 「閉/開」 「閉/閉」 「開/閉」 「開/開」。但是,上述專利文獻1以及專利文獻2記載的擋板裝置在從打開雙方開口的全開狀態轉移到雙方均關閉的全閉狀態的情況下,只能依次關閉一方的開口。因此,存在雙方開口從全開到全閉的時間很長的問題。
發明內容
於是,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通過縮短兩個開閉體的動作時間,並提高兩個開閉體的位置精度,從而得到一種節能性能得以提高的冰箱。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擋板裝置的特徵在於,具備具有第一開口的第一框架和具有第二開口的第二框架;分別開閉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的四邊形的第一開閉體及第二開閉體;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與所述第二框架之間且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使其分別繞第一驅動軸及第二驅動軸旋轉的驅動單元,所述第一驅動軸設在所述第一開閉體的一邊側,所述第二驅動軸設在與所述第一開閉體的所述一邊側相對的另一邊側。而且,本發明的擋板裝置的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閉體繞所述第一驅動軸在第一旋轉方向上被驅動打開,並且在第二旋轉方向上被驅動關閉,所述第二開閉體繞所述第二驅動軸在所述第二旋轉方向上被驅動打開,並且在所述第一旋轉方向上被驅動關閉。而且,本發明的擋板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
4體雙方的模式,以使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均從打開狀態成為關閉狀態。而且,本發明的擋板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第一模式,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以便從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關閉的狀態打開所述第一開口 ;第二模式,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雙方,以便關閉所述第一開口,打開所述第二開口 ;第三模式,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以便在所述第二開口打開狀態下打開所述第一開口 ;以及第四模式,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雙方,以使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均從打開狀態成為關閉狀態。而且,本發明的擋板裝置的特徵在於,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雙方的模式是以使該第一開閉體或者該第二開閉體任一方的驅動結束後另一方的驅動結束的方式關閉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而且,本發明的擋板裝置的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在最大打開狀態與關閉狀態之間分別以打開角度為銳角的狀態待機。而且,本發明的擋板裝置的特徵在於,所述驅動單元進行正反轉驅動,具備將該驅動單元的驅動力分別傳遞給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的第一驅動傳遞單元及第二驅動傳遞單元,所述第一驅動傳遞單元在所述驅動單元正轉期間使所述第一開閉體進行打開動作後進行關閉動作,在反轉期間進行打開動作後進行關閉動作,所述第二驅動傳遞單元在所述驅動單元正轉期間使所述第二開閉體不進行動作地待機規定時間後進行打開動作,在反轉期間使所述第二開閉體不進行動作地待機規定時間後進行關閉動作。而且,本發明的擋板裝置的特徵在於,具備連接所述驅動單元、所述第一驅動傳遞單元、以及所述第二驅動傳遞單元的從動齒輪,所述第一驅動傳遞單元包括具備偏心的支軸的曲軸齒輪、與所述第一開閉體連接並具備與旋轉中心偏心的支軸的臂、以及連接所述臂的支軸和所述曲軸齒輪的支軸的連接棒,通過與所述從動齒輪嚙合並旋轉來傳遞驅動力,所述第二驅動傳遞單元具備在規定角度範圍內空轉而在該規定角度範圍之外與所述從動齒輪抵接並旋轉的第一部分齒輪、以及與所述第二開閉體連接並且在規定角度範圍與所述第一部分齒輪嚙合並旋轉從而傳遞驅動力的第二部分齒輪。而且,本發明的擋板裝置的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驅動軸及所述第二驅動軸配置在相對於所述從動齒輪彼此相對的位置,所述第一開閉體的打開方向與所述第二開閉體的打開方向互為反向。而且,本發明的擋板裝置的特徵在於,所述臂具備加力單元,所述第一開閉體具備與所述加力單元抵接的抵接部,在所述第一開閉體的旋轉中心、所述臂的支軸以及所述曲軸齒輪的支軸大致呈直線的情況下,所述加力單元與所述抵接部抵接,繞所述第一開閉體的旋轉中心產生使所述臂旋轉的旋轉力矩。另外,本發明的冰箱的特徵在於,具備在冰箱主體內劃分形成並分別收放食品的多個儲藏室;與對所述多個儲藏室進行冷卻的冷氣進行換熱的冷卻器;設有所述冷卻器的冷卻器收放室;將通過所述冷卻器進行換熱後的冷氣輸送到所述多個儲藏室的送風機;分別向所述多個儲藏室輸送冷氣的第一送風通道及第二送風通道;以及控制向所述第一送風通道及所述第二送風通道的送風的擋板裝置,該擋板裝置具備具有向所述第一送風通道輸送冷氣的第一開口的第一框架和具有向所述第二送風通道輸送冷氣的第二開口的第二框架;分別開閉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的第一開閉體及第二開閉體;以及設在所述第一框架與所述第二框架之間並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的驅動單元,所述第一驅動軸設在所述第一開閉體的一邊側,所述第二驅動軸設在與所述第一開閉體的所述一邊側相對的另一邊側。本發明的效果如下。根據本發明,通過縮短兩個開閉體的動作時間,並提高兩個開閉體的位置精度,能夠得到一種節能性能得以提高的冰箱。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冰箱的正面外形圖。圖2是沿圖1中X-X線的剖視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冰箱的箱內結構的主視圖。圖4是圖2的主要部分放大說明圖。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擋板裝置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擋板裝置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圖7是沿圖5中Y-Y線的剖視圖。圖8是與圖5相同方向觀察到的局部透視圖。圖9是沿圖5中箭頭T方向觀察到的全閉時的局部透視圖。圖10是沿圖5中箭頭T方向觀察到的全開時的局部透視圖。圖11是沿圖5中U-U線的剖視圖。圖12是沿圖5中V-V線的剖視圖。圖13是沿圖11中Z-Z線的剖視圖。圖14是沿圖10中W-W線的剖視圖。圖15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擋板裝置中空轉齒輪和間歇齒輪的位置關係的概要圖。圖16a是表示現有擋板裝置動作的動作圖。圖16b是圖16a的現有擋板裝置的時間圖。圖16c是圖16a的現有擋板裝置的狀態表圖。圖17a是表示本發明提供的雙擋板的動作的動作圖。圖17b是關於圖17a的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擋板裝置的時間圖。圖17c是關於圖17a的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擋板裝置的狀態表圖。圖18a是表示本發明變形例的雙擋板的動作的動作圖。圖18b是關於圖18a的本發明變形例的擋板裝置的時間圖。圖18c是關於圖18a的本發明變形例的擋板裝置的狀態表圖。圖19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表示閉/閉狀態。圖20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圖2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表示開/閉狀態。圖2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
