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轉換器的製作方法
2023-11-01 13:24:02 1
專利名稱:電力轉換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包括電流傳感器和端子臺的電力轉換器。
背景技術:
作為在直流(DC)電力和交流(AC)電力之間進行電力轉換的電力轉換器的現有技術,已知JP-A-2009-159767中描述的電力轉換器。圖7示出了此電力轉換器。如圖7所示,電力轉換器I包括電力轉換部95和電力匯流條91。電力轉換部95具有半導體層疊單元和電容952,其中,半導體層疊單元951通過將多個半導體模塊和冷卻部進行層疊形成。電力匯流條91電連接至電力轉換部95的主電極端子。此匯流條91從電力轉換部95沿設置端子臺93的方向延伸。 電力匯流條91的末端設置有端子部92,壓配合螺母921固定至端子部92。端子部92被安裝在端子臺93中。端子部92設計為在端子臺93上連接至外部裝置的外部端子。如圖7所示,電力轉換器9可以進一步包括電流傳感器94,該電流傳感器94測量在電力匯流條91中流動的電流,以改進由電力轉換部95構成的電力轉換電路的控制精度。此電流傳感器94繞電力匯流條91設置。S卩,電流傳感器94沿電力匯流條91從電力轉換部95延伸至端子臺93的延伸方向設置於電力轉換部95和端子臺93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在電力轉換器9的殼體中確保了用於布置電流傳感器94的空間。然而,如上所述的電力轉換器9具有如下問題。電流傳感器94安裝在電力轉換器9中。由此,電力轉換部95、端子臺93和電流傳感器94沿電力匯流條91從電力轉換部95延伸至端子臺93的方向布置。在此方向上,與用於電流傳感器94的布局空間相關地,電力轉換器9的尺寸增大。即,電力轉換器9的本體沿特定方向增大。這使得難以減小電力轉換器9的尺寸,由此減小電力轉換器9的配置的自由度。例如,電力轉換器9與其他裝置一起安裝在諸如電動車輛或混合動力車輛等車輛的發動機艙中。因此,與其他外圍裝置的配置相關地,能夠用於安裝電力轉換器9的空間是有限的。因此,電力轉換器9的本體沿特定方向的增大對在例如車輛上的可安裝性產生負面影響。
發明內容
本公開內容提供了一種能夠容易地減小尺寸的電力轉換器。根據本公開內容的示例性方面,提供了一種電力轉換器,包括電力轉換部,其包括用於電力轉換的電路;電力匯流條,其從電力轉換部延伸;端子臺,其位於從電力轉換部延伸出電力匯流條的一側,端子臺包括安裝表面,電力匯流條的端子部安裝至安裝表面;和電流傳感器,其測量在電力匯流條中流動的電流。安裝表面面對與布置電力轉換部和端子臺的布置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電流傳感器位於底表面側,所述底表面為端子臺中與安裝表面相對側的表面。電力匯流條包括傳感器圍繞部,其由電流傳感器圍繞;和外表面面對部,其沿著位於與電力轉換部相對側的外表面設置於傳感器圍繞部和端子部之間。根據該示例性方面,電流傳感器位於底表面側,底表面為端子表面中位於與安裝表面相對側的表面。即,電流傳感器和端子臺沿大致垂直於安裝表面的方向並排布置。因此,為了將電流傳感器安裝在電力轉換器中,無需就布置電力轉換部和電流傳感器的方向增大電力轉換器的尺寸。這能夠防止電力轉換器9的本體沿特定方向增大。因此,即使電力轉換器I中安裝有電流傳感器3,也能夠減小電力轉換器9的尺寸,由此改進電力轉換器I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如上文所形成的,端子側電力匯流條由端子部、傳感器圍繞部和外表面面對部構成。這能夠防止電力匯流條在布置電力轉換部和端子臺的方向上增大。由此,能夠在不沿特定方向增大電力轉換器本體的情況下將電力匯流條裝配在電力轉換器中。如上所述,示例性方面能夠提供能夠容易地減小尺寸的電力轉換器。
在附圖中圖I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力轉換器的截面圖;圖2是示出了圖I的電力轉換器的局部放大截面圖;圖3是取自圖2的III-III線的截面圖,其示出了電力轉換器的端子臺;圖4A是示出了連接在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力轉換器中的多個電線的正視圖;圖4B是示出了連接在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力轉換器中的多個電線的側視圖;圖5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電力轉換器的局部截面圖;圖6是示出了連接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電力轉換器中的多個電線的正視圖;和圖7是示出了根據現有技術的電力轉換器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根據本發明示例性實施方式的電力轉換器。