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治水葫蘆的方法
2023-12-10 04:07:31 3
專利名稱:一種防治水葫蘆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雜草防治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防治水葫蘆的方法。
背景技術:
水葫蘆Eichhornia crassipes(Martius)Sloms-Laubach,又稱鳳眼蓮、鳳眼蘭、洋水仙等,屬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目(Liliflorae)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鳳眼蓮屬(Eichhornia),原產於南美的亞馬遜河流域和巴西,現廣泛分布於40°N到45°S之間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嚴重的水生雜草之一。
目前,利用水葫蘆原產地的天敵對水葫蘆進行生物防治是治理水葫蘆的主要方法,其中水葫蘆象甲Neochetina eichhorniae Warner和布奇水葫蘆象甲Neochetina bruchi Hustache應用最廣。國內水葫蘆的生物防治始於1995年,中國農科院從美國和阿根廷引進水葫蘆象甲,並於1996年8月在浙江溫州一河道釋放,3年後獲得了防治99%的效果。
但是引入原產地的天敵也具有一定的風險,若引入不當會導致新的生物入侵問題。其實,入侵種在侵入地的天敵也是重要的生物防治資源,這已有許多成功的先例,如雲南微生物研究所在當地的入侵雜草紫荊澤蘭上分離得到的飛機草絨孢菌Mycovellosiellaeupatorii-odorati對該草致病力較強,室內盆栽苗的感病率為100%,野外接種試驗其感病指數為63.41;美國在佛羅裡達和路易斯安娜州,發現一種真菌羅得曼尼尾孢Cercospora rodmanii Conway對水葫蘆具有專一性,墨西哥也已發現兩種本地真菌Acremonium zonatum和Cercospora piaropi具有生物防治水葫蘆的價值。利用侵入地天敵進行生物防治的優勢在於安全、有效、高度適應本地環境、利用方便等。水葫蘆傳入我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大面積擴散也有三、四十年。迄今為止,水葫蘆在中國本地的天敵尚無人進行調查研究。
繡球葉蟎T.hydrangeae,屬蛛形綱Arachnida蟎目Acariformes葉蟎科Tetranychidae葉蟎屬Tetranychus。卵的直徑約為0.131mm;雌蟎體長約0.400mm,體寬約0.248mm;雄蟎體長約0.293mm,體寬約0.193mm。雌蟎體橢圓形,深紅色,足及顎體黃白色,體側具黑色斑塊,須肢端感器柱形,長約為寬的2倍;背感器梭形,約與端感器等長;雄蟎須肢端感器較細長,長約為寬的2.5-3倍,背感器短於端感器;寄主為朱蕉Cordyline fruticosa、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玉米、菊科植物,國外記載為害豆類、繡球花、番木瓜、葡萄、竹竽等多種植物。以水葫蘆為寄主是首次發現。主要分布在廣東、臺灣、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地。