圖23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表示半開/半開狀態。圖M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圖25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圖沈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表示閉/開狀態。圖27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圖觀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表示開/開狀態。圖四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圖30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圖3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表示半開/半開狀態。圖3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表示第二開閉體先行封閉的狀態。圖33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擋板裝置的驅動單元動作的模式圖,表示閉/閉狀態。圖34是表示冰箱的壓縮機停止時的動作步驟的時間圖。圖35是本發明其他實施例的擋板裝置沿圖5的箭頭T方向觀察到的全開時的局部透視圖。圖36是表示本發明其他實施例的擋板裝置中不存在彈性部件情況下的曲軸齒輪和曲臂的動作的局部說明圖。圖37是表示本發明其他實施例的擋板裝置中設置有彈性部件情況下的曲軸齒輪和曲臂的動作的局部說明圖。圖38是表示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冰箱的箱內結構的主視圖。圖中1-冰箱,2-冷藏室(冷藏溫度帶室),2d-冷卻室,3-製冰室(冷凍溫度帶室), 4-上層冷凍室(冷凍溫度帶室),5-下層冷凍室(冷凍溫度帶室),6-蔬菜室(冷藏溫度帶室),20_第一擋板裝置(雙擋板),50-第二擋板裝置,60-驅動單元,60b-第一軸孔,60c-第二軸孔,61a-第一驅動軸,61b-第二驅動軸,6 -第一開口,6 -第二開口,63a-第一框架, 63b-第二框架,64a-第一開閉體,64b-第二開閉體,65a-第一支軸,6 -第二支軸,66a_第一接觸部,66b-第二接觸部,70-電動機,71-輸出軸,72-小齒輪,73-空轉齒輪,74-空轉齒輪支點,75-輸出齒輪,7k、79e-嵌合軸,76-間歇齒輪,77-曲軸齒輪,78-曲軸齒輪支點, 79-曲臂,80-連接棒,81-突起。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冰箱的整體結構)圖1是本實施方式的冰箱的正面外形圖。圖2是表示冰箱的箱內結構的沿圖1的X-X線的縱向剖視圖。圖3是表示冰箱的箱內結構的主視圖。圖4是圖2的主要部分放大說明圖,是表示冷氣通道和吹出口的配置等的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冰箱1從上方起具有冷藏室2、製冰室3及上層冷凍室 4、下層冷凍室5、蔬菜室6。作為一個例子,冷藏室2以及蔬菜室6是大約3 5°C的冷藏溫度帶的儲藏室。另外,製冰室3、上層冷凍室4以及下層冷凍室5是大約-18°C的冷凍溫度帶的儲藏室。另外,冷藏室2中設有冷卻室2d。冷卻室2d是大約1°C的溫度帶的儲藏室。冷藏室2在前方側具備左右分開的對開式(所謂法蘭西式)的冷藏室門h、2b,製冰室3、上層冷凍室4、下層冷凍室5、蔬菜室6分別具備抽屜式的製冰室門3a、上層冷凍室門4a、下層冷凍室門5a、蔬菜室門6a。另外,冰箱1具備分別檢測上述各儲藏室所設門的開閉狀態的門傳感器(未圖示)、在判斷各門為敞開的狀態持續規定時間例如持續1分鐘以上的情況下對使用者進行告知的報警器(未圖示)、進行冷藏室2的溫度設定和上層冷凍室4和下層冷凍室5的溫度設定的溫度設定器(未圖示)等。如圖2所示,冰箱1的箱外和箱內利用通過在內箱IOa和外箱IOb之間填充泡沫絕熱材料(泡沫聚氨酯)形成的絕熱箱體10隔開。另外,冰箱1的絕熱箱體10安裝有多個真空絕熱材料36。冰箱內利用上絕熱隔壁28將冷藏室2、上層冷凍室4和製冰室3 (參照圖1,在圖 2中製冰室3未圖示)隔開,利用下絕熱隔壁四將下層冷凍室5及蔬菜室6隔開。在冷藏室門2a、2b的箱內側具備多個門兜32 (參照圖1、圖2)。另外,冷藏室2設有多個擱板37。冷藏室2利用擱板37在縱向上劃分形成多個儲藏空間,並且在最下層的儲藏空間內設有冷卻室2d。如圖2所示,上層冷凍室4和下層冷凍室5及蔬菜室6分別與各儲藏室的前方所配備的門一體設有收放容器:3b、4bjb、6b。而且,通過將手放在製冰室門3a、上層冷凍室門 4a、下層冷凍室門fe以及蔬菜室門6a各自未圖示的拉手部並向跟前側拉出而拉出收放容器 3b、4b、5b、6b。另外,冷卻室2d設有開閉前方開口的冷卻室門(未圖示)。而且,在打開冷藏室門2a、2b的狀態下,通過將手放在冷卻室門的拉手部(未圖示)並向跟前側拉出冷卻室門而拉出冷卻室2d的收放容器。如圖2以及圖3所示,冷卻器7設置在下層冷凍室5的大致背部所配備的冷卻器收放室8內。另外,在冷卻器收放室8內冷卻器7的上方設置有送風機9。通過冷卻器7進行換熱後被冷卻的空氣(以下將通過冷卻器7進行換熱後的低溫空氣稱為「冷氣」)利用送風機9經冷藏室送風通道11、蔬菜室送風通道25、上層冷凍室送風通道12、下層冷凍室送風通道13及未圖示的製冰室送風通道分別被送到冷藏室2、蔬菜室6、上層冷凍室4、下層冷凍室5、製冰室3的各儲藏室。向各儲藏室的送風通過第一擋板裝置20和第二擋板裝置50 的開閉進行控制。這裡,第一擋板裝置20是具備兩個開口部的所謂雙擋板裝置。第一開口 20a是控制向冷藏室送風通道11的送風的結構,第二開口 20b是控制向蔬菜室送風通道25的送風的結構。順便說明,如圖3中虛線所示,通往冷藏室2、製冰室3、上層冷凍室4、下層冷凍室5及蔬菜室6的各送風通道設在冰箱1的各室的背面側。具體地說,在第一擋板裝置20的第一開口 20a為打開狀態、第二擋板裝置50為關閉狀態時,冷氣經冷藏室送風通道11從多層設置的吹出口 2C送到冷藏室2。在第一擋板裝置20的第二開口 20b為打開狀態、第二擋板裝置50為關閉狀態時, 冷氣經蔬菜室送風通道25從吹出口 6c送到蔬菜室6。而且,對冷藏室2進行冷卻後的冷氣從設在冷藏室2的下部的返回口加經過冷藏室返回通道16返回到冷卻器收放室8的從正面觀察時的右側下部。另外,來自蔬菜室6的返回空氣從返回口 6d經過蔬菜室返回通道6e返回冷卻器收放室8的下部。在第二擋板裝置50為打開狀態時,通過冷卻器7進行換熱後的冷氣利用箱內送風機9經過未圖示的製冰室送風通道和上層冷凍室送風通道12,從吹出口 3c、k被分別輸送到製冰室3和上層冷凍室4。另外,經過下層冷凍室送風通道13從吹出口 5c被輸送到下層冷凍室5。因此,所述第二擋板裝置50安裝在後述的送風機罩56部的上方,使前述的向製冰室3的送風變得容易。另外,對上層冷凍室4、下層冷凍室5、製冰室3進行冷卻後的冷氣通過設在下層冷凍室5的裡面側下方的冷凍室返回口 17返回到冷卻器收放室8。而且,在圖4中,由分隔部件討形成吹出口 3c、4c、5c。該分隔部件M劃分冷凍室 4、製冰室3以及下層冷凍室5、冷卻器收放室8。標記55是安裝有箱內送風機9的送風機支撐部件。該送風機支撐部件55設在冷卻器收放室8和分隔部件M之間並劃分空間。送風機9安裝在該送風機支撐部件55上。56是送風機罩,覆蓋送風機9的前面。 該送風機罩56和分隔部件M之間形成有製冰室送風通道(未圖示)、上層冷凍室送風通道 12以及下層冷凍室送風通道13。另外,在該送風機罩56的上部形成有設有上述第二擋板裝置50的吹出口 56a。另外,該送風機罩56具有覆蓋送風機9的前面的整流部56b。整流部56b具有與送風機9相對的中央附近向送風機9側突出的形狀。由此,對吹出的冷氣引起的湍流進行整流,能夠在提高冷卻效率的同時,防止噪音等的發生。另外,送風機罩56在與分隔部件M之間形成用於將由送風機9吹出的冷氣向吹出口 3c、4c、5c等引導的上層冷凍室送風通道12及下層冷凍室送風通道13的後壁。並且,送風機罩56還起到將送風機9吹出的冷氣輸送到第一擋板裝置20側的作用。即如圖4所示,未流入設在送風機罩56部的第二擋板裝置50側的剩餘冷氣經冷藏室通道15流向第一擋板裝置20側。於是,在將經過了冷卻器7的冷氣向冷凍溫度帶室(上層冷凍室4、下層冷凍室5 以及製冰室幻和冷藏溫度帶室(冷藏室2以及蔬菜室6)雙方的儲藏室進行輸送的情況下, 大部分的冷氣被送到第二擋板裝置50側,剩餘的極少冷氣被送到該冷藏室通道15側。