(第一實施方式)圖I至圖4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力轉換器I。如圖I所示,電力轉換器I包括電力轉換部4和電力匯流條10。電力轉換部4構成電力轉換電路。電力匯流條10從電力轉換部4延伸。電力轉換器I還包括端子臺2和電流傳感器3。端子臺2位於從電力轉換部4延伸出電力匯流條10的一側。端子臺2具有安裝表面21,該安裝表面21上安裝有電力匯流條10的端子部123。安裝表面21包括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並且面向與布置電力轉換部4和端子臺2的布置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電流傳感器3測量在電力匯流條10中流動的電流。電力匯流條10包括傳感器圍繞部121和外表面面對部122。傳感器圍繞部121由電流傳感器3圍繞。外表面面對部122沿著位於與電力轉換部4相對側的外表面23定位在傳感器圍繞部121和端子部123之間。電流傳感器3位於底表面22側,該底表面22對應於位於與端子臺2中的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相對側的表面。下面,將在下文中詳細描述電力轉換器I。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轉換器I設計為連接至用於電動車輛或混合電力車輛的三相交流電(AC)旋轉電機(未示出)。具體地,電力轉換器I連接至兩個三相AC旋轉電機。如圖I和圖2所示,電力轉換器I包括電力轉換部4、電力匯流條10、端子臺2和電流傳感器3。電力轉換部4構成電力轉換電路。電力匯流條10從電力轉換部4延伸。端子臺2具有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其上安裝有電力匯流條10的端子部123。電流傳感器3測量在電力匯流條10中流動的電流。如圖I所示,電力轉換部4包括半導體層疊單元41、控制電路板43和平滑電容器44。半導體層疊單元41具有多個半導體模塊411。控制電路板43連接至各個半導體模塊411的控制端子414。控制電路板43和平滑電容器44相對於半導體層疊單元41定位在彼此的相對側。在本實施方式中,控制電路板43相對於半導體層疊單元41所處的一側被稱為「上側」,平滑電容器44相對於半導體層疊單元41所處的一側被稱為「下側」,連接上側和下側的方向被稱為「高度方向Z(對應於圖中所示的Z軸)」。當將電力轉換器I安裝在車輛中的 發動機艙中時,上側朝向豎直上方。然而,根據本發明的電力轉換器不局限於此電力轉換器
Io半導體層疊單元41包括多個半導體模塊411和多個冷卻管42。多個半導體模塊411構造電力轉換電路的一部分。多個冷卻管42從半導體模塊411的兩個主表面冷卻多個半導體模塊411。半導體模塊411構造成在其中結合有開關元件,例如IGBT (絕緣柵雙極電晶體)或MOSFET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半導體模塊411包括平板狀主體部412、主電極端子413和控制端子414。主體部412由樹脂成型開關元件形成。主電極端子413和控制端子414從主體部412的端表面沿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主電極端子413由沿高度方向Z向下突出的兩個主電極端子構成(見圖I)。控制端子414由沿高度方向Z向上突出的多個控制端子構成。兩個主電極端子413連接至電力匯流條10。控制端子414連接至控制電路板並且接收用於控制開關元件的控制電流。如圖I所示,電力匯流條10包括成型側電力匯流條11、電容側電力匯流條101和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成型側電力匯流條11和電容側電力匯流條101構成匯流條組件100。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聯接至成型側電力匯流條11。成型側電力匯流條11連接至半導體模塊411的兩個主電極端子413中的一個,並且以如下方式設置成型側電力匯流條11沿垂直於高度方向Z和層疊方向Y (對應於圖中所示的Y軸)兩者的突出方向X (對應於圖中所示X軸)延伸(件圖I和圖2)。如圖I所示,電容側電力匯流條101將半導體模塊411的兩個主電極端子413中的另一個與平滑電容器44連接。電容側電力匯流條101和成型側電力匯流條11構成由樹脂成型為一體的匯流條組件100。如圖2所示,在成型側電力匯流條11至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的連接部中,壓配合有壓配合螺母111。將連接螺栓旋擰入壓配合螺母111中,使得成型側電力匯流條11和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能夠彼此固定。