國際上利用蟎類防治雜草已有很多先例,如澳大利亞利用無意間引入的野生葉蟎T.desertorum(Baks)來防治仙人掌;Cooreman(1959)在熱帶非洲,觀察到水葫蘆被一種葉蟎Tetranychus sp.嚴重危害,因此建議用它來防治水葫蘆;Hill(1983)主張在紐西蘭利用葉蟎T.lintearius Dufour防治荊豆Ulex europaeus L.;國內的廣東省昆蟲所發現一種本地植食性蟎類紫紅短鬚蟎Brevipalpus phoenicis(Geijskes)具有防治外來雜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的潛力等。同時,因為水葫蘆生長於水中,若再人為在岸邊加以隔離和控制,繡球葉蟎不易由水域遷往陸地,卻能沿著整片水葫蘆擴散傳播,可以自動大面積地控制水葫蘆。因此,繡球葉蟎具有應用於野外生物防治水葫蘆的潛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水葫蘆防治上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利用本地節肢類天敵繡球葉蟎防治水葫蘆的新方法。
華南地區的亞熱帶氣候與水葫蘆原產地的氣候條件極為相似,為發現和利用本地天敵防治水葫蘆提供了可能。本發明通過對華南地區水葫蘆植食性節肢動物進行調查與標本採集,發現一種植食性節肢動物——繡球葉蟎T.hydrangeae能夠有效取食水葫蘆葉片,並對其控制水葫蘆的效果做了大量實驗,證實了繡球葉蟎能用於防治水葫蘆。
在實驗室條件下,用培養皿及新鮮水葫蘆葉片人工飼養繡球葉蟎,觀察發現在28℃下,卵期為5d,其後可見大量幼蟎孵出;25℃~28℃為其最適發育溫度,隨著溫度的升高,卵的孵化期縮短,但當溫度超過30℃時,幼蟎極易死亡,存活率急劇下降;28℃時幼蟎、第1若蟎和第2若蟎的發育歷期分別為2.69±1.85d、1.81±0.66d和2.69±1.58d;成蟎中雌、雄的壽命分別為10.86±2.47d和13.67±1.57d;每雌產卵天數為2.00±2.97d,每雌總產卵量為5.50±3.99粒,每雌日平均產卵量為1.37±0.46粒,通常雌蟎每次產1~3粒卵;繡球葉蟎雌蟎營孤雌生殖所產卵均能正常孵化,但第2代成蟎皆為雄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利用水葫蘆在其侵入地的節肢類天敵繡球葉蟎來防治水葫蘆,通過在實驗室人工大量培育繡球葉蟎,並於當年6月份以後接入水葫蘆種群,以達到防治水葫蘆的效果。本方法充分利用水葫蘆在其入侵地——華南地區的節肢類天敵資源來防治該惡性雜草,避免了引進其原產地的天敵或利用化學除草劑可能導致的新的生態問題,且防治效果較佳,從新途徑開展對水葫蘆的生物防治工作。
圖1為繡球葉蟎標本圖(16×40);圖2為繡球葉蟎在培養皿中;圖3為處理24天的三個處理組葉片對比圖;圖4為網室內水葫蘆接蟎前的狀況圖;圖5為網室內水葫蘆接蟎60天後的狀況圖;圖6為網室內水葫蘆接蟎60天後的葉片狀況圖。
其中,圖3中,A為100蟎/株,B為10蟎/株,C為對照。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繡球葉蟎的實驗室飼養在培養皿中倒入熱的瓊脂水培養基(含20%的瓊脂),當培養基快要凝固時,把水葫蘆葉片貼於培養基表面,葉片固定後,在葉片周圍貼一圈溼棉條,繡球葉蟎即可放養於棉圈中央的葉片上(圖2)。
為了得到大量的繡球葉蟎製作生物除草劑(活體),必須對繡球葉蟎進行人工繁育。在網室內(紗網為80目,溫度23~32℃,相對溼度40~70%)用肥水大量培育水葫蘆,把繡球葉蟎接入水葫蘆群中,任其自然繁殖。通常,繡球葉蟎的一個世代約需15天,在華南地區一年可發生20多個世代。繡球葉蟎標本見圖1。
實施例2 接入繡球葉蟎的時間與方式1.接入繡球葉蟎的時間繡球葉蟎最適生長溫度是25~28℃,多數葉蟎喜歡乾燥的環境條件,一般適宜的相對溼度是40~70%,雨水衝刷是導致蟎類蟲口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因此,廣東地區如廣州,接入繡球葉蟎的時間宜安排在當年6月份以後至次年3月份以前(最好在當年9~11月,氣溫、相對溼度均適合繡球葉蟎的生長),此時天氣較乾燥,水葫蘆長勢較慢,而繡球葉蟎的種群數量擴大速度卻極快,能夠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2.殺水葫蘆生物除草劑的製作繡球葉蟎的成蟎及卵均能在廣東地區越冬,因此稍低一點的溫度(5~10℃)即能保存大量繡球葉蟎個體。可人工採集長滿繡球葉蟎的水葫蘆葉片,封於100目的紗紙袋中,製成殺水葫蘆的生物除草劑,可當日使用,也可保存在8℃左右的恆溫箱中待用。使用此法可使繡球葉蟎成蟎及卵保存近1個月。野外應用時,可取數袋繡球葉蟎,按4袋/m2的用量接入水葫蘆群,同時撕開紗紙袋口。常溫下,繡球葉蟎可自行爬出紙袋取食水葫蘆,並逐漸擴大其種群。