並且,在只有第一擋板裝置20的第一開口 20a開口的情況下,引導到冷藏室通道 15的冷氣被引導到冷藏室送風通道11。在只有第二開口 20b開口的情況下,被引導到蔬菜室送風通道25。在第一開口 20a和第二開口 20b雙方開口的情況下,被引導到冷藏室送風通道11和蔬菜室送風通道25雙方。另外,第一擋板裝置20的第二開口 20b也可以不是引導到蔬菜室送風通道25而是引導到冷卻室2d的結構。在該種結構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溫度切換,使冷卻室2d為低於通常的冷卻溫度帶(大約1°C )的冰溫帶(大約-1°C )。也就是說,通過像將水分多的食品等不希望冷凍的食品保存在冷卻溫度帶、將肉和魚等希望冷凍儲藏的食品保存在冰溫帶那樣,形成為使用者能夠選擇儲藏溫度帶的結構,能夠根據食品進行適材適溫的保存。並且,上述第一擋板裝置20如圖4所示安裝在冷藏室2的後部。另外,在冷卻器7的下方設置有除霜加熱器22,為了防止除霜水向除霜加熱器22 滴下,在除霜加熱器22的上方設有上部罩53。附著在冷卻器7及其周邊的冷卻器收放室8的壁上的霜通過除霜(融化)而產生的除霜水流入冷卻器收放室8的下部所配備的水承接部23後,通過排水管27到達後述的機械室19所配備的蒸發盤21,利用後述的壓縮機M以及冷凝器(未圖示)的發熱而蒸發。另外,從正面觀察時,在冷卻器7的右上部具備安裝在冷卻器7上的冷卻器溫度傳感器35,在冷藏室2具備冷藏室溫度傳感器33,在下層冷凍室5具備冷凍室溫度傳感器34, 分別檢測冷卻器7的溫度(以下稱為「冷卻器溫度」)、冷藏室2的溫度(以下稱為「冷藏室溫度」)、下層冷凍室5的溫度(以下稱為「冷凍室溫度」)。再有,冰箱1具備檢測箱外溫溼度環境(外部空氣溫度、外部空氣溼度)的未圖示的外部空氣溫度傳感器和外部空氣溼度傳感器。而且,也可以在蔬菜室6配置蔬菜室溫度傳感器33a。在絕熱箱體10的下部背面側設有機械室19,在機械室19收放有壓縮機M及未圖示的冷凝器,利用未圖示的箱外送風機對冷凝器的熱進行除熱。順便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製冷劑使用異丁烷,使用少量製冷劑,製冷劑封入量大約為80g。在冰箱1的頂壁上表面側配置有搭載了 CPU、ROM或RAM等存儲器、接口電路等的控制基板31。控制基板31與上述的外部空氣溫度傳感器、外部空氣溼度傳感器、冷卻器溫度傳感器35、冷藏室溫度傳感器33、冷凍室溫度傳感器34、分別檢測各儲藏室門的開閉狀態的上述的門傳感器、設在冷藏室2內壁上的未圖示的溫度設定器、設在下層冷凍室5內壁上的未圖示的溫度設定器等連接。而且,利用預先搭載於上述ROM中的程序進行壓縮機M 的開/關和轉速的控制、分別驅動第一擋板裝置20及第二擋板裝置50的後述各驅動電動機的控制、箱內送風機9的開/關和旋轉速度控制、上述箱外送風機的開/關和旋轉速度等的控制、上述的告知門敞開狀態的報警器的開/關等的控制。接著,在第一擋板裝置20為關閉狀態、並且第二擋板裝置50為打開狀態下,只對冷凍溫度帶室(製冰室3、上層冷凍室4及下層冷凍室幻進行冷卻的情況下,經製冰室送風通道輸送到製冰室3的冷氣以及經上層冷凍室送風通道12 (參照圖2)輸送到上層冷凍室 4的冷氣下降到下層冷凍室5。而且,與經下層冷凍室送風通道13(參照圖2、輸送到下層冷凍室5的冷氣一起如同圖4中箭頭C所示的冷凍室返回空氣那樣流動。也就是說,經由下層冷凍室5的背面下部配備的冷凍室返回口 17從冷卻器收放室8的下部前方流入冷卻器收放室8,與在冷卻器配管7a內安裝多個散熱片而構成的冷卻器7進行換熱。順便說明,冷凍室返回口 17的橫向寬度尺寸是與冷卻器7的寬度尺寸大致相同的橫向寬度。另一方面,在第一擋板裝置20為打開狀態、並且第二擋板裝置50為關閉狀態下, 只進行冷藏溫度帶室(冷藏室或者蔬菜室6)的冷卻的情況下,來自冷藏室2的返回冷氣如
10同圖3中箭頭D所示的冷藏室返回空氣那樣,經冷藏室返回通道16從冷卻器收放室8的側方下部流入冷卻器收放室8,與冷卻器7進行換熱。並且,經由第一擋板裝置20的第二開口 20b對蔬菜室6進行冷卻後的冷氣如圖4 所示的那樣,經返回口 6d(參照圖4)流入冷卻器收放室8的下部,但是風量與在冷凍溫度帶室循環的風量和在冷藏室2循環的風量相比較少。如上所述,是通過分別適當開閉第一擋板裝置20以及第二擋板裝置50來切換冰箱1內冷氣的結構。(擋板裝置的結構)接下來,使用圖5至圖7,對第一擋板裝置20 (雙擋板裝置)的結構和動作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圖5是表示第一擋板裝置20結構的一個例子的立體圖。圖6是從紙面的背面方向觀察圖5所得到的附圖。圖7是沿圖5中Y-Y方向的剖視圖第一擋板裝置20具有形成有第一開口 6 的第一框架63a、和形成有第二開口 62b的第二框架63b。第一開口 6 和第二開口 62b為橫寬的長方形開口,以大致位於同一平面的方式分別形成並配置於第一框架63a以及第二框架63b。並且,第一框架63a以及第二框架6 例如為樹脂製作。第一框架63a和第二框架63b之間配置有驅動單元60。驅動單元60收放在盒體 60a內,是相比第一框架63a以及第二框架6 各自的高度更為突出的形態,具備電動機和減速齒輪等驅動系統。而且,在驅動單元60的與第一框架63a相接一側設有第一驅動軸 61a,在驅動單元60的與第二框架6 相接一側設有第二驅動軸61b,分別輸出來自驅動單元60的驅動力。並且,即便是在盒體60a與第一框架63a或者第二框架6 至少任一方一體構成的情況下,只要為上述形狀,則沒有特別限定。第一開閉體6 的一端連接在第一驅動軸61a上,繞軸旋轉自如。第一開閉體6 的另一端被設在第一框架63a上的第一支軸6 支撐。另外,第一開閉體6 與第一框架 63a的第一開口 6 相對設置,是通過第一開閉體64a的旋轉來開閉第一開口 6 的結構。 也就是說,第一開閉體6 繞連接第一驅動軸61a與第一支軸65a的旋轉軸搖動自如,並且所述旋轉軸沿著第一開閉體64a的長度方向一邊大致平行地配置在該一邊的附近。另外,第一開閉體6 具備樹脂制的板狀第一開閉板640a、和在第一開閉板640a 的一面上由泡沫聚氨酯和泡沫聚乙烯等柔軟的材料成型的密封部件即第一密封部件641a。第二開閉體64b與第一開閉體6 基本結構相同。具體地講,第二開閉體64b的一端連接在第二驅動軸61b上,繞軸旋轉自如。第二開閉體64b的另一端被設在第二框架 63b上的第二支軸6 支撐。另外,第二開閉體64b與第二框架63b的第二開口 62b相對設置,是通過第二開閉體64b的旋轉來開閉第二開口 62b的結構。也就是說,第二開閉體64b 繞連接第二驅動軸61b與第二支軸65b的旋轉軸擺動自如,並且所述旋轉軸沿著第二開閉體64b的長度方向一邊大致平行地配置在該一邊的附近。第一開閉體6 的旋轉軸和第二開閉體64b的旋轉軸以相互在延長線上不交叉的位置關係設置。也就是說,第一驅動軸61a和第二驅動軸61b分別設置在收放有驅動單元 60的盒體60a的一側面和另一側面。而且,在設有第一驅動軸61a的第一開閉體64a的長度方向一邊相對的另一邊側設有第二驅動軸61b。也就是說,第一驅動軸61a和第二驅動軸 61b軸心偏移地相對配置。
圖5至圖7表示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封閉的狀態。第一框架63a上設有沿著第一開口 6 的內周向第一開閉體6 側突出的第一接觸部66a。而且,第一開閉體6 在關閉位置上,柔軟的第一密封部件641a與第一接觸部66a產生彈性變形程度地接觸。由此,控制冷氣通過第一開口 6 流動。使電動機旋轉時,第一開閉體6 通過第一驅動軸61a在箭頭方向(參照圖5、圖7)旋轉大約90°,第一開閉體處於由64a』表示的打開位置,通過第一開閉體6 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做旋轉動作,從而成為在打開位置可以使冷氣通過第一開口 62a、在關閉位置阻止冷氣的流動進行封閉的結構。第二開閉體64b也屬於同樣結構,省略其詳細說明。(驅動單元的結構)接下來,使用圖8至圖15說明驅動單元60的結構的一個例子。圖8至圖10為將驅動單元60的結構作為透視圖表示的概要立體圖。圖8為與圖 5方向相同的立體圖,圖9和圖10表示從圖5的T方向觀察的立體圖。另外,圖9為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皆封閉的狀態,圖10為皆敞開的狀態。圖11為沿圖5中U-U線的剖視圖,圖12為沿圖5中V-V線的剖視圖。圖13為沿圖11中Z-Z線的剖視圖,圖14為沿圖10中W-W線的剖視圖。圖15為表示空轉齒輪73和間歇齒輪76的位置關係的說明圖。驅動單元60收放在盒體60a內。驅動單元60內置有電動機70。電動機70的輸出軸71上設有小齒輪72,隨著電動機70的驅動旋轉並輸出轉矩。空轉齒輪73為軸支承的減速齒輪,繞空轉齒輪支點74旋轉自如。在空轉齒輪73的外周具備與小齒輪嚙合的齒輪 73a,對來自小齒輪72的轉矩進行減速並傳遞。