如圖I和圖2中所示,端子側匯流條12包括端子部123、傳感器圍繞部121和外表面面對部122。端子部123安裝在端子臺2中並且構造成輸入和輸出端子。傳感器圍繞部121由電流傳感器3圍繞。外表面面對部122沿著位於與電力轉換部4相對側的外表面23定位在傳感器圍繞部121和端子部123之間。端子部123和傳感器圍繞部121從外表面面對部122的兩端向電力轉換部4側大致直角地彎曲成豎直布置,使得端子側匯流條12形成大致U形形狀。如圖2所示,壓配合螺母124壓配合在端子部123中形成的通孔中。多個電線7連接至三相AC旋轉電機的相應的端子。電線7中的每一個均具有電線側端子71,在電線側端子71中形成有螺栓通孔。固定螺栓61被插入該螺栓通孔並且與壓配合螺母124接合,使得端子部123和電線側端子71能夠彼此連接。如圖I和圖2所示,在傳感器圍繞部121中,在位於電力轉換部4側的端部處形成有螺栓插入孔。連接螺栓112被插入此螺栓插入孔中並且與成型側電力匯流條11的壓配 合螺母111接合,使得成型側電力匯流條11和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彼此聯接。如圖I至圖3所示,位於第一安裝表面211的端子側匯流條12和位於第二安裝表面212的端子側匯流條12在外表面面對部122的高度方向Z上的長度上彼此不同。相應的端子側匯流條12的外表面面對部122的長度以如下方式設計端子部123的高度位置對應於第一安裝表面211的高度位置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的高度位置。此處,「高度位置」對應於豎直位置、即圖中所示的Z軸位置。如圖I和圖2所示,端子臺2位於大致U形形狀的端子側匯流條12內側。端子臺2包括第一安裝表面211、第二安裝表面212和外表面23。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的端子部123安裝在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中。外表面23位於與電力轉換部4相對偵牝並且面對端子側匯流條12的外表面面對部122。如圖3所示,端子臺2的上表面上形成的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在層疊方向Y上彼此相鄰地定位。在高度方向Z上,第一安裝表面211的高度位置設定為低於第二安裝表面212的高度位置。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電力轉換器I構造為能夠連接至兩個三相AC旋轉電機。由於各三相AC旋轉電機設置有三個電極,即U相、V相和W相電極,故端子臺2中設置有六個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在與各三相AC旋轉電機的三個電極相對應的三個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中,相對應的三個端子部123分別位於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中。在三個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中的兩個相鄰的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中,相對應的兩個傳感器圍繞部121插入在電流傳感器3中形成的匯流條插入孔31中。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上形成有凹槽部213,該凹槽部213具有與位於端子部123中的壓配合螺母124的外形相對應的形狀。壓配合螺母124配合在凹槽部213 中。電流傳感器3位於底表面22側,底表面22為端子臺2中位於與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相對側的表面。電流傳感器3中形成有匯流條插入孔31。端子側匯流條12的傳感器圍繞部121插入在該匯流條插入孔31中。如上所述構造的電力轉換部4、電力匯流條10、端子臺2和電流傳感器3保持在殼體5中。如圖I所示,殼體5包括殼體本體51、上覆蓋件52和下覆蓋件53。殼體本體51設置為從四周側向地圍繞電力轉換部4、電力匯流條10和電流傳感器3。在殼體本體51的上側和下側形成有相應的開口部,該開口部由上覆蓋件52和下覆蓋件53覆蓋。如圖I和圖2所示,上覆蓋件52包括轉換部側覆蓋件521和端子臺側覆蓋件522。轉換部側覆蓋件521位於電力轉換部4的上側。端子臺側覆蓋件522位於端子臺的上側。在端子臺側覆蓋件522中形成有第一連接埠 523和第二連接埠 524。第一連接埠 523和第二連接埠 524與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的高度位置相關地定位。三相AC旋轉電機的、與位於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中的端子部123相連接的電線7分別插入第一連接埠 523和第二連接埠 524內部。