實施例3 繡球葉蟎對水葫蘆的實驗室和網室內控制效果評價實驗室內,將單株水葫蘆分別培養於盛有Hoagland營養液的塑料盆中,再將塑料盆放置於80目紗網的養蟲籠中。每株水葫蘆上接入10或100頭葉蟎。18天後,100蟎/株處理組水葫蘆葉片受到明顯傷害;24天後,100蟎/株處理組中受害嚴重的水葫蘆葉片已出現枯萎,且受害植株明顯矮於對照,葉片面積也小於對照;10蟎/株處理組中的水葫蘆受害症狀輕於100蟎/株處理組(圖3)。
網室內,水葫蘆群的面積為3.24m2(圖4),近正方形,於水葫蘆群的一邊(長約1.8m)接入數片帶有葉蟎的水葫蘆葉片,由葉蟎自由擴散,發現接蟎約60天後葉蟎能夠擴散至水葫蘆群的另一邊(圖5),受害嚴重的水葫蘆其整株葉片均完全失綠,失去光合作用能力(圖6),可見繡球葉蟎作用於網室內小面積的水葫蘆群的效果是明顯的。同時,因為水葫蘆生長於水中,若再人為在岸邊加以隔離和控制,繡球葉蟎不易由水域遷往陸地,卻能沿著整片水葫蘆擴散傳播,可以自動大面積地控制水葫蘆。因此,繡球葉蟎具有應用於野外生物防治水葫蘆的潛力。
實施例4 接蟎後的監測與控制接蟎後需對繡球葉蟎的防治效果進行監測。一般接蟎1周後即可觀察到繡球葉蟎食花接蟎處水葫蘆葉片靠近葉柄的部分,2周後食花部位逐漸擴散到葉片邊緣,繡球葉蟎對水葫蘆的危害症狀已較明顯。若某些區域未見明顯效果,可再次補接相應數量繡球葉蟎。此後,每隔1個月監測一次防治效果,並作記錄。待秋冬時分水葫蘆群基本被殺滅後,一次性打撈完所有水葫蘆殘株。
另外,由於葉蟎是重要的植物害蟲,最好在遠離農業區的地方用於防治水葫蘆。目前在實驗室中已發現擬長刺鈍綏蟎Amblyseiuspseudolongispinosus Xin et.al.對繡球葉蟎具有極強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利用繡球葉蟎控制水葫蘆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防止擬長刺鈍綏蟎等天敵對繡球葉蟎的捕食;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繡球葉蟎危害附近的蔬菜等農作物,可以利用擬長刺鈍綏蟎保護這些農作物。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水葫蘆的方法,其特徵是利用本地節肢類動物繡球葉蟎製作生物除草劑並用於防治水葫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繡球葉蟎接入水葫蘆的時間為每年6月份以後至次年3月份以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繡球葉蟎接入水葫蘆的時間為每年9~11月。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雜草防治領域,公開了一種防治水葫蘆的方法。本發明利用水葫蘆在其侵入地的節肢類天敵繡球葉蟎Tetranychus hydrangeae Pritchard & Baker來防治水葫蘆,通過在實驗室人工大量培育繡球葉蟎,並於當年6月份以後接入水葫蘆種群,以達到防治水葫蘆的效果。本方法充分利用水葫蘆在其入侵地——華南地區的節肢類天敵資源來防治該惡性雜草,避免了引進其原產地的天敵或利用化學除草劑可能導致的新的生態問題,且防治效果較佳,從新的途徑開展了對水葫蘆的生物防治工作。
文檔編號A01P13/02GK1926992SQ20061012232
公開日2007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06年9月22日
發明者胡新軍, 張古忍 申請人: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