曲軸齒輪77被軸支承,繞曲軸齒輪支點78旋轉自如,在曲軸齒輪77的外周具備與空轉齒輪73嚙合的齒輪77a,從空轉齒輪73接受旋轉轉矩並旋轉。曲軸齒輪銷77b與曲軸齒輪支點78偏心設置。曲臂79繞第一驅動軸61a旋轉自如。並且,在驅動單元60設有第一軸孔60b (參照圖14),曲臂79被軸支承,繞第一軸孔60b旋轉自如。第一驅動軸61a與第一開閉體6 嵌合,第一開閉體64a(第一開閉板640a、密封部件641a)和曲臂79連接,作為一體旋轉。 也就是說,第一開閉體6 繞該第一開閉體64a的長度方向的驅動軸(第一開閉體64a的一端被第一驅動軸61a軸支承,另一端被框架63的第一支軸6 軸支承的驅動軸)驅動。曲臂79的位於與第一驅動軸61a相反側的另一端形成為圓柱狀的嵌合軸79c。嵌合軸79c旋轉自如地嵌合在從驅動單元60延伸出的圓筒狀的軸承部85。由此,曲臂79成為兩端由第一軸孔60b和軸承部85旋轉自如地支撐的結構。曲臂79上設置有曲臂銷79a,曲臂銷79a與第一驅動軸61a偏心。連接棒80的一端80a與曲軸齒輪銷77b旋轉自如地嵌合,另一端80b與曲臂銷79a旋轉自如地嵌合。也就是說,成為如下結構曲軸齒輪77旋轉時,通過連接棒80導致曲臂銷79a擺動,通過曲臂 79導致第一開閉體6 開閉。間歇齒輪76被軸支承,繞與空轉齒輪73同軸的空轉齒輪支點74旋轉自如,從空轉齒輪73接受旋轉轉矩並旋轉。使用圖15對空轉齒輪73和間歇齒輪76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空轉齒輪73的面向部分間歇齒輪76的一側中,在以旋轉中心為中心除去角度θ 1的範圍內設有扇形的突起73b。
在間歇齒輪76的一部分上,例如只在間歇齒輪76以90°旋轉的範圍設有第一部分齒輪76b。間歇齒輪76的第一部分齒輪76b以外的部分上設有形成為圓柱形的圓柱部 76c。該圓柱部76c的外徑與第一部分齒輪76b的齒輪前端部的直徑相同。在設有第一部分齒輪76b —側的角度θ 2的範圍內設有扇形的突起76d。這裡,扇形的突起76d嵌合在空轉齒輪73的未設置突起73b的θ 1的範圍內。而且,使Θ1> Θ2,使空轉齒輪73在一個方向上旋轉,在突起7 的一個端面73bl與間歇齒輪76的突起76d的一個端面76dl抵接後,間歇齒輪76與空轉齒輪73同步旋轉。並且在之後,在使空轉齒輪73向相反方向旋轉的情況下,在角度(θ 1-θ 2)的範圍內,扇形的突起 76d與空轉齒輪73的突起7 不發生接觸。由此,彼此空轉,只有空轉齒輪73旋轉。而且, 間歇齒輪76的突起76d的另一個端面76d2與空轉齒輪73的突起73b的另一個端面73 接觸後,間歇齒輪76與空轉齒輪73同步旋轉。也就是說,間歇齒輪76為如下結構在空轉齒輪73向一個方向旋轉(θ 1- θ 2)期間,停止之後同步旋轉;空轉齒輪向另一方向旋轉時,也在旋轉(Θ1-Θ2)期間,停止之後同步旋轉。如圖8、圖11以及圖13所示,空轉齒輪73的接近盒體60a的內側壁面的面上設有扇形的凹部73c,在盒體60a的內側壁面上設有向內部方向突出的突起81。而且,通過在扇形凹部73c的內側與突起81嵌合,能夠將空轉齒輪73的旋轉角度範圍限制在規定的角度 θ 3。接下來,如圖13所示,輸出齒輪75被軸支承,繞第二驅動軸61b旋轉自如。輸出齒輪75的一端與設在驅動單元60的第二軸孔60c旋轉自如地嵌合。第二驅動軸61b與第二開閉體64b嵌合,第二開閉體64b (第二開閉板640b、密封部件641b)和輸出齒輪75連接, 作為一體旋轉。也就是說,第二開閉體64b繞該第二開閉體64b的長度方向的驅動軸(第二開閉體64b的一端被第二驅動軸61b軸支承,另一端被框架63的第二支軸6 軸支承的驅動軸)驅動。輸出齒輪75的位於與第二驅動軸61b相反側的另一端形成為圓柱狀的嵌合軸 75e。嵌合軸7 旋轉自如地嵌合在從驅動單元60延伸出的圓筒狀的軸承部84。由此,輸出齒輪75成為兩端由第二軸孔60c和軸承部84旋轉自如地支撐的結構。在輸出齒輪75的一部分設有第二部分齒輪75b,第二部分齒輪75b與設在間歇齒輪76的一部分上的部分齒輪76b嚙合。輸出齒輪75與間歇齒輪76聯動而只旋轉例如 90°。在輸出齒輪75的隔著部分齒輪75b的兩側,設有圓弧狀的第一擋塊75c和第二擋塊 75d。輸出齒輪75的第一擋塊75c和第二擋塊75d是如下位置關係的圓弧形狀第二開閉體64b在打開位置及關閉位置時與間歇齒輪76的圓柱部76c相互接觸。通過輸出齒輪75 以部分齒輪75b的嚙合範圍的大致90°進行旋轉,從而與輸出齒輪75連接的第二開閉體 64b進行旋轉並開閉,之後,第一擋塊75c或第二擋塊75d與間歇齒輪76的圓柱部76c接觸,旋轉被限制。如圖3或圖4所示,第一擋板裝置20設在冷藏室送風通道11的內部。因此,要求驅動單元60實現小型化,尤其希望減小旋轉軸方向的厚度,縮小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相互間隔地來配置。如上所述,在使電動機70旋轉時,空轉齒輪73通過曲軸齒輪 77、連接棒80、曲臂79驅動第一開閉體6 繞第一驅動軸61a旋轉,即為所謂曲軸機構。同時,空轉齒輪73為如下結構通過間歇齒輪76、輸出齒輪75驅動第二開閉體64b繞第二驅動軸61b旋轉,是通過部分齒輪的嚙合而被驅動的所謂間歇齒輪機構。這裡,如果希望將第一驅動軸61a和第二驅動軸61b同軸配置,則必須將曲軸機構和間歇齒輪機構不相互幹擾地在旋轉軸方向上縱向重疊安裝。這樣,收放驅動單元60的盒體60a在旋轉軸方向上厚度增加,因此不適宜。於是,優選將曲軸機構和間歇齒輪機構橫向並排配置,來謀求驅動單元60的薄型化。為此,如圖9至圖12所示,第一驅動軸61a和第二驅動軸61b設置在相互之間隔著空轉齒輪73相對的位置。並且將曲軸齒輪77和輸出齒輪75配置在相對於空轉齒輪73 基本相對的位置。在曲軸齒輪77和輸出齒輪75之間配置電動機70,使小齒輪72和空轉齒輪73嚙合。並且,構成曲軸機構的連接棒80和曲臂79相互橫向並排配置,並不和與空轉齒輪73同軸旋轉的間歇齒輪76和電動機70發生幹擾。也就是說,第一開閉體64a以及第二開閉體64b配置成繞各自的旋轉軸(第一驅動軸61a和第二驅動軸61b)驅動,使第一開閉體64a的旋轉軸和第二開閉體64b的旋轉軸相對,即異軸配置,而非同心軸。由此,本實施方式中實現了驅動單元60的薄型化。如圖13、圖14所示,驅動單元60的厚度基本等同於電動機70和小齒輪72的厚度之和。並且,進行差異性配置,使得在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均關閉的狀態下,距第一開閉體6 的第一驅動軸61a最遠側的邊在第二驅動軸61b的附近,距第二開閉體64b的第二驅動軸61b最遠側的邊在第一驅動軸61a的附近。並且,如果使相互之間打開方向相反,則在第一開閉體64a以及第二開閉體64b關閉的狀態下,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隔著驅動單元60配置在相互之間基本在同一平面內。根據該結構,容易安裝, 且適合於小型化。並且,曲臂79和輸出齒輪75繞互不相同的軸旋轉自如地軸支承而非同軸。與此同時,一端與設在驅動單元60的第一軸孔60b嵌合,另一端與圓筒狀的軸承部85嵌合。也就是說,是如下結構兩端可被支撐,因此很少鬆動,高精度地被支撐並旋轉。因此,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都以良好的旋轉精度被支撐,能夠提高密封性,並且能夠抑制使開閉體大型化情況下的彎曲變形等,因此適宜。(雙擋板的動作)接下來,針對本實施方式涉及的開閉兩個開口的第一擋板裝置20即雙擋板的動作,與現有技術進行比較並說明。圖16表示現有技術中涉及的雙擋板的動作,圖16a為動作圖,圖16b為時間圖,圖 16c為狀態表,將一系列的動作以不同的形式來表示。首先,針對圖16a的動作圖的觀看方法進行說明。雙擋板中設置的兩個開閉體具有閉/閉、開/閉、開/開、閉/開四種狀態,以該順序進行一系列的動作。由於一系列的動作結束後返回到最初的狀態,因此出於方便,將該動作考慮為360°的一個旋轉動作,可以視為通過90°的動作來實現向各種狀態的移動的旋轉動作。並且,該角度僅僅是出於方便, 因此並非用來表示作為實體的任一齒輪和電動機以該角度進行旋轉,也並非表示各動作的動作量彼此相等。將一系列動作在以第一開閉體A的開閉狀態作為X軸、以第二開閉體B的開閉狀態作為Y軸的二維坐標圖的第一象限中進行表示。如果將關閉狀態作為原點(0,0),且使至