在端子臺側覆蓋件522中的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的上方位置處形成有作業開口部525,該作業開口 525用於執行緊固電線側端子71和端子部123的固定螺栓61的緊固操作。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覆蓋件52由兩個部件、即轉換部側覆蓋件521和端子臺側覆蓋件522構成。然而,上覆蓋件52不局限於此構造,而是可以由例如一個部件構成。·首先,將構成電力轉換器I的電力轉換部4、電力匯流條10、端子臺2和電流傳感器3固定至殼體本體51。隨後,將轉換部側覆蓋件521、端子臺側覆蓋件522和下覆蓋件53組裝至殼體本體51中,從而覆蓋在殼體本體51的上部和下部形成的開口部。接下來,將描述本實施方式中示出的電力轉換器I的操作。在電力轉換器I中,電流傳感器3位於底表面22側,底表面22為端子臺2中位於與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相對側的表面。即,電流傳感器3和端子臺2沿垂直於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的方向並排布置。 因此,為了將電流傳感器3安裝在電力轉換器I中,無需就布置電力轉換部4和電流傳感器3的方向增大電力轉換器I的尺寸。這能夠防止電力轉換器I的本體在特定方向上增大。因此,即使電流傳感器3被安裝在電力轉換器I中,也能夠減小電力轉換器I的尺寸,由此改進電力轉換器I的配置自由度。此外,如上所述,電流傳感器3和端子臺2沿垂直於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的方向並排布置,由此能夠將第一安裝表面211和212布置在電力轉換器I中的在垂直於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的方向上更靠外側的位置。因此,當將電力轉換器I安裝在車輛中時,能夠將端子部123布置在更靠近操作員的位置,由此能夠改進對端子部123和外部裝置進行連接的可作業性。另外,如上文所形成的,端子側電力匯流條12由端子部123、傳感器圍繞部121和外表面面對部122構成。這能夠防止電力匯流條10在布置電力轉換部4和端子臺2的布置方向上增大。由此,能夠在不在特定方向上增大電力轉換器I的本體的情況下,將電力匯流條10裝配在電力轉換器I中。在電力轉換器I中,電力匯流條10構造為將壓配合螺母124固定至端子部123中的位於端子臺2側的表面。端子臺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凹槽部213,該凹槽部213具有與壓配合螺母124的外形相對應的形狀。壓配合螺母124配合在凹槽部213中,使得能夠定位該壓配合螺母。由此,能夠定位固定有壓配合螺母124的端子部123,藉此能夠改進連接端子部123和外部裝置的可作業性。此外,端子臺2具有安裝表面21,該安裝表面21包括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第一安裝表面211在布置電流傳感器3和端子臺2的布置方向上的高度位置設定為低於第二安裝表面212的高度位置。這能夠減小用於設置連接至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的多個電線7的空間。S卩,如圖4A所示,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的高度位置如上所述設定,並且第一連接埠 523和第二連接埠 524位於相應的高度位置,使得能夠沿高度方向並排布置連接至位於各安裝表面211和212中的端子部123的多個電線7。因此,如圖4B所示,多個電線7彼此不交疊,由此能夠防止所述多個電線7向外鼓凸。這能夠減小用於設置多個電線7的空間。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能夠提供能夠容易地減小尺寸的電力轉換器I。(第二實施方式)接下來,參照圖5和圖6描述第二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省去不必要的 說明,給予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圖標記。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比,本實施方式改變了電力匯流條10的形狀和端子臺2的形狀。如圖5所示,電力匯流條10包括接合爪125,該接合爪125豎直地布置於第一安裝表面211和第二安裝表面212側。接合爪125設置在端子部123中位於與外表面面對部122相對側的端部處。在接合爪125中,沿高度方向Z的豎直高度hi設定為大於電流傳感器3與傳感器圍繞部121之間在安裝表面21側沿高度方向Z的距離dl。在電力匯流條10的端子部123中未設置壓配合螺母124,但形成插入有固定螺栓61的螺栓插入孔。在端子臺2中,在與接合爪125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有接合槽215,該接合槽215能夠與電力匯流條10的接合爪125相接合。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端子臺2中形成有接合槽215,但接合爪125也能夠與端子臺2中的位於接合爪125側的端表面接合。端子臺2中形成的凹槽部213具有內表面,該內表面具有與螺母62的外形相對應的形狀,螺母62包括單獨的本體,固定螺栓61能夠旋擰入該本體中。凹槽部213設計為使得螺母62插入其中。端子臺側覆蓋件522的第一連接埠 523具有設置於其外側的開口部。第一連接埠 523的開口部形成為向外側上方傾斜,使得第一連接埠 523的高度位置與第二連接埠 524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其他構造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電力匯流條10包括接合爪125,該接合爪125在端子部123的與外表面面對部122相對側的端部處豎直地布置於安裝表面21側。接合爪125與端子臺2接合。這能夠容易地裝配端子臺2。此處,可以在端子臺2、電力匯流條10和電流傳感器3已經預先組裝好的狀態下裝配端子臺2。在此情況下,電力匯流條10不固定至端子臺2。由此,如果不存在接合爪125,則電力匯流條10很可能在傾斜時脫落。在本實施方式中,電力匯流條10設置有接合爪125,接合爪125與端子臺2接合。這能夠防止電力匯流條10脫落,由此改進在端子臺2、電力匯流條10和電流傳感器3的組裝狀態下裝配端子臺2的可作業性。
在接合爪125中,沿高度方向Z——即布置電流傳感器3和端子臺2的方向——的豎直高度hi設定為大於電流傳感器3與傳感器圍繞部121之間在安裝表面21側沿高度方向Z的距離dl。此處,電力匯流條10的沿高度方向Z的運動量由電流傳感器3和傳感器圍繞部121之間的距離確定。因此,豎直高度hi如上所述進行設定(hi > dl),由此能夠更可靠地防止電力匯流條10脫落。此外,如圖5和圖6所示,第一安裝表面211的高度位置設定為低於第二安裝表面212的高度位置,使得在第一安裝表面211的上側形成空間。利用此空間能夠改進與位於第一安裝表面211的端子部123相連的電線7的連接以及布線的自由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5和圖6所示,插入第一連接埠 523的電線7通過利用上述空間而向上方傾斜,隨後能夠在不被迫彎曲的情況下定位在插入第二連接埠 524的電線7的上側。·如上所述的電力轉換器I連接至三相AC旋轉電機作為外部負載,但並不局限於此構造。電力轉換器可以根據多個外部負載而構造。在此情況下,設置在連接埠中的端子部的數量可以與外部負載相關聯。外部負載的數量不局限於兩個,而是可以為一個或更多個。S卩,電力轉換器可以構造為能夠連接至一個或更多個外部負載。在電力轉換器中,電力匯流條可以包括固定至端子部中位於端子臺側的表面的螺母。在端子臺中的安裝表面上可以形成凹槽部。凹槽部可以具有與螺母的外形相對應的形狀。螺母可以插入凹槽部中。在此情況下,螺母配合在凹槽部中,從而能夠定位螺母。由此,能夠定位固定有螺母的端子部,從而能夠改進連接端子部和外部裝置的可作業性。在電力轉換器中,電力匯流條可以進一步包括接合爪,該接合爪在端子部中位於與外表面面對部相對側的端部處豎直地布置於安裝表面側。接合爪可以與端子臺接合。在此情況下,能夠容易地裝配端子臺。此處,可以在已經組裝端子臺、電力匯流條和電流傳感器的條件下裝配端子臺。在此情況下,電力匯流條不固定至端子臺。由此,如果不存在接合爪,電力匯流條很可能在傾斜時脫落。相反,電力匯流條設置有接合爪,該接合爪與端子臺接合。這能夠防止電力匯流條脫落,由此改進在端子臺、電力匯流條和電流傳感器的組裝狀態下裝配端子臺的可作業性。 在電力轉換器中,沿高度方向——即布置電流傳感器和端子臺的布置方向——的豎直高度可以設定為大於電流傳感器與傳感器圍繞部之間在安裝表面側沿高度方向的距離。此處,電力匯流條的沿高度方向的運動量由電流傳感器和傳感器圍繞部之間的距離確定。因此,豎直高度如上所述進行設定,由此更可靠地防止了電力匯流條脫落。在電力轉換器中,安裝表面可以包括第一安裝表面和第二安裝表面。第一安裝表面的沿高度方向——即布置電流傳感器和端子臺的布置方向——的高度位置可以設定為低於第二安裝表面的沿高度方向的高度位置。這能夠減小用於設置連接至第一安裝表面和第二安裝表面的多個電線的空間。即,第一安裝表面和第二安裝表面的高度位置變化為使得與位於相應安裝表面中的端子部相連的多個電線能夠在高度方向上並排布置。由此,多個電線不彼此交疊,藉此能夠防止多個電線向外鼓凸。這能夠減小用於容納多個電線所需的空間。此外,第一安裝表面的高度位置設定為低於第二安裝表面的高度位置,從而在第一安裝表面的上側形成空間。利用此空間能夠改進與位於第一安裝表面中的端子部相連的連接器的連接和布線的自由度。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的情況下,本發明可以以多個其他形式實施。由於本發明的