14打開狀態的移動量為1,則只打開第一開閉體A的開/閉狀態的坐標為(1,0),只打開第二開閉體B的閉/開狀態的坐標為(0,1),將雙方打開的開/開狀態的坐標為(1,1),開閉體的狀態可以通過(0,0)、(1,0), (0,1) > (1,1)四個坐標來表示。各坐標的附近為表示開閉體的開閉狀態的示意圖。關於上死點和下四點,將在後面敘述。接下來,圖16b的時間圖表示橫軸作為時間軸顯示0°到360°的動作、每90°進行開閉動作的情形。圖16c的狀態表為將那些開閉狀態以及一系列動作中電動機的正轉和反轉一併顯示的圖表,如果將電動機在一個方向上旋轉到最大限度從而旋轉方向切換的點之一作為上死點、將另一方的點作為下死點,那麼表示的是通過電動機的反覆正轉和反轉來在上死點和下死點之間往返動作的結構。作為現有技術的例如專利文獻2 (日本特許3814576號公報)中記載的第一開閉體和第二開閉體(擋板)的動作如下首先從雙方的擋板全閉的閉/閉狀態(0,0),向打開第一擋板的方向驅動電動機,則成為只有第一擋板敞開的開/閉狀態(1,0)。經由該狀態, 第二擋板也被敞開,成為開/開狀態(1,1)。接下來,使電動機在關閉第一擋板的方向上旋轉,則成為只有第一擋板關閉的閉/開狀態(0,1)。進一步使電動機旋轉,則第二擋板關閉, 成為閉/閉狀態(0,0),返回到最初的狀態。將該動作與圖16a的動作圖相對應。用與X軸或者Y軸平行的箭頭來表現從由閉 /閉狀態(0,0)表示的0°位置、即下死點開始到轉移到下一狀態的一個動作,那麼,很明顯地,一系列的動作為圖示逆時針巡迴一周經歷四種狀態的四個動作。這裡,在圖16a至圖16c表示的現有技術中,在全部動作範圍內第一開閉體和第二開閉體任一方進行敞開動作或者封閉動作,或者是維持全開或者全閉狀態。也就是說,不存在雙方的開閉體同時動作的期間。因此,從雙方全開的上死點狀態到雙方開閉體封閉的下死點狀態進行動作時,需要進行從180°位置到360° (0° )位置的兩個動作,即動作圖中兩個箭頭。接下來,使用圖17a至圖33說明本發明的第一擋板裝置20的動作。圖17a是以與圖16a相同的圖來表示本發明的第一擋板裝置20動作的附圖,圖18a是其變形例。圖19 至圖33是用於說明實現圖17a所示的圖中動作的驅動單元60的一個實施例的一系列動作的模式剖視圖。在圖17a的動作圖中,表示如下的一系列動作從第一開閉體和第二開閉體為閉/ 閉狀態(0,0)成為只有第一開閉體64a敞開的開/閉狀態(1,0),然後,在關閉第一開閉體的同時第二開閉體打開,成為閉/開狀態(0,1),然後,只有第一開閉體64a敞開,成為開/ 開狀態(1,1),然後,雙方開閉體64同時關閉,返回到閉/閉狀態(0,0)。也就是說,用箭頭表示每個動作時,存在與X軸平行的兩個箭頭和朝向對角的兩個箭頭,通過將該四個箭頭連接,能夠將四種開閉狀態作為一系列的動作一筆表示。這裡,朝向對角線的兩個箭頭表示的是第一開閉6 和第二開閉體64b同時進行開閉動作。這裡,從開/開狀態(1,1),雙方的開閉體64同時關閉,一下成為閉/閉狀態(0, 0)。由此,從雙方開閉體全開至全閉,只需要從270°位置到0°位置的一個動作,即一個箭頭的動作,與圖16所示的現有技術相比,只需一半的動作時間。將該動作用圖17b的時間圖來表示的話,0°到360°的一系列的動作為如下動作第一開閉體6 往復兩次開閉,第二開閉體64b間歇地往復一次開閉。90°至180°以及270°至0°的範圍表示雙方開閉體同時動作的同時動作範圍。與圖16a相同,如果將閉 /閉狀態(0,0)作為電動機驅動範圍的下死點,那麼由此進行兩個箭頭動作後的閉/開狀態 (0,1)成為上死點。在本結構中,雙方開閉體的同時動作、亦即箭頭移動到對角後的時刻成為電動機70進行的正轉或者反轉驅動結束的上死點或者下死點。其詳細情況在後面敘述。接下來,針對圖18a至圖18c所示的變形例中圖18a的動作圖與圖17a的動作圖的區別點進行說明。在圖18a中,一系列的動作如下不是從開/開狀態(1,1)沿對角線轉移到閉/閉狀態(0,0),而是只有第一開閉體6 封閉,成為閉/開狀態(0,1),之後沿對角線轉移到開/開狀態(1,0),此時,第一開閉體6 打開的同時,第二開閉體64b關閉,然後,只有第一開閉體6 關閉,成為閉/閉狀態(0,0),然後,雙方的開閉體64同時打開,返回到開/開狀態(1,1)。接下來,使用圖19至圖33,針對進行圖17所示的動作的驅動單元60的動作進行說明。並且,圖19至圖33中,出於進行說明的原因,針對成為其他部件背側的部分也進行了部分重複敘述。另外,在圖示左側的面設有第一開口 6 和第二開口 62b,第一開閉體64a 和第二開閉體64b用粗線進行模式顯示。圖示了開閉體的狀態為在大致垂直的狀態將開口封閉,在大致水平的狀態使開口敞開。圖19與圖12—樣,表示的是驅動單元60使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的雙方開閉體關閉的狀態,即在圖17的圖中為閉/閉狀態(0,0)。曲軸齒輪支點78和曲軸齒輪銷77b以及曲臂銷79a基本位於一條直線上,通過連接棒80繞第一驅動軸61a賦予箭頭方向的轉矩,使第一開閉體6 封閉。設在間歇齒輪76 上的圓柱部76c與輸出齒輪75的第二擋塊75d嵌合,限制輸出齒輪75的旋轉,在箭頭方向上加力,將第二開閉體64b保持在封閉狀態。圖20為從圖19的狀態驅動電動機70使曲軸齒輪77、連接棒80、曲臂79、小齒輪 72、空轉齒輪73分別沿箭頭方向旋轉的狀態,曲臂79繞第一驅動軸61a旋轉,第一開閉體 64a從開口部62離開,開始打開。隨著空轉齒輪73的旋轉,突起7 在從間歇齒輪76的端面76d2離開的方向旋轉。 因此,間歇齒輪76從圖19的狀態不進行旋轉,第二開閉體64b保持封閉狀態。圖21表示與圖20相比進一步在箭頭方向旋轉的位置。在圖21中,隨著曲軸齒輪 77的旋轉,曲臂79進一步擺動,第一開閉體6 繼續進行打開動作。曲軸齒輪銷77b、曲軸齒輪支點78、曲臂銷79a基本在一條直線上,使曲臂79處於拉伸到最大限度的狀態,使第一開閉體6 繞第一驅動軸61a保持在全開位置。也就是說,該圖21所示的狀態為圖17a的圖中的開/閉狀態(1,0)。此時,空轉齒輪73的突起7 在箭頭方向上旋轉,旋轉至與間歇齒輪76的端面76dl接觸的位置。圖22表示與圖21相比進一步在箭頭方向旋轉的位置。隨著電動機70的旋轉,曲軸齒輪77、連接棒80、曲臂79分別向箭頭方向移動,第一開閉體6 繞第一驅動軸61a在關閉方向上旋轉。突起73b與間歇齒輪76的端面76dl接觸,間歇齒輪76與空轉齒輪73 同步旋轉。作為輸出齒輪75 —部分的部分齒輪7 與間歇齒輪76的一部分上設置的部分齒輪76b為即將嚙合前的狀態。圖23表示與圖22相比進一步在箭頭方向旋轉的位置。曲臂79進一步擺動,第一開閉體6 進一步關閉,另一方面,間歇齒輪76通過空轉齒輪73的突起7 導致端面76dl被進一步擠壓並旋轉,部分齒輪76b和輸出齒輪75的部分齒輪7 嚙合,使輸出齒輪75旋轉,使第二開閉體64b繞第二驅動軸61b旋轉並打開,第一開閉體64a以及第二開閉體64b 皆成為打開一半程度的半開狀態。在該狀態下如果停止電動機70,則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可維持半開 /半閉狀態。也就是說,使第一開閉體64a以及第二開閉體64b在第一開口 62a以及第二開口 62b均打開情況下的旋轉角度均為銳角的狀態下待機。另外,第一驅動軸61a以及第二驅動軸61b配置在相互之間相對於從動齒輪(空轉齒輪7 相對的位置,第一開閉體6 的打開方向與第二開閉體64b的打開方向互為反向。這裡,第一開閉體64a以及第二開閉體64b起到作為風向板的功能。因此,考慮到第一開閉體64a的打開方向和第二開閉體64b的打開方向並配置在結構物上,從而能夠在降低通風阻力的同時,有效控制風量以及風向。在圖M中,表示與圖23相比進一步在箭頭方向旋轉的位置,第一開閉體6 為即將關閉前狀態,第二開閉體64b繼續打開動作。在圖25中,曲軸齒輪77進一步旋轉,曲軸齒輪銷77b、曲軸齒輪支點78、曲臂銷 79a基本在一條直線上接近,第一開閉體6 基本上成為全閉的狀態。另一方面,輸出齒輪 75的部分齒輪7 與間歇齒輪76的部分齒輪76b的嚙合結束,完成打開動作,處於全開的位置。進一步,在圖沈的狀態下,曲軸齒輪77進一步旋轉,曲軸齒輪銷77b、曲軸齒輪支點78、曲臂銷79a基本在一條直線上。而且,第一開閉體6 繞第一驅動軸61a保持在全閉位置。輸出齒輪75的第一擋塊75c在與間歇齒輪76的一部分即圓柱部76c嵌合的狀態下進一步旋轉,第二開閉體64b保持為敞開狀態。該圖沈中所示狀態為圖17a圖中的閉/開狀態(0,1)。另外,空轉齒輪73處於在圖示時針方向旋轉到最大限度的位置,將其看作位於圖17a中「上死點」的位置。圖沈中處於「上死點」位置,圖27以後使電動機70的小齒輪72反轉。在圖27中,使電動機70反轉時,曲軸齒輪77的曲軸齒輪銷77b向從第一驅動軸 61a背離的一側移動。曲臂79通過連接棒80和曲臂銷79a沿箭頭方向旋轉,在打開第一開閉體64a的方向上旋轉。由於空轉齒輪73的突起73b向從間歇齒輪76的一個端面76dl 離開的方向旋轉,因此空轉齒輪73和間歇齒輪76空轉,間歇齒輪76以及輸出齒輪75從圖 26所示打開位置不移動,第二開閉體64b保持在打開位置。在圖觀中,使電動機70的小齒輪72進一步旋轉,從而通過空轉齒輪73,曲軸齒輪 77進一步旋轉。而且,曲軸齒輪77、連接棒80、曲臂79移動至與圖21相同的位置,第一開閉體6 繞第一驅動軸61a保持在全開位置。空轉齒輪73的突起7 旋轉,直至與設在間歇齒輪76上的另一端面76d2抵接。在從圖沈至圖觀的狀態下,空轉齒輪73和間歇齒輪 76空轉。間歇齒輪76以及輸出齒輪75從圖沈所示的打開位置不移動,第二開閉體64b保持在打開位置。該圖觀的狀態表示圖17圖中開/開狀態(1,1)。接下來,如圖四所示,使小齒輪72進一步稍作旋轉,曲軸齒輪77、連接棒80、曲臂 79基本保持與圖觀相同的位置,第一開閉體6 基本保持全開狀態。另一方面,由於空轉齒輪73的突起73b與設在間歇齒輪76上的另一端面76d2抵接,因此間歇齒輪76與空轉齒輪73 —同旋轉。而且,間歇齒輪76的部分齒輪76b和輸出齒輪75的部分齒輪7 開始嚙合。進一步使電動機70旋轉,達到圖30的狀態,則曲軸齒輪77、連接棒80、曲臂79沿箭頭方向旋轉,使第一開閉體6 繞第一驅動軸61a在關閉方向上旋轉。間歇齒輪76與輸出齒輪75之間部分齒輪相互嚙合並旋轉,使第二開閉體64b繞第二驅動軸61b向關閉方向轉動。進一步驅動電動機70,達到圖31的狀態,使第一開閉體6 繞第一驅動軸61a繼續關閉動作。另外,第二開閉體64b繞第二驅動軸61b繼續關閉動作。第一開閉體64a以及第二開閉體64b均為開閉途中的半開狀態。但是,在該圖31的狀態下,第二開閉體64b 幾乎為關閉狀態,相對於此,第一開閉體6 為比第二開閉體64b打開程度更大的狀態。然後,達到圖32的狀態,第一開閉體6 進一步繼續關閉動作。另一方面,間歇齒輪76與輸出齒輪75的部分齒輪的嚙合結束,第二開閉體64b為全閉位置。在該圖32的位置,第二開閉體64b已經處於全閉位置,但是第一開閉體6 處於關閉動作的中途狀態。進一步成為圖33的狀態,曲軸齒輪77、連接棒80、曲臂79達到與圖19相同的位置,第一開閉體6 處於全閉位置。在從圖32至圖33的狀態下,空轉齒輪73通過端面76d2 使間歇齒輪76旋轉。輸出齒輪75的第二部分齒輪7 結束了與間歇齒輪76的第一部分齒輪76b的嚙合。另外,輸出齒輪75的第二擋塊75d在與間歇齒輪76的一部分即圓柱部 76c嵌合的狀態下進一步旋轉,第二開閉體64b保持封閉狀態。也就是說,輸出齒輪75從圖32所示關閉位置不移動,第二開閉體64b保持在關閉位置。該圖33的狀態與圖19的狀態相同,在圖17圖中為閉/閉狀態(0,0),並且空轉齒輪 73處於在圖示逆時針方向旋轉到最大限度的圖17中的「下死點」位置。也就是說,通過進行圖19至圖33的動作,能夠進行圖17圖所示從閉/閉、開/閉、閉/開、開/開返回到閉/ 閉狀態的一系列的動作。換言之,具備如下四種模式(1)第一模式,驅動第一開閉體64a, 以便從第一開口 6 及第二開口 62b關閉的狀態打開第一開口 6 ;(2)第二模式,驅動第一開閉體6 及第二開閉體64b雙方,以便關閉第一開口 62a,打開第二開口 6 ; (3)第三模式,驅動第一開閉體64a,以便在第二開口 62b打開狀態下打開第一開口 6 ; (4)第四模式,驅動第一開閉體6 及第二開閉體64b雙方,以使第一開口 6 及第二開口 6 均從打開狀態成為關閉狀態,通過單一的驅動單元來實現這些模式。單一的驅動單元60進行正反轉驅動,具備將驅動單元60的驅動力分別傳遞給第一開閉體6 及第二開閉體64b的第一驅動傳遞單元及第二驅動傳遞單元。第一驅動傳遞單元在驅動單元60正轉期間使第一開閉體6 進行打開動作後進行關閉動作,在反轉期間進行打開動作後進行關閉動作。第二驅動傳遞單元在驅動單元60正轉期間使第二開閉體 64b不進行動作地待機規定時間後進行打開動作,在反轉期間使第二開閉體64b不進行動作地待機規定時間後進行關閉動作。這裡,具備連接驅動單元60、所述第一驅動傳遞單元以及第二驅動傳遞單元的從動齒輪(空轉齒輪73),所述第一驅動傳遞單元具有曲軸齒輪77、曲臂79b、連接曲臂79和曲軸齒輪77的連接棒80,通過與從動齒輪(空轉齒輪73)嚙合並旋轉,來傳遞驅動力。所述第二驅動傳遞單元具備包括在規定角度範圍內空轉而在該規定角度範圍之外與從動齒輪(空轉齒輪73)抵接並旋轉的第一部分齒輪76b的間歇齒輪76、與第二開閉體64b連接並且在規定角度範圍與第一部分齒輪76b嚙合並旋轉從而傳遞驅動力的第二部分齒輪75b。
這裡,在圖32的狀態下,由於第二開閉體64b處於全閉狀態,所以第二密封部件 641b被擠壓向設在第二開口 62b的第二接觸部66b,並產生壓縮變形,從而密封第二開口 62b。由此,電動機70暫時增加用於通過輸出齒輪75和間歇齒輪76、空轉齒輪73來密封第二開閉體64b的大的旋轉轉矩。另外,在圖33所示的狀態下,第一開閉體6 處於全閉狀態,因此第一密封部件 641a被擠壓向設在第一開口 6 的第一接觸部66a,並產生壓縮變形,從而密封開口 62a。 由此,電動機70暫時施加用於通過曲臂79、連接棒80、曲軸齒輪77來密封第一開閉體6 的大的旋轉轉矩。此時,由於第二開閉體64b已經處於全閉狀態,因此間歇齒輪76的圓柱部76c處於與輸出齒輪75的第二擋塊75d嵌合併空轉的狀態,間歇齒輪76上產生的旋轉轉矩小。這裡,在屬於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完全同時關閉結構的情況下,電動機70幾乎同時施加關閉兩個開閉體的大的旋轉轉矩。由此,有必要使用輸出轉矩大的電動機70,從而產生驅動單元60大型化,並且電動機70驅動時的噪音也增大的問題。於是,在本實施例中,屬於在第二開閉體64b全閉後第一開閉體6 隔有時間差地封閉的結構。換言之,驅動第一開閉體64a以及第二開閉體64b雙方的模式是在結束第一開閉體6 或者第二開閉體64b任一方的驅動後結束另一方的驅動,從而關閉第一開口 62a 以及第二開口 62b。也就是說,使電動機70最初完成暫時施加關閉第二開閉體64b的大的旋轉轉矩後的關閉動作。之後,在間歇齒輪76進行空轉的輕負載狀態,施加用於關閉第一開閉體6 的大的旋轉轉矩。由此,不對電動機70同時施加大的旋轉轉矩,電動機70可以為小型,具有不僅驅動單元60小型化,而且還可降低電動機噪音的效果。這裡,圖沈所示的閉/開狀態的「上死點」和圖19或者圖33所示的閉/閉狀態的「下死點」只要在空轉齒輪73的動作範圍的上限和下限的位置即可。任一狀態均為不論動作方向如何,都是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雙方的同時動作結束的時刻。作為用於規定這樣的動作範圍的結構的一個例子,可通過前述參照圖11和圖13的說明,利用扇形凹部73c和突起81將空轉齒輪73的旋轉角度範圍限定為規定的角度θ 3來實現。這裡,在使用步進電動機作為電動機70的情況下,輸入多於使空轉齒輪73的凹部 73a抵接突起81的額外的動作脈衝數作為步進電動機的旋轉角度。步進電動機在額外的動作脈衝期間僅僅是失步,並不旋轉。其後,空轉齒輪73準確地停留在「上死點」或者「下死點」的位置。也就是說,即使沒有位置檢測單元,也能夠準確地確定空轉齒輪73的位置。 將這樣的位置確定動作稱為「預置」。在圖17以及圖18中,如上所說明的那樣,當雙方的開閉體64的同時動作結束的時刻、也就是表示動作的箭頭移動至對角後成為死點。並且,上死點和下死點分別表示位於機構的動作範圍的兩端,並不一定用於特定開閉體的開閉狀態和上下的位置關係。通過如上所述進行動作,第一擋板裝置20進行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 的開閉動作。也就是說,第一開閉體6 繞第一驅動軸61a在第一旋轉方向上被驅動打開, 並且在第二旋轉方向上被驅動關閉。另一方面,第二開閉體64b繞第二驅動軸61b在第二旋轉方向上被驅動打開,並且在第一旋轉方向上被驅動關閉。這樣,第一開閉體64a以及第二開閉體64b通過旋轉來進行開閉動作,開閉動作中的旋轉方向互為反向。接下來,針對只開閉第一開閉體64a的動作進行說明。在圖19至圖21的狀態、即從閉/閉狀態轉移到開/閉狀態後,使電動機70反轉,從圖21經由圖20達到圖19的狀態。 第二開閉體64b保持關閉狀態,只有第一開閉體6 進行開閉動作,從閉/閉狀態經由開/ 閉狀態返回到閉/閉狀態。也就是說,只要重複圖19至圖21的動作,就可以在保持第二開閉體64b關閉的狀態下只重複第一開閉體64a的開閉動作。另外,在圖沈至圖觀的狀態、即從閉/開狀態轉移到開/開狀態後,使電動機70 反轉,則從圖觀經由圖27達到圖沈的狀態。此時,第二開閉體64b保持打開狀態,只有第一開閉體6 進行開閉動作,從開/閉狀態經由開/開狀態返回到開/閉狀態。也就是說, 只要重複圖26至圖觀的動作,就可以在保持第二開閉體64b打開的狀態下只重複第一開閉體64a的開閉動作。這裡,例如圖3或者圖4所示,第一開閉體6 與冷藏室送風通道11連接,第二開閉體64b與蔬菜室送風通道25連接。根據上述結構(圖19至圖21的動作,或者圖沈至圖觀的動作),能夠在保持蔬菜室送風通道25敞開或者封閉狀態下,只開閉冷藏室送風通道11。因此,能夠適當控制流向蔬菜室6和冷藏室2的冷氣風量的平衡,因此適宜。相反,如果為第一開閉體6 與蔬菜室送風通道25連接,而第二開閉體64b與冷藏室送風通道11連接的結構,那麼能夠在保持冷藏室送風通道11敞開或者封閉狀態下,只開閉控制向蔬菜室送風通道25的送風。因此,能夠適當控制流向冷藏室2和蔬菜室6的冷氣風量的平衡,因此適宜。另外,在將第一開閉體6 與冷藏室送風通道11連接,將第二開閉體64b與向冷卻室2d送風的通道(未圖示)連接的情況下,能夠在保持冷藏室送風通道11敞開或者封閉狀態下,只開閉控制向冷卻室送風通道的送風。