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非由權利要求之前的說明書限定,故而至此所述的實施方式及改型僅意於為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因此,落入權利要求的界限或者這種界限的等同物內的所有變化均意於由權利要求包括。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力轉換器,包括 電力轉換部,所述電力轉換部構成用於電力轉換的電路; 電力匯流條,所述電力匯流條從所述電力轉換部延伸; 端子臺,所述端子臺位於從所述電力轉換部延伸出所述電力匯流條的一側,所述端子臺包括安裝表面,所述電力匯流條的端子部安裝至所述安裝表面; 電流傳感器,所述電流傳感器測量在所述電力匯流條中流動的電流, 其中, 所述安裝表面面對與布置所述電力轉換部和所述端子臺的布置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 所述電流傳感器位於底表面側,所述底表面為所述端子臺中與所述安裝表面相對側的表面;並且 所述電力匯流條包括 傳感器圍繞部,所述傳感器圍繞部由所述電流傳感器圍繞,以及, 外表面面對部,所述外表面面對部沿著位於與所述電力轉換部相對側的外表面設置於所述傳感器圍繞部和所述端子部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力轉換器,其中, 所述電力匯流條包括螺母,所述螺母固定至所述端子部中位於所述端子臺側的表面,所述端子臺中的所述安裝表面上形成有凹槽部,所述凹槽部具有與所述螺母的外形相對應的形狀,並且 所述螺母插入所述凹槽部。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力轉換器,其中, 所述電力匯流條還包括接合爪,所述接合爪在所述端子部中位於與所述外表面面對部相對側的端部處豎直地布置在所述安裝表面側;並且所述接合爪與所述端子臺接合。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力轉換器,其中, 所述電力匯流條還包括接合爪,所述接合爪在所述端子部中位於與所述外表面面對部相對側的端部處豎直地布置在所述安裝表面側;並且所述接合爪與所述端子臺接合。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力轉換器,其中, 沿高度方向的豎直高度設定為大於所述電流傳感器與所述傳感器圍繞部之間在所述安裝表面側沿所述高度方向的距離,其中所述高度方向為布置所述電流傳感器和所述端子臺的布置方向。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力轉換器,其中, 沿高度方向的豎直高度設定為大於所述電流傳感器與所述傳感器圍繞部之間在所述安裝表面側沿所述高度方向的距離,其中所述高度方向為布置所述電流傳感器和所述端子臺的布置方向。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力轉換器,其中, 所述安裝表面包括第一安裝表面和第二安裝表面;並且 所述第一安裝表面的沿高度方向的高度位置設定為低於所述第二安裝表面的沿高度方向的高度位置,其中所述高度方向為布置所述電流傳感器和所述端子臺的布置方向。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力轉換器,還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保持所述電力轉換部、所述電力匯流條、所述端子臺和所述電流傳感器; 第一連接埠,所述第一連接埠形成在所述殼體中、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於與所述第一安裝表面的所述高度位置相對應的高度位置處;和 第二連接埠,所述第二連接埠形成在所述殼體中、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於與所述第二安裝表面的所述高度位置相對應的高度位置處。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力轉換器,其中, 所述殼體中形成有用於所述第一連接埠的開口部,所述開口部向外側傾斜成使得所述第一連接埠的所述高度位置大致等於所述第二連接埠的所述高度位置。
全文摘要
一種電力轉換器,包括電力轉換部,其構成用於電力轉換的電路;電力匯流條,其從電力轉換部延伸;端子臺;和電流傳感器,其測量在電力匯流條中流動的電流。端子臺包括安裝表面,電力匯流條的端子部安裝至安裝表面。安裝表面面對與布置電力轉換部和端子臺的布置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電流傳感器位於端子臺中與安裝表面相對側的底表面側。電力匯流條包括傳感器圍繞部,其由電流傳感器圍繞;和外表面面對部,其沿著位於與電力轉換部相對側的外表面設置於傳感器圍繞部和端子部之間。
文檔編號H02M7/00GK102904460SQ20121026284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6日
發明者橫田明雄 申請人:株式會社電裝