在該結構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溫度切換,使冷卻室2d為低於通常的冷卻溫度帶 (大約rc)的冰溫帶(大約-rc)。也就是說,通過像將水分多的食品等不希望冷凍的食品保存在冷卻溫度帶、將肉和魚等希望冷凍儲藏的食品保存在冰溫帶那樣,形成為使用者能夠選擇儲藏溫度帶的結構,能夠根據食品進行適材適溫的保存。因此,能夠適當控制流向冷卻室2d和冷藏室2的冷氣風量的平衡,因此適宜。並且,在該結構的情況下,向蔬菜室6送風的結構可以考慮到在蔬菜室送風通道 25設置其他的擋板裝置來控制送風量的結構,或者使來自冷藏室2的返回冷氣流入蔬菜室送風通道25來向蔬菜室6送風的結構。除此之外,只要是能夠實現本發明的目的,發揮相同作用和效果的公知技術,均可進行應用。(壓縮機以及擋板裝置的動作)接下來,使用圖2、圖3以及圖34,針對具備擋板裝置的冰箱中停止壓縮機M時的動作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圖34是表示從進行冷凍室和冷藏室的同時冷卻運轉(以下稱作「FR運轉」)的時刻到停止運轉的送風機9、第一擋板裝置20 (雙擋板)和第二擋板裝置50的開閉狀態、壓縮機M的運轉停止的時間圖。FR運轉中,第一擋板裝置20 (雙擋板)和第二擋板裝置50皆打開。在該狀態下, 使壓縮機M進行運轉,並通過驅動送風機9將利用冷卻器7進行了換熱後的冷氣向冷藏室 2、上層冷凍室4和下層冷凍室5內進行輸送來進行冷卻。通過溫度傳感器34確認到冷藏室2、上層冷凍室4及下層冷凍室5內被充分冷卻後,進行使壓縮機對和送風機9停止的停止動作。此時的步驟為(1)使送風機9停止,(2) 將第一擋板裝置20 (雙擋板)以及第二擋板裝置50鎖閉,C3)使壓縮機M停止。在運轉停止時,如果在使送風機9停止的同時使壓縮機M停止,則在送風機9和壓縮機M皆停止的狀態下使第一擋板裝置20以及第二擋板裝置50從全開狀態動作到全閉狀態。於是,該擋板裝置的動作聲音洩露到冰箱1外,成為噪音。因此,在擋板裝置的動作時間,也就是t (秒)期間,在送風機9已經停止的狀態下,儘管冷氣不被送到上層冷凍室 4、下層冷凍室5以及冷藏室2中任一個,為了消除第二擋板裝置50以及第一擋板裝置20 的動作聲音,只有壓縮機9徒勞地運轉。因此,希望擋板的動作時間儘量短縮。在本實施例的第一擋板裝置20 (雙擋板)中,如參照圖17a的動作圖以及圖觀至圖33的說明,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從開/開狀態雙方關閉,通過一個動作成為閉/閉狀態。由此,在從冷凍室以及冷藏室冷卻運轉到停止運轉時,只使運轉壓縮機M 運轉的時間僅為一個動作的相應時間即可。這與圖16所示的現有技術中從開/開狀態到閉/閉狀態需要兩個動作相應時間相比,能夠縮短1/2的時間。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由於只使壓縮機M徒勞運轉的時間縮短,因此能夠實現節能性高的冰箱。作為一個例子,設一天中從FR運轉的停止動作為20次/每天,擋板從開到閉或者從閉到開的一個動作所需時間為6秒。於是,為了達到只使壓縮機M運轉,如果需要兩個動作,則需要12秒。另一方面,如果需要一個動作,則只需要6秒,壓縮機M的運轉時間每天可縮短20次X6秒=2分鐘。再者,能夠在不提高電動機70的旋轉速度的情況下縮短從全開到全閉的動作時間,因此能夠提供動作噪音低、動作速度快的擋板裝置。再者,由於對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的關閉動作設置時間差,因此能夠降低施加在電動機70上的旋轉轉矩,通過小型的電動機70即可實現,具有在實現驅動單元 60小型化的同時,電動機噪音也降低的效果。再者,如參照圖17以及圖19或者圖33所說明的那樣,本實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擋板裝置20(雙擋板)的閉/閉狀態為圖17中的「下死點」位置。因此,如前述說明的那樣, 通過使電動機70進一步額外旋轉,能夠進行預置動作,由於步進電動機的旋轉位置確定並能夠定位,因此更加適宜。根據本發明,如前述說明的那樣,在圖23或者圖31所示的半開/半閉位置,電動機70停止,能夠維持第一開閉體64a以及第二開閉體64b的位置。這裡,在第二擋板裝置50和第一擋板裝置20皆敞開狀態下使壓縮機M和送風機 9運轉來進行使上層冷凍室4、下層冷凍室5、冷藏室2以及蔬菜室6都被冷卻的冷凍/冷卻運轉的情況下,通過使第一擋板裝置20為半開/半開狀態,能夠改變通過第二擋板裝置50 和第一擋板裝置20的冷氣風量的比例,能夠設定為適當的風量比例。由此,能夠防止冷藏室2的過度冷卻等,提高節能性。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根據本發明,由於第一擋板裝置20從開/開狀態通過一個動作而動作至閉/閉狀態,因此在從冷凍室以及冷藏室冷卻運轉停止時只使壓縮機M運轉的時間被縮短,因此能夠將冰箱1內的食品維持在規定溫度範圍內的同時確保了節能性能,能夠得到可維持食品的儲藏溫度的冰箱。再者,能夠在不提高電動機的旋轉速度的情況下縮短從全開到全閉的動作時間,能夠得到動作噪音低、動作時間短的擋板裝置。再者,能夠在動作至閉/閉狀態的同時進行步進電動機的位置確定動作即預置, 因此能夠得到位置確定可靠、動作精度高的擋板裝置。再者,通過對兩個開閉體的封閉設置時間差能夠降低電動機的負載轉矩並可使用小型電動機,從而能夠實現擋板裝置的小型化和低噪音化。 再者,通過可改變通過第一擋板裝置20和第二擋板裝置50的冷氣風量的比例,能夠設定適當的風量比例,從而能夠得到防止冷藏室2過度冷卻等並且節能性優異的冰箱。再者,能夠在保持第二開閉體64b敞開或者封閉的狀態下只開閉第一開閉體64a, 因此能夠適當控制輸送到冷藏室2的冷氣風量和輸送到蔬菜室6的冷氣風量,或者輸送到冷藏室2的冷氣風量和輸送到冷卻室2d的冷氣風量,能夠得到節能性優異的冰箱。再者,曲臂79和輸出齒輪75軸心相互偏離地配置。也就是說,第一驅動軸61a設在四邊形的第一開閉體64a的一邊側。而且,第二驅動軸61b設在第一開閉體64a的另一邊側並且是四邊形的第二開閉體64b的一邊側。並且,第一開閉體64a的另一邊側以及第二開閉體64b的一邊側配置成為相同側的邊。另外,由於繞相互不同的軸而非同軸旋轉自如地軸支承,因此均為所謂的兩端支撐,即一端與設在驅動單元的軸孔嵌合,另一端與圓筒狀的軸承部嵌合。由此是鬆動少、精度高地被支撐並旋轉的結構。因此,第一開閉體6 和第二開閉體64b均被旋轉精度良好地支撐。由此,能夠在提高密封性的同時,能夠控制在使開閉體大型化情況下的彎曲變形等,是適合於擋板大型化的結構。接下來,使用圖35至圖37,對本發明提供的擋板裝置的另一實施例進行說明。圖 35與圖10同樣為從圖5的箭頭T方向觀察擋板的驅動單元得到的全開時的局部透視圖。 與圖10的區別點在於,具備使曲臂79的一部分延伸的彈性部79b。另外,具備在第一開閉體6 全開時與彈性部79b抵接並使彈性部79b變形的抵接部82。關於該彈性部79b和抵接部82的結構和動作,使用圖36和圖37進行說明。圖36 和圖37是用於說明曲臂79和曲軸齒輪77和連接棒80的位置關係和動作的局部圖,如圖 21至圖22所示,表示第一開閉體6 從全開狀態即將開始關閉時的動作。在圖36中,表示的是未設彈性部79b和抵接部82的情況,圖37中表示的是設有彈性部79b和抵接部82的情況。在圖36中,從圖21所示的全開狀態使曲軸齒輪在箭頭方向(逆時針旋轉方向 CCW方向)開始旋轉時,為了使第一開閉體6 封閉,有必要使曲臂79在箭頭CCW方向旋轉。但是,如圖36所示,在第一驅動軸61a和曲臂銷79a和曲軸齒輪銷77b並排處於一條直線上的情況下,由於在曲軸齒輪銷77b與連接棒80的一端80a之間或者曲臂銷79a與連接棒80的另一端80b之間鬆動的影響,即便使曲軸齒輪77在箭頭CCW方向旋轉,曲臂79 也不一定在箭頭CCW方向旋轉。並且,存在相反在箭頭CW方向旋轉的可能性。也就是說, 可能成為不穩定的狀況。另外,第一開閉體6 受到送風機9帶來的風壓。將配置擋板裝置的方向設置為圖36所示方向時,由於第一開閉體6 的自重帶來的旋轉力矩施加在箭頭CW方向,因此第一開閉體6 在與關閉方向相反的CW方向旋轉,存在不能進行正常的關閉動作的可能。另一方面,在圖37中,具備使曲臂79的一部分延伸後得到的彈性部79b,在圖21 所示的全開狀態下,彈性部79b配置為與抵接部82的接觸部8 抵接,並產生彈性變形。因此,在全開狀態下,曲臂79從接觸部8 接受彈性部79b的變形帶來的反作用力,賦予繞第一驅動軸61a在箭頭CCW方向的旋轉力矩。由此,在使曲軸齒輪77在箭頭CCW方向旋轉時,具有曲臂在CCW方向上旋轉、可靠地進行關閉動作的效果。 使用圖38(適當參照圖4)對本發明的又一其他實施例進行說明。圖38是表示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冰箱箱內結構的主視圖。與圖3的區別點在於,第二擋板裝置50為設有兩個開口的所謂雙擋板裝置。該結構例如為如下結構第一開口 50a控制向製冰室送風通道沈的送風,第二開口 50b控制向冷凍室送風通道13的送風。根據這種結構,通過第二擋板裝置50能夠控制流向製冰室3和上層冷凍室4以及下層冷凍室5的冷氣。例如在進行快速製冰的情況下,通過打開第一開口 50a並關閉第二開口 50b,能夠將冷氣從吹出口 3c 向製冰室3集中吹出。或者,在上層冷凍室4或者下層冷凍室5進行開閉導致溫度上升的情況下,通過打開第二開口 50b並關閉第一開口 50a,能夠將冷氣從吹出口如集中吹出,因此具有能夠進行適當的溫度控制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擋板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具有第一開口的第一框架和具有第二開口的第二框架;分別開閉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的四邊形的第一開閉體及第二開閉體;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與所述第二框架之間且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使其分別繞第一驅動軸及第二驅動軸旋轉的驅動單元,所述第一驅動軸設在所述第一開閉體的一邊側,所述第二驅動軸設在與所述第一開閉體的所述一邊側相對的另一邊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擋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閉體繞所述第一驅動軸在第一旋轉方向上被驅動打開,並且在第二旋轉方向上被驅動關閉,所述第二開閉體繞所述第二驅動軸在所述第二旋轉方向上被驅動打開,並且在所述第一旋轉方向上被驅動關閉。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擋板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雙方的模式,以使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均從打開狀態成為關閉狀態。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擋板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第一模式,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以便從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關閉的狀態打開所述第一開口;第二模式,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雙方,以便關閉所述第一開口,打開所述第二開口;第三模式,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以便在所述第二開口打開的狀態下打開所述第一開口 ;以及第四模式,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雙方,以使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均從打開狀態成為關閉狀態。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擋板裝置,其特徵在於,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雙方的模式是以使該第一開閉體或者該第二開閉體任一方的驅動結束之後另一方的驅動結束的方式關閉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擋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在最大打開狀態與關閉狀態之間分別以打開角度為銳角的狀態待機。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擋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單元進行正反轉驅動,具備將該驅動單元的驅動力分別傳遞給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的第一驅動傳遞單元及第二驅動傳遞單元,所述第一驅動傳遞單元在所述驅動單元正轉期間使所述第一開閉體進行打開動作後進行關閉動作,在反轉期間進行打開動作後進行關閉動作,所述第二驅動傳遞單元在所述驅動單元正轉期間使所述第二開閉體不進行動作地待機規定時間後進行打開動作,在反轉期間使所述第二開閉體不進行動作地待機規定時間後進行關閉動作。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擋板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連接所述驅動單元、所述第一驅動傳遞單元及所述第二驅動傳遞單元的從動齒輪,所述第一驅動傳遞單元包括具備偏心的支軸的曲軸齒輪、與所述第一開閉體連接並具備與旋轉中心偏心的支軸的臂、以及連接所述臂的支軸和所述曲軸齒輪的支軸的連接棒, 通過與所述從動齒輪嚙合並旋轉來傳遞驅動力,所述第二驅動傳遞單元具備在規定角度範圍內空轉而在該規定角度範圍之外與所述從動齒輪抵接並旋轉的第一部分齒輪、以及與所述第二開閉體連接並且在規定角度範圍與所述第一部分齒輪嚙合並旋轉從而傳遞驅動力的第二部分齒輪。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擋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驅動軸及所述第二驅動軸配置在相對於所述從動齒輪彼此相對的位置上,所述第一開閉體的打開方向與所述第二開閉體的打開方向互為反向。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擋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臂具備加力單元,所述第一開閉體具備與所述加力單元抵接的抵接部,在所述第一開閉體的旋轉中心、所述臂的支軸及所述曲軸齒輪的支軸大致呈直線的情況下,所述加力單元與所述抵接部抵接,繞所述第一開閉體的旋轉中心產生使所述臂旋轉的旋轉力矩。
11.一種冰箱,其特徵在於,具備在冰箱主體內劃分形成並分別收放食品的多個儲藏室; 與對所述多個儲藏室進行冷卻的冷氣進行換熱的冷卻器; 設有所述冷卻器的冷卻器收放室;將通過所述冷卻器進行換熱後的冷氣輸送到所述多個儲藏室的送風機; 分別向所述多個儲藏室輸送冷氣的第一送風通道及第二送風通道;以及控制向所述第一送風通道及所述第二送風通道的送風的擋板裝置, 該擋板裝置具備具有向所述第一送風通道輸送冷氣的第一開口的第一框架、和具有向所述第二送風通道輸送冷氣的第二開口的第二框架;分別開閉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的第一開閉體及第二開閉體;以及設在所述第一框架與所述第二框架之間並驅動所述第一開閉體及所述第二開閉體的驅動單元,所述第一驅動軸設在所述第一開閉體的一邊側,所述第二驅動軸設在與所述第一開閉體的所述一邊側相對的另一邊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擋板裝置及具備擋板裝置的冰箱。擋板裝置縮短通過開閉體分別開閉兩個開口的所謂雙擋板從全開到全閉的動作時間。擋板裝置具備具有第一開口(62a)的第一框架(63a)和具有第二開口(62b)的第二框架(63b);分別開閉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的四邊形的第一開閉體(64a)及第二開閉體(64b);以及設置在第一框架與第二框架之間且驅動第一開閉體及第二開閉體使其分別繞第一驅動軸(61a)及第二驅動軸(61b)旋轉的驅動單元(60),第一驅動軸設在第一開閉體的一邊側,第二驅動軸設在與第一開閉體的所述一邊側相對的另一邊側。
文檔編號F25D11/02GK102278849SQ201110138959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24日
發明者堀井篤史, 山下太一郎, 山脅信太郎, 遠藤幸廣 申請人:日立空調·家用電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